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2张PPT)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2张PPT)

3、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 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 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 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 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 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 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 为“诗史”。 代表作有《春 望》、《三吏》、《三别》等。
3、根据提示默写 ⑴《大道之行也》一文中“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是天__下__为__公__,选__贤__与__能__,讲__信__修__睦__。 ⑵《马说》中全文的主旨句是:_其__真__无__马__耶__?_? 其__真__不__知__马__也__!_。 ⑶《望岳》中,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 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_造__化__钟__神__秀__,,_阴__阳__割__昏__晓__。 ⑷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 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__边__落__木__萧__萧__下__,, 不__尽__长__江__滚__滚__来__。
导入新课
同学们,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我们一般人 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身居华屋,锦衣玉食的生 活。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 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 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 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 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 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 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 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 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 “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 点。那这场战乱究竟给诗人的命运和 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什么遭遇 让他如此无助和狼狈?
安史之乱后杜甫的经历和遭遇
杜甫(712-770年) 755年 安禄山叛乱 杜甫由长安到白水县、奉先避难,衣食不保、幼子因饥饿 而死。 756年 有白水到鄜州(今陕西富县)避难。途中被叛军逮捕,押至长安。 757年 艰难逃离长安,期望投奔唐肃宗。为官时,刚正耿直,屡遭陷害。 758年 直谏唐肃宗,触怒肃宗,一再贬官,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最后辞官。 759年 初春,生活困顿、积怨成疾,卧病在家。又从东都洛阳先后漂泊到华州、 秦州等地。10月,遇上自然灾害,到同谷逃荒,住山谷、挖野菜充饥。几经辗转, 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
学习目标
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 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 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 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知人论世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 “李杜”。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 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诗风沉郁顿挫。
理解诗歌内容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 转(zhuǎn)沉塘坳(ào)。
注释: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 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 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到池塘 水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6张ppt)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6张ppt)课件(共36张PPT)
(茅草飞得低的) (沉到∕飘落)
译文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 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 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 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 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
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
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 卷走的惨状。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


三、生字词
há o
怒号 wù 突兀
zhuǎn
juà n
挂罥 qīn 布衾
chá ng 长林梢
bì 庇护
chó ng 三重茅
à o 沉塘坳
qǐng 飘转 俄顷
n sāng shà xià 见 此屋 丧乱 厦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深) (怒吼) (虚数,泛指多) (纷纷下坠,散落) (挂)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 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 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 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 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 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 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 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
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 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 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 的困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么) (宽敞的大屋) (全部庇护)(所有的贫苦人)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注释】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蔽,保护。
译文: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 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 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重点学习
如何看待杜甫“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狂风暴雨的秋夜,诗人脑海里不只是想到 “吾庐独破”,而且还联想到与自己有相同遭遇的 “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关心的是“大庇天下寒 士”,这是一种忧国忧民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 崇高理想。不只是身世之慨,是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重点学习
为何叹息?
“归来倚杖自叹息”
三层含义: 一叹自己之苦 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
二叹周围的人苦 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重点学习
屋漏又遭连 夜雨,长夜沾 湿难眠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重点学习
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划分成四部分,总结内容及情感
狂风袭屋茅草卷 群童抱茅自叹息 布衾似铁雨如麻 广厦千万安如山
痛惜、焦急 愤懑、无奈 忧思、愁苦 坚定、悲壮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重点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何写作特点
①用词生动、准确。开头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 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怒”使得秋风拟人化。 ②.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动作的描写以及对事情的记叙组成鲜明 图画,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 描写,十分高明。
南村群童抱茅, 作者无奈归来。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部编版八下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八下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优秀课件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
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到(到天亮)
战乱,指
怎能,
安史之乱
如何
·
诗 歌 怎么, 宽敞 翻 如何 屋子
贫寒的士人 遮蔽
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高耸的样子
满足
· 整 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
(5)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

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
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忧国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济世情怀以及他
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
,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
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
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诗歌。 “
行”是乐曲的意思。
·


大声吼叫 多层

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理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
解 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32张PPT)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 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 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 造成的痛苦。
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朗读第二段: 1.开始语势较平缓,“欺”“忍 能”“呼不得”“自叹息”等词 应重读,语速缓慢。 2.朗读时要注意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5.划出第三段中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 自然环境: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描写了傍晚秋雨来临前风定云起、 天色昏暗的景象。 作用:渲染了一种昏黑阴冷的气氛; 烘托了诗人暗淡悲惨的心情。
整体感知
☛点我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 朗读课文 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
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
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谁的茅屋?茅屋在哪里?这是一座怎样的茅屋? 杜甫 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
划分朗读节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年级下
1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3 整体感知

4 细读感悟

5 思考探究 6 课堂小结
7 作业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重点) 2.赏析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特点。(重点) 3.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心系天下的豪情。(难点)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
杖自叹息。
喝止不住。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被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通“现”,出现。
结合注释和所学知识,了解大意。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挂着,挂住。罥,挂。长:高。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呼不得:喝止不住。 ●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 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 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也曾意气风发、把酒赏花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江畔独步春寻望花·其六 国破黄山四河娘在家,花城满春蹊草木,深。 感时千花朵溅万泪朵,压恨枝别低鸟惊。心。 烽火留连连三戏月蝶,时家时书舞抵万,金。 白头自搔在更娇短莺,恰浑恰欲啼不胜。簪。
●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让他面 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 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读第一段,感受秋风之恶 请从修辞或者描写的角度分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
特点。
课前导
章读
第 一
DIRECTORY
作者名片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
子敬,号茅檐,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 县)人,明末散文家。
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他出生 在浙江嘉兴的一户仕宦人家,父亲是一位名 臣。他一生写过很多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其 中最有名的便是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 志》的《核舟记》。
( yú )
虞( )
shǔ



黍( )

一楫( )
ruò
zhuàn
箬( )蓬

chuí jì
贻( ) 椎髻
rán
zhě
sǎn
多髯(
) 衣褶
()
虞( )山 篆( )刻 糁( )
通读全
章文
பைடு நூலகம்
第 二
DIRECTORY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自 主 2.尽量读准句子的句读(dòu); 学 3.观察本文中数量的表达方式,看看和现代汉语
(读这几句话,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 亮。“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 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 铿锵雄壮,“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 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整个诗节要读得连贯, 以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 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杜甫流离成都, 公元760年,经亲友帮助,在成 都浣花溪畔盖起草堂。第二年 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 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 这首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延伸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 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 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 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 身处狂风暴雨,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 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 因你而点亮。
(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 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
杜 甫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文
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 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 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 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 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 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 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 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 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 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选自《杜工部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 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 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
1、你能用几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本诗的内容吗? 并用心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并 说出喜欢的理由。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 甫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处境之下,他又在想些 什么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时代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 怀有“致君尧舜上” 的理想,却因奸臣李 林甫当道,屡试不第, 756年才得一小官, “安史之乱”时被俘, 757年逃出虎口,投奔 肃宗,任左拾遗。759 年,关内大饥,遂弃 官西行至成都,在西 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 栖身。后遇大风吹破 此屋,乃作此歌。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há o 怒号
wù 突兀
zhuǎn
juà n 挂罥
qīn 布衾
chá ng 长梢
bì 庇护
chó ng 三重茅
à o 沉塘坳
qǐng 飘转 俄顷
n sāng shà xià 丧 乱 广 厦 见 此屋
当堂检测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爆发以来我就很少睡得安稳,漫漫
长夜,如何捱到天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