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研究_从普遍语法到认知处理
略谈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时,他会把 自己内在的语言系统与他 自己本族语言的语言 系统进行比较从而调整他的语法。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和方 法论从研究生成语言的大脑出发考察人的语言能力,揭示 人脑语言机制的工作原理。普遍语法以第一语言习得速度 快、 知识准确 、 具有创造力等为依据研究第一语言。乔氏关
的。 他认为语言是某种天赋, 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 的能力, 叫做“ 语言习得机制(LAD) 。 这是一种很适合他们
法这一概念。 他认为普遍语法存在于人的大脑 , 帮助人们习
得语言, 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普遍语法主要由管 辖与约束理论支持, 该理论涉及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和逻辑 形式, 以及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分支理论。普遍语法实际上是 一组语言普遍特征, 这组特征是由带有普遍性的、 涉及语言 中最本质的句法部分的原则和参 组成, 而语言的其余部分
要不了3- 5年, 不用接受系统的教育便已基本掌握了自己母 语的主要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乔姆斯基虽未曾直接论述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但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研 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三、 母语与第二语言
应用机制, 使人生来就具有学习获得语言的能力。 参数的作 用是把抽象的原则转化成具体的规则, 个别语法就是参数的 值得到设立后形成的一套系统。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远比 第一语言习得困难和复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其形成至 今一直被大家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从系统地探索第二语
里还天生就具有语 言应用机制。第二语言与母语之 间的关
系不同,母语知识对另一种语言知识的习得的影响也不一 样。从分析中可以得知普遥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是不无稗
益的。
固有的、 不用学而具有的程序, 而反映人类语言个体差异性 的参数则是要学习的语言边缘成分, 即参数值。在普遍语法 之前, 乔姆斯基曾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语言习得模式, 语言 即“ 输人‘语言习得机制一语言习得” 其含义是语言输人经过 , 语言习得机制产生语法, 从而习得语言。 很明显, 这个模式强 调语言习得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儿童通过接触和学习特定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对第二语言习得和普遍语法研究的再认识_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的历史回顾_评析

2006年第2期总第129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6,N o.2Serial N o.129对第二语言习得和普遍语法研究的再认识———《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的历史回顾》评析贾冠杰(苏州大学,苏州215006)提 要: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是人类语言的共性。
人们普遍认为,对普遍语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提出,而受到乔姆斯基理论极大影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很长时间以来,这在学术界已经基本成为共识。
然而,近期的有关研究表明,对普遍语法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远远早于已经形成定论的20世纪。
这给普遍语法和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且有助于全面科学地研究以上两个领域。
关键词:普遍语法;二语习得;历史;再研究;新课题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6)02-0110-02 关于普遍语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在一些文献里早有定论。
很多专家认为,二者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
但是玛格丽特・托马斯(Margaret T h omas) 2004年撰写的《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的历史回顾》(Universal G ramma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H istory)一书否定了这种观点,打破了过去多年来对普遍语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的界定,第一次全面地讨论了普遍语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使人们对二者研究的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正是介绍本书的目的所在。
此外,它又是一本2004年出版的新书,很值得向读者推荐。
1 结构内容本书从历史角度讨论了普遍语法和第二语言习得两个方面,全书共8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界定什么是普遍语法和第二语言习得两个关键问题,并分析研究普遍语法和第二语言习得历史的原因,共包括4部分:“学科上的断历史观”,“断历史观产生的原因”、“获得历史自我意识的益处”和“如果失去了历史,这个学科将失去什么”。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得机 制. 而第 二语 言学 习者 使用 的是 一般 性学 习策略 他
们 的 主要 依据 之 一.也 是 最 有说 服 力 的就 是语 言 习得 临 界 期一 说 。Jh sn和 N w ot o no e p r 对移 居美 国 的儿童 习得 英
遍语 法理 论是 2 0世纪 语 言学 界最深 刻 的一 场变 革 . 语 使
二是 他们 还 拥有 结 构 依赖 性 知识 ;其 三是 他 们和 第一 语 言学 习者 一样 具有 无 限的 目标 语 生成能 力 。 ln Fy n引用 日
矛 盾被 称为 “ 言 习得 的逻 辑 问题 ” Wht) 即 儿童 如何 语 ( i . e
在 母语语 料输 入有 限 、 缺 、 足 的情况 下 仍能 在短 短 几 残 不
年 里迅 速而 成功 地获 得母 语 丰富 的语 言系 统这 一貌 似 不
合 逻辑 的 问题 。 针 对 语 言 习得 的逻 辑 问 题 ( el cj t o a h po l 1 一现象 , i rbe 这 m h e提 W t 出. 儿童 的语言 习得 之 所 以可 能是 因为受 到某 种 与生俱 来 的语 言机 制 的导 引 .这种 语 言机 制就 是 由原则 和参 数 (r c lsadp rmees pi i e n aa tr)构 np
中 图 分 类 号 : 1 H3 4
1 引 言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5 8 (0 9 0 — 0 4 0 1 7 — 7 7 2 0 )2 0 6 — 3
质 的不 同 。在他 们看来 . 第一语 言 习得者使 用 的是语 言 习
以 Co k h msy为代 表 的转换 生 成语 法学 派所 提 出 的普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是口语中的听和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和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他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是声音的刺激和反应,而且把语言和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和马克奈尔(D. 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外语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当今社会,学习第二语言无处不在,从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外语到成年人把外语作为职业技能来学习。
而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非常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论性方法和实践性方法。
理论研究是外语习得的基础,是每一名语言学习者必须了解的内容。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以便准确地确定语言学习者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外语习得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在语言学习的理论研究方面,以埃德加赫胥黎定义的“交际理论”为基础,作为一种社会学和心理学联合分析的框架,被公认为是学习语言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实践性的研究是指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对外语习得过程中的问题和技巧进行系统化的观察分析,以期提出改进建议,有效地提升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实践性研究的内容包括:外语能力测试,语言学习者活动和实践,以及语言技能训练等。
以听力能力的测试为例,测试的目的在于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对听力水平的准确评估,以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
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来说,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更加系统化的,综合性的。
在理论研究中,应实施基于交际理论的研究,结合实践研究,以解决语言学习者遇到的具体问题。
以此,语言学习者可以更加准确有效地掌握第二语言,从而获得更多的言语能力,更好
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总而言之,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来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至关重要。
理论研究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认知,而实践性研究则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准确地掌握外语,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
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

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和获取第二语言知识的途径。
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探究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
一. 理论与方法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理论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理论框架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馈来建立条件反射,而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对于知识获取的影响。
另外,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境参与来实现的。
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二. 影响因素与策略二语习得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年龄、背景、动机、学习环境等。
例如,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更容易掌握发音和语法规则,而成年人在词汇和语用方面具有优势。
此外,学习者的背景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学习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提高二语习得的效果。
第一,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通过参与实际语言使用的场景,学习者可以不断磨练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比如通过参加语言交流活动、观看外语电影等方式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运用认知策略。
学习者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和策略来加强记忆、理解和应用第二语言。
例如,通过语言分类、联想等方法来提高词汇记忆;通过阅读和听力材料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第三,寻求反馈和纠正。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需要及时获得反馈,并根据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教师和同伴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给予学习者及时的纠正和建议。
三. 应用与实践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也应当与实践相结合,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教育机构和语言培训机构可以根据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制定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二语习得效果。
首先,教学者应根据学生的二语习得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第九章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

第九章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普遍语法是指人类语言的普遍性特征和共性原则,它是指所有语言共同具有的语法属性和规则。
而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获得母语之后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探究人类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即为什么人类能够在相似的环境中习得不同语言,并且能够推理出语言的规则。
这个问题对于了解人类语言习得的机制以及提高二语习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中,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并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基于天赋的认知能力,而非学习或教学的结果。
乔姆斯基的理论强调了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和结构,对二语习得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研究。
错误分析研究是通过分析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的错误,揭示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的语言习得模式。
通过错误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此外,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还关注语言习得的时间因素。
研究表明,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较为突出,而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受到限制。
这一结论揭示了语言习得的敏感期现象,即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内,人类对于语言习得的敏感度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总之,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和机制,还能够为二语习得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启示。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语言习得的神经基础和影响因素,以及提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研究:从普遍语法到认知处理3杨烈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普遍语法认为母语习得就是设置参数、学习母语边缘内容的过程,它在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普遍语法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来的,而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有本质的不同,机械地以普遍语法指导二语习得研究可能会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二语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处理过程。
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二语知识的表征形式,而认知处理则更关注语言信息的计算和处理过程。
两种理论取向的结合更全面地解释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探究二语知识的本质。
关键词:二语习得;普遍语法;认知处理Abstract :Universal Grammar brings positive effect o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aspects of studying goals ,contents and method.U 2niversal Grammar ,however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or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us ,un 2selectively applying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Grammar into th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ased on Universal Grammar may pro 2duce uncertainty ,because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esents some cognitive features.Studies U G 2bas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ocus on the present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knowledge ,while cognitive theory focus on compute and bining the two theory tendencies may fascinate u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process and probe into the natur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K 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Universal Grammar ;cognition processing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8-0027-040.引言以Chomsky (1995,2000,2005)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U G )是20世纪语言学界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并对认知语言学①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从而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也试图以U G 理论为基础,或为U G 理论提供证据,或探究二语习得的本质。
U G 一方面对二语习得研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为了能更全面地解释二语习得的本质,基于U G 的二语习得必然要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
1.UG 理论的语言习得U G 首先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的,人类语言具有形式与功能上的共性,这种推论源于贫乏刺激假说(impoverished hypothesis )或语言习得逻辑问题(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即正面证据(positive evidence )不能成功地解释儿童习得母语。
此外,人类都是在具有遗传性质的、专司语言处理或习得的生理机制———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 )———的基础上习得语言(Chomsky ,1995),不同语言习得的差异只是参数的设置不同。
由原则与参数构成的U G 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S0):原则是语言中最本质的部分,即核心语法(core grammar ),人类无需学习它,语言的其他部分属于边缘内容。
当儿童接受母语输入时就开始建立词库,而U G 则设置与母语相关的参数值。
母语语法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重构和修改,从而最终能接受和理解各种母语输入,达到语言稳定状态(Ss )。
儿童习得母语就是设置参数、学习母语边缘内容的过程,Klein &Martohardjono (1999)把习得过程概括成下图: 在这一模式中,语言能力和语法表征(S 0、S 1...S S )等基本要素是U G 所关注的内容,而语言输入或正面证据(positive evidence )和语法分析(grammar parser )是保证语言习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认知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它们受可学性条件(learnablity condition )和处理原则(processing principle )的限制。
经过处理后的语言输入转变成触发因素(trigger )后才能构建语法表征,否则习得不能发生。
3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FCB060250)之研究成果,并得到南林业科技大学人才引进基金资助。
写作过程中承蒙阳志清教授、邓联健教授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杨烈祥(1974-),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收稿日期:2007-02-012007年第8期总第22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7,№8Serial №221 2.基于UG的二语习得研究 尽管U G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来的,但对二语习得研究具有诱人的理论魅力,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同样存在习得的逻辑问题。
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所接受的二语输入实际上相当有限,但学习者同样会存在着明显的输入与输出不对称的现象(Cook,1988)。
并由此推断:假如U G真的具有普遍性,那么它应该在二语习得中也同样起作用,因此,基于U G的二语习得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受U G的影响。
2.1研究目标U G理论(Chomsky,1995,2000,2005)认为语言研究的目标应该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坚持以充分描写性(descriptive adequacy)和充分解释性(explanatory adequacy)作为检验当代语言学理论的两个基本标准,以追求充分解释语言的本质为研究的终极目标。
观察和描写语言事实只是研究的基础,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科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解释造成事实的原因,找出具有解释力的原则,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推及其他语言事实,用新的语言事实来检验理论,验证甚至扬弃已有的理论,以解释更多的语言事实,如此观察—假设—求证重复,以至无穷,不断解决充分描写和充分解释之间的张力,从而逐渐接近“终极真理”(ultimate truth)。
因此,相对于语言事实,以U G为基础的研究更倚重语言理论,特别是理论的解释力度。
U G这种以充分解释语言本质为最终目标的研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二语习得研究。
基于U G的二语习得也不以描写为己任,而是着力于二语习得现象的本质解释和习得过程的考察。
充分描写和充分解释不但是评价二语习得理论的两条基本标准,而且也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主要的目标(Gregg,1996;2003),正如戴炜栋、周大军(2005)所指出的,二语习得理论的构建应该“以描述二语习得过程和解释二语习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其他。
2.2研究内容具体地说,U G关注的是语言知识的组成或表征、语言的习得方式和语言知识的运用等三个最基本问题(Chomsky,2005)。
基于U G 的二语习得理论也主要回答三个最基本的问题:(1)二语知识是如何习得的?(2)二语知识是如何处理的(记忆、存贮和提取等)?(3)二语知识是如何表征的(Hulstijn,2002)。
受制于U G理论本身的性质,基于U G理论的二语习得更关注二语知识的习得方式和表征形式,反映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特质理论和迁移理论,形成了以此为指导的两大主要研究方向。
特质理论关注知识的例化(instantiation),它回答“系统S拥有什么样的特质P”的问题,或者说学习者习得了什么样的语言知识;而迁移理论则解释学习者是怎样习得了这种语言知识,回答“系统S是怎样获得特质P”的问题,或者说系统S是怎样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Cummins,1983)。
这就是说,特质理论解释哪些语言知识被例化在大脑中,以及哪此语言知识没有被例化在大脑中,而迁移理论则解释语言知识是怎样被例化在大脑中。
根据可学性条件(learn2 ability condition),目标语的初始状态属于特质理论的研究范围,包括知识的习得的天赋性(innateness)、模块性(modularity)和二语知识表征(representation in L2knowledge)形式等变项;而输入和习得机制则属迁移理论的研究范围,包括学习机制(learning mechanism)、输入的作用(role of input)、否定证据(negative evidence)和修改输入(modified input)等变项。
(Gregg,2003;White,2003a)2.3研究方法Chomsky U G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大脑中的认知系统中的状态,这种内在语言观不但决定了U G始终将语言学研究置于充分解释的目标之上,而且也决定了其基本的研究线路,即基于逻辑推理的演绎方法或“自上而下”(top2down)的研究路线。
受社会道德和技术水平等限制,对大脑研究不能通过直接的办法获取相关信息,语言研究也主要通过自然科学最常用的演绎方法。
对于自然语料的获取, U G主要通过内省法(introspection)。
此外,U G研究还经常使用访谈法、直接观察法(非操纵观察法)、问卷调查和口语报告等方法以获取真实语料。
U G理论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套可证伪的假设,同时可以对二语习得可能的语言行为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从而使基于U G 的二语习得研究能够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