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手册笔记1-普遍语法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
二语习得读书笔记

一、Key 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二语习得的关键问题)调查SLA的框架:(1)situational factors(形势)(2)Input(输入)(3)Learner differences(学习者差异)(4)Learner processes(学习过程)(5)Linguistics output(语言输出)1.situational factors(形势)Linguistic environment:situational factors & Input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两种类型的习得:(1)naturalistic SLA(自然二语习得)(2)Classroom SLA(课堂二语习得)2.linguistic input(语言输入)中心问题是:语言输入在多大的程度上决定了SLA的过程,是仅仅激发了学习过程,还是机构化SLA?本地话语者是其话语水平适应L2学习者,另一个问题是:这些话语调整在促进学习中起到什么作用。
3.learner differences(学习者差异)潜在影响因素:年龄,个人能力水平(aptitude)和智力(intelligence),动机(motivation)和需求(needs),个性(personality)和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另一种差异:学习者的L1,要保证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服从实验测试(empirical test)4.Learner processes(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包含认知学习过程(cognitive Learner processes)和语言学习过程(linguistic Learner processes)认知学习过程分为三个范畴:(1)学习战略(learning strategies):内化新的L2知识(2)产生战略(production strategies):学习者利用其现存的L2知识的方式(3)交流战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用于当学习者缺乏L2资源导致交流受阻时用的战略。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_原则_参数_实验与方法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文章编号 1004-5139 2001 03-0023-08
中图分类号
总第 133 期 General Serial No.133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文献标识码 A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原则 参数 实验与方法
experimentalmethodslinguisticcompetence主要关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语言知识是由什么组成的语言知识是怎样习得的人们是怎样运用语言知在研究第二个问题时chomsky主要考察儿童的母语习得情况他发现不论儿童出生和成长在何地他们均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成功地习得当地的语言并且最终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往往远远超出他们在习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即儿童在完成母语的习得以谈论并理解以往从未谈论过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即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logicalproblem他提出12儿童的语言习得之所柏拉图问题柏拉图曾提出疑问人的一生是有限可为何能获取如此多的知识24以可能是因为受到某种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的导引这种语言机制就是由原则和参数principlesparameters构成的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为验证普遍语法的真正普遍性学者们展开了对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他们认假如普遍语法存在于母语习得那么它应同样存在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因为第二语言习得也存在着逻辑问题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输入input实际上相当有限但最后也常常照样能说出以往从未学到过的话语谈论并理解以往从未谈论过的问题为此学者们作出了许多努力采用各种方法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方面考察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通达accessibility情况如果说普遍语法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也起作那么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法心理表征mentalrepresentation应该与母语习得者的语法心理表征一致其中介语语法interlanguagegrammar应该受到普遍语法中各项原则和参数的导引否则普遍语法就不起作本文拟对这一领域所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方法作一番检讨普遍语法中的原则及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检验普遍语法到底由哪些内容构成chomskybindingtheory中认为普遍语法由两大系统组成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原则系统又由若干子系统构成这里的普遍语法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一部语法而是指一系列的原则参数用来限制人类语法的可能范围原则为一切语言所共有参数则因语言而异人们也称普遍语法原则和参数理论我们不普遍语法实际上是指语法的语法参见chomsky12指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产生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第二语言的过渡性transitional语法这些子系统是指不同的模块module所以也有人称管约论为模块理论论旨理论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

“参数”则反映了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 如方向参数、话题参数、隐含pro参数等。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目录
• 1.参数理论
• 2.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假说 2.1 不可及假说 2.2 完全可及假说 2.3 间接可及假说
• 3. 存在问题 • 4. 结语
1. 简介
1.1 普遍语法
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人脑生来就具有 的一种能迅速习得语言的特殊机制。它是 一种无意识潜在的知识, 无需通过学习而存 在于大脑中,决定着人类语言的现有面貌。 正是这种机制, 才使 笨人也学会交谈, 最聪 明的猴子也不能讲话。
2.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假说
2.1 不可及假说
不可及说认为普遍语法不决定第二语言习得,因为 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和小孩子习得第一语言有着 本质的不同。在他们看来,第一语言习得者使用的 是语言习得机制, 而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的是一般性 学习策略。他们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最有说服力 的就是语言习得临界期一说。
在习得过程中, 语言环境所能提供的只是目 的语语料刺激, 而对习得起决定作用的仍然 是这种机制。凭借这种机制, 人们便可以从 有限的语言刺激中迅速内化目的语语法, 同 时产生无限的语言输出。
1.2 普遍语法的原则参数理论
普遍语法由“原则”(principle)和“参 数”(parameter)构成。
PG=α · UG PG: particular grammar
母语,二语习得和普遍语法

母语,二语习得及UG理论母语和二语习得UG理论与二语习得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认为人的大脑天生就有一种独特的语言习得机制,而它使得儿童在外界“刺激贫乏”的条件下,从初始状态,经过若干中间状态,最后达到成人的稳定状态,进而习得人类语言;同时,他提出的普遍语法的“原则与参数”理论也合理地解释了儿童语言习得现象,认为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就是参数值确立的过程。
1,普遍语法“人脑中存在的一种独特LAD”称为“UG”。
换言之,人类大脑中生而有之的语言知识就叫做“UG”。
乔姆斯基针对儿童习得母语的心理机制提出了UG这一概念。
他认为UG存在于人的大脑,帮助人们习得语言,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和方法论从研究生成语言的大脑出发考察人的语言能力,揭示人脑语言机制的工作原理。
UG以第一语言习得速度快、知识准确、具有创造力等为依据研究第一语言。
乔姆斯基关于UG的假设似乎为我们解释为什么小孩子一生下来,要不了3~5 年,不用接受系统的教育便已基本掌握了自己母语的主要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UG是所有人类语言都遵守的一些共同原则和规则,是与生俱来的。
乔姆斯基认为人说话是因为人生来就拥有一个UG。
这种UG是自然生长成熟起来的语言能力,体现在人脑神经系统的一定结构和活动中。
如果按照乔姆斯基的语言的知识仅仅是这些原则的观点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现象的话,那么,全世界所有的人就应该说同样的语言。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为了更合理的解释这一问题,乔姆斯基在UG学说中还提出了“原则和参数理论”。
在乔姆斯基看来,一个操母语者具有一种语言能力。
儿童天生具有一种普遍的语言知识。
当他掌握自己的母语时,他会把自己内在的语言系统与他自己本族语言的语言系统进行比较从而调整他的语法。
该理论认为任何语言的参数可以根据这一具体语言的特定规则而设置不同的参数值。
儿童学习语法的过程主要是设置参数值的过程,获得语言知识,就是确定参数值。
“经验”↓普遍语法(UG)→个别语法(PG)(如母语语法)↑PG= *UG上面公式是说: 通过参数α( 即儿童的出生地不同, 周围的语言不同) ,可以得出各种具体的语言。
2022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旳基本概念1.母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旳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状况下,母语一般是小朋友出生后来最先接触、习得旳语言。
因此,母语一般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旳语:也称“目旳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旳语言。
它强调旳是学习者正在学习旳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旳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小朋友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旳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旳第一语言之外旳任何一种其她语言而言旳。
强调旳是语言习得旳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旳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旳语言获得。
“习得”一般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旳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旳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旳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旳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旳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故意识”旳语言知识旳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故意识旳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旳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旳语国家学习目旳语。
学习者所学旳目旳语在目旳语国家是公认旳交际工具,固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旳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旳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旳交际工具,并且学习者所学旳语言重要是在课堂学习旳。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旳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旳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旳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旳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并且语言习得一般是在自然旳社会环境下发生旳。
11.有指引旳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引旳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一般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旳。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旳心理表征构成旳。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旳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旳合语法性旳直觉判断根据旳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有关语言旳知识。
13.语言体现:交际双方在语言旳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旳运用。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普遍语法假说提 出的根据及其在二语 习得 中作 用的 简单 综述使 广大研 究者把握 问题 所在 , 而把普 遍语 法在二语 从
习得 中作 用问题 的研 究更加推 进一步。
[ 关键 词 ] 普遍语法; 二语习得; 作用
中图分 类号 : 3 4 H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6 0(0 9 0 0 6 0 17 8 1 2 0 )9— 0 7— 2
二 语 习得 中 继续 发 挥 作 用 。 2 普 遍 语 法 在 二 语 习 得 中 不 起 作 用 。Be . l y~V o a rm n
不归 于几 百万年 的进 化或 神经 组织 原则是 毫无 道理 的。这 说 明人类语言 能力 不是单纯靠外界 的影 响而形成 的 , 而是先 天遗传下来 的 , 是人类的生物属性 。乔姆斯基认 为普遍 语法 是人脑生来就具 有 的一种 能迅 速习 得语言 的特 殊机 制。它 是一种无 意识潜 在 的知识 , 需通过 学 习而存 在 于大脑 中 , 无 决定着人类语 言的现有面 貌。正是 这种 机制 , 才使 “ 人也 笨
语文 学刊 ・ 语教 育教 学 外
20 09年 第 9期
普 遍 语 法在 二语 习得 中 的作 用 及 存 在 的 问题
。孙 爱 良
(山东 曲阜 师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山东 曲阜 2 3 6 ) 7 1 5
[ 摘
要 ] 普遍语法用于二语习得中的研究已 接近3 年, 0 但是在 中国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本文旨 在通过对
时 间 内不 费 劲 地 成 功 习 得 , 不用 说 他 们 接 触 到 的语 料 是 有 更
在二语 习得过程中 , 成人二语 习得者们接受 的语言输 入 更 加贫乏 , 但二语 习 得 中又不乏 优秀 的成功 者。因此 , 成 在 人二语 习得过 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语言 习得的逻辑 问题 ( 文 王 斌 ,0 1 。许 多学者认 为 U 20 ) G具有普遍 性 , 应该在 二语 习得
二语习得理论__中文

(一)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乔姆斯基和其支持者们认为 ,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 ,他把这种先天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
他们的主要论点是 ,假如没有这种天赋 ,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将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语言数据的输入(input )是不充分的 ,不足以促使习得的产生。
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 ,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
有的人在运用语言时 ,总是用语法来进行核对 ,以保证不出错误 ,这就是所谓通过学习来进行监控的[ 1 ] (P19)。
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监控的使用会逐渐越来越少。
从本质上说 , 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 , 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习得语言。
(二)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在 20 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当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
他把监控论归结为 5 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克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
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 ,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 ,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
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
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 ,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本监控。
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 ,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规则是按照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 ,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 ,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与课堂教学顺序无关。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笔记)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母语: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是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学习是指正式的语言获得,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是指在下意识状态下获得的语言,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心理学者一般称前者为内隐学习,后者为外显学习。
习得是通过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学习则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所以,学者们通常用“picking up a language”来描述习得,就像儿童那样下意识的,毫不费力的获得一种语言。
而学习,学者们认为knowing about a language,即学习一种显性语言知识,而不是language learning,即获得一种语言。
SLA的发端:20世纪60年代末。
1、在《中介语》中首次提出SLA的研究对象: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
2、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为与其母语和目的语系统相对应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汉语作为SLA的研究起点:《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鲁健骥,1984。
乔姆斯基对“刺激——反应”模式的批判1、语言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移置型,行为主义无法表达这种特性。
2、句子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成分结构和表层结构的不吻合性。
3、合乎语法的句子不一定有意义。
4、行为主义无法合理解释语言习得。
行为主义对语言本质的看法:1、语言是一套习惯,语言习得是此习惯的养成。
2、揭示语言行为的模式是刺激反应理论。
3、人们的话语就是对其环境或他人的语言,行为所做的一系列反应。
4、把语言行为加以强化,便形成了语言习惯。
5、语言行为则是语言习惯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L2学习者内化了心理语法,一个自然的语言系统可以用语言规则来描述。
目前的生成语言学关注中介语的表征,这一焦点可以视为原始的中介语假说的衍生。
中介语能力的本质,中介语语法多大程度上类似于其他语法以及UG的作用,都有一些明确的论述。
一直在争论的问题:UG是否对L2有调节作用,程度多大。
这个问题源于1.语言的普遍性的个别观点和2.关于语言能力本质的个别假说。
生成语法的传统观点,语法是心理表征,普遍规限制这些表征。
语言的普遍性的存在源于人类思想的属性,语法的存在源于他们的普遍规则。
UG在L2习得中的作用,前十年,主要关注“Access”:探索UG在非一语习得中是否仍然有效,这一问题关系到一些基本的问题:什么是自然的语言语法?语言能力的本质是什么,又是如何习得?UG的解释是一个局部的答案,至少在一语语法习得中是这样。
没有具体的天生的语言规则来限制语法,不可能习得语言?在L2习得研究中,问题是:中介语表征是否受UG的限制。
2. UG和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逻辑问题的由来:柏拉图本人认为,人类就是凭借天赋神授的理性,才得以获得广博无限的知识。
“柏拉图问题”同样表现在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上。
对这一问题研究数十年的乔姆斯基,到最近还发出这样的惊叹: “儿童知道的远比经验提供的多……在语言生长的高峰时间,虽然儿童的语言接触非常有限,语言环境又模棱两可,但儿童大约每小时就可以学会一个词。
儿童理解词汇方式之精巧奇妙,非任何词典能及……语言习得更像是一般器官的生长;它是发生在儿童身上的事,并非儿童所做的事。
”(Chomsky , 2000 :6 - 7)语言学家们把这一表现在儿童语言知识获得过程中的“柏拉图问题”称之为语言习得中的“逻辑问题”。
简单地说, 逻辑问题基于所谓的“刺激贫乏说”,旨在解决儿童语言有限、残缺、不足的语料输入及最终能在短短几年里迅速而一致地获得丰富的语言系统这一貌似不合逻辑的问题。
无论是经验主义哲学的感觉经验,还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重复模仿的“逻辑”都无法给予圆满的解释。
合乎逻辑的结论是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是由天赋的语言知识UG的引导而完成的。
乔姆斯基把描写和解释儿童语言知识的初始状态作为语言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
他认为,人的大脑具有模块性,是由许多既相互独立又以接口的方式相互连接的模块组成,如感知模块,认知模块等。
儿童语言知识也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模块,其特点无法从别的认知结构中推导或衍生,而是受人类语言的普遍原则的制约( Chomsky ,1986) 。
这些原则是构成人的内化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遗传天赋的一部分,所以不需要后天学习,只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激活、生长。
儿童的语法学习任务仅限于在语言环境中为普遍语法参数赋值即可。
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可以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学会母语的原因,也是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对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的回答。
UG是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
UG包括不变的规则,也包括允许变化的参数。
乔姆斯基提出的三种理论(GB管辖约束理论, Minimalism最简方案, optimality最优理论)的共同点是:语言的某些属性都是抽象微妙的,且很复杂,如果没有天生的语言规则来限制语法,是很难习得语言的。
UG就能解释:为什么学习者知道远比输入要多的语法属性,他们如何了解某些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语法是这样而非那样的。
也就是说这些属性都不需要学习。
比如L1学习中,儿童接受到的句子和他们习得的抽象微妙复杂的知识之间就不匹配。
也就是说,起始输入不足以证明输出。
这一问题就是“刺激贫乏说”或者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一下就举例一个实验的例子,也就是OPC,证明这一规则,微妙而不可能从输入中习得。
3. UG和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人们就会存在疑问:L2习得是否和L1习得一样存在逻辑问题呢?首先在这里要区分两个东西:1. 逻辑问题(L2学习者是习得了超出输入的无意识知识,即心理表征)和2. UG的有效性(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否是因为UG的有效性)通过反证法可以说,二语习得中,逻辑问题的存在是可能的。
有很多的研究,the access to UG 问题仍然存在:中介语表征是否证明UG规则限制的存在,中介语语法是否和本族语者一样瘦UG的限制。
举例说明Kanno的调查OPC,设计实验的假设是:UG限制每个人的语法,而小组结果解释个人的差异。
二语习得的环境和输入变量并不能完全决定学习者最后所获得的语言能力 ,二语习得中同样存在逻辑问题。
4.比较谬论在研究普遍语法是否在二语习得中可及的问题时 ,通行的做法是把学习者语言与目的语形式直接进行比较。
如果研究中的受试就某一参数或原则与说母语的本族语人士一致 , 就认为这一原则或参数是可及的 ,否则就是不可及的。
这样就形成了方法论上的“比较悖谬”,。
这种研究模式实际上是把学习者语言作为目的语的一种不完备变体 ,而没有将学习者语言本身作为一种独立的自然语言 ,所得出的结论也不能说明普遍语法是否对中间语起限制作用 ,只能说明中间语与目的语是否等同。
此外 , 普遍语法研究二语习得所倚重的主要方法为语法性判断和诱导模仿。
但这些方法的效度和信度都受到了的质疑。
语法性判断是形式语言学家使用的一种演绎性的研究方法 ,旨在反映本族语人士语言直觉和内化语言能力。
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理想化、虚拟化的本族语人士(往往为语言学家本人) 。
但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里 ,这种方法要求受试就一组句子的语法性做出判断 ,这时 ,他们的语言能力系统是不完整的。
也就是说 ,我们根据他们对句子的实时处理 ,来推断出他们的语言能力水平 ,即根据语言行为来推知他们的语言能力。
这与 Chomsky等人所倡导的用语言“直觉”来推断语言能力的初衷相去甚远 ,因为我们要求学习者回答的往往超过他们目前的语言能力。
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数据 , “与其说反映了学习者目前的知识系统 ,不如说更代表了他们的猜测” ,很容易产生“把受试的元语言行为直接归因于语言知识的危险”( Gass , 1994 :306) 。
这种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之间的错位也使得语法性判断的效度打了折扣。
Birdsong (1994) 发现 ,受试在做语法性判断题时 ,存在着一种系统性的“反应偏向” ,即更容易倾向于把句子判断为不合语法的 ,这种对称倾向也会影响研究的信度。
同时 ,对该方法信度的接研究结果也相互矛盾 ,无法让我们相信这是一种可信研究方法(如 Ellis ,1990 ;Gass ,1994) 。
Kanno的实验结果表明:源于UG的L2属性表现在中介语的语法中,中介语的语法和L2语法在这个方面集中于一点。
——。
1980年代许多研究者都清晰或含糊的解释到:如果中介语表征不能证明这些L2属性呢,如果中介语和L2互相偏离?这是否就意味着UG不存在呢?有些很清晰的论述: -比较二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对某一UG属性的判断是否一样?比如Schachter调查对于wh-移动的限制,认为UG的不存在。
但这一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它预设了中介语表征必须集中于L2本族语者的语法,即二语学习者必须到达和本族语者一样的最终于发,但这个错误的。
中介语语法是从L2语法的一个分支,、5.UG的access可及性和术语的混淆Direct Access:a.L2 learners arrive at UG properties independently of their L1 独立于L1b.instantiation of any legitimate parameter setting 任何合法参数设置的实例化Full Access:代替Direct Accessindirect/partial access针对UG和L1,过于简单的使用二分法,L1是自然语言,没有先验证明:基于L1的表征意味着UG不限制中介语语法。
需要关注的是:L2学习者达到的表征的本质,不一定停留在UG的Access问题上,可以更细节的观察中介语表征的本质。
6.中介语表征:收敛,发散,削弱预设:中介语语法和L2的本族语者语法在某些方面存在偏离,至少是起初或最终的。
那偏离的本质:预示着表征受UG的限制还是语言有一些削弱,有缺陷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预设学习者大脑的某种初始状态对外语学习的进程及最终获得的语言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起始状态理论也就是说:L2学习者开始表征,以及用于理解L2输入的表征。
6.1 例子:强特征和动词移动Functional categories, such asinflection (I), complementizer (C), and determiner (D), have certain formal features 动词的限定形式:充当谓语时受人称和数的限制,时态,语态,语气的限定动词的非限定形式:除了谓语的其他成分,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等法语和英语的曲折特征强度比较(见书)6.2 起始状态关于起始中介语表征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A.中介语表征遵照自然语言的属性: Full transferB.中介语表征在基本方面不同于成人的自然语言:Minimal Tress 假设,无效的根据FTFA,中介语表征必定不同于L2的本族语者的语法,至少起始时是这样。
中介语表征在发展的最后阶段也不一定和L2语法集中于一点提升动词(raisingverbs)是一类能使句子补语分句中动词主语发生移位,即“NP提升” (Chomsky1981,1993)的动词。
如果我们将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做一比较 ,就会发现 ,二者的“初始状态”存在重大差异: 在母语习得中 ,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都不健全 ,但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已趋于完备 ,并且已经掌握了或完全掌握了自己的母语;儿童的普遍语法的参数值处于待设定的缺省状态 ,而二语习得者的普遍语法已经在母语习得环境的作用下转化为具体语法。
如果我们可以说儿童母语习得的初始状态仅仅是普遍语法的话 ,那么 , 成人外语学习的初始状态至少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已经得到全面发展的认知能力;二是已经完全掌握了的母语;三是可能仍然起限制作用或已不再起作用的普遍语法。
这样 ,对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的回答 ,从本质上讲 ,其实就是对这三个要素在二语习得中所占的份额、它们之间的接口及其互动关系的研究。
其核心是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
7. 表征之外普遍语法是一个关于语言知识表征的理论 ,本身并非语言习得理论。
它的主要功能是描写并解释人类语言系统的限制条件。
要对二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给出圆满解释 ,不仅需要回答“什么”的问题 ,还要回答“怎样”的问题;不仅要确认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过程的限制作用 ,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原则和参数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学得性做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