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略谈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时,他会把 自己内在的语言系统与他 自己本族语言的语言 系统进行比较从而调整他的语法。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和方 法论从研究生成语言的大脑出发考察人的语言能力,揭示 人脑语言机制的工作原理。普遍语法以第一语言习得速度 快、 知识准确 、 具有创造力等为依据研究第一语言。乔氏关
的。 他认为语言是某种天赋, 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 的能力, 叫做“ 语言习得机制(LAD) 。 这是一种很适合他们
法这一概念。 他认为普遍语法存在于人的大脑 , 帮助人们习
得语言, 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普遍语法主要由管 辖与约束理论支持, 该理论涉及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和逻辑 形式, 以及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分支理论。普遍语法实际上是 一组语言普遍特征, 这组特征是由带有普遍性的、 涉及语言 中最本质的句法部分的原则和参 组成, 而语言的其余部分
要不了3- 5年, 不用接受系统的教育便已基本掌握了自己母 语的主要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乔姆斯基虽未曾直接论述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但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研 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三、 母语与第二语言
应用机制, 使人生来就具有学习获得语言的能力。 参数的作 用是把抽象的原则转化成具体的规则, 个别语法就是参数的 值得到设立后形成的一套系统。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远比 第一语言习得困难和复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其形成至 今一直被大家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从系统地探索第二语
里还天生就具有语 言应用机制。第二语言与母语之 间的关
系不同,母语知识对另一种语言知识的习得的影响也不一 样。从分析中可以得知普遥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是不无稗
益的。
固有的、 不用学而具有的程序, 而反映人类语言个体差异性 的参数则是要学习的语言边缘成分, 即参数值。在普遍语法 之前, 乔姆斯基曾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语言习得模式, 语言 即“ 输人‘语言习得机制一语言习得” 其含义是语言输人经过 , 语言习得机制产生语法, 从而习得语言。 很明显, 这个模式强 调语言习得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儿童通过接触和学习特定
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李保军四川大学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普遍语法的基本理论,逻辑问题以及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来探讨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状况和作用。
关键词:普遍语法;逻辑问题;可及性;影响一、普遍语法简介1965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在其著作《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及“语言普遍现象”,作为“生成语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UG(普遍语法)由一系列原则构成。
原则固定不变,确定了人类各种语言内在的共性,为各种语言所遵守。
参数则决定不同语言的个性。
UG是儿童学习语言前的初始状态,接触语料后使原则的参数得以设定,产生一个具体语法(PG),称为核心语法。
1981年,乔姆斯基在著作《管辖与约束论集》中提出“原则与参数”理论,对“普遍语法”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拓展。
1993年,乔姆斯基提出最简方案模式(MP模式),核心是对“原则与参数模式”中的结构和转换作进一步简化和抽象化,使整个模式不再有任何冗余的层次和操作,并能更合理地解释儿童在短时间内掌握母语的事实。
二、二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普遍语法提出的理论依据之一在于解释儿童母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
那么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类似于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White提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成人二语习得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非常有限但仍然有很多习得者最终能够成功习得第二语言。
因此成人二语习得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类似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
然而,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因为二语习得者已经掌握的母语可能也会起作用。
这样一来,要充分说明二语习得受到普遍语法的制约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二语习得中存在类似于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
(2)二语习得者的某一语法特征既不是仅仅通过观察二语输入也不是通过二语输入及非特定领域学习原则更不是受母语迁移影响就可习得。
这就说明二语习得者可以重新设置普遍语法的参数值,普遍语法为二语习得可及。
三、普遍语法可及性的三种观点对于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是否可及,基于实证研究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设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普遍语法为二语习得者完全可及(Full Access)。
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作者:李保军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普遍语法的基本理论,逻辑问题以及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来探讨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状况和作用。
关键词:普遍语法;逻辑问题;可及性;影响一、普遍语法简介1965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在其著作《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及“语言普遍现象”,作为“生成语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UG(普遍语法)由一系列原则构成。
原则固定不变,确定了人类各种语言内在的共性,为各种语言所遵守。
参数则决定不同语言的个性。
UG是儿童学习语言前的初始状态,接触语料后使原则的参数得以设定,产生一个具体语法(PG),称为核心语法。
1981年,乔姆斯基在著作《管辖与约束论集》中提出“原则与参数”理论,对“普遍语法”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拓展。
1993年,乔姆斯基提出最简方案模式(MP模式),核心是对“原则与参数模式”中的结构和转换作进一步简化和抽象化,使整个模式不再有任何冗余的层次和操作,并能更合理地解释儿童在短时间内掌握母语的事实。
二、二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普遍语法提出的理论依据之一在于解释儿童母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
那么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类似于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White提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成人二语习得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非常有限但仍然有很多习得者最终能够成功习得第二语言。
因此成人二语习得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类似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
然而,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因为二语习得者已经掌握的母语可能也会起作用。
这样一来,要充分说明二语习得受到普遍语法的制约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二语习得中存在类似于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
(2)二语习得者的某一语法特征既不是仅仅通过观察二语输入也不是通过二语输入及非特定领域学习原则更不是受母语迁移影响就可习得。
这就说明二语习得者可以重新设置普遍语法的参数值,普遍语法为二语习得可及。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四、输入假说
克拉申认为这是第二语言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假说, 是用来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这个问题的。这一假说 有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对 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习得语言知识。
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 克拉申用“i+1”来表示。
第三,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 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 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过早地说甚至是 有害的。
五、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 输入的语言信息有时并没有被吸收,即使最容易的、已 经理解了的输入也不总是被吸收。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 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 ,称为“情感过滤”(the affective filter)。而造成这种 过滤或屏障的主要是一些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力,对 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是否处于防 卫状态,怕出丑,甚至精神和身体状况不佳都能产生屏 蔽效应,挡住输入。
三、监控假说
克拉申认为,与习得和学习分别相联系,人的头脑中 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是潜意识的系统,一是有意 识的系统。交际中使用的输出的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 系统引起或“驱动”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意识的系 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得更为流利。 有意识的系统在言语行为中只有一项功能,即只能作为 一个监督者、一个编辑,起监控(monitor)的作用,对 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控制。克拉申强调这种监控 只是很小的纠正,是微调,是为了让说话显得更加完善 。这种监控对交际不是很重要。
总结以上五个假说,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 的实现,主要决定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听 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 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可缺少 的,但仅仅有它还不够,还需要降低屏蔽效应。可 理解的输入加上低屏蔽效应、低焦虑环境,就一定 能习得第二语言。这是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 的基本原则。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

“参数”则反映了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 如方向参数、话题参数、隐含pro参数等。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目录
• 1.参数理论
• 2.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假说 2.1 不可及假说 2.2 完全可及假说 2.3 间接可及假说
• 3. 存在问题 • 4. 结语
1. 简介
1.1 普遍语法
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人脑生来就具有 的一种能迅速习得语言的特殊机制。它是 一种无意识潜在的知识, 无需通过学习而存 在于大脑中,决定着人类语言的现有面貌。 正是这种机制, 才使 笨人也学会交谈, 最聪 明的猴子也不能讲话。
2.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假说
2.1 不可及假说
不可及说认为普遍语法不决定第二语言习得,因为 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和小孩子习得第一语言有着 本质的不同。在他们看来,第一语言习得者使用的 是语言习得机制, 而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的是一般性 学习策略。他们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最有说服力 的就是语言习得临界期一说。
在习得过程中, 语言环境所能提供的只是目 的语语料刺激, 而对习得起决定作用的仍然 是这种机制。凭借这种机制, 人们便可以从 有限的语言刺激中迅速内化目的语语法, 同 时产生无限的语言输出。
1.2 普遍语法的原则参数理论
普遍语法由“原则”(principle)和“参 数”(parameter)构成。
PG=α · UG PG: particular grammar
母语,二语习得和普遍语法

母语,二语习得及UG理论母语和二语习得UG理论与二语习得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认为人的大脑天生就有一种独特的语言习得机制,而它使得儿童在外界“刺激贫乏”的条件下,从初始状态,经过若干中间状态,最后达到成人的稳定状态,进而习得人类语言;同时,他提出的普遍语法的“原则与参数”理论也合理地解释了儿童语言习得现象,认为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就是参数值确立的过程。
1,普遍语法“人脑中存在的一种独特LAD”称为“UG”。
换言之,人类大脑中生而有之的语言知识就叫做“UG”。
乔姆斯基针对儿童习得母语的心理机制提出了UG这一概念。
他认为UG存在于人的大脑,帮助人们习得语言,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和方法论从研究生成语言的大脑出发考察人的语言能力,揭示人脑语言机制的工作原理。
UG以第一语言习得速度快、知识准确、具有创造力等为依据研究第一语言。
乔姆斯基关于UG的假设似乎为我们解释为什么小孩子一生下来,要不了3~5 年,不用接受系统的教育便已基本掌握了自己母语的主要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UG是所有人类语言都遵守的一些共同原则和规则,是与生俱来的。
乔姆斯基认为人说话是因为人生来就拥有一个UG。
这种UG是自然生长成熟起来的语言能力,体现在人脑神经系统的一定结构和活动中。
如果按照乔姆斯基的语言的知识仅仅是这些原则的观点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现象的话,那么,全世界所有的人就应该说同样的语言。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为了更合理的解释这一问题,乔姆斯基在UG学说中还提出了“原则和参数理论”。
在乔姆斯基看来,一个操母语者具有一种语言能力。
儿童天生具有一种普遍的语言知识。
当他掌握自己的母语时,他会把自己内在的语言系统与他自己本族语言的语言系统进行比较从而调整他的语法。
该理论认为任何语言的参数可以根据这一具体语言的特定规则而设置不同的参数值。
儿童学习语法的过程主要是设置参数值的过程,获得语言知识,就是确定参数值。
“经验”↓普遍语法(UG)→个别语法(PG)(如母语语法)↑PG= *UG上面公式是说: 通过参数α( 即儿童的出生地不同, 周围的语言不同) ,可以得出各种具体的语言。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普遍语法假说提 出的根据及其在二语 习得 中作 用的 简单 综述使 广大研 究者把握 问题 所在 , 而把普 遍语 法在二语 从
习得 中作 用问题 的研 究更加推 进一步。
[ 关键 词 ] 普遍语法; 二语习得; 作用
中图分 类号 : 3 4 H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6 0(0 9 0 0 6 0 17 8 1 2 0 )9— 0 7— 2
二 语 习得 中 继续 发 挥 作 用 。 2 普 遍 语 法 在 二 语 习 得 中 不 起 作 用 。Be . l y~V o a rm n
不归 于几 百万年 的进 化或 神经 组织 原则是 毫无 道理 的。这 说 明人类语言 能力 不是单纯靠外界 的影 响而形成 的 , 而是先 天遗传下来 的 , 是人类的生物属性 。乔姆斯基认 为普遍 语法 是人脑生来就具 有 的一种 能迅 速习 得语言 的特 殊机 制。它 是一种无 意识潜 在 的知识 , 需通过 学 习而存 在 于大脑 中 , 无 决定着人类语 言的现有面 貌。正是 这种 机制 , 才使 “ 人也 笨
语文 学刊 ・ 语教 育教 学 外
20 09年 第 9期
普 遍 语 法在 二语 习得 中 的作 用 及 存 在 的 问题
。孙 爱 良
(山东 曲阜 师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山东 曲阜 2 3 6 ) 7 1 5
[ 摘
要 ] 普遍语法用于二语习得中的研究已 接近3 年, 0 但是在 中国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本文旨 在通过对
时 间 内不 费 劲 地 成 功 习 得 , 不用 说 他 们 接 触 到 的语 料 是 有 更
在二语 习得过程中 , 成人二语 习得者们接受 的语言输 入 更 加贫乏 , 但二语 习 得 中又不乏 优秀 的成功 者。因此 , 成 在 人二语 习得过 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语言 习得的逻辑 问题 ( 文 王 斌 ,0 1 。许 多学者认 为 U 20 ) G具有普遍 性 , 应该在 二语 习得
二语习得理论__中文

(一)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乔姆斯基和其支持者们认为 ,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 ,他把这种先天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
他们的主要论点是 ,假如没有这种天赋 ,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将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语言数据的输入(input )是不充分的 ,不足以促使习得的产生。
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 ,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
有的人在运用语言时 ,总是用语法来进行核对 ,以保证不出错误 ,这就是所谓通过学习来进行监控的[ 1 ] (P19)。
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监控的使用会逐渐越来越少。
从本质上说 , 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 , 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习得语言。
(二)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在 20 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当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
他把监控论归结为 5 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克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
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 ,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 ,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
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
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 ,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本监控。
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 ,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规则是按照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 ,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 ,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与课堂教学顺序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文献阅读报告
报告题目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课程名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姓名费红楠学号 1401070312 专业对外汉语班级 0703
院、所汉学院年月日2010年10月12日
文献阅读报告评价标准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如果认真观察,我们能够发现。
儿童接触到得母语的语料是极其有限的,但是儿童不仅可以接受一个自己从未听说过的句子,并且能够最终掌握自己的母语。
于是Chomsky从人的内部找原因,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儿童习得母语而立,却逐渐引起了二语习得研究者极大地兴趣。
Flynn认为二语习得者的语言知识同样远远超过语言输入,且二语习得者具有同样的句子生成能力,即普遍语法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
1、普遍语法的原则—参数模式
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人的大脑中天生就有一种习得语言的机制,这种机制有一个特殊的扳机需要去开启。
而外部的环境中的语料刺激,便扣动了这个扳机。
这就解释了儿童为什么可以通过及其匮乏的语料习得完整的语法规则了。
因为他们所接触到得语料只起刺激作用,即是把这个机关扳向汉语还是其他语言的问题。
普遍语法模式中的基本概念是原则和参数,分别揭示了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原则”指适用于一切人类语言的高度抽象化的语法属性,“参数”则反映了语言间的差异——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参数值。
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PG=x·UG
其中,UG(Universal Grammar)代表普遍语法,PG(Particular Grammar)代表个别语法,x为参数值。
而不同语言的差异便体现在参数值x上。
儿童便是以普遍语法为起点,通过后天的经验来确定母语参数值的。
要学习第二语言,则需要对参数值进行重置。
2、普遍语法在母语习得和二语学习中的差异
对于成年学习者而言,他们与儿童学习语言存在着诸多差异。
儿童学习语言是伴随着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他们会一边认识爸爸、妈妈,花草树木,一边习
得母语,然后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
而已经掌握了一套语言系统的成年人,对客观世界已经有了比较详尽具体的认识,他们运用目的与表述客观世界的时候,往往先要把表述的对象转换为母语,再对应为客观世界,再组织目的语语料。
可以表示为:
需要表述的对象——母语——客观世界——目的语——表述
而最大的差异便在于,成年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母语系统。
若普遍语法理论同样适用于二语习得,那么如何重置第二语言中的参数值便是问题的关键。
3、普遍学习策略
众所周知,汉语是一种语法规则非标记性的语言,没有性数格时体态的变化,往往给有标记语言的母语学习者带来诸多困扰。
但是在句法范畴中,汉语用“着、了、过”表示进行、完成和经历体,用“被”表示被动,这说明汉语的语法规则是隐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语言对比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出重点、难点所在,也有利于二语学习者对参数值进行重置。
“新语法翻译法”是从母语出发,习得目的语的方法,它基于普遍语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现实的经验作为保证。
古今中外,有不少学贯中西的大师,如林语堂,萧乾,卞之琳,他们何以国文做得好,英文也写的通呢?他们在母语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普遍语法”已经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脑中形成,并且中英文当中本身就有许多类似的表达,如eat one’s words(食言),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因此学起英文来也比一般人的境界更高。
参考文献:
1.Bley-Vroman R.S Felix.G Ioup The accessibility of Universal Grammar in
adult language learning 1988(04)
2.杨吉风中介语特征理论对于研究功能语类发展的启示 [期刊论文] -洛
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杨吉风在中介语特征理论框架下研究功能语类习得顺序 [期刊论文]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