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普遍语法和标记性理论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一、名词解释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双语者、第二语言习得、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4、“双语者”或“操双语者”,指可以同等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人。
(1)、双语者指那些两种语言都达到与母语者同等熟练水平的人(balanced bilingualism)。
精通两种语言的人。
这种观点是根据是否具有“同等的语言知识”来定义双语者;(2)、双语者可以指那些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生成完整的有意义的话语的人。
这就是所谓双语者的“最底限定义”(minimal definition)。
这种观点是基于能否使用第二语言来定义双语者。
5、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6、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是以什么为标志的?为什么?origination: the end of 1960s.Corder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errors” ;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Why?1. . For the first time Corder theoretically elaborate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errors SL learners made on language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acquisition and the second learners themselves;2. the view of Corder radically change the view and attitude of how people see the error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Corder (1967) make clear the object, method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SLA as a isolated area for study.Corder: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应该把目光放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考察上,把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作为观察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的窗口,从中发现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规律的。
标记理论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述评

一
标记理 论在二 语 习得 中的应 用
沈家煊(99 指出, 19 ) 标记性指的是一个范畴内部存在 的某种的不对称现象。有标记
和无标 记 的对 立在语 言分 析 的所 有层次 上都 起作 用 , 就是 标 记现 象 的普 遍性 。在 某种 这 程度上 , 我们可 以把无 标记 等 同于“ 规则 的 、 普遍 的 ”可 以把 有标 记等 同 于“ , 不规 则 的 、 例 外的” 。那 么 , 二语 言学 习者 又是 如何 习得 这些 “ 第 规则 的” “ 外 的” 言成分 呢 ? 和 例 语
《 海外华文教育) oo年第 2期( ) l 2 总第 5 5期 )
标 记 理论 与 二语 习得关 系研 究述 评
卢 淑 芳
提要 语 言学 中的标记理 论在 二语 习得 的 习得 顺序 、 习得难度 、 母语 迁移 等层 面
有很 强的 解释 力。其强 大的解释 力给二 语 习得 提供 了一 定 的教 学和研 究思路 , 也 但 存在 一定 的局 限性 。本 文对标记 理论 和二语 习得 关 系相 关研 究作 一 述评 , 并提 出一
虽然标记理论在二语习得顺序上有这样的强解释力 , 但问题是母语和 目的语有无标
记 的对应 情况 如何 , 共性 的认 知方 式有 哪些 , 差异 性 的认 知方 式 有 哪些 , 文献 中对 这 些不
对称对 比描 写相对较少 。研究 “ 教什 么 ” 探讨 差 异 性 的和 共 性 的语 言 事 实 , 能够 更 有 , 方 效地利用 标记 理论来促 进我们 的二 语教学 。 ( ) - 标记理 论与二 语习得 难度 二语 学 习难 度是二语 习得 研究 中重要 的一个方 面 。对 比分 析理论通 过分 析两种语 言 的差异来 预测和 解释第二 语言 的难度 。但学 习者 的学 习过 程是 动 态 的 , 到多 种 因素 的 受 影 响和制 约 , 习者之 间也存在 明显 的个体 差异 。该 理 论 的结果 在 某种 程 度上 不能 让人 学 满 意 。唐 承贤 (97 也认为 通过 “ 误 分析 ” 解释 第 二语 言 的 困难 其 结果 也不 能 让人 19 ) 错 来 满 意 。E k a (97 根据标记 理论 提 出的“ cm n 17 ) 标记 差异 假设 ” 第 二语 言 学 习 的困难 作 出 对
二语习得理论对高校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启示-精品文档

二语习得理论对高校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启示二语习得理论是现代语言习得和教学理论中影响深远的理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的语言学理论之一。
二语习得理论激发了人们对语言习得规律以及教学方法的广泛而深入的讨论[1]。
一、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理论主要包括普遍语法理论(Chomsky,1965)、监察理论(Krashen,1982)、文化适应模式(Schunmann,1978)、适应理论(Giles,1977)、功能理论(Givon,l985)等众多理论体系。
通过对母语和外语学习的过程进行具体研究。
从外语教学和教材的编写等方面提出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让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从个体差异中探索学习的乐趣和有效方法。
注意安排好教学活动的时间统筹,不安排过多的耗时间的重复性活动,只重点安排有重要教育意义的课程,突出活动与学习重点,督促学生的平时学习。
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及时协调学生的矛盾,营造正确的学习、竞争氛围。
只有将二语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会让学生在语言习得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Gass和Swain都强调了输出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输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输出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输出不断地促使学习者作出假设、判断和创新,输入输出的过程就是建构主义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建构主义的同化和顺应。
语言被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言交流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用语言意味着与人打交道。
学习语言就是有效地使用语言。
Krashen提倡的自然交流状态下的有意义的交际,就是指真实情景下的交际,也就是说交际应有其社会目的性[2]。
二、二语习得理论对高校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实践传统的高校英语语法课堂中,教师通常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教学生认字、读课文、讲解课文的意思,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抄写字词和课文等。
这种简单的方法流传已久。
但是,形式呆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常常因为课程无聊而走神、开小差、说悄悄话等,没有认真听课,也就掌握不了知识。
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探析

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探析
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探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学者对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但它是否在第二语言中可及仍未有定论。
以往的研究体现了普遍语法研究的基本趋势以及中外学者研究方法的不同,但研究存在局限:集中在可及性的研究过多,对其理论意义及教学价值关注度过低;与外国学者相比,中国学者多集中在综述研究,对可及性的实证研究过少。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及思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及思考发表时间:2011-12-23T15:45:00.62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0月下期供稿作者:王红羽[导读] 有从心理学角度讨论的,也有从社会学角度、神经语言学角度、外语教学角度等角度讨论的。
王红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121-02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流派众多,并有多维化发展的趋势。
各种流派观点各异,但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本文主要就其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思考问题。
关键词:二语习得;流派;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非常复杂,其理论众多,观点各异。
Rod Ellis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书的导论部分,就曾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向多维化发展,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研究视角也是各种各样。
有从心理学角度讨论的,也有从社会学角度、神经语言学角度、外语教学角度等角度讨论的。
下文主要探讨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流派的观点及笔者个人的一些问题和见解。
一、普遍语法理论普遍语法理论强调先天的语言机制及语言共同的规律性对语言习得的作用。
Chomsky认为,语言习得是一定的语言经历激发心理器官(即普遍语法)的生长。
语言知识不是学会的,它们是作为核心的普遍语法原则存在于大脑之中,是生物性天赋的一部分,无需学习,也不能违反。
它强调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一种建立语言参数值的过程。
普遍语法理论将第一及第二语言中的语言规律与特性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联系起来去解释习得现象。
这一角度既新颖又有意义。
这一假设力图证实第二语言来自一个独立的语言机制而不是认知系统。
这一理论的优点在于它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建立在了最新语言学理论基础上,重新引起研究者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认识及重新评价。
总体来看,这一理论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普遍语法理论强调语言的共性,但是语言是有个体差异的,语言也是在变化之中的,所以语言的相关性能很好地预示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似乎不太可靠。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习惯形成理论用于语言学习 在一语习得中,儿童模仿成人话语,努力使 用语言,获得相应的奖励或指正,并借此建构 型式和习惯的知识,进而构成了他们所学的语 言。二语习得类似。刺激—反应联系构成了第 二语言习惯,模仿和强化是重要手段。
(二)偏误
偏误( 偏误(error) )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 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 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它不同于失误( mistake),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二、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 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第二语言习得过 程被看成是规则形成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断从目的 语的输入中尝试对目的语规则做出假设,并进行检 验与修正,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并建构目的语的规则 体系。
三、偏误分析的步骤
(1)语料选择。 (2)偏误识辨。 (3)偏误分类。 (4)偏误解释。 (5)偏误评估。
对比分析假说的两个派别 强硬派: 强硬派:以事前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为 基础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产生的错误 ,但这种预测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温和派: 温和派:从两种语言的相似与不同点事后解释学习者 已形成的错误的原因,这样对比分析在更大范围内寻 找错误的来源方面仍能发挥作用。于是,从70年代开 始人们的研究重心也就转到了偏误分析。
二、对比分析的内容
这是由拉多(Lado)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假说。他认为 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相似的语言成分容易学,不同的成分则 难学。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 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 难和学生的错误。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 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 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 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 建立新的习惯。
试论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

2342018年15期总第403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 试论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文/李娜【摘要】在语言学发展过程中,普遍语法对于第二预言的习得是否产生作用,产生作用,如何产生作用始终是关注的焦点问题。
基于此,本文对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作用的不同见解进行阐述,同时分析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普遍语法;第二语言习得;作用【作者简介】李娜,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普遍语法理论是乔姆斯基管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目前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所在。
深化研究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对于语言学的发展,语言教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作用的理论见解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这一概念是其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提出的管辖与约束理论中提到的。
关于普遍语法的含义,乔姆斯基本人是这样界定的:“the system of principles, conditions,and rules that are elements or properties of all human lan-guages... the essence of human language.”在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始终具有较大的争议,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其一认为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作用;而另一种则认为普遍语法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不发挥任何的作用。
第一,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普遍语法在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应该可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隐含在普遍语法对于第一语言习得的作用当中。
第二,当学习者在学习非母语的第二语言的时候,与普遍语法相接近的方式一定是通过第一语言来实现传递的,那么第二语言学习者最初接触到第二语言的时候就是通过第一语言组成要素这一媒介进行传递与考虑第二语言的相关问题,但是在习得的过程中,依旧可以对普遍语法进行有效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语习得中的普遍语法和标记性理论 作者:秦 岚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9期
Universal Grammar and Markedness in L2 Acquisition
Abstract:Universal Grammar and Markedness, two influential theories in L2 acquisition, relates to each other. The thesis provides introduction to Universal Grammar and markedness, and discusses some certain influence of the two theories on L2 acquisition.
Key words: Universal Grammar, markedness, unmarkedness, L2 acquisition. 关键词: H0-0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9-0168-1
I Universal Grammar in L2 Acquisition
1.1 Universal Grammar Noam Chomsky's theory of Universal Grammar (UG) states that language is governed by a set of highly abstract principles that provide parameters which are given particular setting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UG, which is not acquired by learning, is the innate language competence. UG of any language is the same, not only English.
1.2 Universal Grammar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uman can master the mother tongue exactly in a short period. Chomsky regards that is because there is innate UG in human’s brain. When the stimulus input into the brain, by UG, it transfer to Generative Grammar, which can build th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particular grammar. UG enables human to acquire the first language in a short period. Meanwhile, with UG, learners are also able to acquire other languages, including the second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ccess to their interlanguage under UG.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 be seen as the process of resetting the parameter of UG. However, the second one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first one.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Other hypothesis argues that when the principles i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are not suffice for L2 acquisition, learners will build new principles by UG. At the beginning of L2 acquisition, UG operates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the first language, later it effects directly on second language without the interference of mother tongue.
ⅡUniversal Grammar in L2 Acquisition
2.1 Markedness Markedness Theory was proposed by Prague School, which refers to the general idea that some structures are more 'natural' or 'basic' than other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Chomsky, the universal grammar contains both core rules and periphery rules. The core rules, which provide “general principles that apply to all language”, are unmarked. Periphery rules, which provide “particular rules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or languages”, are marked rules (Zhang Hong, 2005).
There are three forms about markedness: formal markedness, distributional markedness, and semantic markedness.
In phonetics, formal markedness is distinctive features, e.g. /t/ is unmarked for voiced; /d/ is marked for voiced. In vocabulary, markedness consists of formally unmarkedness, e.g. host, heir, and happy and formally markedness, e.g. hostess, heiress, and unhappy.
In semantics, unmarkedness is general in meaning. It is used more widely than markedness. This results from neutralization of the contrast between of unmarkedness and markedness. In the sentences “How old is your brother?” and “How young is your brother?” There is a presupposition that “your brother is young”. There is no of presupposition of “How old is your brother?”.
A semantic marked word has more concrete meaning than a semantic unmarked word. In English, lion is unmarked, means both female and male lions. Lioness, however, is the marked form and only refers to the female lion.
2.2 Markedness and Acquisition Order Some evidence suggested that learners acquire less marked structures before more marked ones. That is to say, learners master the easier unmarked properties before the more difficult marked one.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The example of the order of WH-questions provides by Rutherford (1982) show how markedness factors can influence SLA.
What’s that? What are those? I don’t know what those are. The order of the above sentences is from easier marked form to more difficult form. The difficulties vary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1 and L2. Besides,according to the “If/then” theory, in the same category or structure, if the learners mastered the more marked features, they will naturally master the less marked features.
Ⅲ. Summary
UG and Markedness theory are not separate theor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ome academicians combined the two theories together in that both of them effect in L2 acquisition. Others believe markedness theory is a part of UG theory. However, these two theories are also influenced by other factor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tak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