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4课
合集下载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4《诗词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

自学指导
• 听录音,听准字音和节奏。 • 找出易读错的字和难理解的字词。 • 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自学检查
• 正音: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ē • 道逢乡里人,“家里中阿谁?”
zhǒng
•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dòu zhì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
kúi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狗窦:狗洞 雉:野鸡 旅:野生 葵:葵菜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羹:糊状食物 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
贻:送,赠送
小组:讨论.探究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3、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②神州:指中国,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 的沦陷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长远悠久。
⑤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 音móu。万兜鍪:千军万马。
⑥休:停止。 ⑦坐断:占据、割据。
⑧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 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 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
chōng
gēng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yí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理解字词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才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语气词,无意义
•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冢:坟墓 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共29张PPT)【可编辑全文】

导入新课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杜甫推己及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呼喊;面对社会的贫富悬殊杜甫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同情被压迫人民,揭露社会黑暗,是现实主义诗人的重要主题。同样唐代另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创作了不少这类题材的讽喻诗,《卖炭翁》堪称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他的《卖炭翁》,去倾听这位卖炭老人的故事,感受作者伟大的情怀。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学然后知不足
天下为公
讲信修睦。
同是天涯沦落人
日出江花红胜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诗人。在文学上,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有“______”和“______”之称,有《___________》传世,《卖炭翁》就选自其中。代表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鬓( ) 辗( ) 辙( ) 骑( ) 敕( ) 叱( ) 将( ) 系(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杜甫推己及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呼喊;面对社会的贫富悬殊杜甫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同情被压迫人民,揭露社会黑暗,是现实主义诗人的重要主题。同样唐代另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创作了不少这类题材的讽喻诗,《卖炭翁》堪称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他的《卖炭翁》,去倾听这位卖炭老人的故事,感受作者伟大的情怀。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学然后知不足
天下为公
讲信修睦。
同是天涯沦落人
日出江花红胜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诗人。在文学上,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有“______”和“______”之称,有《___________》传世,《卖炭翁》就选自其中。代表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鬓( ) 辗( ) 辙( ) 骑( ) 敕( ) 叱( ) 将( ) 系(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4课《诗词五首》课件

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当年我远赴万里边疆,立 志建功封侯,单枪匹马戍守在 梁州。在那边关戍守的日子如 梦消逝,不知何处寻求,只留 下这尘封色暗的旧貂裘。
胡未灭,
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首词辛辣的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作者运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
• 这首散曲采用了借物咏怀的手法,表面是 在咏喇叭,实际是在影射那些倚仗皇帝的 宠幸大摆威风、专权作恶的宦官,揭露他 们的罪行,表达了对他们的憎恶。
• 背诵与默写这五首诗词。
• 课外收集古代描写杨柳的诗句,并和同学交 流。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在本词中作者用了 几个问句?
写景:远眺风光无际,近处滚滚流水; 抒情: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 议论:仅仅赞扬少年英雄孙权。 三个问句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意思?
1、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暗指南宋没有一个像孙权一样的英雄人物 2、更深的意思是说今天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这 句 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 “终破楚”:引用《史记· 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 乃大惊”故事 想要摆脱束缚,奋起自救的心情
“若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 写 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娥眉:美女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渴望冲破封建的束缚,想要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心情
这一生谁能料到,心在 天山边疆,人却只能在 滨水的沧洲老去。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合作探究 这首词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词 中找出来有哪几处对比?怎样对比?
第24课《卖炭翁》课件(共31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程标准》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 产生更多自主阅读的兴趣和意愿。因此,通过相似的故事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意 愿。 以韩愈记载的故事导入。故事之后,引入课题。
六、说教学过程
(二)初读入诗境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朗读中了解诗歌大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并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补充材料2: 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山林密布,人迹罕至,距离 长安城45.5公里。
析人物,悟诗情
造成老翁生活如此悲苦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个宫使是什么形象?
宫使
析人物,悟诗情
翩翩两骑来是谁? 外貌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神态、动作
回车叱牛牵向北。
这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卖炭老翁辛苦烧炭、运炭、 卖炭维持生计却被宫使掠夺一空的悲惨故事。
析人物,悟诗情
在这首诗歌中,哪个词语最真切地流露出了对卖 炭翁的情感?
可怜
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老翁的可怜?老 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பைடு நூலகம்
析人物,悟诗情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
烧炭苦。外貌描写
可悲
卖炭翁形象:
年老体衰,生活艰苦,处境艰难,无可奈何,忍 气吞声,处在压迫无力反抗的地位—他是一个生 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可悲的穷苦老百姓啊!。
补充材料1:
烧炭是一种很古老的制作木炭技术,先将砍来的 木头放在土炉中,然后将土炉封死,隔绝氧气,土炉 下面用火烤烧,将土炉中的木材炭化后就形成木炭了, 不过古代的土方法一炉的能烧制的木炭有限,文章的 卖炭翁一车木炭千余斤,应该是烧了很多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共28张PPT)

Second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bìn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niǎn 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jì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chì chì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jiāng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jì
(1)《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小试牛刀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 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 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作者生平
生于乱世 仕官生活 贬谪江州 任职苏杭 晚年生活 洛阳安逝
作者生平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科举及第,授盩庢zhōu zhì县 (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 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810 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 离职丁忧(守丧27个月)。814年回长安,授太子 左赞善大夫。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bìn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niǎn 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jì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chì chì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jiāng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jì
(1)《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小试牛刀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 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 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作者生平
生于乱世 仕官生活 贬谪江州 任职苏杭 晚年生活 洛阳安逝
作者生平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科举及第,授盩庢zhōu zhì县 (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 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810 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 离职丁忧(守丧27个月)。814年回长安,授太子 左赞善大夫。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课件

冻馁(něi )
谒(yè )
撰(zhuàn)
2019/5/24
贽( zhì )
9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C )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19/5/24
10
2019/5/24
朗读
1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众
同义连用,官家供给的粮食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
夏天的衣服 赠送 饥饿 忧患 大房子
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立之劳矣;
辛苦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 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 有受冻挨饿的担心;坐在高大的房屋里读各 种书籍,再没有奔走的劳累了;
2019/5/24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理解全文,学习用对 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 2、理解“以”字的用法。
3、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 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2019/5/24
1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 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 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 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 的垫脚石。
2019/5/24
24
(1)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学习勤 奋。
(2) 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 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ppt课件(1)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
考点链接
1.了解两首诗的作者的情况及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内部 学习 所蕴含的情感 目标 3. 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以及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 思想感情
考点链接
【考点1】善抓特征和细节,运用语言精炼生动 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 层又一层地揭走屋上的茅草,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 形,生动细致地描写出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 【考点2】环境描写的作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 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名 句 赏 析
名师导学
2.诵读赏析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地记录了草堂生 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 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 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 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 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迭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 弦.
茅屋 为秋 风所 破歌
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于是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 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 茅屋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 为秋 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风所 最后抵达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 破歌 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 (760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
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24 唐诗二首
考点链接
1.了解两首诗的作者的情况及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内部 学习 所蕴含的情感 目标 3. 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以及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 思想感情
考点链接
【考点1】善抓特征和细节,运用语言精炼生动 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 层又一层地揭走屋上的茅草,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 形,生动细致地描写出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 【考点2】环境描写的作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 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名 句 赏 析
名师导学
2.诵读赏析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地记录了草堂生 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 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 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 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 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迭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 弦.
茅屋 为秋 风所 破歌
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于是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 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 茅屋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 为秋 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风所 最后抵达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 破歌 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 (760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
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32张PPT)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 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 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 造成的痛苦。
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朗读第二段: 1.开始语势较平缓,“欺”“忍 能”“呼不得”“自叹息”等词 应重读,语速缓慢。 2.朗读时要注意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5.划出第三段中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 自然环境: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描写了傍晚秋雨来临前风定云起、 天色昏暗的景象。 作用:渲染了一种昏黑阴冷的气氛; 烘托了诗人暗淡悲惨的心情。
整体感知
☛点我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 朗读课文 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
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
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谁的茅屋?茅屋在哪里?这是一座怎样的茅屋? 杜甫 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
划分朗读节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年级下
1 学习目标
教
2 知识必备
学
3 整体感知
环
4 细读感悟
节
5 思考探究 6 课堂小结
7 作业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重点) 2.赏析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特点。(重点) 3.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心系天下的豪情。(难点)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
杖自叹息。
喝止不住。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被子。
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朗读第二段: 1.开始语势较平缓,“欺”“忍 能”“呼不得”“自叹息”等词 应重读,语速缓慢。 2.朗读时要注意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5.划出第三段中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 自然环境: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描写了傍晚秋雨来临前风定云起、 天色昏暗的景象。 作用:渲染了一种昏黑阴冷的气氛; 烘托了诗人暗淡悲惨的心情。
整体感知
☛点我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 朗读课文 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
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
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谁的茅屋?茅屋在哪里?这是一座怎样的茅屋? 杜甫 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
划分朗读节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年级下
1 学习目标
教
2 知识必备
学
3 整体感知
环
4 细读感悟
节
5 思考探究 6 课堂小结
7 作业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重点) 2.赏析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特点。(重点) 3.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心系天下的豪情。(难点)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
杖自叹息。
喝止不住。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