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网络图(真正word版清晰)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知识框架图 树状网络图思维导

高中物理知识框架图 树状网络图思维导

高中物理知识框架图树状网络图思维导(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物理知识框架图树状网络图思维导高中物理的学习需要有一个知识要点框架图来对整体的思路开展梳理,一个好的思维导图对于物理的学习也是非常帮助的。

高中物理常识性知识Word版

高中物理常识性知识Word版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网络图(真正word版清晰)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网络图(真正word版清晰)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
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同样,在只有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机械能总量也保持不变。 冲量
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单位 牛·秒。冲
光子 光在空间传播不是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E=hv,h=6.63×10-34焦·秒,称普朗克常量。 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hv-W=21mv2,其中W为逸出功,21mv2为光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故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里的波动性和粒子性都是微观世界中的意义)。 电磁波谱 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r射线,由低频到高频,构成了范围非常广阔的电磁波谱。 连续光谱 由连续分布的一切波长的光组成的光谱。 明线光谱(线状谱) 由一些不连续的亮线组成的光谱。 各种元素都有一定的线状谱,元素不同,线状谱也不同,故线状谱又称原子光谱。 光谱分析 根据光谱来鉴别质和确定它的化学组成,这种方法叫光谱分析。做光谱分析时,可利用明线光谱也可以利用吸收光谱。
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单位:千克·米/
功和能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表达式Ft=P末-P初
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
冲量和动量 运动和力
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Vt=V0+at S=V0t+21at2 asVVt2202 20tVVV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抛物体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分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的合运动。 规律:水平方向 Vx = V0,X=V0t 竖直方向 Vy = gt,y = 221gt 合 速 度 Vt = ,22yxVV与x正向夹角tgθ=xyVv 匀速率圆周运动 特点:合外力总指向圆心(又称向心力)。 描述量:线速度V,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α,圆轨道半径r,圆运动周期T。 规律:F= m rV2=mω2r = m rT224 简谐运动 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 振动图线 描述量:振幅A,周期T,频率f (=T1)。 相关物理量的周期性变化:位移、回复力、即时速度、即时加速度,动能与势能等。 单摆周期公式:T=2πgi 机械波 振动在媒质中传播形成波;媒各点都在各自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但不随波形一起迁移,波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 波形图线

(完整word)高中物理基本知识及在高考中所占分值分配

(完整word)高中物理基本知识及在高考中所占分值分配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目录及各知识点分值分布情况汇总编制:马玉娟职务:教师【必修1】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基础) (P8)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2 时间和位移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特殊运动)(P30)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5 自由落体运动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基础)(P50)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2 弹力3 摩擦力4力的合成5力的分解(受力分析专题、正交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P67)1 牛顿第一定律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 牛顿第二定律4力学单位制5 牛顿第三定律6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P85)(牛顿三定律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基础)学生实验课题研究课外读物【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特殊运动) (P1)1 曲线运动2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3抛体运动的规律4实验:研究平抛运动5 圆周运动6 向心加速度7 向心力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会用到力的分解和合成,进而求向心力)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P28)1 行星的运动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3 万有引力定律4万有引力理论成就5宇宙航行6经典力学的局限(一般会考察1个选择题,主要是和同步卫星相比较,大约占分值6分)第七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P50)1 追寻守恒量2 功3 功率4 重力势能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 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7 动能和动能定理8机械能守恒定律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P75)(力,电,磁中功能关系都会用到,作为工具)【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P1)(出1个选择题,占6分)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库仑定律3 电场强度4 电势能和电势5 电势差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7 电容器与电容8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和磁场相结合,出一个综合大题,大约18分)第二章恒定电流(P40)1 电源和电流2 电动势3 欧姆定律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 焦耳定律6 电阻定律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8 多用电表9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10简单的逻辑电路(会出实验题,大约占10分)第三章磁场(P79)1磁现象和磁场2磁感应强度3几种常见的磁场4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5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6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课题研究附录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课外读物(P108)[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P1)1、划时代的发现2、探究电磁感应产生条件3、楞次定律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5、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6、互感和自感7、涡流(一般会有1选择和1大题,主要考察电磁学及产生的运动,大约占24分)第五章交变电流(P33)1 交变电流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3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4 变压器5 电能的输送,(一般会有1个选择题目,大约占6分)第五章传感器(P55)1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2传感器应用(一)3传感器应用(二)传感器的应用实例附一些原件的原理和使用要点课题研究怎样把交流变成直流(P77)(一般不单独出题,常与恒定电流结合出选择题)【选修3-3】第七章分子运动理论(P1)1物体是有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的热运动3分子间的作用力4温度和温标5内能第八章气体(P19)1气体的等温变化2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4气体热现象和微观意义第九章物态和物态变化(P37)1固体2液体3饱和气和饱和气压4物态变化中的能力交换第十章(P59)1功和内能2热和内能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力守恒定律4热力学第二定律5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6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P86)【选修3-4】第十一章机械振动(P1)1 简谐运动2 简谐运动的描述3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4 单摆5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第十二章机械波(P23)1 波的形成和传播2 波的图象3 波长、频率和波速4 波的反射和折射5 波的衍射6 波的干涉7 多普勒效应(简谐运动、机械波一般会考一个选择题或选修中的一问,大约占4分,和交变电流相联系)第十三章光(P49)1光的折射2光的干涉3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4光的颜色色散5 光的衍射6 光的偏振7全反射8激光第十四章电磁波(P82)1电磁波的发现2电磁振荡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4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5电磁波谱第十五章相对论简介(P104)1相对论的诞生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3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4广义相对论简介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P117)【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P1)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2动量守恒定律(一)3动量守恒定律(二)4碰撞5反冲运动火箭6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P27)1能力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2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3崭新的一页:例子的波动性4概率波5不确定关系第十八章原子结构(P51)1电子的发现2原子的核模式结构模型3氢原子光谱4玻尔的原子模型第十九章原子核(P73)1原子核的组成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3探测射线的方法4放射性的应用和防护5核力与结合能6重核的裂变7核聚变8粒子和宇宙课题研究(P108)力学占物理高考总分值的 38% 电磁学占38%能量约占4%选修3-4占15分,约20% 课标卷中物理总分110分,占理综卷总分的36.667%(考试时间分配约55分钟)。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word完整版)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整理打印版),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整理打印版),推荐文档

力知识要点: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一种作用效果是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另一种作用效果是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这两句话既提示我们研究力学问题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突出相互作用双方中的主体研究方向),又指出分析或量度受力可以从形变或加速度两个方面下手,这也就成为了研究力学问题的总出发点。

二、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三、对力的概念的几点理解:1、力的物质性。

不论是直接接触物体间力的作用,还是不直接接触物体间力的作用;不论是宏观物体间力的作用,还是微观物体间力的作用,都离不开施力者,都离不开物质。

2、力的相互性。

施力者同时是受力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种性质,分别作用在相应的两个物体上。

并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3、力的矢量性。

物体受力所产生的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作用方向和作用位置有关。

所以,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矢量平行四边形法则。

4、力的作用离不开空间和时间。

力的空间累积效应往往对应物体动能的变化;力的时间累积效应往往对应物体动量的变化。

5、在力学范围内,所谓形变是指物体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所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速度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或方向的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四、力的种类:力的分类方法非常多,常用的有按力的性质命名;按力的效果命名;按力的本质归结。

比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等是按力的性质命名的。

张力、压力、支持力、阻力、向心力等等是按力的效果命名的。

自然界一切实在的相互作用,按本质说,都可以归结为四种,即: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高中物理课中出现的弹力、摩擦力、分子力从本质上看都是微观粒子间的电磁相互作用。

核力又包括具有不同本质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五、重力:1、重力的定义一般有以下两种。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笔记(人教版){最新-最全}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笔记(人教版){最新-最全}

高中物理第一节力,重力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物质性)2.要产生力至少要两个物体。

3.力是物体(施力物体)对物体(受力物体)的作用。

4.研究支持力时:桌面为施力物体,木块为受力物体研究压力时:木块为施力物体,而桌面为受力物体二.力的三要素1.内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问题:①作用点是否一定在物体上?不一定②作用在物体上不同的点效果是否一样?也不一定)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牛顿(N)3.力的图示法和示意图:图示法要求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具备,另外还有标度。

示意图只要求两个要素(方向和作用点,高中作图多是这种)三.力的分类1.按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按效果命名:如推力,拉力,向心力等。

记忆技巧:按性质命名的力由名称可知其产生原因,按效果命名的力由名称可知其作用结果。

四.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区别于地球的吸引力)2.重力的方向:正确说法有①竖直向下②垂直于该处水平面向下3.重力的大小:①计算公式:G = mg②重力的大小与位置有关:在地球表面随纬度的升高重力的大小逐渐增大; 在地球上同一地方随高度的升高重力的大小逐渐减小。

(根据万有引力来推导)注意:重力的大小变化实质上是由g的大小变化引起的。

(质量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所以g 的大小变化规律和重力的大小变化规律一样。

4.重力的作用点(即为重心)①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②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

例3:铁环,篮球等③悬挂法(只)可以测薄板形物体的重心。

悬挂法是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测物体的重心。

但注意悬挂法并非任何时候都可适用,有条件成立,强调薄板,物体厚度可忽略,其他条件不需要。

第二节弹力一.弹力的产生过程(弹力的定义)内容: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受力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称为弹力。

主谓宾:物体(施力物体)对物体(受力物体)的作用二.弹力的产生条件:相互接触且挤压例6:物体A沿墙壁自由下滑,它和墙壁之间有没有弹力?V(接触但不挤压,所以无弹力。

最新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核心知识点系统构建

最新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核心知识点系统构建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核心知识点系统构建一、知识网络图解1.“运动的描述”网络图:2.“直线运动”网络图:直线运动单向匀减速直线运动双向匀变速 20at21t v x +=二、易错知识清单1.质点(1)质点的概念:当物体的形状、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起作用或所起作用可忽略时,为了研究方便,就可忽略其形状、大小、体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2)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①当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时,物体上任意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物体可看作质点.②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影响,或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可看成质点. 2.时间间隔与时刻①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一个点即为时刻。

②时间间隔:前后两时刻之差。

时间坐标轴上用一条线段表示时间间隔,例如,前几秒内、第 几秒内。

3.位移与路程4.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①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②平均速度=总时间总位移,平均速率=总时间总路程; ③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速率. 5. 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法:①假设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是正比关系;②推论如果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那么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③用小角度的光滑斜面来延长物体的下滑时间,再通过不同角度进行合理的外推来得出结论。

三、核心知识点系统构建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三个公式①速度公式:v =v 0+at . ②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 ③推导式:v 2-v 20=2ax .这 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一般以始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2)三个推论① 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2t x 02t υ+υ=υ=∆∆=υ ,由此可知物体的位移:t 2x 0⋅υ+υ= ②某段位移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υ s2与这段位移的初、末速度υ0与υ的关系为22202s υ+υ=υ③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 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推广为x m -x n =(m -n )aT 2. (3)v 0=0的四个比例① 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②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的比为: x 1∶x 2∶x 3∶…∶x n =12∶22∶32∶…∶n 2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的比为: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④ 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 t 1∶t 2∶t 3∶…∶t n =1∶(2-1)∶(3-2)∶…∶(n -n -1) 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解题常用的“六种”物理思想方法 (1)一般公式法一般公式法指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推论三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相对运动趋势时,沿接触面产生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的静摩擦力。静摩擦

力的大小随两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强弱,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最大静摩擦力”的具体值,因两
物体的接触面材料情况和压力等因素而异。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如果与几个力的效
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 力。
由分力求合力的运算叫力的合成;由合力求分力的运算叫 力的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重力 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大小 G=mg。g 为重力加速度,由于物体到地心的距离变化和地球自转的影
单摆周期公式:T=2π i g
机械波 振动在媒质中传播形成波;媒质各点都在各自平衡位置
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弹力 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且发生了形变的物体之间。支持面上作用的弹力垂直于支持面;绳上作用的弹力沿着绳的收缩方向。
胡克定律 F=kx,k 称弹簧劲度系数。
滑动摩擦力 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其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滑动的
方向相反;其大小 f=μN。N 为接触面间的压力。μ为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
距零势能位置的高度。零势能位置可 依具体问题解题方便而定,故重力势 能的大小只有相对的意义。重力势能 的变化表示了重力做功的多少。
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 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 的总量保持不变。
同样,在只有弹力做功 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弹 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机械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
能总量也保持不变。
向。
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Vt=V0+at S=V0t+ 1 at2 2 Vt2 V02 2as V V0 Vt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 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抛物体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分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的合运动。 规律:水平方向 Vx = V0,X=V0t
动能定理 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
功 和 能
EK mv 2 2 。 (动能是运动状
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 W=EK2—EK1 (动能定理适
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
势能统称机械能)
态的函数,是标量)
用于变力做功的过程)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
势能 由于物体之间相对位置和
物体各部分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叫 势能。
重力势能 EP=mgh h 为物体
m
R2
R
规律:F= m
V 2 =mω2r = m
4 2 r

r
T2

GMm m 2R R2
GMm R2
m
2 T
2
R



简谐运动 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 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 振动图线
X/cm
A
t/s
0
T
描述量:振幅 A,周期 T,频率 f (=
转换。大小:W=FScosα (两个要素: ①力 ②力方向上有位移)单位:焦(J) 正功 :表示动力功(即力与位移夹角小于 900。) 负功:表示阻力功(即力与位移夹角大于 900。)
功率 平均功率 P W t 单位:瓦(焦/秒) 即时功率 P=FVcosα,单位:瓦(焦/秒)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
力 的 概 念
三 种 常 见 的 力
运 动 和 力
力学知识结构图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每一个实在的力都有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矢量性 力的矢量性表现在它不仅有大小和方向,而且
它的运算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使物体产生形变以及改变物
体的运动状态两个方面。

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力
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它们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存在“平衡’问题。)
功 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即:有功必有能量形式的转换.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形式
冲量 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变而具有的能。
叫做力的冲量 单位 牛·秒。冲
量的方向,即力的方向。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

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动量 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表达式 Ft=P 末-P 初
和 动
叫做动量 单位:千克·米/
(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作用的过

秒。动量的方向,即速度的方
系程统)动量守恒定律 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
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衡量惯性的大小的物理量是质量。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
动 定
方向相同。表达式 F 合=ma,其中 F 单位:牛(N);m 单位:千克(kg);a 单位:米/秒 2(m/s2)。意义:力是改变物
竖直方向 Vy = gt,y = 1 gt2 2
合 速 度 Vt =
V
2 x
V
2 y
,与
x 正向夹角 tgθ= v y Vx
匀速率圆周运动 特点:合外力总指向圆心(又称向心力)。 描述量:线速度 V,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
α,圆轨道半径 r,圆运动周期 T。
天体运动问题分析
GMm R2
ma
GMm v2
1
)。
T
相关物理量的周期性变化:位移、回复力、即时速度、即时加速度,动能
与势能等。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 振幅逐渐减小的振动叫阻尼振动。 振幅保持不变的振动叫无阻尼振动
或等幅振动。 物体在周期性外力(驱动力)作用下
的振动叫受迫振动。 受迫振动,稳定后的频率等于驱动力
的频率,而当驱动力的频率接近振动物体 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振幅增大的现象 叫共振。
响,地球周围各地 g 值不同。在地球表面,南极与北极 g 值较大,赤道 g 值较小;通常取 g=9.8 米/秒 2。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几何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叫万有引力, F G Mm R2
。通常取引力常量 G=6.67×10-11 牛·米 2/千克 2。物体的重力可以认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