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一、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1)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但仍具有具体形象性;(2)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10--11岁);(3)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不平衡性;(7--8岁辩证思维的萌芽)(4)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这种结构仍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二、具体的思维能力的发展:(1)思维的基本发展过程,其中a.概括能力的发展:从直观形象(低年级儿童)--形象抽象(中年及儿童)--初步本质抽象(高年级儿童);b.比较能力的发展:从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从直观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到运用言语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比较;c.分类能力的发展:小学二年级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关于具体事物的字词分类;三四年级是从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向本质特征分类转折的年龄;(2)概念的发展:概念的深刻化;系统化;丰富化;(3)推理能力的发展a.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小学1,2年级第一发展阶段;小学3,4年级第二发展阶段;小学5年级第三发展阶段;其中4--5年级时发展的转折期;b.演绎推理的发展: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应用演绎推理解释个别现象,但如果解释与事实不相似性,推理中的逻辑关系将受到破坏;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对直观感知的事实,而且能对言语提供的事实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解释,只要其解释的概念与事实具有相似性,就能比较容易得进行演绎推理,如果完全缺乏相似,会感到困难;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演绎推理,但是这是未展开的,不完全的;三、归纳推理四、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的敏捷性:运算速度不断提高;灵活性:表现为一题多解;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组合分析水平在提高;其发展是稳步的,没有突变转折;深刻性:(三四年级的转折期)独创性:比其他思维品质发展晚,要复杂,涉及因素更多;五、元认知的发展(元记忆知识最早出现在5--10岁左右的儿童身上;小学四年级对自己记忆广度的估计已经达到成熟水平;)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总体而言,小学儿童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感觉的随意性、感受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要比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快得多。
颜色视觉:小学生的颜色视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的。
具体表现如下:视觉感受性的发展:第一,视觉差别感受性明显发展。
第二,小学生的颜色辨别能力迅速提高。
第三,小学生视觉的差别感受性发展快于绝对感受性的发展。
第四,女生的颜色感受性发展高于男生。
颜色偏好:小学生已表现出初步的颜色偏好倾向。
在红、黄、橙、绿、蓝、棕、黑、灰、白等10种颜色中,他们更喜欢红、绿、黄,不喜欢灰、棕、黑。
听觉:听觉能力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
表现在辨别音调高低的能力、对发音细微差别的区分、对音乐旋律的辨别能力这三个方面。
注:绝对感受性指:人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当灰尘一次次增加,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感觉)差别感受性指:我们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
(100克重的物品加一克后感觉不到,加上三克就感觉得到重量的变化)2、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发展方面: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学低年级: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学生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诶感知到的空间关系认识画面的内容。
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学生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学生可以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个图画的内容。
培养方面:明确观察的目的;一般而言,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求知欲较盛,知觉的不随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提出的目的越明确具体,计划步骤越周详,观察效果越好。
例如: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可以事前把活动的目标予以明确。
根据观察目的任务选择观察的方式;学生若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这将十分有利于其观察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小学阶段逐渐发展和提升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接触更多的学科知识和复杂的思考问题,逐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和促进方法。
一、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1. 感性认识阶段在小学生刚入学的阶段,他们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通过触摸、观察、体验来获取对世界的理解。
他们对许多事物还不具备抽象和逻辑的思维能力,表现出很强的直观性和想象力。
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2. 操作阶段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进入操作阶段。
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经验,引导他们从实践中总结规律。
3. 形象思维阶段以约6-12岁为代表的小学生阶段,是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能够通过图像、表象等方式进行思维活动,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抽象、推理和创造能力。
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活动。
4. 抽象思维阶段青少年时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也在这个阶段逐渐向抽象思维能力迈进。
他们可以从抽象的概念中进行思考和推理,并且能够将多个概念进行组合和运用。
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挑战,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促进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方法1. 问题导向学习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小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和探索,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2. 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为了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包括观察实验、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和方式来认识世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颜色视觉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生已具有对颜色的偏好倾向。
2.听觉的发展
人的听觉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有规律 的变化。
儿童时期的听觉感受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 断增长的。
(二)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
1.小学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空间 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 离知觉等,小学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主要是指 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
(1)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头脑对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在 量方面变化的反映。
(2)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 (3)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人们对自身或客体在空间的方向和位置关系的知觉。 (4)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离我们远近的知觉。
2.小学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先后和长短的辨认 ,即对客观现象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三、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儿童记忆的一般特点
1.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2.意义识记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机械识记的主导地位 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二)小学儿童记忆主要指标的发展状况
1.小学儿童记忆广度的发展情况
2.小学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情况
3.小学儿童元记忆的发展情况
四、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儿童思维的一般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2.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但思维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 发展 3.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中,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存在差异性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状况 1. 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情况 由于小学儿童的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深刻,他们对事 物进行概括时,只能利用某些已经理解了的事物的特性 ,而不能充分利用包括在某一概念中的所有的特性。 2. 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情况 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是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 提高的。 3. 小学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情况 6岁以后的儿童能进行一级独立分类(如白鸽、麻雀、乌 鸦为鸟;虎、狮、象为野兽)的人数超过一半;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感觉运动阶段
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来探索世界, 学会基本的物体知识和操作。
具体操作阶段
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操纵,开始 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
影响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对小学儿童的认知 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小学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 会环境对其认知发展起到重 要作用。
学习经验
小学儿童通过学习和经验积 累来推动自己的认知发展。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应用
1 教学策略
根据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个性化教育
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3 教育环境的优化
创造积极、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小学儿童的认知潜力。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小学 儿童认知发展
本章将介绍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概述,主要理论模型,认知发展的关键里程 碑,影响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以及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应用。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概述
1 一、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时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对日后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2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信息处理理论
关注儿童的信息处理 能力及其在认知发展 中的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 发展理论
强调儿童通过不断适 应和组织信息来建构 自己的认知结构。
认知发展的关键里程碑
1
前操作阶段
2
儿童开始发展简单的思维能力,逐渐掌
握符号和符号操作的基本原理。
3
形式操作阶段
4
儿童能够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够从 系统角度考虑问题。
小学儿童开始展示出一些特殊的认知能力,如逻辑思维、概括与分类等。
小学儿童的儿童认知发展

2、同化与顺应
同化:遇到熟悉的事物时,个体可直接运用已有的图式
将其纳入认知结构中。
顺应:遇到新事物时,个体根据环境要求调适其图式,
以接受新知识。
3、心理运算 有以下含义构成: 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 是一种可逆的动作; 具有守恒性; 具有系统性。
二) 认知发展阶段
喜:此时的儿童——真诚,不会戴“假面具”。
(天真无邪;童言无忌。)
恼:他们无能力察觉自己的行动对他人造成的后果。
如:
3岁儿童在用棍子敲击物体以体验音响效果时,会用棍子 去敲击另一名儿童的头颅,而这另一名儿童因疼痛而发 出的尖叫只会引起他的“惊讶” ,而不是“内疚”。 (周五课)
前概念期的儿童无能力处理物体和人的复杂特征。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婴儿通过外显的行动影响世界,以此来认识世界。他们 的运动行为反映了感知运动格式——用于认识世界的概 括化的动作模式,诸如吸吮格式。格式逐渐分化和整合, 并且在阶段末,婴儿能够形成现实的心理表征,产生客 体永久性。
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二是因果关系的形成。
在这个阶段儿童获得了: 1)守恒 学龄儿童善于转换思维,他们在液体守恒实验中认识到
水在一个方面(高度)的改变可以通过另一个方面(宽 度)的改变来补偿。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儿童思维的可逆性。
2)去自我中心主义 此时的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先问儿童A和A’杯子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多;当着儿童的面, 把A’杯里的水倒入B杯里,问儿童哪个杯子里的水多。 儿童的回答可能有这样两个: 要么A杯里的水多,要么B杯里的水多。 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节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节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2010.5

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 约4周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
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即儿童自尊心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
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 特征的注意。 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 看待问题。
(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转折的关键期大约在小学四年级前后
(三)不平衡性 表现在不同的思维对象、学科和教材上 如“偏科”现象
(四)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具有目的性、完整
的思维过程),但思维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概括能力
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
——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 从对事物外部特点的概括发展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三、记忆的发展
(一)有意识记和有意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 北师大心理系儿童心理组和天津师大教科所的协作研究 (二)理解识记(或意义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都随年龄而提高,但后者效果更佳
研究 沈德立、陈辉、丁祖荫等人的研究
(三)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 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第四节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 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 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城乡学生、男女学生间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
得分进行差异考验,结果无显著差别。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一些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
2、教师的期望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五个阶段及特点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五个阶段及特点认知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感知阶段(5-7岁)这个阶段的小学生通过感官来获得和处理信息。
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有限,并且倾向于使用感官直观的观察方式来认知世界。
他们对于细节的关注程度较高,喜欢探索和触摸周围的事物。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能够识别和命名一些基本的颜色、形状和数量,并且开始掌握一些简单的分类和比较概念。
第二阶段:前操作阶段(7-9岁)在这个阶段,小学生开始具备逆推和思维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事物的属性,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关系。
他们开始懂得利用符号来解决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并且能够逐渐掌握一些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此外,他们对于积极寻求知识和体验感兴趣,开始有了一定的学习动机。
第三阶段:具体操作阶段(9-11岁)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更具体和逻辑。
他们能够理解具体物体的性质和关系,并且能够进行具体的数学运算、测量和分类。
他们开始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使用既定的规则进行思考和行动。
此外,他们开始具备数理思维,能够解决一些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问题。
第四阶段:形式操作阶段(11-14岁)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更加抽象和系统化。
他们能够理解和处理抽象的概念和假设,并且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考。
他们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考虑多个因素和角度,开始具备独立处理信息和决策的能力。
此外,他们对于科学和哲学问题产生兴趣,并且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第五阶段:形成操作阶段(14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具备了成人的水平。
他们能够进行高度的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他们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和思维理论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性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儿童注意与观察的发展
一.儿童注意的发展
1.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 集中性:心理活动反映事物达到一定清晰和完善 程度的现象。
(一).儿童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1、注意的种类
到另一个对象。
(4)儿童注意的转移的特点: – 幼儿的注意转移能力差,年龄越小,注意转移越慢。 –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还不强,他们还不善于 把注意从一种学习活动转移到另一种学习活动上。 – 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 起来。 – 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取决于对先后两种 注意对象的兴趣。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 小刺激量(也称最小可觉差).
–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觉察 )能力,即感觉的灵敏度。
• 两者的关系——数值上成反比.公式:E=1/R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 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4、儿童注意的培养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游戏和比赛是培养学生注意的有效手段。
4)培养儿童有意注意的能力
“ 画画 “、 “猜物游戏”
观察有几个人?
如果你能发现6个人,说明你的观察力是一般的人。
如果你能发现7个人,说明你的观察力超过一般的 人。
如果你能发现8个人,说明你的观察力非常强。祝 贺你!
2、颜色视觉
• 颜色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并表 现出初步的颜色偏好。
• 3-4个月能辨别彩色 • 3岁儿童能识别5-6种常见色 • 6岁能区分各种原色,如:红、黄、绿、橙
、蓝等,
鲜艳的颜色容易引起视觉兴奋,有利于 视力发展。丰富的色彩同时也有利于儿童心 理的发展。
儿童房间布置柔、明快、有反差如粉色 配白色,蓝色配白色等,忌深色。
( 一)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有意 识记增长速度更明显
小学儿童注意稳定性存在性别差异,女生0注意5-的7岁 稳定7性-10岁高于1男0-1生2岁 。 12岁以后
年龄
2).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 • 概念的难以程度;(形象直观与抽象的概念
定理)
• 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 • 学习内容的新颖程度;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
(1) 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因为情绪或压制作用造成的,一旦压制作用被解除,记 忆又会恢复。
(二)记忆表象
表象:头脑中所保存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出现的形象。 记忆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而在脑中重现出
来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2.概括性
(三)、记忆的分类:
•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 形象、情绪、运动、语词逻辑记忆
意广度就为6点,也就是说在初中时,注意广度已达到成人 • 注意的广度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C NE R OP MI HO
MICROPHONE
TCIG AHNE
TEACHING
2、注意的稳定性
(1)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所持续的时间长短,是注意的时间品质。
(二)儿童听觉的发展
• 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就已经有了听觉反应。 • 儿童的听觉能力要发展许多年,在青春期的11~15
岁时基本达到成熟。 • 儿童辨别音调高低的能力,从6岁到19岁之间有显著
的提高。成年后听觉能力逐渐下降。 弱听障碍后果 对儿童听力缺陷要及时发现和治疗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整体性
知觉理解性
知觉恒常性
(二)儿童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的发展 • 小学儿童形状知觉发展特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
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 4岁是图形知觉的敏感期,应乘此时让幼儿学识汉字,因为
汉字也是一种图形。 • 儿童进入小学以后,形状知觉的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低年
不随意注意Leabharlann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 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 意。
下面请大家看下面的图,图上写着几个数字,请大家看完后回 答:是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7 9
5
8
• 3岁以前儿童的注意基本是无意注意。
• 3岁之后儿童开始接受学前教育,有意注意就逐步出 现了 。
(2)儿童注意稳定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注意稳定性较差,很难集中注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年龄增 长而逐渐递增。
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
5~7岁15分钟左右;
分钟 35
7~10岁20分钟左右;
30 25
10~12岁25分钟左右;
20 15
注意稳定性随年龄变化趋势图
13岁以上30分钟。
10 5
如果你能发现9个人,说明你具有超群的观察能力 ,富有创造性,值得庆祝
二、儿童观察的发展
1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能力是小学儿童智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
• 约从2岁起,孩子就开始具备初步的观察力 • 初入学的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低。他们的知觉主
要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决定。 • 三年级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有较大的提高。随着抽象
第三章 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概况 第二节 儿童的注意 第三节 儿童的感知与观察 第四节 儿童的记忆 第五节 儿童的思维
第一节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适宜刺激)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反应)。
有的人能听到很小的声音, 辨别很细微的差别, 看见很小的字,我们说他们的 感觉很灵敏。
(二)时间知觉的发展 1. 时间估计能力
5-6岁儿童 ﹤ 7岁儿童
﹤ 8岁儿童
(不会利用时间标尺)(“吃饭时”、“一天”) (基本主动使用时间标尺)
2. 时间单位认识 一小时 日 周 月 纪元、世纪
最易掌握
最难掌握
4、运动知觉的发展
儿童运动知觉发展特点
• 大肌肉运动觉成熟较早(如走、跑、跳、攀登、伸展等); • 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精细动作做不大好,握笔的手指、
( 2 )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注意分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随着学习活动的
深入和知识技能的发展,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逐渐提高。 中高年级小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几个对象
上。
但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比较缓慢。
(3)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
量上先多后少,然后渐趋平缓。
为什么产生遗忘?
• 记忆痕迹消退说:
因为记忆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流失消退了,记忆的痕迹如 果长期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最后就会消失。
• 干扰说:
因为记忆的痕迹相互干扰造成的。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影响。
• 压抑说:
3 什么是遗忘?
• 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 忘,如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 ,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
• 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时间上先快后 慢,在数量上先多后少,然后渐趋平缓。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二) 遗忘的进程 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时间上先快后慢,在数
叶绚等的研究发现:
• 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方位; • 4岁儿童可以辨别前后方位; • 5岁开始辨认以自己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 但幼儿对左右方位的辨认尚不完善,他们 还无法掌握左右方
位的相对性和角度; • 而且3~4岁的幼儿对上、下方位的掌握也还不很稳定。
朱智贤通过实验研究了儿童的左右概念的发展,提出 了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3、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客观对象的持续时间、速度和顺序在头脑中的反映。 •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时间知觉的发展较迟。儿童对外部时间标尺(
日历和时钟)较为困难。 • a) 在入小学前,他们能掌握辨别今天、昨天、后天等时间词汇,也能告
诉你他们的年龄。但当涉及较小的时间概念(如对分钟、秒钟的认识)时 ,他们的认识是不确切的; • b) 5岁儿童的时间知觉不准确; • c) 7岁儿童开始能用时间标尺,但主要是外部标尺,而且使用水平不高, 仅有35%的儿童使用了时间标尺; • d) 8岁儿童基本能主动利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的准确度接近成人水平。
• 进入小学之后,儿童才开始能够独立地组织和控制 自己的注意
•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还常会带有情绪色彩。
(二).注意的特征(品质)
• 注意的广度 • 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分配 • 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广度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 象的数量。
2).注意广度的发展 •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范围很窄。 • 有研究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不足四个客体, •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为5~6个客体。 • 一般成年人的注意广度是7-8个点,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
二、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儿童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 1-2岁儿童 视力0.5-0.6 • 3岁儿童 视力0.6-0.8 • 4岁儿童 视力0.8-1.0 • 5-7岁儿童 视力1.0以上 • 儿童的视敏度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