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情况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肉禽行业报告

中国肉禽行业报告

中国肉禽行业报告中国肉禽行业是中国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来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禽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肉禽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报告将对中国肉禽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一、行业现状。

1.产业规模,中国肉禽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包括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

据统计,中国肉禽产业年产值超过千亿元,占据了农业产业的重要地位。

2.养殖结构,中国肉禽养殖主要以家禽为主,包括鸡、鸭、鹅等。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有机肉禽养殖也逐渐兴起。

3.加工水平,中国肉禽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种类丰富,包括新鲜肉禽、冷冻肉禽、加工制品等。

二、发展趋势。

1.消费需求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禽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对高品质、安全的肉禽产品需求更为旺盛。

2.养殖模式升级,传统的肉禽养殖模式面临环境污染、养殖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养殖模式亟待升级,包括规模化养殖、智能化养殖等。

3.加工技术提升,随着科技的进步,肉禽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包括肉禽产品的保鲜技术、加工工艺等。

三、市场需求。

1.安全健康,消费者对肉禽产品的安全健康要求越来越高,对无抗生素、无激素、无添加的肉禽产品需求增加。

2.品质优良,消费者对肉禽产品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新鲜、美味、营养丰富的肉禽产品越来越青睐。

3.多样选择,市场对肉禽产品的多样选择需求增加,包括新品种、新口味、新加工制品等。

四、面临问题。

1.环境污染,传统肉禽养殖方式存在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环保治理。

2.养殖成本增加,饲料、养殖场地、人工等成本不断上升,使得养殖成本增加,影响了肉禽行业的发展。

3.产品质量安全,部分肉禽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监管和质量检验。

五、发展建议。

1.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肉禽养殖、加工技术的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2.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肉禽行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把关产品质量安全。

2024年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是农业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人们的生活和饮食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包括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状况等方面。

市场规模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加而不断扩大。

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球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规模约为X亿元,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稳定增长。

在国内市场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肉类消费国之一,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规模已经逐渐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2019年的肉类消费总额超过了X亿元,其中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需要加强质量管理,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消费者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使得健康肉类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肉类产品等成为市场的新宠,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推出更多健康产品。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竞争状况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国际市场中,许多跨国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积极布局,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竞争力。

在国内市场中,各地区的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也在竞争中不断壮大。

一些大型企业通过投资新的生产设施,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以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同时,一些小型企业也通过特色产品和渠道创新寻找自身的竞争优势。

总结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加强质量管理,推出健康产品,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竞争力,以保持市场的增长和竞争优势。

2024年肉类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肉类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肉类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肉类市场作为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肉类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本文将探讨当前肉类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中的趋势和挑战。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近年来,肉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全球肉类消费量每年都有显著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肉类市场的价值将达到XX亿美元。

其中,中国肉类消费量占据重要份额,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

消费习惯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肉类市场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有机肉、无抗生素肉等高品质肉类迅速崛起。

同时,素食主义者的数量也在增加,这对肉类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

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肉类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关注。

畜牧业的碳排放、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利用等问题,成为了限制肉类市场发展的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绿色生产,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

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也对肉类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养殖过程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同时,电商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购买肉类产品的渠道。

持续的监管压力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监管部门对肉类市场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

质量检测、溯源体系、产品标识等方面的要求,对肉类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使企业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市场竞争格局肉类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之间的竞争呈现出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的趋势。

大型肉类生产企业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建设获得了较大优势。

同时,农村合作社和农户的肉类供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场格局。

结论肉类市场作为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注重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监管压力。

此外,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也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肉牛羊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肉牛羊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肉牛羊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肉牛羊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指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首先,从养殖规模来看,肉牛羊养殖场数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殖技术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运用,养殖效益得到了提升。

其次,从产量和质量来看,肉牛羊的出栏量逐年增加,肉品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产品供给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

再者,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牛羊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为肉牛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加强了对养殖场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了养殖环境的质量,保障了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然而,肉牛羊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养殖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仍然不高,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一定的生产安全隐患。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波动较大,养殖户的利润空间受到一定挤压。

再者,养殖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利用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进一步推动肉牛羊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其次,加强行业协会和企业间的合作,促进养殖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再者,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肉牛羊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总的来看,我国肉牛羊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需求广阔,政策支持力度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推动肉牛羊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希望未来肉牛羊产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肉制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肉制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肉制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肉制品工业正呈现出以下几个现状和发展趋势:
1. 行业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肉制品工业规模也得到了持续扩大。

尤其是随着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加快,肉制品工业在乡村地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 技术水平提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肉制品工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从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向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转变。

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

3. 品种丰富多样:在满足传统口味的同时,肉制品工业也不断推出新品种、新品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例如,推出低脂、低盐、无添加等健康型肉制品,以及特色肉制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4. 大规模养殖和加工: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和加工技术的提升,我国肉制品工业正朝着大规模养殖和加工方向发展。

大型养殖企业通过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有效应对了动物疫病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5. 食品安全问题受关注: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消费者对肉制品的安全性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对此,我国政府加强了对肉制品工业的监管力度,完善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检测工作,促进肉制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肉制品工业正处于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提升、品种丰富、大规模养殖和加工和食品安全问题受关注的阶段,并将继续朝着品质安全、健康绿色、科技创新的方向发展。

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情况报告

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情况报告

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情况报告概述肉类是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也是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在中国,肉类工业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肉类工业发展也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

本文将从肉类工业的生产情况、市场需求、消费结构、进出口情况等多个方面对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生产情况中国肉类工业发展经历了不断壮大的过程。

截至2019年底,全国肉类工业企业达到60000家,年产值超过5万亿元。

其中,猪肉、牛肉、羊肉和鸡肉是主要品种。

猪肉是我国肉类生产和消费的支柱,约占总肉类产量的60%以上。

市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类消费也呈上升趋势。

据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已经接近美国水平,每年消费量约为8800万吨。

其中猪肉是最受欢迎的肉类品种,占据了三分之二的肉类市场份额。

而黑猪、牛肉、肉鸡等特色品种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消费结构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使得消费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近年来,人们对绿色、有机肉类的消费比例正在不断增加,有意愿购买“健康”肉类,同时,对特色品种、高品质、高营养、功能性肉类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进出口情况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

但自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席卷全国,猪肉产量减少,进口猪肉的需求显著增加。

2019年全国共进口猪肉380万吨,同比增长75.8%。

此外,牛肉、羊肉等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未来展望中国肉类工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需要面对多重挑战。

首先,在动物疫病防控、环保、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和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加强行业自律和产品质量管控。

其次,在生产环节中推广绿色、有机肉类,促进肉类环保持续发展。

最后,在进军国际市场的同时,加强肉类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开发出更多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

结论中国肉类工业发展迅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在市场需求、消费结构、进出口等方面均处于上升趋势。

我国肉类加工业现状及展望

我国肉类加工业现状及展望

我国肉类加工业现状及展望1 我国肉类工业的发展200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高达7260万吨,增长4.7%,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8.14%,比1992年3430.7万吨增长111.6%,自1990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在1985~2000年之间,世界肉类产量增加了9500万吨,其中中国生产占45.7%。

随着总产量的增长,我国肉类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2年猪肉产量为4428.2万吨,占66.5%,比上年增长5.8%;牛肉产量为561.6万吨,占8.40%,比上年增长2.3%;羊肉产量316万吨,占4.7%,比上年增长7.9%;禽肉产量1351.9万吨,占20.3%,比上年增长3.36%。

而世界肉类结构中的增长率猪肉为3.2%、牛肉2.9%、羊肉0.8%、禽肉4.0%。

从肉类生产结构总体上分析,猪肉比重近几年不断下降,从1985年猪肉比重86.1%,到2002年下降到66.5%,而牛羊肉所占比例均有所上升。

特别是我国的羊肉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形成了以山东、河南、江苏、河北为代表的农区和内蒙古、新疆、甘肃为代表的牧区,以及农牧结合区肉羊生产基地。

自1990年以来,我国羊肉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羊肉在其中占比重非常大,1992年总量为125.0万吨,到2002年达316.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占世界羊肉总量的27.4%。

由此可见,我国肉类生产在世界肉类生产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2 我国肉类加工业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国的肉制品加工历史悠久。

传统的肉制品大都以整鸡整鸭为主,种类有酱卤、腌腊、油炸、熏烧制品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肉类分割产品越来越多,相继推出了鸡肉肠、鸡肉松、鸡肉串、鸡肉干、小包装调味鸡块和冷冻制品等,逐渐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养殖业的发展和肉制品市场的不断成长,带动了肉类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但是,由于资金、技术、管理和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的禽肉加工业普遍存在盲目上马后发育不良的现象,以至在国际禽肉制品的竞争中,我国虽有成本低、价格廉的比较优势,但规模小、技术差、产品质量低,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在逐渐下降。

2024年肉类制品总结汇报

2024年肉类制品总结汇报

2024年肉类制品总结汇报
2024年肉类制品行业总体发展稳定,从供给端来看,肉类生产和加工技术不断创新,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____年非洲猪瘟的影响逐渐减弱,各国开始恢复生猪养殖的规模,生猪产量逐步恢复。

同时,家禽养殖也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对肉类制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是对高品质、安全和营养丰富的肉类产品的需求增加,促使行业不断推出更加高品质的肉类制品。

2024年肉类制品市场主要趋势包括:
1. 健康和营养:消费者对健康和营养意识增强,对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肉类产品需求增加。

同时,有机肉类和天然养殖方式的产品也受到消费者青睐。

2. 替代肉类:随着素食主义和环保意识的兴起,植物蛋白替代肉类的市场逐渐扩大。

2024年,植物蛋白肉类制品的销售额预计将继续增长。

3. 包装和品牌宣传:消费者对肉类产品的包装和品牌宣传也越来越重视。

各大企业将加大对包装设计的投入,丰富产品线,提升品牌形象。

4. 供应链和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2024年肉类制品行业将继续加强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这一背景下,2024年肉类制品行业有望继续增长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同时,企业应积极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加强产品创新和质量控制,提高竞争力。

第 1 页共 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情况报告
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情况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国肉类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XX年中国肉类食品行业表现出三增长态势:一是肉类产业对社会仍具吸引力、投资量增加;二是市场继续扩容,销售量增加;三是企业运作趋向平稳,经济效益增加。

XX 全国全年肉类总产量为7,74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9%。

其中:
——猪肉产量为5,01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6%;
——牛肉产量为71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3%;
——羊肉产量为43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
——禽肉产量为1,46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4%;
——兔肉产量为5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4%。

XX年全国禽蛋总产量为287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7%。

XX年全国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59.2公斤,比上年增加3.5公斤。

其中:
——猪肉占有量为38.3公斤,比上年增加2.1公斤;
——牛肉占有量为5.4公斤,比上年增加0.2公斤;
——羊肉占有量为3.3公斤,比上年增加0.2公斤;
——禽肉占有量为11.2公斤,比上年增加0.8公斤;
XX年全国人均禽蛋占有量为22公斤,比上年增加1公斤。

XX年中国肉类行业工业资产总额达到117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8%。

其中畜禽屠宰加工形成资产额为557.41亿元,增长36.58%;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资产额为586.49亿元,增长
4.68%;肉类罐头制造资产额30.68亿元,负增长33.32%。

数据表明,畜禽屠宰加工对社会保持了强劲吸引力,近年来,其投资量呈现出较大幅度增长。

在肉类工业投资形成资产量的分布上,明显地形成了梯次。

第一梯次即前十位的地域有山东、河南、内蒙古、辽宁、四川、吉林、江苏、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工业资产总额达到914.26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额8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其中山东、河南两地突显出工业集约性力量,其资产量占第一梯次的52.7%,占到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额的42%。

XX年肉类加工业销售总收入达到2289.73亿元,比上年增长38.22%。

其中畜禽屠宰加工肉销售为1139.63亿元,增长
53.06%;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销售为1115.92亿元,增长
27.38%;肉禽类罐头制造销售为34.17亿元,负增长5.06%。

数据表明,畜禽屠宰加工生鲜肉销售收入量和增长幅度均明显大于和快于肉制品销售量增加和幅度增长。

在全国行业中,肉类工业销售收入也同样形成明显的地域梯次。

第一梯次的地域是山东、河南、四川、辽宁、内蒙古、江苏、河北、吉林、黑龙江、北京等十个省、市、自治区,其销售总收入达到1911.59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总额的8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其中山东、河南、四川、辽宁四省销售收入最为突出,其销售量占第一梯次的73.8%,占全国总销售量的62.55%。

XX年肉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9.41亿元,比上年增长60.48%。

其中畜禽屠宰加工实现利润为30.8亿元,增长
85.01%;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实现利润为47.57亿元,增长48.53%;肉禽类罐头制造实现利润为1.04亿元,增长29.2%。

在全行业实现利润中,畜禽屠宰加工利润虽比肉制品加工利润的绝对增量少一些,但是其增长幅度明显升高。

全行业中地域的企业效益水平出现明显差异,排在第一梯次即前十位的省、自治区有山东、河南、内蒙古、四川、河北、辽宁、江苏、黑龙江、浙江、吉林,实现利润为70.27亿元,占全国肉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利润90%。

其中山东、河南、内蒙古三地实现利润占第一梯次的
77.2%,占全国肉类工业总利润的69.22%。

XX年,全国肉类加工业发展能有这样好的态势,其中有几点值得总结。

一是“三农”问题成为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倾斜的重点,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畜禽业发展成为调整的重要支点。

XX年虽然畜禽业受到动物疫病冲击,但是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增强了农牧养殖业的信心,畜牧业的发展,肉类资源的稳定扩大,给肉类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基础和可支配货源,给肉类市场提供了可支配的商品量。

二是粮食增产为畜禽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粮食生产与畜禽生产发展呈现在同步而平稳的良性循环中。

三是畜禽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管理加强,产业形成相应联动。

从肉类产业区域经济看,已逐步形成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向南北两翼扩散的生猪生产带;以中原和东北为主的肉牛生产带;以西北牧区和中原及西南为主的肉羊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的禽肉和以中原省份为主的禽蛋生产带;以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为主的奶业生产带。

肉类工业生产随着畜禽生产集约及市场拓展而调整组合,形成了有机联动,产生了社会和经济效应。

四是肉类结构随着市场需求在发展中调整。

XX年,我国肉类结构处于稳步调整。

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比重依次为65:19:9:5:2,这一结构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即在发展进程中适应形成的消费习惯、民族性特点和动物生物体生长周期以及市场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猪肉由过去占肉类总量85%以上比重调整到现在占65%,既保障了肉类市场总需求的平衡,又保障了肉类结构在调整中的替代。

我国的肉类结构与世界肉类结构的变化过程基本是符合的,世界肉类结构比重中,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分别为40:30:24:5:1。

所以,我国在肉类发展中依然坚持了猪肉业稳定发展,禽业积极发展,牛羊业加快发展的原则,推进肉类品种合理结构。

五是肉类工业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50强企业仅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资产总额占到71%,销售总额占到69%,创造利润占90%。

强势企业规模化突出,有力地推进了行业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提高。

六是产品结构随着市场需求在同步调整。

XX年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产量达到850万吨,比上年增加150万吨,增长21.4%,其中中西式制品结构约为45:55,西式技术制作制品中,高温制品约占到20%,低温制品约占35%,中式制品数量在技术的改进中不断提升。

七是品牌战略成为提升企业形象的有力杠杆,成为推动地域经济的支持力量。

XX年止,肉类行业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8个24家企业: XX年止,获肉类蛋品中国驰名商标品牌15个: XX年获国家产品质量免检的肉类食品企业有8家。

在食品安全质量凸现的今天,品牌战略昭示了企业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的提升,是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结合的体现,在推动地方经济和规范市场中起到了良好的效应。

八是努力构筑合作交流平台,使企业更加透明、开放。

到XX年肉类食品行业与世界肉类组织联合成功的连续举办了四届高层技术的、管理的及安全的多元研讨会和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在把
中国的肉类企业及其产品推向给世界同行,推向给国内外公众的同时,吸引了众多国家对我国肉类发展和市场潜在的极大关注,来华考察、合作交流、贸易洽谈明显增多,美国、澳大利亚、 ___、德国、法国、新西兰、爱尔兰等都派出大型代表团来华参观考察、交流研讨。

由于影响的扩大,使我国成功地争取到XX年世界肉类组织第四届世界猪肉大会在中国南京举办。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