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历史学专业基础》大纲(初试)

合集下载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初试复试各专业参考书目汇总大全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初试复试各专业参考书目汇总大全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各专业参考书目汇总
—华东师大的的专业考研指定教材是什么?
考研参考书目是考研备考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一般由报考院系整理发布以供考生复习备考。

但由于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许多院系未公布参考书目,因此,鸿知华东师大考研网结合往年各学院或研究生院发布的参考书目通知及各方面资讯,为即将参加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的同学们整理分享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各学院考研参考书目,希望考生好好利用:具体请点击进入【华东师大真题答案】
此内容由鸿知华东师范考研网发布。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研究生考试试卷及解答参考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研究生考试试卷及解答参考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结合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与商代相比,西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变,但其也有共通之处,下列属于共通之处的是:A.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B. 国家治理模式C. 血缘氏族影响巨大D. 王位传承方式2、有关东汉史学论著中,“世家大族”“豪强”常用来界定东汉两个特定的阶层,两阶层显著差异表现在:A. 宗族势力强弱B. 土地占有数量C. 文化价值取向D. 政治地位差异3、北魏末年,统治阶层奢侈腐败,社会矛盾尖锐,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沉胡太后和元钊于黄河,并诛杀了朝廷公卿两千余人,其利用的是:A. 部落势力B. 六镇戍兵C. 羽林禁军D. 豪强武装4、依照《通典》体例与主体内容编撰而成的是:A.《史通》B.《资治通鉴》C.《通志》D.《文献通考》5、辽朝捺钵制度,分为春捺钵制度(春水)、秋捺钵制度(秋山),其目的是:A.接受各部首领前来朝贡B.各部首领交流渔猎技艺C.协调朝廷与各属部的关系D.处理辽朝对外交往事务6、1859年,英国对法国进口货物征收大约15%的税率,比当时中国对同类货物所征收的进口税率高2-3倍,表明:A.清朝开始丧失了关税自主权B.清朝降低关税以增加进口C.列强利用协定关税压低中国进口税率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7、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真正动力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D. 阶级斗争8、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历史循环论”?()A. 奥古斯丁B. 马克思C. 黑格尔D. 斯宾格勒9、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10、1984年,邓小平南巡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主要国内背景是:A. 产生姓“社”还是姓“资”争论B.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放慢C. 受国际形势变动的不利影响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11、印度列国时代,阶级矛盾突出,涌现出许多新思潮,这些新思潮的共同特点是:A. 批判专利王权B. 反对婆罗门教C. 抨击宿命思想D. 否定生死轮回12、埃及中部阿玛纳出土泥形文字泥板,法老与中巴比伦王国之间通信比例大,内容主要为中巴比伦所面临威胁,该威胁主要指:A. 喜克索斯人入侵B. 神庙祭司阶层兴起C. 中亚述王国兴起D. 腓尼基人殖民扩张13、1164年,英格兰创有《克拉伦登宪章》,规定:未经国王允许,高级神职人员不得离开王国,教会领地领主空缺,国王有权占有收益,反映了:A. 国王司法权力扩大B. 等级代表会议建立C. 国王与罗马教廷分裂D. 《自由大宪章》原则14、中古阿拉伯文明促进了东西之间交流,以下哪项史实可以印证这一点?A. 健陀罗艺术诞生B. 训民正音创制C. 印度数字传播D. 那烂陀寺建造15、15世纪以前,东方香料、丝绸、瓷器等长途运输至欧洲,价格高昂。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保甲法】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通史真题;扬州大学2016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正确答案:北宋王安石变法措施之一。

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规定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做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流派保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

其目的是逐步实现民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以民兵取代冗兵,增强各地的武装力量。

哲宗元事占年间被废除。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三经新义》】正确答案: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经义的重新训示。

熙宁六年(1073年),神宗任命王安石提举经义局,由吕惠卿等兼修撰,重新解释《诗》《书》《周礼》等书。

熙宁八年(1075年),《诗经新义》《书经新义》《周礼新义》完成,合称《三经新义》,作为托古改制的变法理论依据。

后《三经新义》被颁赐给宗室、大学及诸州府学。

《三经新义》开宋代义理之学,代替汉唐传注经学之风,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荆公新学;同时这种训释经义中阐明义理、反对章句传注的新学,对理学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元丰改制】北京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河北大学2018年中国史真题正确答案: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宋初名为沿袭唐代中央官制,但官称与实际职务脱离,实行差遣制度,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从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宋神宗着手改革官制,史称“元丰改制”。

主要内容有:置详定官制所,制定《寄禄格》,确定官员俸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改革铨选制度;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

元丰改制,基本上只限于中央机构,而且许多地方不彻底,但与宋初比较,原有的机构体系做了一定的整顿、调整,并且确立起一套较为集中统一的行政体系,职司也趋于归位。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下列哪位历史学家被誉为“历史之父”?A、希罗多德B、修昔底德C、色诺芬D、柏拉图2、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景之治”指的是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A、汉武帝和汉昭帝B、汉文帝和汉景帝C、汉光武帝和汉明帝D、汉宣帝和汉元帝3、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马克思4、关于历史学方法论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历史比较法的特点?A. 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B. 分析历史现象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C. 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D. 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5、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 文献研究法B. 考古研究法C. 历史比较法D. 社会调查法6、在历史学研究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历史哲学的研究内容?A. 历史观B. 历史认识论C. 历史方法论D. 历史编纂学7、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选择题第7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真正动力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D. 阶级斗争8、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选择题第8题: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历史循环论”?A. 奥古斯丁B. 马克思C. 黑格尔D. 斯宾格勒9、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选择题第9题: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10、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以下哪个分期是错误的?A. 夏商周B. 秦汉C. 魏晋南北朝D. 宋元明清11、下列哪位学者被称为“历史之父”?A. 司马迁B. 贾谊C. 班固D. 刘知几12、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A. 五代十国B. 宋朝建立C. 元朝建立D. 明朝建立13、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后人誉为“历史之父”?A. 荀子B. 埃德温·伯内特C. 希罗多德D. 威尔·杜兰特14、中国古代史上的“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哪位皇帝的统治时期?A. 唐太宗B. 唐高宗C. 唐玄宗D. 唐武宗15、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结束和近代史的开始?A.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B. 哥伦布发现美洲C.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D. 尼德兰革命16、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选择题: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始皇统一六国C.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D.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17、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选择题:以下哪位思想家被认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A. 孔子B. 孟子C. 韩非D. 庄子18、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选择题:以下哪项不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特点?A. 基督教会的权力极大B. 城市兴起和发展C. 世俗权力衰落D. 学术研究繁荣19、下列关于《史记》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 司马迁编撰《史记》时主要依据了前朝官方史书。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辨析题 3. 简答题 4. 分析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

(2008年)A.都学B.乡学C.国学D.官学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西周教育制度的掌握情况。

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中国教育史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地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

(2010年)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教育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在其所著的《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从生物学的角度认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提出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在其所著《原始部落及其最简单形式的教育》一书中,对“生物起源说”进行批判,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产生的基础,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苏联的教育研究者对前两种教育起源说进行批判,他们依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著作,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中国教育史3.西周时期贵族家庭的儿童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其最初阶段更为注重( )。

(2012年)A.学习计数和练习写字B.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C.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D.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行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西周教育制度的熟悉程度。

西周时期,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2025年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2025年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明成祖时期,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曾派郑和七下西洋,其出发点是()A. 宣扬国威B. 扩大明朝疆域C. 发展海外贸易D. 掠夺海外财富答案:A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的史实,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郑和七下西洋的出发点。

选项A,明成祖时期,明朝的国力达到鼎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故选项A与材料内容相符。

选项B,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对外交往,并不是为了扩大明朝疆域,故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C,郑和下西洋虽然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但主要是宣扬国威,而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故选项C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D,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对外交往,并没有掠夺海外财富,故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

2、清朝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县士人获取功名的途径不包括()A. 凭借门第即做官B. 参加科举考试C. 依靠举荐为官D. 凭借军功授官答案:A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清朝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县士人获取功名的背景,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清朝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县士人获取功名的途径。

选项A,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在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后,门第出身不再作为选官的标准,清朝乾隆年间士人更不可能凭借门第即做官,故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清朝乾隆年间科举制继续存在,士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选项C,察举制是西汉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察举制下士人可以通过举荐获得做官的资格,清朝乾隆年间虽然实行科举制,但皇帝仍可以举荐官员,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选项D,军功授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确立的选官制度,汉朝初期继续沿用,清朝乾隆年间虽然主要实行科举制,但军功授爵制依然存在,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考试。

以下是该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
一、考试性质
历史学专业基础科目考试旨在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础研究方法。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1. 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 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 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3. 考试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史学史、历史地理学等学科。

4. 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论述题等。

5. 难度比例:较易试题约占3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

总的来说,313历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是针对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而设计的,旨在测试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4. 简答题6. 论述题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新石器时代正确答案:考古学分期中指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

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至4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距今约10000年左右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

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2.商鞅变法正确答案: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

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1)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4)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3.《轮台罪己诏》正确答案: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

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

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

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

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4.海上之盟正确答案:1120年北宋与金通过海上往返谈判签订的共同对付辽国的军事盟约。

金建国后,在军事上连胜辽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师范大学全日制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入学考试
初试大纲
(科目:历史学专业基础)
一、考查目标
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其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三、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四、样题
一、名词解释
1、希波战争
2、华盛顿
3、亚非会议
4、苏共二十大
二、史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藉世资,用相陵驾。

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

……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选自《宋书·恩幸传》材料二
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选自《晋书·卫瓘传》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九品中正制设立的背景及其影响。

……
三、论述题
1、试评析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上台的原因及其影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