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课件

合集下载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pt课件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pt课件
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稳定在正常范围。
总结
本例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病例二:特殊临床表现及处理
患者女性,58岁,因月经过多、乏力就诊。…
血小板计数为30×10^9/L,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特殊临床表现
患者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
病态造血,原始细胞增多,肝、脾、淋巴结肿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酸溶血试验阳性,无肝脾肿大。
03 治疗与用药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能够快速提 升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TPO受体激动剂
如艾曲波帕、特立帕肽等,能够刺激血小板 生成,提高血小板计数。
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如环孢 素、长春新碱等。
处理
除糖皮质激素外,给予输血、补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疗,患者症状逐渐 缓解。
总结
本例患者特殊临床表现明显,需要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病例三:复发及预防措施
患者男性,42岁,因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就…
血小板计数为60×10^9/L,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复发。
预防措施
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
抗CD20单克隆抗体
如利妥昔单抗,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减少抗 血小板抗体产生,改善血小板减少。
免疫治疗
脾切除
对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不 耐受的患者,脾切除可有效提升血小 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免疫调节剂
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CD20单克隆 抗体等,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自身抗 体产生。
其他治疗方式
低于正常值(100×10^9/L)。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护理课件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护理课件

3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医学领域的共同 进步,为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 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06 护理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长期稳定控制病情的护理经验
患者情况
患者李某,女,45岁,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程长达 5年。
护理经验
通过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调整药物剂量,保持患者心理稳定,以 及提供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成功实现长期稳定控制病情。
THANKS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 是出血症状和血小板计数。
预防感染
由于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容易 感染,因此应加强预防感染的措施 。
心理护理
由于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患者容 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 此应加强心理护理。
04 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定期健康检查
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 早期发现血小板减少症。
生物制剂
近年来,生物制剂在成人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 效。
非药物治疗
脾切除
输血
对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 效的患者,脾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 手段。
对于严重出血或血小板计数极低的患 者,输注血小板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血浆置换
对于危重出血或需要快速提升血小板 计数的患者,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 治疗手段。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ITP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 能与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有 关。
发病机制
ITP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的异常,导致血小板 破坏增多和生成减少。
02 诊断与评估
临床表现
口腔、鼻腔出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t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t
四、高剂量静滴免疫球蛋白
适应症:儿童ITP或难治慢性ITP;输入抗D血清后Rh(D)抗原阳性ITP。
01
注意:可引起轻度溶血;对Rh(D)阴性无效;血小板上升缓慢;不适用于脾切除后患者。
02
五、抗D血清输入
弱化的雄性激素。
剂量:10-15mg/kg.d(0.6-0.8g/d)分次口服
机制:抑制巨噬细胞FC受体的表达,降低血小板抗体产生。
第一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1
可称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ATP)或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2
主要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生存期缩短,故破坏增多致血小板减少。
3
女性多于男性;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血小板抗体
ITP发病机理与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有关。
4.抗血小板抗体测定: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1-3天,正常8-10天)
5.其他检查:
01
02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全国统一诊断标准: 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数减少 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以下五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 泼尼松治疗有效;切脾治疗有效;PAIgG增多;PAc3增多;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脾亢
01
SLE
02
HIV感染
03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
04
恶性血液病
05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登革热等)
06
妊娠期及妊高征血小板减少
07
老年血小板减少,注意排除MDS
08
鉴别
治疗
综合治疗: 考虑年龄,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 紧急处理包括: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输注浓缩血小板 非常紧急时可考虑 紧急脾切除术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及护理42页PPT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及护理42页PPT

临床表现
1、急性型:儿童多见,80%以上有发病前1~2周 有上感特别是病毒感染史,如 :风疹、水痘、 麻疹等。起病急骤,畏寒、发热。可表现皮 肤、粘膜、内脏出血。颅内出血是致死的主 要原因。
2、慢性型:主要见于40岁以下女性。男﹕女为 1﹕3。起病隐袭,多表现皮肤粘膜出血,内 脏出血较少见。月经过多甚常见。
临床表现
出血
1)主要表现为皮 肤、粘膜大 小不等的瘀 点、瘀班, 常先出现于 四肢,尤以 四肢远端多 见。
临床表现
出血
2)粘膜出血程度不一, 以鼻及齿龈为多见, 口腔粘膜出血、血 疱次之,血尿及胃 肠道出血也可见到, 女性患者常以月经 过多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
出血
3)当外周血小板 计数 <20×109/L, 可并发严重的 出血症状。如: 颅内出血
病因
一、免疫因素
2. 细胞免疫紊乱: 慢性ITP患者CD8+细胞显著增高,CD4+细胞明显减少, Ts和Th亚群失调,CD4+/CD8+ 下降,患者血小板数 目与CD8+细胞比例呈负向相关,提示细胞免疫异常 是ITP的发病机制之一。
病因
二、肝、脾的作用 肝、脾特别是脾脏是产生血小板相关抗
体的主要部位。且含有大量巨噬细胞,也是 破坏血小板的重要场所。肝脏也是破坏血小 板的场所。
正常外周血片和骨髓片
实验室检查
4.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可以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助于ITP的诊断。
主要应用于下述情况: 骨髓衰竭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一线及二线治疗无效的ITP
患者、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及罕见的复杂疾病(如单克隆丙种球 蛋白血症和获得性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不能鉴别原发与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PT课件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PT课件

• 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HIV、SLE、CLL、某些药物 (肝素、奎宁等),均可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但是患者 同时伴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起病急、 出血重、停药后症状消失快、激素起效快。
SLE常出现血小板减少,部分以此为首诊症状,所以疑似ITP
的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需要常规进行抗核抗体、抗双链
• 出血轻重与外周血小板计数有关,PLT<10×10E9/L时,可
并发严重的出血症状。但有些患者PLT<10×10E9/L,也无
明显的出血症状。另外,在PLT计数相同的情况下,老年
患者(>60岁)发生严重出血的危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所
以仅用PLT计数来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还不够全面。
目前正在推进ITP患者出血评分体系的制定。
(5)自身抗体血清学检查:ITP患者风湿系列等自身抗体阴
性。部分患者可检测到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单纯的抗
核抗体或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不能排除ITP的诊断。
9
(6)血小板生成素(TPO)的检测:血浆TPO不作为常规 检测项目。ITP患者TPO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可与AA或低 增生MDS鉴别(TPO水平明显升高)。
• 5.一、二线治疗失败的ITP治疗:环磷酰胺、联合化疗、吗 替麦考吩酯(骁悉)及干细胞移植。也可选用中药临床试 验。咖啡酸片。
21
疗效判断
• 至少2次血小板计数,间隔至少7天。 • 1.完全反映(CR)治疗后血小板≧100×10E9/L,且没有
出血。 • 2.有效(R)治疗后≧30×10E9/L,并且至少比基础血小板
• 4.其他 患者临床症状除了血小板减少外,尚存周期其他 症状提示以下疾病时,如HIV、甲状腺疾病、Evans综合 征、B细胞恶性肿瘤、IgA缺乏症,则需进行相关检查。 1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pt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pt
分患者无出血表现。 常见出血部位:皮肤,黏膜,鼻出血,牙龈出血 内脏出血少见,但月经过多较常见 ❖ 乏力 ❖ 血栓形成倾向 ❖ 其他:失血性贫血等
急慢性ITP的临床特点
特点
急性型ITP
慢性型ITP
年龄 性别 起病 发病前感染史 出血
病程 自发缓解 E 或LC增多 血小板计数 巨核细胞
儿童,3-7岁多见 无差异 急骤
❖ 新诊断的ITP: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ITP患者 ❖ 持续性ITP:确诊后3-12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ITP
患者 ❖ 慢性ITP:血小板减少超过12个月的ITP患者 ❖ 重症ITP:血小板<10*109/L,且就诊时存在需要
治疗的出血症状或常规治疗中发生了新的出血症 状,需要用其他升高血小板药物治疗或增加现有 治疗的药物剂量 ❖ 难治性ITP: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脾切除后无效或者复发 (2)仍需要治疗以降低出血的危险 (3)除外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
鉴别诊断
❖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1)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白血病等 (2)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 (3)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阿司匹林、磺胺、利
福平、青霉素、肝素、奎宁、卡马西平、苯妥英 钠等 (4)脾功分期
1.0g/(kg∙d)*2天 ❖ ITP的二线治疗 1、脾切除:适应症 (1)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病程迁延6个月以上 (2)糖皮质激素维持需要量大于30mg/d (3)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症
治疗
禁忌症: (1)年龄<2岁 (2)妊娠期 (3)因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 疗效:手术近期有效率70~90%,长期有效率4050%。无效者对泼尼松的需要量也将减少。如有 副脾,则影响疗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ppt课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ppt课件

·
12
七 鉴别诊断
如果对于一个新疑诊的儿童ITP,即使是典型 病例血细胞计数和血片也应该反复重复。以排 除一些严重的骨髓异常或是血液学异常,直到 明确诊断或是血小板计数恢复发生。
儿童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有时候会误诊为ITP。 如果发病在很小年龄,有阳性家族史或是一些 典型表现必须疑诊遗传性血小板减少。
·
3
一 定义与分期
分期 新诊断的ITP(诊断3月内);
持续性ITP(3~12月内);
慢性ITP(持续12个月以上);
·
4
二 流行病学
儿童ITP的发病率约为4.6/10万/年,成人ITP 发病率为3.8/10万/年(美国)。目前流行病 学数据显示除了(30-6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 性)其余年龄阶段男女性别发病率相似。
·
18
八治疗(一线药物)
泼尼松; 1-2mg/kg/d对于儿童就有治疗反应。大
剂量4mg/kg/d连用3-4天被证明可以在72 小时内提高72-88%患儿的血小板水平到 50×109/L以上。
大多数轻微症状或中度症状的儿童可以进行门 诊治疗,进行1周1次的或更频繁的门诊随访。
·
16
八 治疗(治疗药物)
一线治疗药物
anti-D免疫球蛋白
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甲泼尼龙 泼 尼松)
IVIg
·
17
八治疗(一线药物)
静脉输入anti-D免疫球蛋白: 对于RH(D)阳性的儿童短期静脉输入 anti-D免疫球蛋白,可以导致短期的血小 板计数上升。 并且一般耐受性好,目前 在欧美国家已经是一线治疗方法。
·
14
八 治疗
ITP按照出血严重程度分类对指导治疗很有帮助
临床出血程度

《血小板减少症》PPT课件

《血小板减少症》PPT课件

2021/7/21
6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血小板减少可以引起一系 列症状,如如鼻出血,牙 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 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 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 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 出血点或淤斑,多见于四 肢,以下肢最常见,称为 “紫癜”。
2021/7/21
7
2021/7/21
8
发病机制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 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 被稀释;也可能因遗传导致,男性发病,女性携带(如 WAS 综合征).
中西结合治疗也是一大研究方向。
2021/7/21
14
寄语
谨以此献给我的表姐,她得了比较严重的 血小板减少症,生活很艰辛,在此我衷心希望 她能早日康复,开始新的生活!
谢谢!
2021/7/21
15
参考资料
Platelet,From Wikipedia Thrombocytopenia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研
2021/7/21
11
治疗手段——西医疗法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仍作为治疗成人ITP的首选药物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近年来欧美国家普遍
用抗一Rh(D)免疫球蛋白治疗ITP,但可能引起溶血 反应,在我国尚未开展。 脾切除术仍是治疗慢性ITP的主要手段。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与长春碱类等有 效率较低,毒副作用较大,应慎用。 用TPO类似物(AMG531)刺激巨核细胞增殖与增加血 小板生成已成为慢性ITP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慢性ITP发病前常无前驱感染史,是由于血小板结 构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抗体直接作用 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少数作用与Gbib复合物, 使血小板寿命缩短和功能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性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诱 导的血小板减少等。 ❖ 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
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 ——ITP的诊断
❖ 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
① 血小板膜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 MAIPA(Monoclonal antibody immobilization of platelet antigen assay)法检测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 的特异性高,可以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助于ITP的 诊断。但实验方法尚待标准化。
• 治疗4周,仍无反应,说明泼尼松治疗无效,应迅速减量 至停用
• 也可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HD-DXM),40mg/d×4天, 无效患者可在半月后重复一次。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的 变化,预防感染,保护胃粘膜。
09:53
31
一线治疗
❖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 ▪ 适应证
• ITP的紧急治疗 • 不能耐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者拟行脾切除前准备 • 合并妊娠或分娩前部分慢作用药物(如达那唑或硫唑嘌呤)发挥
09:53
10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 ▪ 自身反应性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清除 ▪ 细胞毒T细胞(CTL)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血小板生成减少
病因与发病机制
❖ 肝、脾的作用: • 脾是ITP患者PAIg的产生部位 • 脾是血小板破坏的场所 • 肝在血小板的破坏中有类似脾的作 用
❖ 其他因素: ▪ 可能与雌激素有关。
09:53
12
ITP发病机制总结
血小板破坏增多
❖ 自身反应性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清除 ❖ 细胞毒T细胞(CTL)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血小板生成减少
❖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分型
❖ 按照病程长短、临床特点,ITP分为2型 ▪ 急性型: ▪ 慢性型
临床表现
❖ 急性型: ▪ 半数以上发生于儿童 ▪ 起病方式: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 道等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史 ▪ 起病急骤,部分患者可有畏寒、寒战、发热 ▪ 2/3在6个月内自愈
出血事件计数/(人*年)
出血风险(按年龄分组)
0.35 0.30 0.25 0.20 0.15 0.10 0.05 0.00
致死性出血
13%
0.4%
1.2%
< 40
40–60
年龄(岁)
> 60
1.75 1.50 1.25 1.00 0.75 0.50 0.25 0.00
非致死性出血
72%
2.5%
< 40
• 呕血、黑粪、咯血、尿血、阴道出血等 • 颅内出血可致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是本
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 其他:
• 出血量过大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贫血、血压 降低、甚至失血性休克
临床表现
❖ 慢性型: ▪ 主要见于成人 ▪ 起病方式:起病隐匿,多在常规查血时偶然 发现 ▪ 长期月经过多者,可出现失血性贫血 ▪ 少数病程超过半年者,可有轻度脾大
❖ 持续性ITP:指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ITP患 者。包括没有自发缓解的患者或停止治疗后不能维持完全 缓解的患者。
❖ 慢性ITP:指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的ITP患者。
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 ——ITP的分型
❖ 重症ITP:指血小板<10×109/L,且就诊时存在需要治疗 的出血症状或常规治疗中发生了新的出血症状且需要用其 他升高血小板药物治疗或增加现有治疗的药物剂量。
二线治疗:
❖ 脾切除 ❖ 药物治疗
硫唑嘌呤 环孢素A 达那唑 抗CD20单克隆抗体 (美罗华) TPO及其受体激动剂: 雷米斯汀;艾曲泊帕;特比澳; 长春碱类
以发病机制为依据的ITP 治疗
❖ 抑制血小板破坏:
❖ 促进血小板生成:
- Steroids (甾体类激素)
- Splenectomy (切脾)
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 ——ITP的命名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nue thrombocytopenia, ITP)
关注ITP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 )是 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占出血性疾病1/3。
疗效前
▪ 剂量和用法
• 400mg/(kg•d)×5天 • 1.0g/(kg•d),用1天,严重者连用2天
09:53
32
二线治疗
❖ 脾切除 ❖ 药物治疗
硫唑嘌呤 环孢素A 达那唑 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 TPO 和 TPO 受体激动剂:AMG531;eltrombopag 长春碱类
09:53
09:53
36
难治性ITP治疗
❖ 难治性ITP,可选用下述治疗
• 环磷酰胺 • 联合化疗 • 吗替麦考吩酯(骁悉) • 氨苯砜 • 干细胞移植 • 中药临床试验
09:53
37
抗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 (美罗华)的作用机制
❖ 清除CD20+B细胞克隆
❖ 1、补体激活(complement activation) ❖ 2、ADCC (antibody-dependent cytotoxicity) ❖ 3、诱导凋亡(apoptosis induction) ❖ 4、抗增殖效应(antiproliferative effect) ❖ 5、Fc受体多态性(Fc receptor polymorphism)
临床表现
❖ 慢性型: ▪ 出血倾向: • 多数较轻而局限,但易反复。可表现为皮 肤、粘膜出血 • 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但月经过多常见, 在部分患者可为唯一的临床症状 • 可因感染等骤然加重,出现广泛而严重的 皮肤粘膜出血
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 ——ITP的分型
❖ 新诊断的ITP:指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ITP患者。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主要内容
❖ 概念变迁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诊断及分型 ❖ 治疗方案及进展
国际背景——国际工作组专家共识
❖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definitions and outcome criteri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f adults and children: report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 IVIg (免疫球蛋白)
- Rituximab (美罗华)
- rh-TPO (特比澳)
-AMG531 (雷米斯汀)
-Eltrombopag (艾曲泊帕)
治疗原则
有出血症状
ITP
plt≥30×109/L
口腔科检查: ≥10×109/L
无论plt减少程度
拔牙或补牙: ≥30×109/L
无出血症状
积极治疗
7.3%
40–60
> 60
年龄(岁)
Cohen YC, et al. Arch Intern Med 2000; 160:1630–1638.
慢性ITP患者生活质量低于癌症患者
健康人 普通人 癌症 高血压 关节炎 慢性ITP 糖尿病 慢性心衰
截肢或瘫痪病人
与ITP患者比较: 高血压 (P<0.0001) 关节炎 (P=0.0014) 癌症(P= 0.0003) 糖尿病(P = 0.52)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DOI 10.1002/ajh 2008
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不能直接 导致ITP的发病
❖ ITP的病因迄今未明。与以下因素有关: ❖ 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与ITP的发病有密切关

▪ 约80%的急性ITP患者,在发病前2周左 右有上感史
▪ 慢性ITP患者,常因感染而致病情加重;
临床表现
▪ 皮肤,粘膜出血: • 全身皮肤瘀点、紫癜、瘀斑,重者可见血疱 及血肿形成 • 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及舌出血常见 • 损伤及注射部位可渗血不止或形成大小不等 瘀斑
临床表现
皮肤出血 瘀点(小于0.2cm) 紫癜(0.2-1.0cm) 瘀斑(>1cm)
09:53
17
临床表现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脏出血:
❖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
09:53
30
一线治疗
❖ 皮质激素:首选,近期有效率约为80%。 ▪ 剂量与用法:
• 泼尼松,从1.0mg/(kg•d)开始,分次或顿服,严重者用 地米或甲强龙静点,好转后改口服
• 待血小板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步减量(每周减5mg), 最后以5~10mg/d维持治疗3~6个月。
09:53
目标plt
小手术: ≥50×109/L
观察、随访
大手术: ≥80×109/L
自然分娩: ≥50×109/L
剖腹产: ≥80×109/L
27
ITP治疗原则
❖ 下述的危险因素增加出血风险: ① 年龄和患病时间,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和患病时间延长,出血风 险加大; ② 血小板功能缺陷; ③ 凝血因子缺陷; ④ 未被控制的高血压; ⑤ 外科手术或外伤; ⑥ 感染; ⑦必须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09:53
28
治疗
❖ 一般治疗
▪ 血小板低于20×109/L者 应严格卧床,避免外伤。
▪ 避免应用降低血小板数 量 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 物
❖ 特殊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