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合集下载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总体而言,小学儿童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感觉的随意性、感受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要比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快得多。

颜色视觉:小学生的颜色视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的。

具体表现如下:视觉感受性的发展:第一,视觉差别感受性明显发展。

第二,小学生的颜色辨别能力迅速提高。

第三,小学生视觉的差别感受性发展快于绝对感受性的发展。

第四,女生的颜色感受性发展高于男生。

颜色偏好:小学生已表现出初步的颜色偏好倾向。

在红、黄、橙、绿、蓝、棕、黑、灰、白等10种颜色中,他们更喜欢红、绿、黄,不喜欢灰、棕、黑。

听觉:听觉能力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

表现在辨别音调高低的能力、对发音细微差别的区分、对音乐旋律的辨别能力这三个方面。

注:绝对感受性指:人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当灰尘一次次增加,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感觉)差别感受性指:我们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

(100克重的物品加一克后感觉不到,加上三克就感觉得到重量的变化)2、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发展方面: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学低年级: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学生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诶感知到的空间关系认识画面的内容。

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学生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学生可以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个图画的内容。

培养方面:明确观察的目的;一般而言,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求知欲较盛,知觉的不随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提出的目的越明确具体,计划步骤越周详,观察效果越好。

例如: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可以事前把活动的目标予以明确。

根据观察目的任务选择观察的方式;学生若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这将十分有利于其观察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小学阶段逐渐发展和提升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接触更多的学科知识和复杂的思考问题,逐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和促进方法。

一、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1. 感性认识阶段在小学生刚入学的阶段,他们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通过触摸、观察、体验来获取对世界的理解。

他们对许多事物还不具备抽象和逻辑的思维能力,表现出很强的直观性和想象力。

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2. 操作阶段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进入操作阶段。

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经验,引导他们从实践中总结规律。

3. 形象思维阶段以约6-12岁为代表的小学生阶段,是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能够通过图像、表象等方式进行思维活动,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抽象、推理和创造能力。

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活动。

4. 抽象思维阶段青少年时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也在这个阶段逐渐向抽象思维能力迈进。

他们可以从抽象的概念中进行思考和推理,并且能够将多个概念进行组合和运用。

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挑战,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促进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方法1. 问题导向学习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小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和探索,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2. 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为了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包括观察实验、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和方式来认识世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

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

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阶段、运算阶段、概念形成阶段和思维发展阶段。

在每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都有所不同。

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小孩相处和教育。

1. 感知阶段感知阶段是小学生的基础认知阶段,一般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约7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感觉和感知上。

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靠感官的直接经验,比如触摸、听觉和视觉。

因此,在教育和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时,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感官刺激和实际体验,帮助他们发展触摸、听觉和视觉的能力。

2. 运算阶段运算阶段一般出现在小学生的7到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开始发展成为更加逻辑和系统化的方式。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并开始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在教育和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数学游戏和逻辑思考的练习,帮助他们培养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概念形成阶段概念形成阶段一般出现在小学生10到14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开始发展更加抽象和复杂的方式。

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比如时间、空间和数字。

在教育和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时,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比较和类比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同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

4. 思维发展阶段思维发展阶段一般出现在小学生12岁及以上。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推理、分析和判断,并开始产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育和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时,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挑战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总结起来,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同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方式。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适应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给予他们适量的挑战和支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及其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及其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及其重要性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判断,涵盖了对自己的能力、特征、价值观和情绪状态等方面的认知。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我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还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以及其重要性。

一、小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阶段1. 预操作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小学生开始发展自己的自我意识,能够通过镜子认识自己的外貌和性别,也能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2.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小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能力和特征。

他们能够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并开始形成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

3. 形式操作阶段(11岁以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具备了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并能够意识到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二、小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性1.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自我认知的发展有助于小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通过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征,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2. 提升自信心:自我认知使小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有足够的自信心可以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勇敢地面对挑战,并更好地应对失败和困难。

3. 发展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认知有助于小学生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并制定有效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4.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认知使小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并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通过深入理解自己和他人,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和同理心。

5. 促进自我调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认知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更有效地调整情绪,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自我认知的方法1. 倾听和鼓励:对于小学生的表达和想法,家长和老师应该认真倾听,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即视力
小学生的颜色视觉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生已具有对颜色的偏好倾向。
2.听觉的发展
人的听觉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有规律 的变化。
儿童时期的听觉感受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 断增长的。
(二)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
1.小学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空间 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 离知觉等,小学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主要是指 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
(1)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头脑对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在 量方面变化的反映。
(2)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 (3)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人们对自身或客体在空间的方向和位置关系的知觉。 (4)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离我们远近的知觉。
2.小学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先后和长短的辨认 ,即对客观现象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三、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儿童记忆的一般特点
1.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2.意义识记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机械识记的主导地位 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二)小学儿童记忆主要指标的发展状况
1.小学儿童记忆广度的发展情况
2.小学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情况
3.小学儿童元记忆的发展情况
四、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儿童思维的一般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2.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但思维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 发展 3.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中,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存在差异性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状况 1. 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情况 由于小学儿童的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深刻,他们对事 物进行概括时,只能利用某些已经理解了的事物的特性 ,而不能充分利用包括在某一概念中的所有的特性。 2. 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情况 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是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 提高的。 3. 小学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情况 6岁以后的儿童能进行一级独立分类(如白鸽、麻雀、乌 鸦为鸟;虎、狮、象为野兽)的人数超过一半;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感觉运动阶段
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来探索世界, 学会基本的物体知识和操作。
具体操作阶段
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操纵,开始 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
影响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对小学儿童的认知 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小学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 会环境对其认知发展起到重 要作用。
学习经验
小学儿童通过学习和经验积 累来推动自己的认知发展。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应用
1 教学策略
根据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个性化教育
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3 教育环境的优化
创造积极、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小学儿童的认知潜力。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小学 儿童认知发展
本章将介绍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概述,主要理论模型,认知发展的关键里程 碑,影响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以及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应用。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概述
1 一、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时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对日后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2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信息处理理论
关注儿童的信息处理 能力及其在认知发展 中的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 发展理论
强调儿童通过不断适 应和组织信息来建构 自己的认知结构。
认知发展的关键里程碑
1
前操作阶段
2
儿童开始发展简单的思维能力,逐渐掌
握符号和符号操作的基本原理。
3
形式操作阶段
4
儿童能够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够从 系统角度考虑问题。
小学儿童开始展示出一些特殊的认知能力,如逻辑思维、概括与分类等。

小学儿童的儿童认知发展

小学儿童的儿童认知发展

2、同化与顺应
同化:遇到熟悉的事物时,个体可直接运用已有的图式

将其纳入认知结构中。
顺应:遇到新事物时,个体根据环境要求调适其图式,
以接受新知识。
3、心理运算 有以下含义构成: 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 是一种可逆的动作; 具有守恒性; 具有系统性。
二) 认知发展阶段
喜:此时的儿童——真诚,不会戴“假面具”。

(天真无邪;童言无忌。)
恼:他们无能力察觉自己的行动对他人造成的后果。
如:
3岁儿童在用棍子敲击物体以体验音响效果时,会用棍子 去敲击另一名儿童的头颅,而这另一名儿童因疼痛而发 出的尖叫只会引起他的“惊讶” ,而不是“内疚”。 (周五课)
前概念期的儿童无能力处理物体和人的复杂特征。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婴儿通过外显的行动影响世界,以此来认识世界。他们 的运动行为反映了感知运动格式——用于认识世界的概 括化的动作模式,诸如吸吮格式。格式逐渐分化和整合, 并且在阶段末,婴儿能够形成现实的心理表征,产生客 体永久性。
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二是因果关系的形成。
在这个阶段儿童获得了: 1)守恒 学龄儿童善于转换思维,他们在液体守恒实验中认识到
水在一个方面(高度)的改变可以通过另一个方面(宽 度)的改变来补偿。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儿童思维的可逆性。
2)去自我中心主义 此时的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先问儿童A和A’杯子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多;当着儿童的面, 把A’杯里的水倒入B杯里,问儿童哪个杯子里的水多。 儿童的回答可能有这样两个: 要么A杯里的水多,要么B杯里的水多。 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节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节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2010.5

第三节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节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2010.5

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 约4周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
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即儿童自尊心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
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 特征的注意。 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 看待问题。
(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转折的关键期大约在小学四年级前后
(三)不平衡性 表现在不同的思维对象、学科和教材上 如“偏科”现象
(四)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具有目的性、完整
的思维过程),但思维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概括能力
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
——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 从对事物外部特点的概括发展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三、记忆的发展
(一)有意识记和有意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 北师大心理系儿童心理组和天津师大教科所的协作研究 (二)理解识记(或意义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都随年龄而提高,但后者效果更佳
研究 沈德立、陈辉、丁祖荫等人的研究
(三)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 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第四节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 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 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城乡学生、男女学生间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
得分进行差异考验,结果无显著差别。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一些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
2、教师的期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素质、生理成熟 环境因素:家庭、教育机构(幼儿园、学校)、社会环境 主体活动因素 (一)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 1、身体外形的变化
平稳、均匀;性别差异;个别差异。 2、体内机能的发育
(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的注意形式。
四、注意品质
注意品质是衡量注意力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有: 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表现在:
(二)注意的稳定性
1、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维持时
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2、注意起伏与注意分散
注意的起伏或动摇: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的周期性地 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
注意分散(分心):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注意离开了当前的任
务而被无关的对Leabharlann 吸引去的现象实验:设计一组卡片,每张卡片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有一种 动物,如猴、狗、熊、虎等;下半部分有一种家具,如桌、 椅、钟、橱等。 测验时,要求一半儿童记住动物并予以复述,另一半儿童 记住家具并予以复述。 结果发现,低年级儿童往往把不要求他们注意的东西给记 住了,而要求他们注意的却很少复述。随年龄的增长,儿 童日益倾向于符合任务的要求,力求排除另一半画面的干 扰。
(一)有意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 1、低年级儿童在认知活动中主要依赖于无意注意 2、中、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起来 表现在: (1)认知活动中更多地依赖于有意注意; (2)有意注意的效果明显高于无意注意。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 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 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 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 着。”——马克思
心脏和血管;肺;骨骼和肌肉 3、神经系统的发育
脑的重量;脑的结构和机能不断完善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小学生的主导活动。
学生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迅速性 (二)协调性 (三)外露性 (四)可塑性
三、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心理发展是相对有序的 (二)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三)心理发展是渐进的
3、小学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发展特点 (1)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2)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
(三)注意分配
1、什么是注意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
几种不同的活动的现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
注意的对象只有一种是陌生的,其它则是非常熟练,甚至 达到“自动化”水平。
3、小学儿童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1)小学生的分配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2)小学二年级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对某一对象的专注,离开无关的刺激物。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的产生;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 4、生理上变化
(四)注意转移
1、什么是注意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有目的地、主动地把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 对象上去的现象。
2、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3、小学儿童注意转移的发展 (1)注意转移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的趋势 (2)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的发展快于女生。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不能离开其它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 2、其它心理过程也离不开注意
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
(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外界刺激物(刺激物强度、对比关系、运动变化、新异性) 2、主观因素(主体的需要、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机体状态)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感觉也反映机体本身的状况。
(二)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 反映。
(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联系:1、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和知觉几乎是同时发生,很少有离开知觉的纯感觉, 往往统称为感知觉。
这说明小学儿童的注意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 意注意占优势地位的。
(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有被动的、被迫的 2、小学高年级儿童逐渐能主动地确定目标或对象,并能组 织和自我监督注意的过程
二、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一)注意广度
1、什么是注意广度(注意范围)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材料的性质和组织方式) 3、小学儿童注意广度的发展特点 (1)小学儿童注意广度较小,但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 的丰富而扩大。 (2)小学生的注意广度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的注意广度 大于男生。
二、感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1、感知觉是认识过程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感知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保持
平衡的保障。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 验”:实验中,给被试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 调节器发出单调的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 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 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 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 实验后需要数日才能恢复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