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学反思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反思--李东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寻找幸福一、认真备课,追寻幸福。
因为4个班级的顶岗实习,整体来说,这学期课程轻松了很多,虽然总课时量减少了,但并不代表自己对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求也降低了,即便是只剩一个班级,自己也从没有想过敷衍了事,从始至终一直认认真真地备课,课下查找资料,制作PPT花费了自己不少的时间与精力,但事实证明,自己的这份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我看到了学生的热情,感受到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每一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是愉悦的,那种幸福的感觉让自己觉得之前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体味幸福。
本学期我授课的内容是《哲学与人生》。
乍一听哲学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深奥、难懂,所以开学的第一课我就用那英的歌曲《雾里看花》、漫画《不同角度立场不同》和生活中常用的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牵牛要牵牛鼻子”等俗语打破学生思维定势,让他们放松心情,用平常心去看待哲学课,更希望他们能用愉快的心去体会、感悟哲学课。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几乎每一节课,我都从生活中挖掘典型的事例、漫画等资料,在讲解这些资料时,我也不会只是照本宣科,而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展开思维,围绕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使得学生不但能够道出本节课的哲理,更是从多个角度阐释了问题,有时他们总结的答案是我之前都没有想象得到的,这让我很惊喜,学生也会因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且被肯定而兴奋,一节课过去,我们收获了很多,当然也收获了幸福。
三、批改作业,让幸福蔓延。
一节课结束,我们的幸福却没有停止,通过作业,我们的幸福在蔓延。
虽然不能保证每节课的作业都令人回味,但这学期,有几次作业让我至今难忘,每次想起都是回味无穷,然后再次体味到那种幸福。
比如说一次作业是画图注明你人生成功年龄、死亡年龄,说出自己在有限的人生中最想做的三件事,学生的答案很现实,也正因为现实才变得有“意思”;还有一次,我让他们写下五个对未来从事职业的要求,然后再一次次删除,直至剩下最后一个,我能看到他们中的多数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了,而且在慎重地选择,这个作业也和现实,同时也很残酷,在这个游戏中,我同样因为学生的现实而幸福,也因为事实的残酷而给他们忠告,这样的作业同样给我们带来收获,带来幸福。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1、在学生通过天平的特点列出方程x+100=250后,根据学生的几种回答,没有抓住学生的生存资源,利用天平平衡原理,让学生黄嘉莹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后,让她说出她的思路,老师加以引导,得到解方程的格式。
2、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4、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5、由于时间估计不足,学生练习不够充分。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2012年度)
教师
谭贤芬பைடு நூலகம்
年级班级
五年级
类别
教学反思
日期
2012、11、5
题目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反
思
内
容
《解简易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和根据信息列方程以及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解方程教学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教学时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还一头雾水。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定义及危害。
2.掌握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储存、使用和处理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定义及危害。
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储存、使用和处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1.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2.安全防范措施的教育和培养。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危害和安全防范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易燃和易爆物。
2. 学习易燃和易爆物的定义及危害教师讲解易燃和易爆物的定义以及对人身安全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了解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教师将易燃物和易爆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介绍每种类别的储存、使用和处理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相关实验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简单易懂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易燃和易爆物带来的危害和安全防范方法。
5. 讨论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易燃和易爆物进行讨论和总结,并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危害以及防范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讨论形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遵守实验安全规定,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安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在实践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课标要求:可以根据借助物理知识分析并解释现象和过程。
2.教学内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3.教学目标:–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能够运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实验和观察。
二、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2.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3.检查实验器材和仪器是否完好。
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提问或分享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例如,通过关注身边的显微镜、望远镜、眼镜等有关光学的物品,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
3. 讲解理论知识教师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4. 学生实践操作学生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并根据教师要求,开展一系列有关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验,如:测量微小物体的大小、观察天文现象等。
5. 汇报与总结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实践操作成果,并对学习过程做一些总结性的回顾。
三、教学反思该教学过程强调了学生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一些学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教师提前提醒,并严格控制实验过程。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实验器材和仪器往往较为简单,不能真实地模拟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复杂应用场景,需要教师通过实物演示等方式加强理论知识的建立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总体而言,该教学过程既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又强调实践操作,因此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2.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过程及其原理。
3.掌握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条件和实验方法。
3.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过程及其原理。
4.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条件和实验方法。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5.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展示二氧化碳的产生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简单介绍一下本节课的主题。
(2)概念讲解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高密度、不易溶于水。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与碱类和金属形成盐类,能与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气、氧气的反应。
3.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能够在水中溶解,在水中发生一系列酸碱反应,产生的碳酸导致水变酸性。
(3)实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过程的理解。
例如,将二氧化碳逐渐通入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过程及其原理,以及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条件和实验方法等知识。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张,实验演示的环节没有过多的展示,这也导致学生们对于化学反应的了解不是非常深入。
未来如果再有机会讲解此类知识,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验演示环节,让学生们从实践中去理解化学性质,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有趣。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适当的创造互动环节,让学生们更积极地参与进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之,相较于以往,化学学科在中学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了解,更好的使学生们从实践中去理解科学知识,让学生们尤其是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学生更能够对此类知识点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们爱上这门学科。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合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合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熟练掌握确定化合物式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实验技能,掌握常见化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三明治结构的认识以及其在确定化合物式中的应用;2.合成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区别;3.常见化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节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教学目标•了解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教学流程1.引入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解释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3.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4.讲解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以及化合物的成分和结构;5.解释化合反应概念,并分类。
第二节确定化合物式的方法1.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确定化合物式的方法。
2. 教学流程1.介绍氢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引入确定化合物式的三明治结构;3.讲解“三明治”结构的组成及运用方法;4.考察学生掌握程度。
第三节常见化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实验技能,掌握常见化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2. 教学流程1.介绍化合反应的实验过程的概念;2.进行硝酸与铜的反应实验;3.观察实验现象和化学反应式,分析实验结果;4.介绍常见化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板书、实验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全面且详细地讲解了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确定化合物式的方法、常见化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等知识点。
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互动性强、操作性强,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究和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流程中,通过引入相关实验、展示实验实物及展示实验结果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也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加强实验室“三预防”,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相对原子质量》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相对原子质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和目标1.1 教学内容此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对原子质量(Ar)。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化学中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会了使用化学元素周期表找到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了解了元素化合物中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1.2 教学目标•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查找方法。
•掌握元素化合物中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意识到相对原子质量在元素化合物计算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环节1.通过引入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来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
2.通过将化学元素周期表投影到幕布上,介绍元素的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2 主体教学2.2.1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单位1.通过比较氧元素和氧化铁分子的质量,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原子单位(u)。
3.通过计算氧元素和氧化铁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2.2.2 查找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1.指导学生使用元素周期表上的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查找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2.对于多个同位素,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数进行计算。
2.2.3 元素化合物中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1.通过引入化合物的概念,介绍如何计算元素化合物中的相对原子质量。
2.通过一些示例计算来巩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2.3 总结回顾1.确认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回答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3.强调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比较积极,受到了知识的启发和激发。
引入化学元素周期表投影到课堂的幕布上,能够在可视化的操作中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提问和回答、演示和练习等,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自主学习。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碱的化学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碱的化学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性质以及常见的碱物质;2.学习碱与酸的反应及中和反应;3.掌握碱与金属反应的性质;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5.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过程A. 导入环节1.通过一幅图画,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如肥皂、洗洁精等;2.通过一段短小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碱性物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常见的碱性物质有什么共同点。
B. 碱的性质1.让学生跟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了解碱的定义;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碱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的记忆,如肥皂能够去除油渍,洗洁精能够去除油腻等。
C. 碱与酸的反应及中和反应1.让学生跟读教材,了解酸和碱的定义,并举一些例子进行讲解;2.运用视频演示,让学生观察酸和碱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酸和碱的反应特征;3.调配出不同pH值的酸碱溶液,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体验pH值对酸碱反应的影响;4.引导学生完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并让学生自行总结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D. 碱与金属反应的性质1.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碱和金属反应的现象;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碱和金属反应的性质及变化过程;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过程以及产生的气体等是否在生产、生活中有应用。
E. 拓展应用1.让学生自行寻找生活中与碱有关的现象,并进行解释;2.引导学生对碱做更多的探究,并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开展相关探究。
三、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以碱的化学性质为主要内容,从导入、碱的性质、碱与酸的反应及中和反应、碱与金属反应的性质、拓展应用等环节进行有机的组合,使学生在多种方式的引导下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碱性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我们高一学生学习钢琴,不仅能使他们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于艺考来说也是一门专业。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而且对孩子的优良品质、道德品质及个性产生重大影响。
现今浮躁的社会心态造成家长对孩子学琴求成心切,盲目追求考级。
有的家长甚至要求老师学一年就让孩子考三级,学两年考五级甚至更高。
家长间会时常相互询问:“考几级了?”,有的甚至相互攀比,似乎只看考的级数就判断谁的演奏水平高。
在这样的心理下钢琴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踏实,养成了一些错误的练琴习惯。
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首先必须让家长了解学生学琴的目的,通过怎样的练习方法才能有更好的收获,适时调整心态,不要盲目追求速度。
学生掌握怎样的练习方法尤为重要。
在学生学习一首新曲目的过程中,开始阶段的学习最为关键。
而在钢琴练习中,须十指各自独立灵活运动,左右手都能得到均衡及高度独立的训练,因此在练习过程中都少不了“慢练”。
如果忽略了这一过程,就容易使他们形成错误的练琴方法、养成错误的习惯,会严重影响之后的学习,所以在学生学习钢琴的初级阶段中,“慢练”是必不可少的。
慢练就是慢速练习,是对于作品的正常速度相对而言的。
但对于刚学琴的学生来说,他们只有通过慢练来练好每一首曲子。
在课上经
过老师的正确讲解,在课后用慢练来做好老师所讲的每一个指法技巧。
一、慢练在学习新曲目中的重要性
例如《拜厄》上的练习曲,如一开始就用原速弹奏,学生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所以在弹奏之前教师就要要求学生有步骤的练习。
首先,认真浏览一遍乐谱,再逐个小节的仔细分析。
同时还要注意乐谱中常出现的记号,如:谱号、音符、拍号、音高、时值、休止符号和指法等等。
这些都要详细的辨认清楚,认真校正。
接着还要从谱面上辨明应该用哪种方法来弹奏,是连音、跳音;还是断奏、连断奏等。
而有的学生一拿到乐谱就急于求成的快速弹奏,容易突现了错音、节奏和指法上的不正确。
从而不能够很好的完成乐谱的要求,事后再来改正这些错误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欲速则不达。
但之前让学生放慢速度练习,那么眼睛就来的急看,脑子来的急思考,手上来的急准备,就能使之按照乐谱的规定弹奏出正确的音响和指法、节奏关系,从而为学生更好的掌握乐曲打下了基础。
二、慢练可以解决乐曲中的技术难点
慢练,即以低于作品要求的速度进行练习,它是解决快速的、节奏复杂的或复调类钢琴作品技术难点的首选有效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科学练习方法之一。
在学生练琴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应该慢速正确的弹奏,只有刻意放慢速度,才能降低难度,这就好比实验室里的“显微镜”,体育比赛中的“慢镜头”,将我们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放大来解决。
经过正确
认真的反复练习,且以低于乐曲原速度的练习,就可以克服很多技术难点。
以上是我对于“慢练”在钢琴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必须注意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他们了解正确的引导方式。
不要盲目追求“速成”,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和练琴进度,因材施教和适当的正确引导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教师必须经常学习掌握新的技法和教育方法,以便能给予学生更好的引导。
音乐教学反思总结
时间:2012年9月5日
姓名: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