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人教新版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新人教版-新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哈尔滨市阅读《百合》,回答后面小题百合①百合,是一种从古到今都受人喜爱的世界名花。

它原产于中国,鳞叶呈长椭圆形,顶端尖,基部较宽,微波状,向内卷曲。

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光滑半透明,质硬而脆,无气味,味微苦。

后人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意命名。

②百合由野生变成人工栽培已有悠久历史。

在公元4世纪时,人们认为百合只有食用和药用的功能。

百合的营养价值丰富,它不但含有蛋白质,脂肪、还原糖、淀粉,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

这些成分综合作用于人体,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而且还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中医上讲鲜百合具有养心安神、镇咳祛痰、滋阴润肺的功效,对病后虚弱的人非常有益。

③及至南北朝时代,梁宣帝发现百合花很值得观赏,他曾诗云:“接叶有多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柳。

”赞美它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

至宋代,种植百合花的人更多。

大诗人陆游也利用窗前的土丘种上百合花。

他也咏曰:“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④随着时代的进步,欧美园艺专家通过杂交育种途径去创造新的品种。

经过近半个世纪后,终于选育出一批统称为“金百合”的新花。

其特色是打破了中国百合全是一茎一朵、单纯白色的现状,变成一茎多朵,且花色更多,既有金黄、橙红和淡紫,又有彩斑、条纹等其他图案颜色。

例如,由荷兰人改良的“卷丹”,花色橙红,每枝能开花七八朵,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

另外,与中国百合相比,有些金百合品种更具特色,不但花色多样,而且还蕴含香味,最适宜做厅堂的插花,使人们欣赏起来。

不禁生发出“夜深香满屋,疑是酒醒时”的感觉。

(综合“百度百科”资料而成,选文有改动)11. 百合因何而得名?12. 百合有哪些用途?13.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例如,由荷兰人改良的“卷丹”,花色橙红,每枝能开花七八朵,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

新人教版山东省13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名著阅读及文学常识含解析20190220164

新人教版山东省13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名著阅读及文学常识含解析20190220164

名著阅读及文学常识滨州6.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

史铁生的《秋天》、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及谦词和敬辞的区分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A“《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错误,《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C“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错误,孙犁的《芦花荡》是小说;D“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错误,应是:“尊君”是尊称他人的父亲,是敬辞。

B表述正确,选B.【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8.名著阅读。

(4分)(1)下列关于名著中的人物判断错误一项是()(2分)A.“他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

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

”句中的“他”是《父亲的病》中的陈莲河。

B.“众猎户都拿了挠钩枪棒,跟着李逵,再上岭来。

远远望见窝边,果然杀死两个小虎。

一个在窝内,一个在外面,一只母大虫死在山岩边。

一只雄虎死在泗州大圣庙前。

”句中的“他”是《水浒》中的武松。

C.“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瞧着它们,默默地哭了。

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句中的她是《童年》中的外祖母。

2020年人教(部编版)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毕业考试真题及答案-精选.doc

2020年人教(部编版)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毕业考试真题及答案-精选.doc

2019-2020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1道小题,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21分)1. 欧阳询的字点画工妙,骨硬肉丰。

古人评价其字的笔画“(斜钩)”具有“险而劲”的特点。

请你欣赏下面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选帖,完成(1)—(2)题。

(共5分)(1)欧阳询的这幅字帖属于体(字体),其中“武”字第笔的“(斜钩)”体现了“劲而险”的特点。

(2分)(2)下面是古人评价书法的四句话。

根据这幅字帖的特点,判断其中属于评价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书法作品的一项是(3分)A. 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B. 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

C. 如深山至人,硬瘦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D.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2. 名人故居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片。

参观这些故居,是了解历史、感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4)题。

(共10分)(1)下面是名人故居分布图。

请你根据提示语,判断途中【甲】处是哪一位名人的故居。

(1分)提示语:《骆驼祥子》描写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

答:(2)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想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

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然我沉醉其中。

B. 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与善良。

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综合性学习专题(新版)新人教版

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综合性学习专题(新版)新人教版

综合性学习专题桂林二、综合性学习研读下列四则材料,完成7-8题(每小题2分,共4分)【材料一】中国历代字典辞书收录汉字字数统计【材料二】常用汉字使用情况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材料三】自秦代统一文字以来,说不同方言的中国人都使用统一的汉字,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汉字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

【材料四】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声调,读起来婉转动听,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汉字结构讲究对称,字形优美,其书写诞生了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

许多汉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笑”字,活泼可爱;“哭”字,愁眉苦脸。

汉字构词能力很强,比如由“花”可以组成“红花”、“白花”、“鲜花”等。

7.与上述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不吻合的一项是()(2分)A.汉字在数量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多,数量庞大,但常用汉字有限。

B.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掌握2000-3000个常用字就能够阅读一般的书刊。

C.汉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交流工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汉字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构成新词,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文字。

8.某地将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活动,请代为挑选一幅最恰当的对联()(2分A.承先启后传千年文化,继往开来扬时代精神。

B.抑扬顿挫听先贤教诲,方正平稳育民族精神。

C.横平竖直是祖先脚印,轻描淡写如历史回声。

D.一字一音是汉语本色,一笔一画如多彩人生。

二、综合性学习(4分)7.C 8.B柳州六、综合实践(共10分)一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名片才会被人记住。

柳州已有的城市名片有柳州汽车、百里柳江、柳州奇石、柳州水上运动等,而螺蛳粉、柳州新能源汽车、紫荆花成为下一张柳州名片的呼声很高。

为此,班上准备开战一次“柳州新名片我来选”活动。

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项活动任务。

[材料一]螺蛳粉柳州螺蛳粉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出现预包装,2017年产值便达到30亿元。

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金华、丽水文学类文本阅读明子出师曹文轩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

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

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

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

各人有各人的前程。

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

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

”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

”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

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

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

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搡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

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

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版(2)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版(2)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沿溯.(sù)静谧.(mì)卷帙.(zhì) 素湍.绿潭(tuān)B.诘责.(jié) 俯瞰.(kàn)黝.黑(yǒu)窥.谷忘返(kuī)C.真挚.(zhì)淳.厚(chún) 殷.红(yīn) 不省.入事(shěng)D.惆.怅(chóu)风靡.(mǐ)亘.古(ɡèn)断垣颓.壁(tuí)【答案】1.C【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C项,殷红(yān)不省人事(qiān xū)殷红,读音为yān hóng,中国传统色彩名称,意思是指鲜红色还带着黑,出自清代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中的“血流殷地”。

1、中国传统色彩名称,盛大的有音乐般流动感的红色。

2、深红,红中带黑。

发黑的红色 ~的血迹|~的鸡冠子不省人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一个汉语成语bù xǐng rén shì,意思是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省:知觉。

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词语辨析:辩误:省不能念成shěng,也不可写作醒。

近义词:昏迷不醒、神志不清反义词:神清气爽、神志清醒语音和汉字题主要着眼于常用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

其题型多为客观型选择题,要求选出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或有误的一项,其中语音题的出现形式大多为词语中“加点的字”,也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

此外,还有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

汉字题还有改正词语或句子中写错的字。

也有少数将音、形、义综合在一起设题的。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

【2020】最新四川省9市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0】最新四川省9市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答:①载全家走亲戚;②学会了骑车,在骑车中长大;③上学的唯一交通工具;④骑车赏景的伴侣.。
16.理解下列加点词的语境义.。(2分)
(1)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答:旧时乡村偏僻、落后,物质匮乏,生活的色彩单一,所以用灰暗.。
(2)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答:既实指自行车的锈迹斑斑,也是指当年的车,旧时的事已经随时光的流逝而不再那新鲜,令人感动了.。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2020】最新四川省9市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巴中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19.明亮而寂静的夜晚,“我”和杜小康都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根据下面两段话,用简练的语言分别说说什么是“长大”.。(2分)
【甲】那一天,我一鼓作气骑了很远,第一次尝到了一个人在路上的兴奋感觉,也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了远方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概念……悠然地回望夜色下的村庄,天黑如锅底,连父亲也看不到,但是一点恐惧都没有,一点孤独都没有.。我倔强地推着单车原路返回,那晚的星星特别明亮,儿乎是我这一生看到过的最明亮的一回.。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积累与运用1. 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隘.口(ài) 与日具增孤僻.(bì)兴致勃勃B. 砚.台(yàn)韬光养晦热忱.(chén) 不言而谕C. 忌讳.(huì) 笑容可掬鄙薄(bǐ) 煞有介事D. 称.职(chēn) 安之若素许诺.(nuò) 顶礼膜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A与日俱增,孤僻(pì)。

B不言而喻。

D称职(chèn)。

2. 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中美经济贸易谈判中,美方代表总是没有明确态度,他们的真实意图难以捉摸....。

B. 这里风景宜人,河流清澈见底,山峰奇形怪状,真是别具匠心....啊!C. 她随手把一颗石子扔进湖里,一圈圈涟漪..在平静的湖面荡漾开去。

D. 西方文化有西方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有中国的特定思维,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应相互包容和尊重。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

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使用语境错误。

3. 文化积累―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我”讨厌阿长的絮叨和繁琐规矩,但她对“我”讲述“长毛”的故事让“我”也对她产生过空前的敬意。

B. 《简・爱》中,简・爱正沉浸在筹备自己婚礼的喜悦中,梅森突然出现了,他揭露了一个让人震惊的秘密―丹特上校的妻子还活着!C. 《水浒传》中,林冲不满王伦的做法,在宋江等人智激与协力下,一举杀死了王伦。

这一精彩的情节,突出了王伦的小肚鸡肠和宋江的老谋深算。

D.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而治”,兵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法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安顺对一只蝴蝶的关怀李汉荣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

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

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

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

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

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

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

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

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

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

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

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

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

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

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

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

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沙尘暴...?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

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

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

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

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 年第3期,有删改)17. 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 → ________18. 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19.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0. 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21. 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答案】17. (1). 用柳条营救花蝴蝶; (2). 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 (3). 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18. 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19. 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0. “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

事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21. 示例: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解析】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把握主要内容,文章第一段中记叙小男孩、小女孩用柳条营救花蝴蝶;第二段前半部分记叙孩子们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后半部分记叙孩子们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找到答案区域是作答的关键。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这一段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点睛: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再根据描写的文字点明所使用的描写方法,最后从表达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思想、精神)来评价。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

特别要注意“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五种。

第四段是作者的思考,属于议论;通过作者的思考,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起画龙点睛作用。

可直截了当地揭示文章的中心。

铜仁市(一)阅读《云南的歌会》节选,完成15- 18题(18分)①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关妙有情的歌声。

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

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聶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②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丰会”。

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

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

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

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

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

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

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作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15.用简洁的语言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每空不超过6个字) (4分)昆明乡下能听到美妙歌声一进城路上_______ ______→戴胜鸟反复鸣叫一→云雀 ___一→环境造就女孩歌声本色美。

【答案】欣赏报春花听各种鸟叫飞行表演【解析】本题考查对描写(叙述)内容的概括。

解答此题要善于抓住文段叙述的线索,顺着这根线逐一梳理文段中叙述的节点,就能准确的概括出文段叙述了哪些事件,然后按题目要求的字数精炼概括即可。

1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答案】划线句子,运用拟人、比喻修辞,表现了报春花的生动可爱和醉人的色彩。

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画面感很强。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

解答时首先梳理赏析加点词语或句子的角度(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式等)。

其次细读词语进行辨析。

本题主要是从句子修辞的角度考查,拟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和表达作用,只要结合本文内容稍作变化回答即可。

17.云南的歌会与歌星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自己的特色。

请认真阅读选文第②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金满斗会”的特点。

(6分)【答案】金满斗会是以传歌为目的,具有参与人数多,唱的时间长,、参与面广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解答时首先要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概括文段主要内容,一般从重要词句入手,或者找到各层段的中心句,理出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几点,然后在依次细读各个小中心点,从中提取最准确的信息。

18.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我们铜仁有哪些民俗呢?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所知道的一种民俗。

(不少于30字) (4分) 【答案】示例:六月六铜仁侗族过“尝新节”,这一天,将新米、瓜菜和鱼肉等品供奉祖先,然后全家共餐。

有的地方,这一天不论富户或一般人家,都曝晒衣服被褥,俗称“晒龙袍”。

族长翻晒谱牒,以防霉烂、虫蛆。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能力和生活实际的关注理解能力。

解答的关键是对自己民族,自己地区各种习俗、风尚的关注和了解。

然后是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

这一题只要交待清楚符合题目要求的铜仁当地的民俗就行。

范围很广。

选择自己最清楚、最熟悉的情况写。

遵义(一)天涯海角,招之即来(12分)张佳玮①我外婆说,我舅舅小时候性子很倔。

跟我外公吵完架,就气哼哼地出门,在门口还会吼一声:“我这就去美国!再也不回来了!"②外婆说,每到这时,她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