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历史晚清服饰

合集下载

简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服饰变革

简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服饰变革

简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服饰变革
中国服装史上有五次重大的服饰变革,分别是:
1. 胡服骑射: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推出的一项政策。

为了加强军事训练和战争需要,赵武灵王下令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以紧窄利落的装扮替代了中原人宽衣大带的着装。

2. 开放唐装:发生在唐朝时期,是当时中国文化的高峰之一。

唐装的特点是宽大、舒适、流畅,以刺绣和花鸟图案为主要装饰。

3. 华贵清装:发生在清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的顶峰之一。

清装的特点是华丽、精致、严谨,以龙凤和珠宝为主要装饰。

4. 西服东进:发生在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和西方服装的一次融合。

西服的特点是贴身、简约、实用,以纽扣和领带为主要装饰。

5. 现代时装:发生在现代社会,是中国传统服装和现代时尚的一次融合。

现代时装的特点是创新、个性化、多样化,以设计师的创意和面料为主要装饰。

这五次服饰变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清朝女子服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精致的时代,其服饰风格独具一格,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秩序和文化传统。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裙裾长而宽松:清朝女子的裙裾通常较长,至脚踝以上,且呈现宽松的设计。

这种设计与当时的社会地位有关,宽松的裙裾显示了贵族的身份和优雅,而较长的长度则体现了清朝时期封建礼仪的严谨。

2. 褒褂式上衣:清朝女子的上衣通常为褒褂式,即类似外套的服饰。

褒褂上衣的特点是宽松而且长袖,整体呈现出一种端庄大气的感觉。

且褒褂上衣的设计采用了丰富的刺绣和亮丽的颜色,使整个服装更加华丽。

3. 丰富的配饰:清朝女子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配饰的丰富多样。

头饰、项链、耳环、腰带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这些配饰通常采用贵重的材料,如珠宝、金银等,体现了贵族的身份和财富。

同时,这些配饰还起到了美化服装、凸显个人魅力的作用。

4. 颜色与花纹的运用:清朝女子服饰中,颜色的选择和花纹的运用也是非常讲究的。

清朝时期,淡雅的色调和典雅的花纹是流行的风格。

常见的颜色有浅绿、浅蓝、浅紫等,花纹则以花、鸟、云等为主题,具有一种优美的艺术感。

5. 高腰设计:清朝女子服饰的裙子通常采用高腰设计,即将腰线提高至胸部以下。

这种设计使女子的身材更加修长,腿部线条更加优美。

同时,高腰设计也与封建礼仪有关,体现了女子的娇小和柔弱。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裙裾长而宽松、褒褂式上衣、丰富的配饰、颜色与花纹的运用以及高腰设计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展示了当时女子的身份和地位,还体现了封建礼仪和社会文化的传统。

清朝女子服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端庄大气、典雅华丽的风格,为后世的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对中国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课了解清朝的服饰文化

历史课了解清朝的服饰文化

历史课了解清朝的服饰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时期服饰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朝代之一。

清朝的服饰文化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官员身份的象征,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宫廷服饰、士人服饰和民间服饰三个方面对清朝的服饰文化进行探讨。

一、宫廷服饰清朝宫廷服饰以华丽、繁复而闻名,尤其在礼仪场合中,宫廷成员的服饰更是富丽堂皇。

清朝皇帝的服饰主要分为正装和行装两种。

正装通常由金黄色的袍子、黄色的马褂和长裤组成,上面绣有五色云纹和各种龙纹。

行装则以深红色为基调,上面绣有葡萄纹和各种花鸟图案。

皇后和妃子的服饰也非常讲究,以紫色为主色调,配以各种云纹和寿字纹饰。

妃子的服饰一般比皇后的更为华贵,常常加入金银线和珠饰,繁复而丰富。

二、士人服饰在清朝时期,士人的服饰主要表现了他们的学问和身份地位。

士人通常穿着蓝、黑、紫等深色的袍子和长裤,袍子上常绣有各种花鸟图案,线条简约而优雅。

士人的服饰注重简约和端庄,以体现他们的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

三、民间服饰清朝的民间服饰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在北方,人们常穿呢子、棉布制成的袍子和大褂,以保暖为主要考虑。

而在南方,丝绸、棉布等轻薄材质的服饰更为常见,色彩鲜艳且图案独特。

女性的民间服饰则通常以长衫、旗袍等为主,注重颜色的搭配和衣饰的细节装饰。

总结起来,清朝的服饰文化体现了封建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等级的体系。

宫廷服饰的富丽堂皇彰显皇权的威严和地位的尊贵,士人服饰的素雅端庄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和修养,而民间服饰则多样而鲜艳,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清朝的服饰文化不仅是一种流行的审美表达方式,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年鉴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年鉴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年鉴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也是一个民族审美思想、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展现一个民族在一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程度,更体现着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政治制度、礼制风俗、文化思维以及宗教观念等。

中国向来被称作“衣冠古国”,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以及独到深远的文化结构。

通过对我国古代服饰的面料、款式、纹饰、配饰的研究,可以探求古代服饰与各时代思维方式、审美思想、风俗习惯、政治制度之间的重要联系。

一.商周、春秋战国时期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图为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纽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图为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为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图为楚国贵妇刺绣纹样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拉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中国清代服饰、摆设年代图谱

中国清代服饰、摆设年代图谱

中国清代服饰、摆设年代图谱
2 、绛地彩云金龙妆花缎龙袍清乾隆(1736-1795)
崖纹,以寓江山一统。

绣八团龙纹,两肩各一、前后身各三,下幅饰八宝立水纹。

5、杏红缎地平金云龙夹褂清代(1644-1911)
常着于饰有补子的褂内。

下面的是方补~~~~~~
盘金绣豹方补清代(1644-1911)
彩绣虎方补清代(1644-1911)
石青色织锦鸡方补清代(1644-1911)
绛紫色葡萄纹暗花缎袍清代(1644-1911)
瓜皮帽清代(1644-1911)
短里长、上重下轻的视觉效应。

大红彩绣独枝花蝶旗服清代(1644-1911)
雪青暗花仙纹坎肩清代(1644-1911)
花盆底鞋清代(1644-1911)
一新。

粉色梅兰竹菊暗花缎女衣清代(1644-1911)
绿色皮球花绸蝴蝶纹绸裤清代(1644-1911)
百蝶暗花缎五彩折枝花卉戏出十团夹袄清代(1644-1911)
和多层假袖最为别出心裁~~
缂丝道袍清代(1644-1911)
清代服饰
朝服:由披领和袍裙组成。

马蹄袖,中腰有襞积。

列十二章,饰龙穿着场合:登基、大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祭天、祭地
日朝
月朝
吉蓝
穿着场合:平时穿着
这件夹褂款式为对襟直身,为女衣。

曲水云鹤纹缂丝龙袍
盘金绣狮子方补
③缂丝补子,用彩线或金线根据图案需要缂织而成。

夫妻双双把家还纹抹胸
五蝠捧寿雕花漳绒。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研究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研究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研究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子服饰的变化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服饰的结构、面料、颜色、图案和配饰等方面来探讨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的特点和发展。

首先要介绍的是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的结构。

在清朝末期和民初时期,女子的日常服饰主要包括上衣、裙子和外套。

上衣有短衣、长袍、立领、圆领等款式,裙子有长裙、短裙、半裙等款式,外套有短外套、长外套、大氅等款式。

这些服饰在设计上注重了曲线美和舒适感,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其次是面料和颜色。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的面料主要有绸缎、锦缎、宽幅棉布等,这些面料质地细腻,手感柔软,适合体现女性的柔美和娇媚。

在颜色方面,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的主要颜色以淡雅、柔和为主,如粉红、浅蓝、淡绿等,这些颜色在当时被视为典雅、清丽,符合当时的审美趋势。

再来说说图案和配饰。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的图案主要是花、鸟、虫、鱼等自然界的元素,这些图案展现了当时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在配饰方面,女子服饰的配饰有发饰、首饰、腰饰等,这些配饰在设计上注重了华丽和精致,能够提升整体的美感和气质。

在清末民初时期,女子服饰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变革和文化交融的影响,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风貌的转变。

随着西方文化的渐渐影响,清末民初女子服饰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服饰的廓形开始向西方服饰靠拢,裁剪更加个性化和紧身化,颜色和图案也更加多元化和大胆化。

在服饰业的发展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的材料和工艺,雪纺、蕾丝、蓬蓬裙等就是这个时期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它们为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的设计和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在结构、面料、颜色、图案和配饰等方面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和发展。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趋势,还为后世的服饰设计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满汉文化交融
在清代服饰中,既可以看到满族文化的影子,也可以看到 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交融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06 近代服装
近代服饰变革背景
西方文化的传入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政治运动的推动
近代以来,一系列政治运动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对服饰变 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服饰与等级制度
唐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等 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体现了尊卑 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观念
服饰与外来文化
唐代服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波 斯、印度等国家的服饰元素在唐代服 饰中有所体现,展现了唐代文化的包 容性。
唐代服饰注重表现人体美,追求华丽 、鲜艳的审美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审美观念。
服饰与礼仪
02
明代服饰在礼仪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场合穿着的服饰也
有所不同,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
03
明代服饰在审美上追求自然、和谐,注重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05 清代服装
清代服饰特点
服饰等级制度森严
清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着的服饰有 明显差异,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明代男女服饰
男子服饰
男子服饰以长袍为主,搭配马褂、直裰等。官员服饰根据品级不同,图案、颜 色等有所区别。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丰富多样,包括袄裙、背子、比甲、霞帔等。发饰也极具特色,如发 髻、发簪等。
明代服饰与等级制度
服饰与身份
01
明代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穿着的服饰在颜色、图
案、材质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晚清服装

晚清服装

皇后朝褂:
朝褂即后妃及 贵族பைடு நூலகம்性在朝会、 祭祀等仪礼场合套 在朝袍外面的礼褂。
清代命妇礼服
中间绣禽纹以区分 等级,下垂流苏
晚清满族妇女服饰
梳旗髻、穿长袍、 琵 琶襟马甲的贵妇
梳旗髻、穿 长袍、马甲 的贵妇
清朝的格格装 旗袍的由来
穿 也在 时 穿袍 加 着衫 小 马外 围 褂加 巾 ,着 。 上坎 衣肩 多, 无有 领时
清代织物
接下来展示一些广州博 物馆的晚清服装图片
这些是晚清女子穿 的衣服
这是广东博物 馆展出的晚清 时期所戴的配 饰
发型:
满族女子梳两把头(达拉翅),汉族女子留 牡丹头,荷花头等。中期,汉族女子仿照满 族宫廷女性,以高发髻为尚。
两把头
大家都应该知道她是谁 了吧!!
没错,她就是《步步惊 心》里的洛晴川。
旗头
汉族妇女的发型与满足妇女绝然不同,是 在脑后梳髻,俗称“盘头”或“挽”。这 种平髻多戴黑绒布帽和遮眉勒,发型低矮 而贴体,更显得低眉顺眼的气质。
这是晚清女子 的一些头饰
清代战袍
称为八旗
清朝官服
清朝补子
晚清服装展示
这是我们从度 凉那里找来的 图片!!!!
晚清皇帝服饰
皇帝朝服:
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 可用金黄杏黄等色。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 九五之尊。九、五两 数,通常象征着高贵, 在皇室建筑、生活器 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晚清皇后服饰
皇后朝服
皇后朝服与皇帝 朝服有明显区别: 肩部袭朝褂处加 缘,披领及袖皆 石青色,不饰十 二章,所饰龙纹 亦分布不同。
穿清民民上的清旗而留为则加袖原服满段满 西朝国百至变朝装到着旗由马箭则饰清推清 装样初姓皇化的。了明装明褂衣,以是行入 晚 和式期全亲。冠在晚代,代瓜,主方游剃关 中,男部贵辛服辛晴女雍的皮紧要便牧发后 年 清 山有装剃胄亥制亥则装正宽帽袜特狩民易, 明 服 装些还发,革度革彻的时衣。紧点猎族服以 政 装 人保易下命没命底样期长而靴为为,,暴权起 开留服至之有之变式还袖女,马基所由力崩源 始着。黎后大前为,保变装外蹄本以于手溃 , , 164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格格
旗袍的由来
在袍衫外加着坎肩,有时也着马褂,上衣多无领, 穿时加小围巾。
长袄:式样多为右衽大襟,长至膝下 ,袖口初 期尚小,后逐渐放大,后又复短小
低领镶阔边的长袄及低领镶边的长袄
马甲
镶边长背心
5 镶边彩绣:清代女子一大服饰特色
6 佩饰
清代眼镜套(实物)
上图为清代烟 荷包;下图为清代 人物形香囊(实物)

清代命妇礼服
中间绣禽纹以 区分等级,下垂 流苏
霞帔展示图
清代皇后服饰
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 皇后(《清代皇后像》)
清代皇后服饰
清雍正石青缎地五彩 云水金龙朝褂
皇后朝袍展示图
清代满族妇女服饰
梳旗髻、穿长袍、琵 琶襟马甲的贵妇 梳旗髻、穿长袍、马甲的贵妇
以上是广东博物馆展出的晚 清女子穿的衣服
12/10/2013
晚清服装展示
12/10/2013
有关于上星期参观了广东博 物馆,内容是晚清服装史。
12/10/2013

满汉两族女子基本保持各自的 服饰形式 在清初订立的十从十不从 里就有男从女不从一款,对汉 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汉族服制, 而妇女则放宽,到了清代嘉庆、 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 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 一 满族命妇朝服 与男子朝服基本相同,唯霞 帔为女子专用。
9 清代佩饰
左至右依此为清代玳瑁嵌珠宝翠玉葵花指甲套、金 护甲、清代玳瑁嵌珠宝花蝶指甲套、清代玳瑁嵌米珠 团寿指甲套。(实物)
10 清代织物
清代花边展示图
凤穿牡丹纹织锦
缠枝宝相花纹锦
左下图红地龙凤纹锦 右下图仿古纹锦
清代服
图为刺绣舞衣(宫装),样式为上衣下裳相连,下 裳为两层飘带裙袖端镶有数层花边,并披有云肩。(实 物)
8 旗人妇女无缠足 陋习,她们穿宽大的 高底旗鞋,木制高底 位于鞋底中部,因形 似花盆、马蹄,又被 称为“花盆底”、 “马蹄底”。 而汉族妇女则个个 “三寸金莲”,着小 巧精致的绣花弓鞋, 高底则位于鞋的后部。
满族妇女所穿的高底旗鞋
以上是广东博物 馆展出的晚清女 子穿的鞋子
汉族妇女缠足,多为木底弓鞋
图为金丝线, 金丝龙纹
戏装中蟒的展示图
上图为清康熙戏 衣刺绣女帔 下图为清康熙戏衣
纳绣女帔
清代战袍
称为八旗
正红旗战袍
清朝官服
清朝补子
结束
晚清服装史
晚清服装起源
1644年明政权崩溃,八旗入关统治中原,随之带来 了具有满洲特色的衣冠制度。满清入关后,以暴力手段 推行剃发易服,把当地易服情况看作是是否接受满清统 治的指标。由于满清是游牧民族,所以她的服饰以方便 狩猎为基本原则,主要特点为马蹄袖箭衣,紧袜紧靴, 外加马褂瓜皮帽。而女装则由明代的宽衣长袖变为旗装, 雍正时期还保留着明代女装的样式,而到了晚晴则彻底 变为旗装。在辛亥革命之前清朝的冠服制度没有大的变 化。辛亥革命之后,上至皇亲贵胄,下至黎民百姓全部 剃发易服。民国初期男装还保留着清朝样式,有些人开 始穿着西装和中山装。而女装则演变为旗袍。男装至新 中国成立才彻底抛弃长跑马褂的式样,改穿中山装和西 装
清代香囊(实物)
以上是广东博 物馆展出的晚 清时期所戴的 配饰

7 发型满族女子梳两把头(达拉翅),汉族女子留牡丹头, 荷花头等。中期,汉族女子仿照满族宫廷女性,以 Nhomakorabea发髻为 尚。
两把头
以上是广东博 物馆展出的晚清 女子穿的头饰
旗头

汉族妇女的发型与满足妇女绝然不同,是在脑后梳髻,俗称 “盘头”或“挽”。这种平髻多戴黑绒布帽和遮眉勒,发型 低矮而贴体,更显得低眉顺眼的气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