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地质勘察报告的规范编写

地质勘察报告的规范编写作为地质勘察工作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地质勘察报告对于项目实施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个规范编写的地质勘察报告,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地质情况,也能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报告的规范编写要点,旨在帮助编写人员提高报告质量。
一、前言地质勘察报告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报告的编写目的和依据,说明编写报告的任务和要求,同时也可以简要介绍勘察区域的地理、气候和人文情况等。
二、勘察区域的概况这一部分主要对勘察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貌特征和区域地质概况进行描述,包括地形、水系、土壤类型、地质构造等信息。
同时,还可以补充介绍该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及历史地质活动特点等。
三、勘察方法和过程这一部分详细描述地质勘察的方法和过程,包括野外勘探、室内实验和资料分析等。
需要列出使用的仪器设备、样品采集方法、实验方法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地质勘察结果地质勘察结果是报告的重要内容,需要准确、全面地描述所获得的地质信息。
这包括岩性描述、地层划分、断裂构造、岩溶地貌特征等。
在描述中要注明观测点的位置和海拔,同时可以结合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
五、地质灾害评价针对勘察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详细评价和分析。
这包括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范围、危险性等内容,同时还应提出相应的防灾措施和建议,以保障工程的安全可行性。
六、地质勘察意见根据勘察结果和地质灾害评价,提出相应的地质勘察意见。
这一部分是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后续工程建设提出建议和指导,有助于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七、参考文献在报告的最后,列出勘察过程中所参考的文献资料。
这些参考文献应包括地质研究论文、地质图、规范标准等。
需要注明文献的作者、题目、出版年份和出版社等信息,以便读者查证使用。
八、附录根据需要,可以在报告的附录中添加一些补充信息,比如勘察过程中的照片、图表、统计数据等。
这些附录内容对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勘察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要求中的勘探报告编写指南

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要求中的勘探报告编写指南地质勘察工程师在进行勘察项目时,编写一份准确、清晰、规范的勘探报告是至关重要的。
勘探报告不仅是对工程实施的指导,也是与相关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工程师在编写勘探报告时应遵循的规范要求,并提供一些编写指南供参考。
一、报告格式规范1. 封面勘探报告的封面应包括项目名称、报告名称、编写单位、编写日期等基本信息。
封面要美观大方,字体要清晰易读,同时需注意版权声明。
2. 目录在勘探报告的开始部分应包含有关章节、子章节及其页码的目录,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定位所需信息。
3. 引言引言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勘察项目的背景和目的,并说明此勘察报告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引言的重点在于概括性的说明。
4. 勘探目的和任务在这一部分,详细列出勘探项目的目的和任务,并说明相关技术要求和依据。
需明确每个任务的具体内容、时间要求和预期成果。
5. 勘探手段和方法详细描述使用的勘探方法和仪器设备,并进行技术原理的解释。
同时,应说明各项测试参数的选择依据和测试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6. 勘探成果分析和解释根据实际勘探结果,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图表,对勘探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解释时需结合实际情况和勘探目的,切勿武断,应客观、准确地描述。
7. 风险评估与建议根据勘探结果的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建议和措施应基于勘探目的和任务,具体针对性强。
8. 结论总结勘探报告的核心内容,明确勘探结果以及对工程实施的指导意见。
结论应简明扼要、准确明确,对读者来说具有指导作用。
9. 参考文献列举本报告编写过程中所参考的文献和资料,包括书籍、期刊、研究报告、标准等。
需注明作者、出版年份、出版社等详细信息。
二、报告编写指南1. 确保准确性勘探报告是工程实施的依据,因此要确保勘探数据的准确性。
在编写报告时,要仔细核对各项数据和结果,对可能存在的误差或偏差进行分析和说明。
1-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格式规定_修订版_(正式)-2010.6

2.2.2 文 字
行 距:固定值,26 磅;段前段后均为 0 磅,首行缩进二个字符。 若篇幅超过 120 页,可考虑将行距减为 24 或 22 磅。
字 体:四号;无特殊情况,字符间距取标准值,不压缩或放大。
2.2.3 图
一般插在宽 16 cm 的隐框表格中,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正下方; 图序置于图名之前,并与图名之间空两格。
2.3 后置部分······························································································8 3 报告(设计)印刷要求 ········································································ 10
表序置于表名之前,并与表名之间空两格;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 符号(如单位一致则可附在表名之后);表序和表名置于表的上方正中。
表 序:与图序的命名规则一致,与报告的一级标题相对应,如第 一章的第一个表为表 1-1,第二章的第一个表为表 2-1,并依此类推。
表 名:四号,居中。表名通常列一行,若内容略多于一行时,可 将字体减为小四号并尽可能减为一行。
二级标题:小三号,加粗,左对齐。 如:“1.1”;单倍行距,段前 0.5 行或 6 磅,段后 0 磅。
三级标题:四号,加粗,左对齐;如:“1.1.1”;单倍行距,段前 0.5 行 或 6 磅,段后 0 磅。
标题控制在 3 级之内;三级标题之下的用 1、2……和(1)、(2)…… 及(a)、(b)……。
2.2 正 文···································································································5 2.2.1 标 题························································································5 2.2.2 文 字························································································5 2.2.3 图································································································5 2.2.4 表································································································6 2.2.5 相(照)片 ················································································6 2.2.6 页码和页眉页脚 ········································································7 2.2.7 公 式························································································8 2.2.8 其 他························································································8
DZ∕T_0033-2002D《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D)代替DZ/T0033-199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D)代替DZ/T0033-1992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Z/T 0078一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3.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
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
3.3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
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4.1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
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
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编写地质勘查报告和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以下简称“地质报告”), 是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是地质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
为使年青同事们尽快熟悉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 现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介绍和简要的讨论。
这些常见问题, 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地质论文的编写中。
因此,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 同样适用于地质论文的编写。
一、编写要求地质报告的章节设置及章节内容, 要严格按照《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闲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编写。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①章节内容、附图、附表齐全;②行文规范、表述清楚;③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合理、数据正确;④资料完整、立论有据。
编写中问题较多的章节为: 摘要、关键词、目的任务、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及各章的章首语。
(一)摘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 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 简明、准确地论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文摘编写规则, GB/T6447-1986)。
地质报告都要编写摘要。
1.编写要求地质报告一般采用报道性摘要, 以“摘录要点”的形式, 反映地质报告的目的任务、勘查方法、工作结果。
编写的主要方法是:将各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为“章首语”, 在“章首语”的基础上编写摘要。
在摘要中, 地质报告的每一章, 都有一段话与之对应。
摘要具有独立性、全息性、简明性、客观性。
(1)独立性摘要中要有重要的数据和结论, 形成一篇完整的短文, 可以独立使用。
读者不需阅读地质报告正文, 也能完全理解摘要所表达的内容。
常见问题为:使用缩略语、略称、非专业代号, 使读者难于理解摘要所表达的内容。
(2)全息性摘要要全面覆盖地质报告, 拥有与地质报告等量的主要信息。
即不阅读全文, 就能获得必要的、完整的信息。
常见问题是:①对地质报告进行评论, 把摘要写成书评, 缺少摘要所应提供的信息;②过多地叙述目的与任务, 把摘要编写为地质报告的引言, 仅反映了地质报告的部分;③由于字数所限, 省略了不该省略的重要内容。
地质勘查报告的写作规范

地质勘查报告的写作规范一、引言地质勘查报告是地质勘查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其编写规范对于保证勘查报告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围绕地质勘查报告的写作规范展开详细论述,分为六个小节逐一介绍。
二、报告目录的规范编写报告目录是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起到引导读者快速了解报告内容的作用。
在编写目录时,应将各章节的标题层次明确,确保有逻辑性。
同时,需要按照章、节、条的顺序列出目录,并在内容后方注明相应的页码,以方便读者查找信息。
三、引言部分的撰写要点引言部分是地质勘查报告的开篇,旨在介绍报告的主要背景、目的和意义,突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在撰写引言时,应明确论述地质勘查的背景和目标,介绍地质条件、研究范围和方法,并简述其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
四、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的描述地质勘查的方法与技术是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描述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时,应详细介绍采取的勘查手段、设备和过程,并说明其原理和适用范围。
同时,需要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进行清晰的描述,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重复。
五、地质勘查成果的呈现与展示地质勘查成果是地质勘查报告的重要内容,包括地质剖面图、地质柱状图、地层划分图等。
在呈现地质勘查成果时,应确保图表表达清晰、准确,同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另外,需要注明勘查区域和尺度,并引用已有的地质图、地质资料和地质分析结果作为支撑。
六、分析与结论的得出在分析与结论部分,应对勘查结果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总结,明确地表达地质勘查的成果和发现。
在分析时,可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现有数据和信息进行比对、验证,得出可靠的结论。
此外,还可以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七、参考文献的引用在地质勘查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应选择权威的、可信的文献作为参考,引用时应注明作者、标题、出版社和出版年份等信息。
在报告末尾列出参考文献表,按照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并统一采用一定的引用格式。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报告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报告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报告是对勘察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的重要文件,它不仅对于项目的进展和成果提供了详实的描述,还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为了使报告具备规范性和可读性,以下是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报告规范要求:一、封面与目录地质勘察工程报告的封面应包括项目名称、报告名称、编制单位、日期等基本信息,并突出显示。
目录应清晰列出报告中各章节的标题和页码,方便读者快速查找所需内容。
二、引言和背景在报告的引言部分,应简要介绍项目的背景和目的,明确勘察的目标和任务,并提供与该项目相关的地质背景知识。
三、勘察方法与工作进程勘察工程报告应详细描述所采用的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采样方法、测量方法、试验方法等。
同时,应附上工作进程图或流程图,清晰展示勘察工作的组织和进展情况。
四、勘察成果在报告中,应详细描述勘察工作的成果,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分析结果、测试数据等。
数据应准确无误,并配有图表和图像以直观展示结果。
同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确定性。
五、风险评估和建议地质勘察工程报告还应对可能存在的地质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在评估过程中,应科学客观,并参考相关法规和标准。
六、结论报告的结论部分应对整个勘察工作进行总结,并明确阐述勘察结果对项目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提出后续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七、参考文献报告中引用的文献和资料应列于参考文献部分,并按照统一的参考文献格式排列。
八、附录和图表如果有需要补充的资料、数据表格或图表,应附于报告的附录部分,并在正文中进行引用。
九、报告格式与规范要求在撰写报告时,应使用统一的字体、字号和行距,并保持段落的分析和衔接的连贯性。
标题和副标题应清晰醒目,使读者可以快速理解报告结构。
此外,还应注意审校报告中的拼写、语法和标点符号错误。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报告规范要求对于项目整体的质量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范的报告格式和内容要求,可以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为项目的后续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普查、详查地质报告(立项、设计)编写要求

——普查、详查地质报告(立项、设计)编写要求——
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以往区域工作情况:主要是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区域化探、区域物探(包括区域重力、磁法、航空电法、 航空能谱测量等)、遥感地质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 述。 2.以往矿产地质工作:已进行矿产勘查地区的工作性质、 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与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有关的矿区,应附已完成的主 要实物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图。对已提交的成果应 确切地予以表达。 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予以详述。 3.对已经涉及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科研工作,要重 点说明其工作成果和重要结论(如对成因认识的改变并 涉及对矿床远景评价的应扼要地予以叙述)。 4.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影响区内找矿突破 的关键性地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应结合本次工作 的目标任务加以详述。
——普查、详查地质报告(立项、设计)编写要求——
第五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2.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整理工作的内容和要 求(执行DZ/T0078—93和DZ/T0079—93),说明对 经过普查工作,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可能采用的方 法。 13.专题研究 说明结合普查工作所确定的科研课题、研究任 务和研究方法。科研必须与普查工作密切结合,解 决普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
——普查、详查地质报告(立项、设计)编写要求——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 条件分析
主要从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分析说明工作 部署的依据。 1.区域成矿条件:重点阐明区域地质背景、区域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遥感地质特征、区域矿 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本节要避免泛泛罗列地质资料,力求文字精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报告电子汇交排版要求
地质, 电子, 排版
纸张为A4(大小不得超过210×297毫米)70—80克得复印纸或胶版纸,附表、插表、插照、图版等按实际尺寸制作。
所有插图、插照、插表、图版应直接插入文字中得相应位置,不得覆盖其她信息,
也不得采用超链接得方式链接其它软件制作得文件。
所有图片、照片、表格、图版等在电子文件中得显示方向应向上。
需装订成册得资料必须用绳线装订整齐,不得用锈蚀得金属物装订。
按规定应该着色得图件必须着色,色泽要协调、均匀、鲜艳、分色界限要准确,不允许用彩色铅色、圆珠色等着色划线,不允许有光栅出得黑白图用手工着色。
其插图、插表、插照粘贴时不得压盖文字。
汇交得资料袋正面写清报告名称、正文、审批、附图、附表、附件得数量与汇交单位全称,其厚度不得超过10厘米。
1.地质报告文字得排序
汇交得成果地质报告,其文字组成排序内容为:正文封面、题名页(内封面)、正文目录、审批文件目录、附图目录、附表目录、附件目录与报告正文。
⑴正文封面内容:文字报告得封面应反映地质工作项目得全称(包括所在省、县、乡(镇)、矿区或地区名称,矿种或类别,工作性质)、工作单位名称(不得缩减)、报告提交时间。
封面采用大于80克以上得得封皮纸或胶版纸(但不得过硬影响翻折),不得用塑料皮装订。
⑵题名页(内封面)内容:文字报告得扉页应反映地质工作项目全称。
除具备正文封面内容与相同格式外,还包括下列各项:野外工作起止日期、编写单位、主要编写人、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单位负责人、合作单位、提交报告单位与提交日期,并盖有报告编写单位或汇交单位得印盖。
开本尺寸与规格要求与正文相同。
⑶正文目录页:主要标注报告正文目录得级次,有篇、章、节、条、款等,以及排序编号、标题名称与页号。
一般在正文目录中确定为三级,即:章、节、条,如遇特殊情况
时可适当调整(省厅规定为二级,即:章、节)。
⑷审批文件目录页:依序为册号、序号、审批文件名称。
⑸附图目录页:依序为图号、顺序号、图名与比例尺。
⑹附表目录页:依序为册号、序号、附表题名、页号。
⑺附件目录页:依序为册号、序号、附件题名、页号。
⑻报告正文页:按有效页码排序组成,不允许有空白页。
以上各个目录页必须与实物相符。
其排版方式为:除正文目录页不得与其它目录接续外(省厅规定审批类目录也如此),其它目录得尾页有空间时可续排,但要拉开间距。
与正文合订得附表、附件等应在正文得章节目录中得以体现。
另外,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得复印件应附在报告正文最后。
2.地质报告文字标题
报告中正文标题得级次、编号以及字体、字号得选择按规定设置,一般为四级:第一级为章,就是报告内容得基本划分单元,第二、三、四级为节、条、款。
第一—三级应有标题名,第四级以下标题名可有可无。
3.地质报告文字中得插页
文字报告中得插图、插表、插照,按其实际大小插入文字当中。
如在本页面区域不够可移至下页插入,应在文字报告中排页编码,不允许有空页码。
地质报告文字中插照前必须有防护纸(单独成册得图片中间必须有防护纸)。
文字报告中得插图、插表、插照得方位,以竖排方式为主,当版面超长时可适当断开作续页处理,超宽时可用大于A4纸按有关规范要求编排复制。
4.地质报告文字得编排
报告正文得页码排序,一般分两种情况:一就是双页排版,其页码编排为奇偶数方式,奇数页码排在版面右下脚,偶数页码排在版面左下脚;二就是版面为单面时,排版页
码编排在版面下脚得中部。
5.地质报告审批文件
⑴审批文件封面:应有报告名称、副题名、提交日期。
⑵审批文件目录:应有册号、序号、审批文件名称,不编页码。
⑶审批文件内容:各种级别得审查意见与决议,以及专家评审意见、有关会议中得记录性文件。
6.地质报告附图
含图名、数字比例尺及线比例尺(数字比例尺得比号不得用文字中得“冒号”代替)、坐标网值(经纬网与公里网)、图廓线(内外图廓)、图面各种地理、地质要素、附图接合表(分多幅时)、图例图式、图切剖面、地层柱状图、图签等。
7.地质报告附表
⑴附表封面:封面名称与报告名称一致,除此之外,还应在报告名称之下增加“附表名称”得副题名。
如报告附表只有一册时,附表内容属于单一表时,副标题中只写“XXXXXXX表”然后注明“附表Ⅰ—1册”。
⑵附表题名页(内封面):其格式内容有:报告名称、副题名、责任者(含制表人、审核人、技术负责人)、单位名称、制表日期。
⑶附表目录页:附表应单独设定附表目录页。
⑷附表编排:附表应按附表类型组合成册,如各类附表得表格页数较少,不超厚度,可合订一册,但必须在附表目录与附表中列出目录明细。
附表数据一般由左至右横读,依序竖排。
根据需要可以横排,页数过多其厚度不得超过2厘米(400页),超厚可分册装订,页码可连续编排,但册序号必须注明“附表Ⅰ—1册,由序号1、2、3排序”。
⑸附表页码:页码排序一就是双页排版,其页码编排为奇偶数方式,奇数页码在版面右下脚,偶数页码在版面左下脚;二就是版面为单面时,排版页码编排在版面下脚得中
部。
8.地质报告附件
⑴附件封面:应有报告名称、副题名、单位名称、提交日期。
不论单册或多册,均应与报告封面统一,并在题名下标注报告附件Ⅱ—X号与副题名。
⑵附件题名页(内封面):应有报告名称、副题名、责任者、单位名称(含合作单位)、提交日期。
⑶附件目录页:附件应单独设定附目录页。
⑷附件组合:当多个附件组合一册时,设附件目录页,编目中包括:册号、序号、名称、页码各项。
单独成册得照片(图版)不应作为附件编目,应将其归为附图部分,并列入附图编目最后。
⑸附件页码:单一或组合材料合订得附件页码应连续排页。
文本部分源电子文件得格式原则上不作限制,但应为通用得文本文件格式。
推荐使用Microsoft office或WPS相关格式。
文本部分中得插图、插照、插表、图版等源电子文件格式以能插入文件,且在其中能正常使用为原则,优选格式就是GIF、JPEG、WMF、CDR、与CCITT tiff G4等。
插图、插照、图版等插入前得源图形文件也应一并汇交,文件名与其在文字中得编号或名称一致。
页面设置:
⑴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厘米。
装订线为0、5厘米,装订位置纵向为左侧,横向为上侧。
⑵纸张:A4
⑶版式:页眉1、5厘米,页脚1、75厘米
⑷文档网格:①方向:水平;②栏数:1;③网格:指定行与字符网格;④字符:每行42、跨度11.45磅;⑤行:每页36、跨度20.2磅
以上设置都就是选择:应用于:整篇文档;其它选项为默认
报告正文:字号最小不得小于5号字,行距最少不得低于单倍行距。
报告中插照排版方法:
报告中选编得照片,必须物像清晰,反差适当。
照片文字说明应筒练并与照片相对应,必要时应用筒短文字说明插照中得符号、代码、标记。
插照文字说明一般置于图片之下。
若插照较多,可集中成图版附于报告正文参考文献之后,也可另装一册作为报告附件。
报告中插图排版方法:
报告中单页插图幅面尺寸不应超过A4,特殊需要超版编排时可作超A4插页处理(最大幅面不超过A3),但每本报告超版一般不得超过4版(含插表),小于A4插图随文编排,但不能单独编页号与进行插页装订。
报告插图得名称、图号均居中排在图得下方,
图注与图例放在插图内空白处(或适当位置)。
插图图名、图注字体应全报告统一。
插图比例尺用线型比例尺(或数字比例尺)表示,比例尺应为图上1厘米代表得实际长度,并
标注在图中适当位置。
报告中插表排版方法:
插表幅面、超版编排、表号规定与插图相同。
表题采用黑体或宋体加粗4号或小4号,标于表上方正中,表号置于表题左下方,计量单位用宋体5号置于表题右下侧。
表内线与字间至少应留半个字格空位,表得上部与下部都用粗实线闭合。
表得变更与转行。
根据插表内容,为节省版面可分别采以下形式转行:
A.单页左右接排直表:适用于竖行多,横栏少得插表,但左、右段表间用细双线接排
在一个表中。
B.单页上下接排横表:适用于竖行少,横栏多得插表,但上、下段表间用细双线接排在一个表中。
C.双页左右接排横表:适用于横行超A4开版面横表,但一定要从左页双号开始,排成双号跨单号(右页),使表面在同视面上。
单号页左边用细线接排。
D.多页上下接排直表:适用于竖行超A4开版面直表,插表单页号、双页号均可接排,必须有表名与表头,续表应在表号位置写明“续表XX”。
对一个纵向很长,占用多页得表格,只做一次表头使用“标题行重复”命令实现自动生成续表得表名及表头。
报告页号:
报告正文、附表、附件页号用小5号阿拉伯数字编页号。
凡另超排得篇、章名、超版插图正页及背面空白页均编暗码(即留页号不印页码)。
扉页、版权页不排页号,报告前置部分,页号另计,正文开始为第1页。
报告正文附有照片等图版时与报告正文连续页号
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