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

合集下载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中国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以下将从音色、音律、琴身、演奏技巧等方面探讨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音色给人以深沉、悠远、宁静的感觉。

古琴的音色柔和而富有穿透力,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它不同于其他乐器的响亮和高亢,而是更注重表现出内敛和含蓄的性格。

这种音色特点使得古琴成为了表达情感、抒发心境的理想乐器。

中国古琴的音律体系独特而精妙。

古琴音律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强调音律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在古琴音乐中,各种音律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旋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通过音律的变化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古琴音律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为演奏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给听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听觉享受。

古琴的琴身造型简洁而典雅,给人以高雅、典雅的审美感受。

琴身通常由檀木或竹木制成,外观简洁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和雕刻,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古琴的琴身通常呈长方形,两端略微弯曲,整体造型流线型美观大方。

琴身的简约设计既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典雅特点,也为演奏提供了舒适的手感和灵活的演奏技巧。

古琴的演奏技巧独特而精湛,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演奏古琴需要细腻的手指技巧和对音乐节奏的灵敏把握,同时需要演奏者对音色和音律的准确把握。

演奏古琴不仅仅是简单的按弦发声,更需要通过手指的轻拨和按压来表达出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

演奏古琴的技巧要求高,但也正是这种技巧的要求使得古琴的演奏更加丰富多样,表现力更强,给人以更加深入的艺术享受。

总结起来,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音律、琴身和演奏技巧等方面。

古琴音色深沉宁静,音律精妙多样,琴身简约典雅,演奏技巧独特精湛。

这些特点使得古琴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够通过古琴的音乐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乐器特点简介

中国传统乐器特点简介

中国传统乐器特点简介
中国传统乐器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中国传统乐器特点的简介:
1. 独特的音色: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古筝的清脆、二胡的悠扬、笛子的悠远等,都是以其独特的音色而著称。

2. 精湛的技巧: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非常复杂,需要演奏者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

如琵琶的指法、笛子的吹法等,都需要演奏者具备非常高的技巧水平。

3. 强烈的表现力:中国传统乐器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够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情境。

如古琴的清幽、中阮的高亢、大鼓的豪放等,都能够通过音乐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与价值观。

4. 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和制作都与中国文化、哲学、审美等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古筝的“琴心剑胆”、琵琶的“琴棋书画”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总之,中国传统乐器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欣赏传统乐器

欣赏传统乐器

欣赏传统乐器传统乐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深深地被传统乐器所吸引,每当听到它们的声音,我都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和美妙的情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传统乐器的欣赏和感悟。

第一章:古琴古琴是我最喜欢的传统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悠扬,如泉水般清澈动人。

每当我听到古琴的声音,仿佛能够穿越时光,与古人心灵相通。

古琴的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能够表达出人生百态和情感的复杂性。

古琴的演奏需要弹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弹者的心声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欣赏古琴,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更加珍惜现代生活中的美好。

第二章:二胡二胡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弦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悠扬而富有感染力,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每当二胡的琴弦被拉动,它就像是一个有灵魂的歌手,用音乐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二胡的演奏需要演奏者用弓子轻轻拨动琴弦,掌握好力度和节奏,才能演绎出优美的旋律。

通过欣赏二胡,我感受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第三章:古筝古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它的音色清脆悦耳,能够表达出宁静和优雅的情感。

古筝的演奏需要演奏者用指甲轻轻弹动琴弦,掌握好力度和音准,才能演奏出动人的旋律。

每当我听到古筝的声音,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通过欣赏古筝,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底蕴。

第四章:琵琶琵琶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悠扬而富有表现力。

琵琶的演奏需要演奏者用指甲或者拨片轻轻弹动琴弦,通过手指的技巧和力度控制,才能演奏出琵琶独特的音乐。

每当我听到琵琶的声音,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传统的底蕴。

通过欣赏琵琶,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多样性。

结语:传统乐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

通过欣赏传统乐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将继续欣赏传统乐器,通过音乐的力量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和生活的意义。

传统民族器乐曲赏析

传统民族器乐曲赏析

传统民族器乐曲赏析民族器乐曲是各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每一个民族器乐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让人沉浸其中,领略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

本文将以传统民族器乐曲为主题,对几种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民族器乐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

其中,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唢呐、哈尼族的芦笙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

以蒙古族的长调为例,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

长调常常表现出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蒙古族人的豪迈和坚韧。

而藏族的唢呐则是藏族音乐的灵魂,其独特的音色和悠扬的旋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唢呐常常被用来演奏祭祀、婚礼等重大场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的芦笙也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器乐,其悠扬的音色和婉转的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哈尼族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愉悦。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蒙古族的长调。

长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它常常用于表达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长调的演奏者往往是一位悠扬的嗓音,配以简单的乐器伴奏,如马头琴、马蹄琴等。

长调的旋律悠扬动听,富有变化,常常让人陶醉其中。

长调的演奏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演奏者往往以自由的方式演绎,没有固定的节奏和曲式,完全凭借个人的感悟和情感来表达。

长调的歌词往往表现出蒙古族人的豪迈和坚韧,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让人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中国的民族器乐曲,其他国家的民族器乐曲也同样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

比如,俄罗斯的巴拉拉伊卡、日本的箫、印度的坡塔、非洲的鼓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

巴拉拉伊卡是俄罗斯的一种传统民族器乐曲,其富有激情和豪放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俄罗斯人的豪迈和热情。

箫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民族器乐曲,其清新的音色和婉转的旋律让人感受到日本人的细腻和含蓄。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美学鉴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音乐的审美特点、文化融合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一、音乐的审美特点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

它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忧愁、喜悦、思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变化。

它运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变化。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构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如南音、北音等。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节奏的变化。

它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展现了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文化融合的美学鉴赏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以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唐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古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和散文被融入到音乐中,形成了音乐作品的文学性,使音乐更具诗意和意境。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哲学思想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音乐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间艺术的元素。

民间艺术中的歌曲、舞蹈等元素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三、艺术表达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艺术表达,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体现在音乐中,如山水画的意境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具有了自然的韵律和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传统乐器介绍

传统乐器介绍

传统乐器介绍传统乐器是指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以下将介绍几种代表性的传统乐器。

1. 古筝:古筝是一种弹拨乐器,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它由21根弦组成,常用指甲弹奏。

古筝音色悠扬,琴弦的振动使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

古筝可以演奏独奏曲目,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筝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

2. 二胡:二胡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拉弦乐器之一,起源于唐代。

它有两根弦,用弓拉奏。

二胡的音色悲壮而深情,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它常被用来演奏民间曲目,如《二泉映月》和《渔舟唱晚》等,也常用于伴奏声乐曲目。

3. 古琴: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它有七根弦,常用指甲弹奏。

古琴音色幽雅,富有禅意和哲学思考。

古琴曲目多以表达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和佛家禅意为主,如《阳关三叠》和《广陵散》等。

4. 笛子:笛子是一种竹制吹管乐器,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有六个音孔和一个吹口,通过调节气流和指法来发出不同的音调。

笛子音色清悠动听,能够表达出欢快或忧郁的情感。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笛子常常用来演奏民间曲目和宫廷乐曲。

5. 琵琶: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起源于古代波斯,后传入中国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乐器。

琵琶有四根弦,常用指甲弹奏。

琵琶音色婉转悠扬,能够表达出各种情感。

它常被用来演奏古代文人曲目和戏曲伴奏,如《十面埋伏》和《平湖秋月》等。

除了以上介绍的传统乐器,还有许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如琵琶、古管、鼓等。

每一种乐器都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演奏传统乐器,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情感的交流。

因此,传统乐器在中国音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传统乐器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中西乐器是中国和西方两个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乐器类型,它们的音色特征与文化内涵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维方式。

中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所使用的一类乐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琴、瑟、笛、鼓等。

中乐器的音色特点主要体现在悠扬、雅致、圆润和静谧的方面。

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内敛的审美观念相契合。

例如,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其音色柔美、幽远、充满神秘感,常被比喻为“破竹之声”或“听雨声”,代表了中国文人雅士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在中乐器的音色特征中,弦乐器的琴弦鸣响声音的持续和渐弱,吹奏乐器的音色悠扬而细腻,这种独特的音色特征使得中乐器在演奏古典音乐、古代诗词配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西乐器则是西方音乐中使用的一类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等。

西乐器的音色特征与中乐器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响亮、明亮、鲜明、富有冲击力和动感等方面。

西乐器的音色更直接和自由,适应于西方音乐中强调个体表现和外放情感的特点。

例如,小提琴因其高音部分的音色独特而凄美,常用于西方音乐中表达高亢激情或深沉哀怨的情感。

而钢琴则被称为“乐器之王”,其丰富的音色变化和音域广阔的特点使得其可以独立演奏各种乐曲。

西乐器的音色特征使其在古典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等各种风格的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乐器的音色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而不同”的观念,注重静谧与雅致的表现。

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则体现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个体表达和情感外放的倾向。

这种音色上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音乐审美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

总之,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展现了不同文化和审美观念下的艺术风格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中西乐器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为世界音乐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提供更具有启发性的素材。

中国传统乐器介绍 古琴

中国传统乐器介绍 古琴

中国传统乐器介绍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之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它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琴的外形和西洋琴类似,通常由长约1.4米的琴颈和七根弦组成。

琴颈上有十三个漆面亮度不同的指板,用来演奏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琴面则采用竹质制成,通过琴弦的震动产生音乐声音。

古琴的音色独特,柔和而悠远。

它以其深沉的情感表达力和高超的技巧而闻名。

演奏古琴需要借助指法、拨弦和和音等技巧,使琴弦发出不同的音响。

古琴音域宽广,在演奏时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古琴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中非常受欢迎,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表达方式。

许多文人士大夫都以古琴为伴,通过演奏古琴来陶冶情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古琴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古琴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可以演奏不同的曲调和曲式。

古琴曲有丰富的内容,包括山水、花鸟、古文诗词等不同主题。

古琴曲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无数的乐迷。

古琴的演奏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砺才能掌握。

演奏古琴需要灵巧的手指和精湛的技巧,同时也需要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学习古琴需要耐心和毅力,但一旦掌握了技巧,便能够享受到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除了演奏,制作古琴也是一门艺术。

古琴的制作需要选材、雕刻、装配等多个工序。

制作一把优质的古琴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现在,虽然有机械制造的古琴,但手工制作的古琴仍然被认为是最好的。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通过演奏古琴,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

无论是演奏还是欣赏,古琴都能带给人们宁静和舒适的感受,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一)吹管乐器:旋律的开发。

(1)汉晋风度:世俗情调(2)埙:巫术里的悲鸣(3)萧:书斋里的吟诵(4)笛:旷野里的歌唱(5)管:场院里的哀欢(6)笙:乐队里的溶剂(二)打击乐器:节奏的奠定(1)商周精神:贵族气派(2)鼓:大将军的号令(3)编钟:王公贵族的声气(4)编磬:大家闺秀的风韵(三)弹拨乐器:多彩的铺饰(1)盛唐气象:都市风采(2)琴:老者的苍凉(3)瑟:壮士的深挚(4)筝:青年的爽利(5)三弦:骑手的放达(6)阮:文人的温厚(7)琵琶:小家碧玉的絮语(四)拉弦乐器::韵律的深化(1)明清意趣:地方风味(2)二胡:南国的温婉缠绵(3)京胡:北方的高亢激越(4)板胡:西部的嘹亮阔远(5)坠胡:中原的粗犷热烈注解: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音乐最终是音响的艺术,而音响中最重要的又是音色特征,音色对于领略中国音乐的神韵起着直接的作用。

由于中国音乐的魅力是通过每一样乐器的魅力表现出来的,而音色又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样乐器的独特音色进行阐释,追溯出中国乐器音色的诸种历时性特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内涵和审美韵味的感受和理解。

(一)(打)敲击乐器:节奏的奠定在中国器乐史上,敲击乐器首先得到发展,并在先秦音乐中处于乐器大家族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中国音乐的节奏基础,因其在商周时代获得高度发展,故必然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和审美风格。

(1)商周精神:贵族气派中国敲击乐器萌芽于夏商之际,成型于西周,到东周至于极盛,成为那个时代乐器的主力军。

《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名目近30种。

在这类乐器最重要的、最具音乐性的只有三种:鼓、编钟和编磬。

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土的先秦乐器中,也数这三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所以说是那个时代乐器大家族的主体,是表现商周精神的先秦音乐灵魂。

在那时因为音乐被用于祭祀,所以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便突出起来,这就是自然导致乐器的一些变化,决定了一些特征。

首先是乐器形制上的完备,无论是鼓、编钟和编磬,都是在东周时即已定型。

就体积方面敲击乐器是最庞大的。

因为庞大的体积才能够造成一种威势和压力,以强化听者对神灵的崇敬和膜拜。

再就音律方面:这时的敲击乐器发展得也很完善。

编钟不仅定音准确,而且能在一钟上敲击出二个关系为小三度或大三度的乐音。

宗教的活动离不开编钟等敲击乐器,才使得当时的统治者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其规律,使其达到如此高超的步。

这类音乐的欣赏主体全都是王公贵族,他们的高高在上、养尊处优,造成他们所特有的矜持傲慢的作风。

影响并形成了钟鼓之乐的特殊风格;从容不迫悠闲矜持的贵族气派。

所以以鼓、编钟和编磬为代表的敲击乐器是商周时代精神情趣的最集中的体现为先秦乐器中的主体。

(2)鼓:大将军的号令在中国音乐的演奏中,鼓就好象一位大将军在不断地发号施令,来调节整个乐队进行的步伐。

鼓最早可能源自陶制的缶、瓮之类食器。

木制的鼓腔代替了陶制鼓腔,材料与手工的精致代替了以前的粗陋,鼓便成为了纯粹的乐器,并得到了定型。

目前能够见到的鼓的最早的实物遗迹:是出土于距今4400年的山西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的鼍鼓,高100.4厘米,鼓腔用树干挖成,呈长圆台形,表面饰有彩绘。

原蒙鳄鱼皮,已朽坏,此鼓为夏代作品。

在先秦,鼓主要用于军事和旧祭祀音乐。

用于军事时,鼓主要起发号施令、鼓舞士气的作用;用于音乐的鼓,虽然性质不同,但功能却是一致的,都具备指挥的作用,在乐曲的演奏中鼓起着标示节拍,统一节奏,使全曲的进行张弛有度、秩序井然的作用。

宛然一个指挥若度、一令千钧的大将军。

(3)编钟:王公贵族的声气钟可能起源于木竹或陶制的器皿。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钟是一只新石器晚期的陶钟,长方形,中空,有手柄,形制颇类似商代的钟。

然而在“纯铜时代”和“青铜时代”先后出现过铜钟,才使钟真正具备了音乐功能。

一套编钟的枚数差异较大,有6枚、7枚,有十几枚,还有36枚的和65枚的,均按照音序有规则地挂置在钟架上,演奏时用棒锤敲击钟声来得到一定音高的乐音。

编钟具有完整的音序,能够演奏出歌唱般的旋律,有“歌钟”之称。

它的音色沉着而又清脆,厚实而又短促有力,穿透力强,是一种极富音响魅力的乐器。

它的出音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具有天然的高贵气质和绅士风度。

作为王公贵族所专享的乐器,正好直观地体现了他们那悠闲雍容、矜持华贵的贵族气派,加上庞大的钟架钟群,铮亮的钟身,再配以舞台上的灯光色彩,就又增加了一种辉煌和典丽,给人以神秘的幻想和陶醉。

(4)编磬:大家闺秀的风韵先秦时另一种演奏旋律的敲击乐器是编磬。

编磬大致始形成于商代,一般3--5枚为一套,音列非常简单。

它的低音洪亮厚实饱满,类似于钟声;高音清澈细润,有如叮咚之玉声,音色优美动听。

编磬多为石制;形状是板状,是实体,无空腹共鸣腔。

玉石的质料使磬的声音清澈、脆亮、细润。

它在体积上比编钟要小,在工艺装饰上也比编钟精致多彩;有彩绘,刻纹样多花卉和凤鸟型。

可见编磬体现了大家闺秀的风韵,属于女性的阴柔之美。

在器乐合奏《月儿高》《平湖秋月》等乐曲中,就用了编磬这一乐器。

注解:(二)吹管乐器:旋律的开发在中国音乐史上,敲击乐器的主要功绩在于奠定了节奏的基础,旋律的开发是由另一类乐器——吹管乐器完成的。

(1)汉晋风度:世俗情调从形成的角度看,吹管乐器几乎是和敲击乐器同时产生的。

但这类吹管乐器在先秦没能成为,也不能成为乐器大家族中的主体力量。

一方面是因为它不是先秦时代的精神氛围和人的审美的最适当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即从体积和音量来讲,它无法与鼓、钟、磬相比拟;另一方面因为当时的吹管乐器还比较简陋,几乎所有的一管多音类的吹管乐器都只有6孔,只能吹奏5个音阶。

吹管乐器地位的变化在于鼓、钟、磬等敲击乐器在旋律方面的显得迟缓和笨拙。

吹管乐器那小巧的形制、缠绵的乐声和灵活的演奏方式,决定了它最适合于演奏旋律较强的乐曲。

(2)埙:巫术里的悲鸣埙在吹管乐器中是最古老的,保留商周精神中宗教气息和神秘色彩最多最浓的一种。

埙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原始部落社会。

据对近代陕西半坡村出土实物的鉴定表明,埙源于古代先民的狩猎工具——石流星,后来改用陶土烧制而成。

呈筒形,仅顶端有一吹孔埙;呈椭圆形,顶端有一吹孔外,旁边还有一音孔,为二孔埙、、、、、、到商代发展为六孔埙。

直到汉代才出现七孔埙。

现在用的是天津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研制的九孔陶埙,可以演奏出21个音;体积上说有大埙和小埙;大埙发音深沉、低厚。

小埙发音较高、较亮,适宜于悲壮、哀怨之类人的情绪。

埙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浓重地带有商周时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恐怖神秘、悲壮哀怨。

在埙的古朴、低沉、浑厚、悲壮的音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它的乐曲有〈颂乐〉〈雅乐〉〈巫风〉等等。

(3)萧:书斋里的吟诵萧是最古典风味,最富文人气质的一种乐器。

几千年前,萧就在民间流传了。

那时的萧为单管的言萧、交(应为竹字头下面一个交,字典里有)萧。

后来人们发现,不同长度的管子能够发出不同高度的乐音,于是就发明了排萧。

最早的排萧是湖北随县战国曾候乙墓出土的一对”雌雄萧“。

形似凤翼,均由13根长短不等的细竹管依次排列而成。

萧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哀郁,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特别是弱奏时的余音,袅袅不绝,给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

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柔中有刚,温婉中含有内在的力度,适合表现明朗空阔的意境,抒发人的温柔哀婉、抑郁缠绵的内心情感,具有浓厚的文人情调和书香气息。

萧多使用中、低音区。

(4)笛:旷野里的歌唱在吹管乐器中,笛始终占居主导的地位,是吹管乐器之王。

笛的起源很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是7000年前的作品。

其中较粗长的一根,横开六孔,与今天的笛仅只一孔之差。

笛的种类有两大类:梆笛和曲笛。

梆笛流行于北方,音色高亢激越、清脆明亮,出音迅捷灵敏适合演奏欢快、热烈的乐曲和表现高亢激昂的情绪。

曲笛则主要在南方流行,是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音色深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音量强时亮而不刚,弱时柔而不涩,适合于演奏疏阔、细腻、优美的抒情乐曲。

在演奏风格上,笛的旋律功能极强,是民族器乐中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

(5)管:场院里的哀欢管是西域乐器,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

西汉时已西域的龟兹流传;到清代,管已成为北方民间深收喜爱的常用乐器,唐时传到日本,一直沿用至今,仍为雅乐的主要旋律乐器。

管属于簧片管乐器,由含置唇间的两片振动来激发管内空气柱振动发音。

管主要由芦苇制的双簧哨子和硬木(或锡、铅、竹)制的杆子两部分组成,杆上共八个按音孔,第七孔后出。

从音域上分,管有高音管、次高音管、中音管和低音管四种。

高音管使用最普遍;其低音区较宽,发音深沉浑厚而略带沙哑和鼻音。

中音区发音高亢明亮;管从形制上分有大、中小之别,管越小,灵敏度越高,音色也越清亮;管越大,则出音转调就越迟缓,音色也越深厚质朴。

管适合用于悲怆、哀怨和温柔、缠绵的抒情乐曲,特别是大管在弱奏时那种质朴、略带沙哑的音色,有一种真挚动人的韵味。

(6)笙:乐队里的溶剂笙是个最具调和性的吹管乐器。

笙是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的,因此它的音响兼有管乐器及簧乐器的二重性质。

它有一套固定的和声组合而成,能同时发两个、三个一直到九个音。

笙是一个很好的伴奏乐器和合奏乐器。

它的音响具有很强的协调性,音色甜美、柔润、安详,高音区清脆、透明、纤细,中音区丰满、浓厚、结实,低音区松软、甜美。

注解:(三) 弹拨乐器:多彩的铺饰弹拨乐器作出的主要贡献是对音乐的铺饰,使音乐的音色更繁富密丽。

(1)盛唐气象:都市风采弹拨乐器的出现比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要晚得多,但在周代已经使用了。

根据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弹拨乐器已经出现,但不占主体位置,尽管有伯牙的《高山流水》以及师旷等人在演奏上的卓越技巧,但仍然改变不了它的陪衬地位。

到了汉代,弹拨乐器得到了发展;再后唐朝,经过贞观、开元之治的太平盛世,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刺激了享乐风气的蔓延;而艺术是时代精神、生活风貌和审美情趣的最直接表现。

器乐发展的趋向则表现为追求音乐色彩的繁富和铺饰;而弹拨乐器中琵琶的那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演奏效果,正好能够满足此时音乐对细腻的色彩的需求,从而成为这一新的时代的乐器家族的主体。

(2)琴:老者的苍凉琴是弹拨乐器中比较古老的一种,也是最具古典风味和文人情调的。

最初称“琴”或“瑶琴”。

从文献上看,周代的古琴为五弦,到汉代增为七弦。

但在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古琴则为十弦,而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琴又为七弦。

但这两个时期的琴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均为一弦多音,一均无琴徽。

但到三国时,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沿用到现在。

只是体积呈由大趋下的去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