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章末小结与测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3 城市化(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广东省肇庆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3 城市化(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肇庆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3 城市化(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肇庆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3 城市化(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
3 城市化(2)。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3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及特点。
3.掌握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分析合理的城市化和不合理的城市化给环境带 来的影响。
4.针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提出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重、难点】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及特点;2.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3.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提出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知识框架】【自主预习】 一、什么是城市化1.读教材P31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变化的表现,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问题时间变化 地区差异总结城市化概念。
2.根据教材P31图2.16总结城市化的标志。
(1)(2)(3)3.读教材P32图2.17总结城市化的原因。
(1)推力:(2)拉力:4.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读教材P32图2.18,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并完成下表。
2起步,水平,发展速度较,处于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读教材P36图2.24,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化过程中对地形如何影响,对土壤如何影响?(2)城市化后对生物有何影响?(3)你知道“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狭管效应”吗?(4)城市化后一次降水的蒸发、下渗、地表径流量都有哪些变化?2.阅读P36~37,结合下表,总结过快的城市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问题①环境问题(2)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3)解决措施【拓展延伸】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基础训练】1.关于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2.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A .城市的用地规模B .城市的人口数量C .城市的数量D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 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 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⑤D .①③④⑤4.以下行为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A .北方城市居民冬季由分散供暖改为集中供暖B .规定汽车禁鸣区域C .增加建筑密度,改善居住条件D .将垃圾分类处理 5.有关目前世界城市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A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B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C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D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6~9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 名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 教学分析一、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知识与技能1、课程总体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新课标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3、《城市化》的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内容在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二主要介绍的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人口迁移、城市化、工农业生产和地域联系等,而城市化这部分内容正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本课内容对学生的价值(1)就目前来说,对其认识社会有帮助。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现实,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地理所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是很实用的一门学科,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2)就学生的未来而言,意义更加深远。
城市化是伴随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也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良好地理素质,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3、本课内容的教学价值城市化的内容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典型的规律,依据前西德教育专家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具有“范例性的,适合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
四、教材及其使用1、中图版教材内容编排上分三部分:学生探索——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城市化的内涵正文内容——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案例研究——中国的城市郊区化2、教材的使用:依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适当取舍与拓展五、学情分析(1)以课标为准。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广东省广州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广州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广州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某一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一、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变化【材料一】【材料二】从材料一、二分析得知:1)广州城市人口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2)广州经济主导产业的变化是怎样的?200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珠海、佛山、惠州等中心城市相继撤周边的县市,改设为中【材料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划调整【材料四】广州建成区面积心市市辖区,撤乡并镇,撤镇设街。
●2000年,番禺、花都撤市改区,使广州市区面积由原来的1443.6平方公里扩大到3718.5平方公里。
●2005年,广州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东山区、芳村区,设立广州市南沙区、萝岗区。
从材料三、四分析得知: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广州城区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二、什么是城市化1、成因(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力):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2、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印度某城市东西剖面图,显示了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
读图,完成第1~2题。
1.甲地区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均很低,原因是( )A.位于城市中心,往往为市政中心广场B.距离城市中心近,不适××市建设C.位于城市边缘,基础设施不完善D.位于××区,只适于发展种植业2.乙地区高土地价格、低人口密度,应属于( )A.中心商务区B.文化区C.住宅区D.工业区解析:甲地区位于城市边缘,距离市中心远,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均很低;乙地区地价最高,并位于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丙地区地价较高,距离市中心不太远,是城市中的住宅区,是城市中分布最普遍的用地类型。
答案:1.C 2.A(20xx·江苏南京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
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中心商务区白天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4.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解析:第3题,从图中看出,该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1970年比值增大,夜间人口与1970年比值减小,昼夜人口密度的比值变化加大,这说明在中心商务区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少,反映出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逐渐分离。
第4题,大量人口只在中心商务区工作,而远离中心商务区居住,主要是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高中地理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导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4、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新】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本章归纳整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本章归纳整合教材P19读图思考这是一幅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示意图。
根据图中所示的四幅小图可以看出左上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公司为主,应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区;左下图有众多的居民小区,是住宅区;右上图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它及其周围地区应为商业区;右下图为新工业区。
教材P21活动1.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主要的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和一些混合土地利用带等。
(1)商业区位于中环和尖沙咀、维多利亚湾两岸,是香港的市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客货流量大,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商业区外围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带。
(2)不相邻。
香港的住宅区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建筑质量上出现分化,位置上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与工业区、低地联系,如石硖尾、黄大仙就靠近观塘工业区。
(3)略。
2.城市里的功能区有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行政区等。
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各城市共有的功能区,而文化区、行政区等在中小城市里很不明显。
可以用下表进行分析与总结。
教材P23读图思考1.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商业、工业、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2.OA可能成为商业区,AB可能成为住宅区,BC可能成为工业区。
实际上,城市内部空间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
教材P25~P26活动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都是不同的。
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1)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所需服务级别低,去枣强镇即可。
(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级别稍高,服务职能要求较高,应去衡水市。
(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所需服务级别高,服务职能高,只有高级城市才能提供这些职能,应去石家庄市。
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学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导学知识点重现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记忆]5、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1)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看探究思路·析核心素养]
[析图文材料·解探究问题]
[思维线索]
图中住宅的位置―→三位购房者的收入、需求―→
购房影响因素
[答案](1)个人经济收入是住房位置选择的重要因素。
(2)社区服务设施是否完善、物业管理是否到位也是居民住房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3)个人的喜好。
有的人喜欢居住在繁华热闹的地方,便于社交和联系;有的人平时交往很少,喜欢居住在安静的地方。
[思维线索]
城市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城市环境质量变化
[答案]广州市居住郊区化倾向的出现需要三大条件:①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收入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以上,同时城市中心区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问题;②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地价低,房价也低;③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家庭拥有小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增多。
问题2.分析一下,居住区向郊区扩散对土地利用方式带来哪些影响?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思维线索]
居住区扩散―→占用农业用地―→城市范围扩大―→
加快城市化进程
[答案]居住郊区化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郊区原来是农业用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随着居住郊区化,必然伴随着郊区城市化,使郊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同时,伴随着居住郊区化,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区可能发生改变,通过对旧城改造,改变原来住宅区的利用方式。
居住郊区化带来了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对于分散城市职能、减轻城市化问题有一定好处,但也会造成污染的转移,使原来山清水秀的郊区变得也和城市一样污浊。
另外,居住郊区化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郊区人口的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
问题3.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这种情况发生?原因是什么?
[答案]本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上观点做出合理的解答。
请你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经济因素②历史因素③城市等级不同服务功能范围不同④拉力⑤加速阶段⑥工业区⑦发达国家
[学思心得]
2.把握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原则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主要功能区和交通用地的相对位置
既要保证各功能区都有便捷的交通,又要在各功能区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商业区除考虑交通因素外,还要考虑消费人群因素。
(2)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
住宅区尤其是中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河流流经城市的上游、环境优美的位置;工业区则应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流经城市的下游。
(3)卫生防护带的设置
卫生防护带主要指设置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城市绿地,带内可以植树造林,包
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等,也可安排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的建筑物,如仓库和停车场等。
这样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环境。
(4)面积要求
占地面积大的功能区(尤其是工业区)要有充足的土地,土地租金低。
(5)留有发展余地
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功能区,则①②③④分别为( )
A.文教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B.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商业区
C.商业区、工业区、文教区、住宅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教区
2.该市计划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选择其中一处建设钢铁厂,最佳的地点是( ) A.甲B.乙
C.丙D.丁
1.D
2.B[第1题,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地面积较大;工业区一般靠近河流、铁路,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避免污染城市环境;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方;文教区一般布局在环境较好的地方,故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教区。
第2题,乙地靠近铁矿,靠近铁路、河流,位于城市盛行风下风向,适合布局钢铁厂。
]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4.逆城市化会出现的时段为( )
A.M B.N
C.P D.P、N
3.C
4.B[第3题,图示M时段,表示城市化的初期,速度较慢,城市化水平低;而P 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而水平较低;N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而水平较高。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化的速度一直处于正值状态,势必使城市化的水平一直处于不断提高状态,所以图示的时间范围内,在P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处于加速城市化时段,在N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甚至可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部分人口开始向郊区转移,所以逆城市化出现在N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