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综合训练·体验中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第2单元 散文阅读4 综合训练 体验中考

综合训练·体验中考训练13[2010·上海]蘑菇转了一个弯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
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
一位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②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
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③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④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
算了,别想了。
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⑤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⑥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⑦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
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
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
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⑧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
别看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
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⑨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
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⑩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11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
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
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
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综合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综合试卷带答案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秦兵马俑季羡林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
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看到半坡,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
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
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
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
走过灞桥,我怎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真挚不舍的友情呢?一看到终南山,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吟咏之声,就在我耳边响起。
一走过渭水,那“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
而“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
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①”,我仿佛亲眼目睹当年世界首都长安的情景,大街上熙熙攘攘,在黄皮肤的人群中夹杂着不少或白或黑、衣着怪异、语言奇特的外国学者、商人、僧侣、外交官。
……③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
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
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
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
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
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
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
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
八年级下学期阅读理解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阅读理解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陈铭①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陈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父亲》。
既然要说父亲,当然得从我女儿芷诺说起。
女儿芷诺推出产房的第一瞬间,我就问护士:“是不是拿错了,为什么长得这么丑?”(爆笑)护士看了我一眼说“女儿都是随爸爸的呀!”我就释然了很多,然后还是没有欢喜,心里充满的是很仓惶的感觉。
为什么会仓惶呢?我一直在问自己,我到底做好了一个做父亲的准备吗?什么样的父亲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呢?这个问题我完全没有头绪,所以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去问我的父亲。
(评委点头)②他是一名四十多年的老警察,在隐蔽战线工作。
这就意味着他不仅很少回家,而且他在哪儿,他在干什么,我和我的母亲都不可能知道,也决不能去问。
③1981年元月2号,湖北省铁山区一座军火库失窃,我父亲被组织迅速召回。
④那一天,他和两名干警在山中排查摸底时,发现一可疑点。
我父亲在屋外一看,窗户里人影重重,他觉得有些奇怪,便跟另外两个同事说;“这样,你们在门口稍微帮我把一下,我进去探探什么情况。
”⑤见我父亲一走进去,团伙头目的手便慢慢地挪向枕头下方。
父亲一个箭步钻到他的身后,右手先一步把手枪从枕头下面抽出来,左手手臂锁喉,右手手枪抵头,然后对着所有人说:“不要动!全部都不要动!把枪放下!”⑥情况万分危急。
怎么办?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父亲松开了左手,把枪和警官证一起推了过去。
我父亲从我小时候起就跟我说,战士的生命就是枪,任何时候枪不离手,但是在那一个瞬间,他把他的生命推了过去。
⑧我父亲还是笑着说:“你是老大吧,我来是跟你聊聊天的,你今天偷的枪支弹药的数量被法院抓了怎么判都是死刑。
我来是因为我这儿有条活路。
如果今天你放下枪跟我走,我就敢用我的命保你这条命不判死刑,你信我,把枪放下跟我出去,有活路;你不信我开枪,一起死。
你选!”⑨我父亲后来说,这是他人生中最漫长的两分钟。
⑩两分钟之后,老大放下手枪,坐上吉普车的后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含答案)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
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
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
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
”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
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
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
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
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
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
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琐忆①我读书不多,也没有什么大收获,但是故事还是不少的。
②开始读书时就闹了笑话。
我们那时的孩子,尤其是我,混沌得让人不知如何评说,连一些生活常识都不懂得。
一次读林觉民的《与妻书》,首句是“意映卿卿如晤”,其中的“卿卿”我就犯了难,不知是何方神圣。
问别人,无解,(许是那些伙伴们诚心出我的洋相,不告诉我。
)只好去问老师。
语文老师是一位刚上班的姑娘,很腼腆,但很认真,对孩子也很热心。
③“老师,那卿是什么意思?”④老师瞪大了眼,看着我。
“注释上不是有吗,夫妻间的呢称?”⑤“对,这个呢称是怎么回事?”⑥老师红了脸,看着我,无奈地笑了。
她顺势问了句“你那个妻字怎么写的?”我一低头,发现自己把妻字的下边的女字边写成了走字的下半边。
但我不知道异常,因为我一向这样写。
老师让我把题目和自己写的仔细对照一下,还说了一句“让你一辈子讨不到媳妇”。
同学们哄笑起来,老师也笑起来,连她那嘴边的酒窝也笑红了。
我就成“讨不到媳妇的卿卿”了。
⑦笑话是闹了,我却因祸得福,从老师那里讨来了《唐宋词浅析》一书,足足地,美了一段日子。
⑧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我至今记得书中写表先生在排演《姚期》期间一看到街头骑自行车倒地的情形就立即联想到姚期听到儿子姚刚打死郭大师时的动作处理。
其投入情景让人折服,这已足以和卓别林拿着扳手在路上拧人家风衣纽扣的细节相媲美了。
只是卓氏那是在剧中的表演,而表先生是在生活中的实景罢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买到后就忘情地读了起来。
⑨我当时在教室的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径自看着我的书。
有同学喊去吃饭。
放下书。
发现教室里狼藉一片,地上还有不少血迹,就大瞪着两眼问同学。
同学冲着我笑,说班里打架了,打了群架!我吃惊地点点头,知道天色已经很晚,就和同学吃饭去了。
⑩国老师是我们的历史老师,很严厉。
在他的课上从不允许学生看闲书。
他有一个非常严厉的处罚方法:只要从他的课上被发现看闲书,不管你有什么理由,他就用这本书在你头打,直到把这本书打飞为止。
2021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复习题及答案(共7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复习题及答案(一)秋夜①巴金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
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
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
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
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
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
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
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
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
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
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
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
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
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①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
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②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
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
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内容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内容主旨: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细腻地描写了恋人不至时女子的心理活动,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课内(外)文言文阅读班级姓名一、阅读《桃花源记》【原文略】,做题。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诣.太守诣:拜访。
C.寻向所志.志:做记号。
D.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忘路之.远近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欣然.规往豁然.开朗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理想社会?答:6、请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的话。
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你理解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1)桃花源美,美在(2)我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二、阅读《小石潭记》【原文略】,做题。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冽:凉。
B.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D.以其境过清.清:冷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马之.千里者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D.乃.记之而去乃.石性坚重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资料设计综合训练·体验中考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资料设计训练59 文言文阅读[2011·上海](一)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
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sì)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1.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柳宗元是(朝代)的作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意。
谨食.之,时而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税赋。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残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
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
(二)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4.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云()得()5.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6.“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7.本文表现了韩魏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训练6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题。
[2011·天津]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日:“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注释]①棐(fē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
棐,通“榧”,木名。
②真草:楷书、草书。
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④老姥(mǔ):老年妇女。
⑤王右军:指王羲之。
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尝:__________(2)姥初有愠.色愠: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6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题。
[2011·河南](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潭西南而望,斗折..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晚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注:①岚:林中雾气。
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
③纨:白色的丝绢。
④拊(fǔ):抚摩。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语段(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6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2011·江西]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
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
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
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④。
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
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
世忠忧.之。
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
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
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
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节选自解缙《太原王传》)【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
②却行:倒退而行。
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
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
⑤擢:提拔。
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
鹘:鸷鸟。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敌骑数千四面集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优()(2)备()(3)遁()3.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
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6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2011·广东]言默戒杨时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
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或.旦而不鸣或:_______________(2)皆足取.祸也取:___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64 古文阅读[2011·江苏南京]水仙(清)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
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