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龚自珍《咏史》赏析《咏史》译文及鉴赏

龚自珍《咏史》赏析《咏史》译文及鉴赏《咏史》是由龚自珍所创作的,借古讽今,含意深邃,深刻而又辛辣地把对“名流”的揭露提高到对清王朝统治的批判上,鞭挞了当时整个现实社会的腐朽没落。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咏史》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咏史》清代:龚自珍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咏史》译文在那繁华绮丽的江南富庶之地,无限的恩宠和肆意报怨齐集于名流士林。
权贵、幕僚把持着全部大权,内宫佞臣窃据了朝廷要津。
书生离席畏惧文字狱,著作只为谋食保安宁。
田横壮士今在何处?难道都已封官拜爵、归顺大汉朝廷?《咏史》注释金粉:古代妇女化妆用的铅粉。
这里指景象繁华。
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万重”句:指“名流”在声色和名利场中彼此猜忌争夺,恩怨重重。
恩怨:指情侣夫妻间的恩爱悲怨之情。
属(zhǔ):表结交。
名流:知名之士。
这里指当时社会上沽名钓誉的头面人物。
“牢盆”两句:意谓在盐商家帮闲的清客和那些轻薄文人得操胜算,全很得意。
牢盆:古代煮盐器具。
这里借指盐商。
狎(xiá)客:权贵豪富豢养的亲近的清客。
团扇:圆扇,古代宫妃、歌妓常手执白绢团扇。
才人:宫中女官。
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
踞上游:指占居高位。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为表示恭敬或畏惧离席而起。
文字狱:指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故意在作者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康熙、雍正、乾隆几代文字狱尤为厉害。
为稻粱谋:为生活打算。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为稻粱谋。
”原指鸟类寻觅食物,转指人们为衣食奔走。
列侯:爵位名。
汉制,王子封侯,称诸侯;异姓功臣受封,称列侯。
《咏史》赏析题为《咏史》,实则伤时,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庸俗苟安之状。
他们或依附权门,窃踞要职,或明哲保身,埋头著书。
结句才接触史事,以田横抗汉的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诱骗知识分子的用心。
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鉴赏

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优秀的文言文咏史怀古诗,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历史事件和传说中人物的崇敬,还有着丰富的文学意蕴。
在众多文言文咏史怀古诗中,以下是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的简介和鉴赏:一、《苏武牧羊》《苏武牧羊》是司马迁所作,描写了苏武出虞后在紫荆谷牧养羊群的场景。
诗歌中苏武的形象,既有神武、国家大臣的强大的气魄,又有游牧民族的诗人和隐士的柔情。
整首诗把人物心境状态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表现出诗人心中对苏武君之崇敬和赞美。
二、《东皇太一指璧》《东皇太一指璧》是屈原所作,记述了太一帝王在游历河洛时,发现一块璧时的故事,后被台汉五帝立为一位伟大的帝王。
这首诗把太一帝王的风采和他对天地万物的慈悲和统治能力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臣下敬仰君王这种贵族礼仪。
三、《搜神记》《搜神记》是苏轼所作,记述了吴传英搜神的故事。
这首诗的语言豪放,表达出吴传英精神的顽强和思想的灵活,以及他对神话中人物的敬畏。
四、《凤求凰》《凤求凰》是李白所作,讲述了凤凰降临的故事。
诗中的风格朴实、意象深远,表达了李白对凤凰灵动和传奇色彩的崇敬和惊叹。
五、《听蜀僧琴》《听蜀僧琴》是柳宗元所作,写了一个蜀僧老人在南山边吹奏琴和唱歌的场景。
诗中蜀僧把时代变迁和苦难变为乐趣,表达了对自由、对变迁的崇拜。
六、《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是李白所作,记述了去东京游览的故事。
这首诗除了表达诗人对古建筑美景的崇敬外,还把李白自身的多情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南乡子》《南乡子》是杜牧所作,描写了南乡子对家乡离别的伤感。
诗中融入了杜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怀仁,表达了古人追求梦想的热情和追求理想的意志。
八、《登郊》《登郊》是白居易所作,描述了登上郊外高山的故事。
这首诗以白居易的个人感受为主,把自然和社会的层次,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得形象而真实。
九、《落花》《落花》是杜甫所作,描述了郊外落花的场景。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的观察。
咏史怀古诗歌鉴赏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2.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06
[乙] 新丰绿树起黄埃②, 数骑渔阳探使回③。
04
01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03
霓裳一曲千峰上④, 舞破中原始下来。
05
[甲]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02
两首诗均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沉的特点,试分析第一首的“笑”字和第二首的“破”字有何深意。
“笑”字描写了荔枝到来杨妃的神态,寄寓了作者的讥刺。 “破”字形象地揭示安史之乱产生的后果,象征着苦难而饱含作者的愤慨。
两首散曲都以写景开头,气势有何不同?
试分析“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伤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广大百姓在封建王朝兴盛时被奴役,在封建王朝衰亡时做殉葬而伤心。
雄伟不凡 平和冲淡
愤慨 嘲讽
写出对宁静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赞美,情趣高雅。 陈作开头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两首散曲的结尾句式相仿,但含义不一致,试分析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抒思古之幽情,表达对诗中人物的赞美,同情,敬仰,讽刺。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 )
咏史怀古诗的内涵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 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对历史遗迹的追 思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 (讽刺时事),或者思发思古之幽情。 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 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 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 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 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2、【答案】 ⑴屈原 白居易
⑵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 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 闷; 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 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 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 篇。
小结: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 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四、总体把握,分析写法 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对比、用典)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 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 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 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解题注意事项: 1、解读诗歌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歌。 2、解读诗歌要善于运用试题中的有效信息。(作者、朝代、 注释)
作者借歌颂和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来谴责南宋朝廷的 腐败无能和苟且偷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 情。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 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孝文帝“夜半前席”,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不是为了 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讽刺 何其辛辣! 作者以此寓讽时主,又包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自怜。感慨 何其深沉!
咏史怀古类古诗10首鉴赏

十首经典咏史怀古诗赏析以下是10首咏史怀古诗以及它们的鉴赏:1.《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凭吊昔日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2.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通过描写月夜江景的美丽,勾勒出当年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背景,表达出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逝去的岁月的感慨。
3.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写作者登上幽州台远望山河的广阔,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4.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路途的描绘,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5.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通过描绘折戟沉沙的景象,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6.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过对登高远望的描绘,表达出对逝去的岁月的感慨和人生的悲凉之感。
7.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同时又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乐观态度。
咏史怀古诗鉴赏

昔盛今衰的伤感 ,物事人非的沧桑; 借古讽今的感伤; 理性反思,启迪后人。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借古
讽今;虚实相生;对比;直抒胸臆; 用典
答题方法 找准连接点
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 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
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赤壁、隋堤、马
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
妃祠、乌江亭、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
史之乱等。
咏史怀古诗小结
内容分类 怀人伤己 怀古伤今 理性反思
其二:碧草映阶,自为春 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 鹂隔叶,空作好音——因诗 人无心倾听。 渲染苍凉的气 氛,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总结: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理想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许身社稷,志在救国
付出 结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不同 协助先主立业开基 辅佐后主守成济美
仕途屡遭贬谪, 失意难耐。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 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 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 没有实现梦想的而表现出来的惋 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 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
诗类点击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 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A、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二)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1、初唐咏史怀古诗: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初唐四杰及盛唐诸名家都写了不少咏史诗篇,题材也很广泛,上自春秋吴越旧事,下到隋炀帝荒淫无道,都成了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9、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②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鸡鸣寺南。
③“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最末一个帝王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一向被当作六朝荒淫的一个标志。
李商隐《咏史》全诗赏析

李商隐《咏史》全诗赏析导读:《咏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山图画,表达了诗人无穷的感慨与讽刺意味。
咏史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赏析:咏史,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
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众多咏史诗中最著名一篇佳作。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在政治上,终其一生很不得志。
但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使其诗歌成就很高。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广世为人传诵。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在这首咏史诗中,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高超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内涵,将其独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这首咏史诗里,李商隐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和对晚唐朝廷的江河日下的担忧和失望。
李商隐在本诗首联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千古长叹。
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进行了最概括的总结,千百年来警示和激励着人们不停地探索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此诗因此终成千古绝唱。
李商隐在后面诗句中大量用典,区区六句诗,了了42字,用典五次,以大量的史实来支持和证明首联的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 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 似的感觉,不由得不让人做冷静的思 考。
(3)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A、特征:咏怀古迹,荆门,明妃,青 冢 B、杜甫时年55岁,“美人迟暮”之感 与日俱增。昭君入宫见妒,远嫁边疆, 身死异国:杜甫入朝见妒,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两人遭遇何其相似,故诗人 借王昭君之事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悲 愤之情。
主题:本诗通过描摹昭君当年相念故 土、夜月魂归的形象,表达昭君的怨 恨之情,同时寄托了自己远离故乡的 身世之感,和不被重用的忧思,怀才 不遇的感伤。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B、怀人伤己: 表达诗人对古人的某种感情(敬仰、
惋惜、缅怀……),抒发诗人个体感慨 (年华已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 国无门;渴望建功立业……)
C、怀古伤今:表达对历史、人生的感叹。 诸如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繁华易逝, 自然永恒,人世沧桑,世事变迁,盛衰 无常…
D、借古讽今: 讽喻统治者要吸取古人教训(荒淫
误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不图收复,怯懦无能……)
同情下层劳动人民。 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担忧国 家民族命运。
七、手法:
借古讽今、借古伤今、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寓情于景、比喻、欲扬先抑、即事议论、衬托 等。 吊古伤今: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伤;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 借古抒怀:借古人古事抒发情怀; 以景衬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或铺垫主人公的心情 或者思想; 即事议论:就一件事情发表一议论。
归纳一 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 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 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同病相怜和 对比失落。
2)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请从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这一 角度,来分析诗人所寄托的感慨。
具有荒凉意味的景物:鹧鸪、丘冢、 荒草、残月
五、内容及情感要点: 国家—国运衰微; 统治者—荒淫奢侈;昏庸无道、社会不 合理 名地—昔盛今衰;吊古伤今 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六、思想情感 A、理性反思:
诗人置身事外,冷静评述历史事件, 表达对历史事实的独特看法。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前三句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 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 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 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归纳二 怀古伤今: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 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 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 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 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 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 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 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八、语言特点: 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
3、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例析
(1)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A、从哪些特征看出这一首诗是咏史怀 古诗? B、白居易听琵琶女的弹奏,发出“同 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 慨叹,杜甫写昭君的“怨恨”又寄托 了怎样的情怀呢?
死得其所,对其表示敬意。 第三首《乌江亭》是从民心向背角度来 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 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 违背。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向背是胜败 的关键,项羽败势难回,过江也无法东 山再起,不死也没用。
归纳三: 理性反思: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 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 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 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 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 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 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
烈个人意识。 3、考试设题角度: (1)写景、用典意图 (2)分析评价思想感情(抒发怎样的 感慨?) (3)分析艺术手法
4、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
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 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果不是常识, 诗下注释会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 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 意。
问: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 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
第一首《题乌江亭》是从兵家用兵的角 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 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 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 定能东山再起。 第二首《夏日绝句》是从节操(气节) 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认为项羽是有 傲气,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一条汉子,
整理: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定义: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
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 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 衰的兴替之感。
咏史怀古诗 一、赏析三部曲:
1、弄清史实:写了什么人和事? 2、体悟主旨:为什么要写这些人和事? 3、分析技巧: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技巧?
二、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
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 加“怀古”、“咏怀”等。
三、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
抒己志
四、常见意象: 古迹:乌衣巷、赤壁 古代都城:咸阳、金陵、长安、姑苏、 洛阳、汴京 发生重大事件地方:骊山、新亭、隋堤、 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柳营
名人故居、陵墓:乌江亭、陈琳 (“建安七子”之一)墓、李白坟、 湘妃祠。 古代历史:六朝、吴国、隋代、安史 之乱、南宋史、南唐后蜀; 重要人物:周瑜、诸葛亮、廉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