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项羽的性格
项羽的性格总结

项羽的性格总结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他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他展现了许多独特和复杂的性格特征。
本文将探讨项羽的性格,并总结他的关键特点。
首先,项羽是一个表现出强烈决断力的人。
他在军事上表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并根据局势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种果断和决断力为他赢得了许多战争的胜利,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统治者。
项羽的这种特点在他领导起义军抗击秦朝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能够迅速做出决定来应对各种战斗情况。
然而,除了果断和决断力,项羽也展现出了一定的自负。
他有时会过于自信,并忽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这导致了他在战略上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了他在与刘邦的争夺中失败。
项羽的自负也体现在他对权力的渴望上。
他渴望成为真正的君主,统治全中国,这种渴望最终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外,项羽还展现出了一种豪放的个性。
他热爱饮酒作乐,豪情万丈。
他在军事胜利之后,总是会举办盛大的庆典,尽情地享受他的胜利果实。
这种豪放的个性也体现在他与众不同的形象上,他时常身披豹皮,手持巨剑,给人一种英勇无畏的感觉。
然而,就在他勇敢豪放的外表之下,项羽也有着柔情的一面。
他曾对自己的妻子信任有加,宠爱有加,与其相依为命。
他还对部下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保护他们,甚至不惜与敌人进行生死搏斗。
这种温情的一面使他成为了一个深受他人爱戴的领导者。
最后,项羽也是一个重视民众的人。
他在制定政策时总是着重考虑人民的利益,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他注重实行减税、降低赋役等措施,以减轻平民百姓的负担。
这种为民请命的一面使他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一个有悲悯之心的统治者。
总结起来,项羽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人物。
他展现出了果断和决断力、自负、豪放、温情以及重视民众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位统治者和军事家。
然而,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和失败之处,这使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
无论如何,正是他的性格特点使得项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人物。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点
1、特点
①自满。
②暴烈。
③优柔寡断。
④多疑。
2、人物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
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
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
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
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3、人物评价
有以一挡百之能,力大无穷,相传单手扯自己的头发能把自己扯过河,战
场上的不败之将,出道以来从未尝一败,唯一一次退避是以几千兵马对章邯几
十万的那次,一生光明磊落,非不懂计谋实乃不屑用之,有人认为他不懂用人,不听谋士意见,其实是他有自己的意思,考虑过谋士的意见和自己的意思后得
出的结论乃自己的较好,有时则因谋士的意见不够光明而否决,后世常评论其
为有勇无谋,事实上他只是因太过勇武,加上成王败寇,才却人冠上无谋勇者
之称。
项羽性格分析范文

项羽性格分析范文项羽,字羽,世称项籍,项羽者也。
项羽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和中国历史。
对于项羽的性格分析,则需要从他的勇猛、深思熟虑和自负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项羽勇猛的性格是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项羽生性勇猛,有勇有谋,对战场上的搏杀极为擅长。
在他的征战生涯中,他率军打破孙膑的华山阵,攻破张良的阴阳洞,击败韩信、王离等一众战将,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项羽的勇武之道,源于他的个人经历和家族血统。
据记载,项羽的曾祖父曾是西周末年的周宣王的镇守之臣。
这使得他有了弘赫的家族底蕴。
此外,项羽在少年时就练就了过人的武功,并在割席断粮之时,上山劫粮,劫取后牟、钟离之人的粮食,体现了他的勇猛和决断力。
然而,项羽的勇猛却常常掩盖了他智勇双全的一面。
他勇而过于鲁莽,缺少细致入微的谋略,导致了在楚汉之争的后期,频频受到汉军的打击。
相对于项羽,有才智的刘邦选择了以阵地战为主,并采取缓兵之计,消耗项羽的力量,最终扭转了战局。
从这一点看来,项羽的性格也暴露出了他思考问题的浅薄和缺乏长远规划。
其次,项羽的深思熟虑又是对其性格的补充和扬弃。
项羽并不是纯粹的武夫,他是一个懂得冷静思考和分析形势的将领。
项羽在与刘邦争霸时,多次使用谋略,诱使敌人上当,并对刘邦的部队进行穷追猛打。
这一点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赤壁之战也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之一的战役。
项羽的深思熟虑可以从他的自我批评中看出。
项羽曾在刘邦的两个岛屿之间呆了数日,大臣们劝他速战,以免被追兵困住。
但项羽却回答道:“我待之可以得一大战。
”可见项羽很明确地知道刘邦的深思熟虑,但他更加重视自己对战争的决策和自己所处的位置。
然而,项羽的自负也是他性格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项羽自负而好大喜功,缺乏危机意识,满腔豪情使得他无法细致思考问题,从而在战局中处处吃亏。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和他的部队被困于垓下,由于对战局的判断错误,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覆灭以及项羽的败亡。
历史趣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项羽的悲剧性格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导语: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不仅有其力顶巨鼎的故事,也有其和虞姬的缠绵爱情故事,项羽本
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不仅有其力顶巨鼎的故事,也有其和虞姬的缠绵爱情故事,项羽本有机会在乱世中问鼎的,但是其性格却造成了其最终被刘邦打败,下面奇趣探索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项羽的悲剧性格。
.
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得本真而洒脱;他一身傲骨,气力过人,威武昂扬,堂堂八尺之躯,力能扛鼎;他毁灭了一个王朝,却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千秋基业。
他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悲剧英雄!
项羽的悲剧性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凶残好战
项羽的弱点之一是鲁莽、暴戾的个性。
在儒家的观点中,理想的帝王应该是圣贤式的人物,也就是所谓的仁者。
因此仁德的君王往往比雄才大略、能征善战的君主更受人景仰,这一点不难从谥号中看出,每个帝王都希望自己的谥号中带个“文”字,因为“文”涵盖了文治、仁德、爱民、谦逊等内容。
而项羽的个性中存在着“好杀”的因子,这就注定了他灭亡的结局。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项羽好杀的史实,足可说明其性格中具有暴戾因子。
秦亡后,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战乱中挣脱,所期望的乃是出现一位仁君并得其安抚。
但项羽不能体察百姓的心思,他顺势消灭了暴秦,却无法应对紧接而来的新局势,只要有任何妨碍其成就霸业的,都会想尽办法铲除。
《史记》记载项羽活埋秦卒二十余万人便是明证。
二、直率,感情用事
生活常识分享。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项羽的性格中有做事轻率草莽、不计后果的一面。
项羽在西进关中时,投降楚国的秦军受楚军虐-待,产生了敌对情绪,导致军心动摇。
项羽为了稳定军心,一夜之间在新安城南袭击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军。
20万人命,一夜之间成了军事斗争的牺牲品,激发起了众多的民怨。
火烧了阿房宫,熊熊燃烧的大火三个月不灭,大火宣泄着项羽对暴-政的愤怒,但这样做更是他草莽轻率的体现。
其行为只会让他尽失民心,没有民心的政权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本,他的政治统治基础就处处潜藏着危机。
3.项羽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
《鸿门宴》开始,项羽处于主动地位,用樊哙的话来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找机会处死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是项羽耳根子软,他在项伯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来的意图。
最后在项庄舞剑时,亚父多次示意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动手,一次次错失了良机,由主动转向被动。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河畔,他不思如何破敌脱困,只想着美女宝马、儿女情长,葬送了自己。
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4.项羽的性格中有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的一面。
他没有做大事的计划与战略目标,在刘邦为了得天下而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的时候,项羽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前进的路上,在只走了一半的情况下衣锦还乡,向父老炫耀。
打仗时他不是在阵中统筹全军,而是披甲冲杀在队伍最前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匹夫之勇,而非将帅。
甚至在决战垓下之时,他还想快战一场,以显英勇,鲁莽而只顾一时的痛快,使他逞了一时之能,却败了一世伟业。
尽管项羽性格中存在种种缺点,但我们仍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壮而色彩浓烈的英雄。
项羽的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
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因此,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谋略。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在他遭遇苦难时,容易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遭受失败的命运。
项羽的性格特点总结

项羽的性格特点总结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的性格特点在历史上也备受争议。
有人
认为他是一个英勇果敢的战士,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物。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
首先,项羽是一个勇猛果敢的将领。
在历史上,项羽以其勇猛无畏的形象著称。
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敢于冲锋陷阵,不畏艰险。
他率领秦军在垓下大败秦军,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果敢。
这种勇猛果敢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战场上有着非凡的表现,也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佩和尊重。
其次,项羽是一个自信自负的人物。
在历史上,项羽的自信和自负也是备受争
议的。
他自信满满,自负自大,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有着极高的评价。
在他的统治下,他也展现出了一些盲目自信的一面,导致了一些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这种自信自负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处理事务时常常显得有些盲目和鲁莽。
此外,项羽还是一个热情豪爽的人。
在历史上,项羽的热情豪爽也是他的性格
特点之一。
他对待部下和士兵都非常热情,善于结交朋友,对待朋友也非常豪爽。
他的豪爽和热情使得他在军队中有着很高的人气,也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多方面的。
他的勇猛果敢、自信自负、热情豪爽
等特点使得他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形象。
他的性格特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也使得他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无论如何,项羽的性格特点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那么你知道项羽在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吗?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的资料。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篇1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
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勇敢无畏:项羽天生勇猛,敢于冒险,不畏艰险。
他在战争中常常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2. 骄傲自大: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也有着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他常常轻视敌人,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这也导致了他在战争中的一些失误。
3. 仁爱之心:项羽虽然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但也有着仁爱之心。
他对待士兵非常关心,常常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
4. 优柔寡断:项羽在一些关键时刻常常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他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没有及时杀死刘邦,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5. 重情重义:项羽是一位非常重情重义的人。
他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士兵都非常关心和爱护,这也让他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勇敢无畏、骄傲自大、仁爱之心、优柔寡断和重情重义。
这些性格特点既成就了他的一生,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项羽的性格
谈项羽的性格
历史被如沙的岁月悄悄掩埋,当我们回首凝视那些岁月的时候,已经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去抚摸和聆听那些尘封的记忆的时候,总有一大串名字在历史大漠的朔风中盘旋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一个被人所景仰,被人所惊叹,被人所憎恨,被人所叹惋的一个名字——项羽。
他有如一颗彗星,一闪而过,死时只有三十一岁,但他的事迹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光芒。
从响应陈胜、吴广,和叔父在吴县揭竿起义到率领八千子弟兵南征北战成为群雄霸主,项羽一步步崛起;从西楚霸王,风光无限到自刎乌江,身首异处,项羽一步步失势,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吸引着我们后人不断地去了解,揣摩,我要谈的是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我认为也正是他这种矛盾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
”所以家庭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地位显赫的家庭环境,使项羽从小便胸有大志;并因具有优越感而形成了一种高居人上的性格,遇事特别好强,不甘落后,总想胜过别人,这种性格的人,其目的一旦实现,便会骄傲。
同时,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将,先辈们的许多性格如英勇、果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项羽,使他性格中又具有不拘小节、
特征。
后来,项氏家族因国破家亡而亲人离侠义直爽、以大局为重等方面的英雄
散,九岁的项羽那时便随其叔父项梁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
这一切使项羽内心充满了对秦王朝的仇恨,萌发了复仇意识;同时颠沛流离的生活,对项羽又是个磨练,因而他具有英勇、坚强的英雄品质。
另外,项羽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于是项羽性格在形成过程中又有仁慈的一面,对弱者具有同情心。
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项羽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项梁传给他的,史书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我们可知,少年的项羽是倔强和任性的,项梁对此虽为恼火,但仍顺其自然而不加以引导并满足他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助长了项羽任性性格的发展。
所以,项羽的性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早年的项羽身上性格的矛盾性并没有十分显现出来,他还是个率直爽朗,坦荡淳朴的年轻人,表现在秦始皇游会稽山时,项梁带了项羽去看热闹。
当车子行到眼前的时候,项羽便毫无顾忌的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他的豪爽率直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年轻的项羽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过人的才气,吴中的青年们都很敬佩他。
24岁,项羽随着叔父举兵反秦,率领八前子弟兵渡江,在江边面对吴中的父老,他如负重担,他对这里有着浓厚的乡土情节,也正是由于他内心对这份土地的热爱,有了他后来的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随叔父四处征战两年多,项羽面对了太多太多的权谋,机变,背叛,离间,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掠夺,血腥。
他性格中暴躁,残忍的一面慢慢被激化出来。
直到项梁去世那年,项羽26岁。
可以说项梁的去世对项羽是最致命的一击,他失去了从小相依为命的亲人,也失去了在反秦道路上的掌灯人,从此,他要独自担负起反秦大业,从此他也正式拉开他波澜壮阔的军事,政治生涯。
在项梁惨死乱
军这一事件中,项羽看到了许多诸侯自扫门前雪,自私自利,根本不顾反秦大业,他开始摒弃项梁教给他的以仁义对待群雄的态度,转而认为武力是最好的办法,只有以武力才能使他们颤抖使他们服从。
26岁以后,项羽的矛盾性格集中地表现出来了。
首先他一方面仁善爱人,另一方面又残暴不仁
项羽对待士卒是极好的,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又时常考虑百姓疾苦。
同时他对待自己的亲人总是采取宽容的态度,叔父项伯泄露军机,但他不予追究,表现出他内心对于亲情的重视。
而对于他昔日的兄弟刘邦,他也不忍心杀害。
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剔除心腹之患的鸿门宴,因为叔父的一句“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而停止进攻,并且相信了刘邦的辩白,把敌意一下子化解了,对范曾的几次示意毫无反应。
在他看来,刘邦是来谢罪的,又无力抵抗,胜之不武,何况还有之前的兄弟之约,战友之情。
一念之仁,顾念义气,动了恻隐之心,放虎归山,并且,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每次处于劣势时,便以言相求,项羽每次都很仁慈地允和,失去了绝佳的消灭对手的机会。
但同时,他的残暴也令人胆战心惊,项羽在战争中“所坑杀之人,以千万数”特别是在新安城南诈坑秦降卒20余万人;项羽率兵西进,屠戮了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项羽推翻了秦朝后,思念家乡想回去,有人劝项王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其它残死在项羽手下的还有纪信被烧死,周苛被煮死……很多时候,项羽攻下城市后,烧平房屋,活埋降兵,杀死百姓其二,项羽身上果敢勇猛与刚愎自用并存。
在项羽和宋义北上救赵时,身为上将的宋义不能清醒地认识形势,将大军滞留在安阳,并且不顾士兵死活,独自逍遥快活,面对这一危急情境,项羽果敢的斩下宋义头颅,急引兵渡河救赵,再后来的巨鹿之战中,项羽更是以万夫不敌之勇,亲帅士兵,破釜沉舟让士兵仅带三天干粮,去解巨鹿之围,经过九次的激烈战斗,
项羽杀秦将苏角,俘虏秦将王离,大败秦军。
最终解了巨鹿之围,其果敢勇猛令人咋舌。
纵观项羽的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是在战场上度过的。
项羽所擅长的是战争。
对战争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大赌注中。
扑杀主将,消灭敌人,夺取城市。
注重的是战争的结果———胜利。
项羽刚愎自用,自认为能够主导一切所以作战过程中,项羽喜欢用堂堂之师对敌作战。
而不屑于用“智”。
至于,如何巩固战斗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买人心。
如何保障后勤等这些工作很少去做。
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的失败。
其三项羽既冲动轻信又好疑多忌
项羽生性爱冲动,“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听曹无伤言“沛公欲王关中”又“大怒”;分封天下后,“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
冲动往往使人不能冷静地分析形势从而做出理性的判断,是致命的缺点。
项羽的冲动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不能忽视的,他认为在反抗暴秦的斗争中自己居功至伟,“自矜功伐”,理应为天下的
头领。
这种“自信”使他很容易轻信他人的离间与谄言。
所以刘邦的几句假惺惺的赞美与自责,项羽感到格外入耳,听之信之。
同时,项羽从来没有怀疑过项伯,项伯并非忠心于项羽。
项伯私下里与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私自跑到敌营还为刘邦说好话求情;鸿门宴上,项伯“以身翼蔽沛公”。
项羽对项伯竟毫无疑心,听之任之。
然而,项羽又偏偏对人有一种先天的“狐疑”。
表现在用人上,他压制贤能将才,“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工不能用”他“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
对有才能而又有利于自己的人,项羽总是多疑好忌,不愿重用。
项羽麾下本来人才济济,可是,项羽多疑好忌的结果是,他的重要部将如韩信、陈平、黥布等都因得不到他重用和赏赐而先后背楚归汉,反而成为
协助刘邦置他于死地的对头;最后,剩下一个忠心耿耿而又“好奇计”的“亚父”范增,项羽也轻易就不信任了,刘邦采纳陈平的反间计,项羽便“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请辞,项羽毫不犹豫地“许之”。
有人才而不能用,用之而又不能信任,结果范增“疽发背而死”,可悲可叹。
项羽冲动轻信而又多疑好忌,未战而胜负已定。
尽管他的性格中有那么多的矛盾,但他对虞姬的爱却是那样完整,那样唯一,那样坚不可摧,以至,这位奇女子在你吟唱《垓下歌》之后,毅然选择以你共生死,一柄尖刃,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在乌江你毅然拒绝乌江亭长的美意,只因你心中那崇高的的品质,那份良心的谴责。
但是崇拜他就是崇拜他,尽管他有那么多的缺点,但是他还显得那样可爱,可敬,可叹。
霸王,楚霸王,西楚霸王,世间尽此一人,无论他曾怎样,但他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