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词赏析
曹操的诗词大全

曹操的诗词曹操的诗词大全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操的诗词大全,欢迎阅读与收藏。
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短歌行》曹操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禾巨]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4、《善哉行》曹操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5、《善哉行》曹操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
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
形容曹操霸气的诗词原文及赏析

【导语】曹操(155年-220年3⽉15⽇),字孟德,⼩字阿瞒,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学家、诗⼈,曹魏政权的。
曹操善长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疾苦;散⽂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建安⽂学,鲁迅赞之为“改造⽂章的祖师”;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形容曹操霸⽓的诗词原⽂及译⽂赏析,欢迎阅读! 篇⼀:《蒿⾥⾏》 关东有义⼠,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在咸阳。
军合⼒不齐,踌躇⽽雁⾏。
势利使⼈争,嗣还⾃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
铠甲⽣虮虱,万姓以死亡。
⽩⾻露於野,千⾥⽆鸡鸣。
⽣民百遗⼀,念之断⼈肠。
[赏析] 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讨伐,形势⼤好。
初期会盟津,乃⼼在咸阳,是说义⼠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
(各⽅将领都希望团结⼀⼼,效法周武⼯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意地除*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
形势是⼤好的) 诗⼈对此事的态度怎样呢?“义⼠”“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是憎恶董卓等⼈作乱,渴望国家统⼀。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盾重重,⾃相残杀,⼒量涣散。
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袁术分裂,⾃⽴为帝;⽽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军合⼒不齐,踌躇⽽雁⾏。
势利使⼈争,嗣还⾃相戕。
”——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是⾃相残杀。
诗⼈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怎样呢?悲愤、失望;把⽭头指向了“⼆袁”,显⽰出作者的⾮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的铠甲不离⾝,长出了虱⼦;百姓⼤量死亡,荒野上⽩⾻累累,千⾥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
⾯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寰的景象,诗⼈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民百遗⼀,念之断⼈肠”,表达了对因战乱⽽陷于⽔深⽕热之中的苦难⼈民,表⽰了极⼤的悲愤和同情,⽽且对造成⼈民疾苦的⾸恶元凶,给予了⽆情的揭露和鞭挞。
一代枭雄曹操经典诗词十首.doc

一代枭雄曹操经典诗词十首1、【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析】曹操一生留存的诗歌并不多,这一首诗歌极为出名。
《步出夏门行》五首之一。
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在官渡开战。
这一战,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没干过曹操,一路逃跑,投奔了冀北、辽东一带的乌桓族,以图恢复实力,东山再起。
但曹操为了消灭袁氏残余势力,斩草除根,进一步巩固北方疆土,于建安十一年率领军队攻打乌桓,这首诗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登上碣石山时写的。
这首诗写的是,曹操率军北伐,登山了碣石山,极目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如此辽阔、如此壮观。
想当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
如今他曹操也站在秦皇、汉武游览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联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
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生命不息。
从这首诗里看一看出,曹操取得了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
于是乎,站在高山顶端,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在这首诗中,曹操把情与景紧密相连。
通过观望波涛汹涌的沧海,寄托曹操很深的感慨,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清晰地看到,他心中有着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讲,曹操是一个英雄,一点也不为过。
2、【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曹操的经典诗词及其赏析

曹操的经典诗词及其赏析曹操的诗词及其赏析11观沧海曹操〔两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短歌行曹操〔两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唯一作: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明一作:皎皎)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谈讌一作:谈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曹操的诗词及其赏析21龟虽寿曹操〔两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
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
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
【诗词】关于三国诗人曹操的《短歌行》全诗赏析

【诗词】关于三国诗人曹操的《短歌行》全诗赏析《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析《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
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
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
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
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
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曹操《观沧海》诗词赏析

曹操《观沧海》诗词赏析曹操《观沧海》诗词赏析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曹操《观沧海》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原文】观沧海东临碣石⑴,以观沧海⑵。
水何澹澹⑶,山岛竦峙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⑸。
【注释】⑴碣(jié)石:原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大约在6世纪中叶以后,碣石山前的近岸成为陆地而离渤海较远,使碣石山不再成为观海的胜地。
⑵沧海:大海。
海水苍青色,因此称沧海。
⑶澹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⑷竦(sǒng)峙:挺立。
“竦”和“耸”相同。
⑸“幸甚”两句:这是为配合音乐的节律而附加的,每一章后面都有,跟正文没有什么关系。
【白话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里。
(互文)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赏析】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曹操《短歌行》赏析

曹操《短歌行》赏析曹操《短歌行》赏析《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短歌行》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曹操《短歌行》【题解】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建都许昌。
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采用乐府古题,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又有所创造,对五言诗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善于以质朴刚健的语言直抒胸臆,无典雅浮华之弊,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在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的提倡、带动之下,这个时期的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光采夺目的一章——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建安文学”。
曹操的诗今存二十余首,较完整的散文四十多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本诗选自《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2],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
曹操的诗词万里行赏析

曹操的诗词万里行赏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他的《万里行》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词以其雄浑的气势和豪迈的情感而著称。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对《万里行》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万里行》的背景。
这首诗词创作于曹操东征时期,当时曹操率领大军东征,征战万里,所以他在行军途中创作了这首诗词。
这首诗词是曹操在征战中对自己壮志豪情的抒发,也是对士兵们的鼓舞和激励。
在这种背景下,诗人以自己的身临其境的感受,表达了对征战的豪情壮志和对军队的期望,这也是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万里行》的意境。
这首诗词以“万里行”为题,整首诗歌以壮丽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在征战途中的豪情壮志和对胜利的向往。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胜利的渴望。
整首诗歌以雄浑的诗意和壮美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在征战途中的豪情壮志,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激情澎湃的感觉。
再次,我们来探讨一下《万里行》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雄浑豪放的诗意。
整首诗歌以雄浑豪放的诗意展现了诗人在征战途中的豪情壮志,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激情澎湃的感觉。
二是生动的意象描绘。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意象描绘生动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是鲜明的感情色彩。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征战的豪情壮志和对胜利的向往,情感真挚、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这些艺术特色使得这首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最后,我们来谈谈《万里行》对后世的影响。
曹操的《万里行》不仅在当时对军队产生了鼓舞和激励的作用,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词以其雄浑的诗意和豪迈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同时,《万里行》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诗词赏析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战乱不断,生灵涂炭。
后人有诗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曹操目睹了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境况,写下了这一首饱含同情的诗作。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
最后曹操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
在这首《蒿里行》里,体现的是曹操的忧国忧民之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乌桓,勾结乌桓,骚扰边境。
曹操不得不远征乌桓,在一番对抗之后,曹操取得了胜利,巩固了后方。
曹操得胜归来,在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这首《观沧海》。
曹操登临碣石山,居高临海,借着眼前大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曹操说,太阳和月亮,灿烂美好的银河星光,似乎是从这海洋中生出的。
超凡的想像力体现的是曹操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意味着自己要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龟虽寿》和上文的《观沧海》同属于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一首。
曹操从乌桓得胜而归,本应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可此时的曹操,已经是五十三岁的年纪了,身体的衰老和壮志未酬,让他感慨万千。
但曹操毕竟是曹操,在衰老中,他并未丧失斗志。
他说:一匹老马,就算待在马棚里,依然还有驰骋千里的想法,一个人,即使到了老年,依然充满斗志,有为梦想奋斗的决心。
所以,不要说来不及,不要说自己年纪大了。
决定一个人老的,从来不是年纪,而是那颗对梦想失去斗志的心灵。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说法不一。
较普遍的说法是,这首诗是曹操挥师南下,在赤壁大战前吟诵的这首《短歌行》。
不论这首诗是曹操什么时候创作的,其中求贤若渴的主旨,却是十分明显的。
曹操渴望接纳天下贤才,以期实现自己九合诸侯、一统中国的政治理想。
他曾三次发布求贤令,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帮助自己,成就一番大事业。
他说:高山为什么高,因为他不拒绝细小的土石,所以,才有高山的巍峨形态。
大海不抛弃细小的溪流,把他们尽收入其中,才有大海的广阔。
我愿像周公一样,礼贤天下人才,愿天下的英杰都归顺于我,成就一番大事业。
想要有大成就,就必须如高山、大海一样,不拒绝小的石子、溪流,才能成就其大。
而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吸纳最广泛的人才,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