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的传播及其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千百年来,书籍一直是人类传承知识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而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则为书籍的制作、传播和保存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促进了文化的快速传递和流通。
一、印刷术的发明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早在唐朝时期,就有制作书籍的印版、印刷和装帧技术。
但直到宋朝,才出现了活字印刷,使得印刷术飞速发展。
成千上万的书籍被制作出来,交流传播使得一段段历史、文化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传递。
華南地區的陶板印刷、北方的木版印刷体系逐渐形成,并带动了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
不仅如此,印刷术的发明对于语言文字、文字学和言文学的研究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每一个印工制做的字都尺码不同,印工名字也注在字印上,将来他还可通过自己印制的书来寻亲访友、宣传业务、作诗赋对,这样,印工这一职业也日益崇高。
人们开始关注中国古文字研究的复杂性,对言文学的重要性认识增强。
二、印刷术的传播蒙古的克己复礼、元朝的风华正茂、明朝的辉煌熊熊,印刷术的传播和发展史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
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明成祖朱棣,开明玄学文化,大力发展各种工艺技术,对印刷业进行了完整的规范和管理。
其像《宋版增广贤文》一样的书成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大规模印刷的书。
而在清朝时期,欧洲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也是活字印刷术,为中国的印刷业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
同时,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还带动了各种技术的渗透,如快速印刷的发明,增加大批量印刷的效率和效力,以及色版印刷、胶版印刷等技术的重要应用,使得印刷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并让文学、艺术等类别图书的印制出现和发展。
三、印刷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印刷术不仅拓展了书籍的容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和印品质量。
在没有印刷术的时代,书籍的制作和传播极为困难,而有了印刷术,则使得文化传承的系统化、规模化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
印刷术还为学术、文化等领域的迅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及对世界的影响

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及对世界的影响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
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
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
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
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中国古代印刷术根据发展情况,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距今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佛教盛行,加之笔、墨、纸等印刷材料价廉而易得,为印刷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印刷术得以顺利发展。
从五代起,统治阶级开始重视印刷,完成了历时22年的《九经》刻印工程。
这一壮举,大大加快了印刷术的发展进程,导致宋朝全社会读书、刻书风气的形成,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兴盛和繁荣。
2、承宋遗风,元、明二朝除雕版印书持续发展外,在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纸币印刷方面有了长足的、突破性进展。
活字印刷领域,继宋朝毕升发明的泥活字之后,又有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的创制和应用,使印刷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手工刷印技术的进一步扩展、普及与提高。
3、在清朝,雕版印刷、各种活字印刷、饾版印刷,技艺精湛,应用广泛,为前数朝所莫及,是我国手工刷印业的繁荣鼎盛期。
到了清末,随着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我国传统的手工刷印技术逐渐衰落,为先进的机械化印刷所更替。
19世纪初西方铅活字印刷术的传入以铅活字印刷为先导,继有石印术,泥版、纸型铅版,照相制版,雕刻凹版、影写版,以及各相应机械设备。
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印刷术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的传播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5世纪初,德国的谷登堡发明了可移动铅字印刷术,这项技术的传播起初并不迅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刷术在欧洲大陆迅速传播开来。
首先,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知识的流通。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的复制是一项耗时且费力的工作,只有少数富裕的人才能拥有书籍。
然而,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的生产变得更加容易和快速。
印刷术的传播使得大量的书籍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这使得知识得以广泛传播。
人们能够更容易地获得知识,从而促进了欧洲的文化和学术的繁荣。
其次,印刷术的传播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思想通过印刷术得以广泛传播。
印刷术使得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能够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地,引起了人们对天主教教义的质疑。
这导致了宗教改革的兴起,改变了欧洲的宗教格局。
印刷术的传播为宗教改革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使得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了解和接受新的宗教思想。
此外,印刷术的传播也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印刷术传播之前,君主和教会控制着信息的流通,他们能够选择发布哪些消息,哪些消息被禁止传播。
然而,印刷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使得人们能够更自由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这导致了知识的民主化和信息的自由化,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印刷术的传播也对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这使得书籍的价格也相应下降。
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书籍,从而促进了阅读的普及。
阅读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为欧洲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基础。
总之,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对文化、宗教、政治和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知识的流通,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改变了政治和社会的格局,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印刷术的出现和传播标志着欧洲历史的转折点,它成为欧洲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印刷术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印刷术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印刷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重要发明,自从它的发明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印刷术发明的发源地之一,印刷术在中国的传播,早已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大重要的事件。
本文将分析印刷术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一. 印刷术的传入及发展据史书记载,印刷术当时是由佛教传到中国的。
唐朝时期,印刷术进入中国,当时是人们通过手工雕版在印纸上留下印记。
到了南宋时期,张载、王之涣等人依据佛经刻漏经制作木板印刷,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
这种技术在宋代广泛应用,成为中国的主流印刷技术之一。
在明朝时期,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开始在中国传入,世界上第一部用铅锭活字印刷的书籍就是在中国出版的。
在明朝期间,中国印刷术经历了由木版印刷向铅字印刷的转变。
同时,由于明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铅字和印刷机结合使用,促进了印刷业的快速扩张。
进入清朝时期,传统的雕版印刷仍然是主要的印刷方式,但随着机械印刷技术的应用,印刷业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二. 印刷术的影响1. 文化传承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便利了书籍的翻印和传播,使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容易。
随着印刷术技术的发展,文化教育也得以快速传播,人们的知识层次也得以不断提高,这为中国的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2. 经济发展印刷术的传播和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印刷术未流行之前,编写书籍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实现和传播其本身是一项极为困难的工作。
随着印刷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不仅可以更快速地完成书籍的编写和印制,而且可以大批量地翻印和销售,使经济迅速发展。
3. 传统艺术传统的印刷术不仅在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在唐宋时期,通过雕版印刷技术产生了数不胜数的书籍、绘画,从而推动了中国的绘画艺术的繁荣。
在钟山一派中,版画已经成为了艺术的一种语言。
四. 结论印刷术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经济、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经典的保护和传承中,印刷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印刷术的传播历程及影响

中国印刷术的传播历程及影响中国印刷术那可真是个超厉害的东西呢!咱先说说它的传播历程。
印刷术在中国诞生之后啊,就像个充满活力的小种子,开始在各个地方生根发芽。
在国内呢,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籍知识。
然后啊,这颗神奇的种子就开始飘洋过海啦。
它跑到了亚洲的其他国家,像韩国呀,日本呀。
那些国家的人们一看到印刷术,眼睛都放光啦。
就好比突然得到了一个超级宝贝一样,马上就开始学习和运用。
再后来呢,印刷术又跑到了欧洲,那在欧洲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哦。
欧洲人之前抄书抄得可辛苦了,突然有了印刷术,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
而且啊,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就像一阵旋风,迅速席卷了各个角落,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和知识传播方式。
再来说说印刷术的影响。
这影响可大得没边儿啦。
在文化方面,以前知识只能靠手写来传播,那速度慢得像蜗牛爬。
有了印刷术之后呢,书就像变魔术一样,一本本大量地出现。
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哲学思想,都能够快速地传播开来。
这就使得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普通老百姓也能有机会读书识字啦。
这就像一场文化的大派对,大家都能来参加。
在社会发展方面呢,印刷术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知识传播得快了,更多的人有了学问,这就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很多的人才。
就像给社会这辆大马车安装了超级引擎一样,跑得更快更稳啦。
而且啊,印刷术也让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
大家可以通过印刷出来的书籍报纸等,了解到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事情,不再是只知道自己身边那点儿事儿。
印刷术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它的传播历程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而它的影响呢,就像在世界这个大花园里撒下了无数的种子,让知识之花到处盛开。
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那贡献可是超级巨大的,我们现在能享受到这么丰富的知识文化,还真得好好感谢一下老祖宗发明的印刷术呢。
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印刷术作为一项文化革命,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程。
它的出现改变了手写文字的传播模式,将知识从个人和地方限制中解放出来,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加快。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一、文字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以大幅提升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通过手抄来传抄书籍和文件。
这种方式不仅速度缓慢,而且误差大。
很多时候,由于文字传抄的错误,书籍和文件的意思被歪曲或者误解,严重地影响了其传播的效果。
但有了印刷术,传统的手抄方式自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快速、更准确的文字复制方式。
这使得人们能够在远距离和广泛范围内迅速传播信息,包括政治观点、经济思想、文化价值观等重要信息,这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大有裨益。
二、印刷术让知识变得更加普及和平等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只有少数精通手抄技巧的人才能够阅读书籍和文件。
而一旦印刷术出现之后,书籍和文件的数量大幅提高,使得知识变得更加普及和平等,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地接触和获取知识。
这也意味着,知识在政治和文化界发挥的作用将更加广泛和深远。
三、印刷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出现在科技领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使得学术和技术文献能够更快、更便捷地被转移和传播,这对于技术和科学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书籍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这种追求精准的态度无疑为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印刷术的出现是一种文化革命的重要标志。
其影响范围不仅在知识传播、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等领域有所体现,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最终,印刷术促进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交流、融合甚至共鸣,从而构建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格局。
中国印刷术向外传播历程及其影响

6.中国印刷术向外传播历程及其影响世界各国的印刷术,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过去的,至少是在中国发明和发展起来的印刷术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印刷术的外传分为在东方的传播与在西方的传播。
在东方,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因地理位置较近,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也跟中国相似,印刷术就较早传到那些地区。
唐代中国与外国交往密切,尤其与日本、朝鲜两国。
那时日本派遣了许多遣唐使、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公元8世纪日本刻印了《无垢净光经根本陀罗尼》佛经百万卷。
据一位日本学者的说法,日本引进印刷术是通过公元754年东渡日本的中国人鉴真大和尚一行人的传授。
朝鲜出现印刷术大约在11世纪。
根据现有文物,一位韩国学者说1007年出版的《宝箧印陀罗尼经》是韩国最早的印刷品。
唐代时朝鲜也有许多学生来中国学习,印刷术可能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就已传到朝鲜。
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中国唐朝武后时期的印品,那是由中国传入的。
13世纪越南出现采用雕版印刷的户口帖子,但越南引进印刷术的具体时间难以断定。
越南非常珍视书籍,不惜重金购买或通过交换、赠送等形式从中国输入书籍。
后来越南刻书盛行,除官方刻书外,民间刻书也非常多。
约在16世纪中国印刷术传入菲律宾。
宋代太宗以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华人纷纷到菲律宾经商或谋生定居。
这些华人包含一些刻版印刷工匠。
有个中国的基督教徒,教名叫约翰·维拉,他是菲律宾第一个闻名的刻工。
其他东南亚国家得到明朝政府赏赐的印刷品,也有华人过来经商或定居,应在中国明朝时期引进印刷术。
在西方,印刷术先由中国新疆传到中亚,15世纪时传到德国,再由德国传到欧洲各地。
印刷术传到中亚,西亚后,阿拉伯人拒绝利用印刷术。
一度成了印刷术传播的障碍。
具体传播方式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西征时将印刷术传入欧洲,一种说法是欧洲旅游者的作用,一种说法是欧洲教士和商人的作用。
印刷术外传的影响:朝鲜人民在掌握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后,创造出铜活字、铁活字,进一步发展了印刷术。
印刷术的传播及其影响

印刷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中国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地,很多国家的印刷技术或是由我国传入,或是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发明印刷术后,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
最早由我国传入东邻朝鲜、日本,向南传入了越南和东南亚,以后又向西经过中近东而传到欧洲各国。
一、东传朝鲜和日本朝鲜朝鲜半岛较早发展了印刷事业,在朝鲜历史发展期间(从三国鼎立到新罗统一再到高丽政权到朝鲜),一直与中国保持友好往来,所受中国文化、工艺技术影响比较明显。
早在朝鲜半岛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鼎立时,儒家学说就传到高句丽;公元372年,佛教从中国传入,在中国以及世界很多国家的历史上,宗教界往往是最积极的使用印刷术者,所以佛教的传入为朝鲜印刷事业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百济和中国南朝关系密切,两国互派使者,南朝的手工艺品及印刷品输入百济。
公元7世纪末期,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
此后,新罗全面吸收唐文化,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学和汉文化,曾在唐代大量生产的藤纸也在朝鲜的高丽王朝时期重获生机。
出产自朝鲜半岛的"高丽纸"厚实挺括,适合书写各种文字。
制墨技术也在唐代由中国传入朝鲜,朝鲜出产的墨质地精良,外观光泽如漆。
纸和墨的发展是印刷术出现的前提。
现存朝鲜半岛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于高丽宗十年印制的《宝箧印陀罗尼经》,现存日本。
朝鲜的雕版印刷以朝鲜僧人从中国带回的印刷品、刻本作为他们早期刻印的主要蓝本。
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的一座古塔中发现的一件唐代长安的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图1)。
即是由朝鲜僧人带回的。
最近这些年来,不断在朝鲜发现丝绸、铁器等古代文物,据考证都来自中国内地。
图1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从显宗王洵时代(11世纪中叶),朝鲜官方开始组织大规模印刷事业。
朝鲜以《开宝藏》和辽《契丹藏》为蓝本,刻印了朝鲜第一部佛经总集《大藏经》,共5924卷,史称"高丽大宝"。
后因毁于战争,于是高丽高宗二十四年(公元1237年)开始重新雕造,于高宗三十八年(公元1251年)刻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中国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地,很多国家的印刷技术或是由我国传入,或是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发明印刷术后,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
最早由我国传入东邻朝鲜、日本,向南传入了越南和东南亚,以后又向西经过中近东而传到欧洲各国。
一、东传朝鲜和日本朝鲜朝鲜半岛较早发展了印刷事业,在朝鲜历史发展期间(从三国鼎立到新罗统一再到高丽政权到朝鲜),一直与中国保持友好往来,所受中国文化、工艺技术影响比较明显。
早在朝鲜半岛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鼎立时,儒家学说就传到高句丽;公元372年,佛教从中国传入,在中国以及世界很多国家的历史上,宗教界往往是最积极的使用印刷术者,所以佛教的传入为朝鲜印刷事业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百济和中国南朝关系密切,两国互派使者,南朝的手工艺品及印刷品输入百济。
公元7世纪末期,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
此后,新罗全面吸收唐文化,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学和汉文化,曾在唐代大量生产的藤纸也在朝鲜的高丽王朝时期重获生机。
出产自朝鲜半岛的"高丽纸"厚实挺括,适合书写各种文字。
制墨技术也在唐代由中国传入朝鲜,朝鲜出产的墨质地精良,外观光泽如漆。
纸和墨的发展是印刷术出现的前提。
现存朝鲜半岛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于高丽宗十年印制的《宝箧印陀罗尼经》,现存日本。
朝鲜的雕版印刷以朝鲜僧人从中国带回的印刷品、刻本作为他们早期刻印的主要蓝本。
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的一座古塔中发现的一件唐代长安的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图1)。
即是由朝鲜僧人带回的。
最近这些年来,不断在朝鲜发现丝绸、铁器等古代文物,据考证都来自中国内地。
图1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从显宗王洵时代(11世纪中叶),朝鲜官方开始组织大规模印刷事业。
朝鲜以《开宝藏》和辽《契丹藏》为蓝本,刻印了朝鲜第一部佛经总集《大藏经》,共5924卷,史称"高丽大宝"。
后因毁于战争,于是高丽高宗二十四年(公元1237年)开始重新雕造,于高宗三十八年(公元1251年)刻成。
共计6791卷。
这部经版,虽几经修补,多次印刷,一直保存到现在(图2),即有名的《高丽藏》。
图2 高丽藏由于高丽王室对印刷事业的重视,朝鲜的雕刻品就不仅仅局限于佛经书籍了,朝鲜政府大量刻印中国经、史、子、集、及医学著作,有些版本几乎完全按照中国的原样翻刻,可见受中国印刷影响之深。
除了中央刻印还有各地方,当时的规模之大据说已经刻印了几万本各种书籍。
朝鲜的活字都是受毕升的活字和王桢所使用的木活字的启示而创造出来的。
但是朝鲜人对这些活字进行了创新。
特别是制造和使用铜活字方面,朝鲜比中国还要早一些。
公元1436年,朝鲜铸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副铅活字,并排印过《通鉴纲目》一书(图3),因为字体很大,中间夹注为铜活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铅印本,也是印刷史上的一部稀有珍本。
公元1395年,朝鲜就开始用木活字印书。
公元1721-1724年,朝鲜铸成铁活字两副,这在印刷史上是特有的(图4)。
朝鲜在铸造金属活字,借鉴了中国铸币技术和工艺,因为两种技术的方法非常相似。
铜活字是最大的贡献(图5)图3 朝鲜最早的铅活字本,1436年印的《通鉴纲目》,其中大字为铅活字图4 朝鲜铁活字图5 现存最早铜活字印本《直指》朝鲜文的创制,适合了活字印刷的要求。
音节文字的出现不但准确反映朝鲜语的语音特点,而且使活字的使用非常方便。
朝鲜的活字技术迅速发展。
日本在从中国三国时期至唐朝这段时间里,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等国一直充当中国文化向日本传播的桥梁。
中国的造纸等技术也正是经由朝鲜半岛东传日本的。
公元285年,朝鲜人王仁就把我国的《论语》等儒家书籍传入日本。
以后日本还从中、朝传入佛教。
公元六世纪,日本把佛教立为国教。
公元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随后开始向唐朝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全方面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先进技术,这些人回国后带回不少笔、墨、纸、砚和抄本、印本书籍。
例如,日本僧人宗睿入唐学习多年,他于公元865年回国时,除带回佛经外,还有印本《唐韵》《玉篇》等一般书籍七百余卷。
这些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印刷术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日本,而在传播中起媒介作用的是佛教僧侣。
日本最早的印刷物是《陀罗尼经》(图6),印成于公元770年(日本神户景云四年),但是对于这件早期印刷品是否是日本所印,也有不少人表示怀疑,原因是在这之后近二百年,日本再没有关于雕版印刷的记载。
图6 陀罗尼经佛经在日本雕印书籍的事业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
日本早期的刻书几乎全是佛书,可因佛经的盛行是佛教从中国传向日本的必然结果。
公元983年,宋太宗就将《开宝藏》一部赐给日本僧人,并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印刷事业的发展,启发了他们自己刻书的兴趣。
再加上当时日本的佛教盛行,对佛经的需要量很大,只有采用印刷的方法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印刷佛经就成为一种风气。
据记载,公元1009年印成了一千部《法华经》(图7),公元1014年又印一千部,其装订方法也和《开宝藏》相同,这大概是日本正式印刷书籍的开始。
图7 法华经日本刻印佛经以外的书籍较晚。
公元1325年,日本刻印了一部中国人的诗集《寒山诗集》,这是日本佛经以外书籍的最早记载。
公元1364年,日本刻印了第一部儒家经典《论语》。
这些早期印刷品用的都是汉文,到了1311年才出现了平假名的《黑谷上人语灯录》,接着出现了片假名的《梦中问答集》。
日本的雕版印刷出现了各种刻版,各自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著名的有春日版、高野版、五山版、大内版等多种名目。
但是这些名目胎膜都未脱中国刻风。
尤其是五山版因其刻印字体秀丽,工艺精良在日本雕印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元代,许多为避战乱而从中国一句日本的优秀刻工,为日本南北朝出版的黄金时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刻工的努力,丰富了日本的书籍,使日本的雕版印刷事业逐渐走向高潮。
(图8、9)图8 中国刻工陈孟荣在日本刻印的《重新点校附音增注蒙求》图9 中国刻工俞良甫在日本刻印的《唐柳先生文集》日本何时使用活字版技术,自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从朝鲜传入的。
其实,丰尘秀吉从朝鲜抢回来的是铜活字,但是日本利用朝鲜铜活字制造木活字。
用这些木活字排印过《劝学文》、《史记》、《后汉书》、《贞观政要》、《太平御览》,以及中国的医书、小说、诗文集等一批书籍。
日本自活字流行以后,印刷工业开始脱离寺庙和尚之手,公私刊印书籍愈来愈多,其印书的范围也从佛教文化转向史学、文学等方面。
这时日本还出现二字、三字和四字相连的活字。
到1616年日本才使用铜活字就是上文提到的从朝鲜抢回来的。
山井重章跋《群书治要》说:"文字不足,命汉人林五官者增铸,有招工于京师,召五山僧掌校正"。
由此可见,日本有些铜活字印书凝聚了中、朝、日三国劳动人民的汗水。
日本的活字技术,早期采用汉字活字,后来发展到使用汉字和假名活字并用,日本创制的假名活字符合日语的结构,是表示音节的活字,与汉字一块使用,符合日语的书面语言特点,所以对日本的活字印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活字还有一种传入日本的途径,即意大利耶稣会士从印度果阿传入的,但影响不大。
二、南传越南和菲律宾越南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没有理由不往越南传播,因为中国和越南不仅地理接壤,而且越南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用汉字。
虽然中国的印刷术向越南的传播,比朝鲜和日本的都要晚些,但传播的方式是相同的,都是先通过交换、赠送等形式,从中国输入书籍,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中国的刻版、印刷技术,逐步开始自己的印刷事业。
越南早期的雕版印刷品也是宣传佛教的书籍,这主要是因为越南人早期从中国交换所得的主要为佛经书籍。
如《佛藏》《道藏》《大藏经》。
他们依照这些经书不断地进行着佛经的刻版印刷。
据记载:越南最早的印刷品,是在陈朝元丰年间(公元1251到公元1258)木印的户口帖子。
这说明越南在13世纪中叶就有了雕版印刷。
佛教以外最早刊印的是儒家书籍,最早的是公元1427年刻印的《四书大全》,1467年又刻印《五经》印版,接着中国的史书、诗文集、医书、小说等书都在朝鲜刻板印刷。
除了依照中国的版本翻刻书籍外,也开始刻印越南人自己的著作。
对越南使用木活字的记载较少。
1855年从中国买去木活字印刷《钦定大南会典事例》,以后还用这副木活字印刷了《嗣德御制文集》。
由此可见,越南的活字印刷也是由中国传去的。
越南彩色套印的年画,不但刻印方法与中国年画相同,而且题材内容也很相似。
(图10)图10 越南的彩色印刷年画,内容为中国三国时的关公像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使早期的越南印刷品几乎都使用汉字,后来出现了汉字、喃字混合使用(图11),公元19世纪中叶,越南开始使用拉丁文字。
图11 用喃注音和汉字、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印刷品菲律宾中国的印刷术向菲律宾的传播,除了互通使者向菲律宾输入印刷品外,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大批华人到菲律宾定居。
其中包括刻版、印刷工匠,这样中国的印刷术带到了菲律宾。
这些工匠不仅从事刻书工作,还培养当地的刻工,菲律宾的印刷术及其印刷业是由中国刻工直接传授或经营的。
菲律宾早期印刷品既然出自中国刻工之手,在版面等形式上也必然与中国的相同。
现存最早的菲律宾印刷品是刻印于1593年的《无极天主正教义真传实录》的中文译本(图12)。
公元1604年,一位华人工匠铸造了一副金属活字,并印了几种书。
图12 现存最早的菲律宾印刷品菲律宾不少学者都认为菲律宾的第一个印刷匠是中国人约翰维拉,而且还获得菲律宾印刷匠之王的尊称。
鲍克斯尔说:"这是一个中国人,在菲律宾经营第一个印刷所。
就工人而言,从公元1593年在宾诺陀克设立以后,这个事业始终是中国人独占的。
大约过了15年以后,才有菲律宾人参加。
" 三、向亚洲其它国家的传播大约明代初期,中国的雕版印刷品就传到泰国。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都有中国的刻工从事刻书工作,但受西方天主教的影响较深。
中国的印刷术约于公元13世纪后期传到伊朗(波斯),公元1294年,波斯的统治者开始用中国的方法印刷发行纸币。
公元14世纪的一位波斯历史学家,在他的著作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四凹版印刷技术,为印刷技术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向欧洲的传播要说明中国的印刷术是如何西传的,应该对古代远东和西方之间的文化、商业交流的路线粗略的加以说明。
由于西方成立了罗马帝国和中国建立了汉朝,历史上出现了东方与西方的联系。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产生,使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创造发明传入了西方;西方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也传入了中国,对中国的历史了重要的影响。
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纸、印刷术等中国的发明,就是通过横贯欧亚大陆的这条伟大通道逐步传播到中亚、中东、非洲和欧洲、从而对这些地区在科学和思想领域中的进步和历史发挥过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