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密度计”的计算题的正确解法

合集下载

土的干密度、压实度、含水率计算

土的干密度、压实度、含水率计算

.
土的干密度、湿密度、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压实系数
1、实际含水率计算公式:称湿土,记录数据,然后把土样烘干,记录数据。

湿土质量-干土质量的=水质量,水质量/干土质量*100%=含水率。

2、实际湿密度计算公式:环刀与土总质量-环刀质量=环刀内湿土质量,湿土质量/环刀内体积=湿土密度。

环刀体积计算方法:要用尺子测量环刀内径及内高,底面圆的面积*环刀高=环刀内体积。

3、实际干密度计算公式:干密度=湿密度/(1+含水率)。

4、压实度计算公式:压实度=实际干密度/该土样最大干密度*100% 该土样最大干密度是试验室通过对该土样进行击实试验得出的。

要想求压实度,首先要做该土样的击实试验。

否则,想知道压实情况如何,就只能规定一个最小干密度,小于该最小干密度,为压实不合格。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土的密度 环刀法

土的密度 环刀法

土的密度环刀法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土的密度。

土是由矿物质、有机物质和水分组成的,其密度取决于其中各组分的比例和结构。

通常情况下,土的密度可以用体积单位中的质量来表示。

土的密度值可以通过实验测量获得,常用的实验方法是体积法和质量法。

体积法是通过测量土样的体积和质量来计算密度。

首先,我们需要采集一定量的土样,并将其放入一个已知体积的容器中。

然后,测量容器中土样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最后,通过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到土的密度值。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土的含水量会对密度产生影响,因此在测量时需要控制土样的含水量。

质量法是通过测量土样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密度。

首先,我们需要称取一定质量的土样,并记录下来。

然后,将土样放入一个已知体积的容器中,并测量容器的体积。

最后,通过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到土的密度值。

了解了土的密度的测量方法,我们来介绍一下环刀法。

环刀法是一种用于测量土样密度的常用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饱和土和饱和软土的密度测定。

环刀法的原理是通过在土样中插入一个环形刀片,然后将土样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样紧实。

接下来,我们需要测量土样和环形刀片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最后,通过质量的比值,可以得到土样的密度值。

环刀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的特点,并且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土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环刀法时,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土样选择合适的环形刀片,并且在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土样的饱和状态,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了土的密度以及环刀法的测量原理和应用。

土的密度对于土工工程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准确测量土的密度,可以为相关工程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掌握环刀法的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土的密度测量工作。

总结起来,土的密度可以通过体积法和质量法来测量,而环刀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土样密度的方法。

通过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和仪器,我们可以准确地获得土的密度值,为相关工程和生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初中地理:测量土壤密度实验探究题

初中地理:测量土壤密度实验探究题

初中地理:测量土壤密度实验探究题引言本实验主要探究了测量土壤密度的方法和影响因素。

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土壤密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进而对农田的土壤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 土壤样本- 干燥器- 秤- 定容瓶- 引流器- 水方法:1. 收集土壤样本,确保样本充分代表所研究的地区。

2. 将土壤样本平铺在干燥器中,用低温干燥器将土壤干燥。

3. 将干燥后的土壤样本称重,记录质量。

4. 取定容瓶,称量空瓶质量,记录。

5. 将定容瓶加满水,并记录加水前后的体积差值。

6. 将土壤样本轻轻倒入定容瓶中,直至瓶内的水完全排出。

7. 通过引流器调整水位,使其与标定线对齐,记录水位。

8. 用称重器称量瓶子和残留在瓶子内的水的总质量,记录。

9. 计算土壤样本的体积差值:瓶子加水前后的体积差值减去瓶子与残留水的总质量,得到土壤样本的体积。

10. 计算土壤密度:土壤样本的质量除以体积。

结果与讨论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土壤密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含水量等。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土壤样本的密度差异,并进一步探究这些差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土壤密度与植物生长呈负相关关系。

较高的土壤密度会导致土壤排水性差、通气性不佳,从而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

因此,在进行农田土壤管理时,我们需要重视土壤密度的调控,采取措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结论通过本实验探究,我们了解了测量土壤密度的方法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密度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我们应该注重土壤密度的调控,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偏差,例如土壤样本收集不够全面、实验操作误差等,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进行改进和完善。

测定土的密度有几种方法?灌砂法,环刀法的实验步骤

测定土的密度有几种方法?灌砂法,环刀法的实验步骤

(1).测定土的密度方法有:环刀法,灌砂法,电动取土器法,封蜡法,灌水法。

(2).灌砂法实验步骤:1.应先标定灌砂筒内的质量m1,量砂密度þs。

2.在实验地点,选一块40cm*40cm的平坦表面,并将其清扫干净。

将基板放在此平坦便面上,如此表面的粗糙度较大,则将盛有量砂m5的砂筒放在基板中间的圆孔上,打开灌砂筒开关,让砂流入基板的中孔,直到灌砂筒内的砂不也在下流时关闭开关,成筒内砂的质量m6。

3.取走基板,将留在试验地点的量砂收回,将基板放在清扫干净的表面上,沿基板中孔凿洞,并随着将凿松的材料取出,放在塑料袋内,密封,试洞的适度应等于碾压层的厚度,称塑料袋内全部试验的质量m1。

4.从挖出的试样中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测含水率。

5.将基板放在试坑上,将灌砂筒法在基板中间,打开灌砂筒开关,让砂流入试洞内。

待砂不再流动时,关闭开关,称量筒内剩余砂的质量m4。

6.如清扫干净的平坦表面,将灌砂筒放在基板中间,打开灌砂筒直接放在以挖好的试洞内,打开筒的开关,让砂流入试洞内。

余砂记m27.整理结果:有基板mb=m1-m4-(m5-m6) 无基板mb=m1-m4-m2湿密度:þ=mt/mb*þs 干密度:þd=þ/(1+含水率)环刀法实验步骤:1.按工程需要取原状土或制备所需状态达到扰动土样,整平两端,环刀内壁涂一薄膜层凡士林,刀口向下放在土样上。

用修土刀将土样上部削成略大于环刀直径的土柱,然后将环刀垂直下压,边压边削,至土样伸出环刀上部为止,削去两端余土,使与环刀口面齐平,并用剩余土样侧含水率。

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与土的重质量m1。

环刀质量m2,容积为V。

2.密度计算式:þ=(m1-m2)/V。

一组有关自制密度计的中考试题

一组有关自制密度计的中考试题

一组有关自制密度计的中考试题解答1、如图所示,某同学在薄壁平底试管中装入一些沙子,管口密封,制成一个“土密度计”。

当把它放入水中竖直漂浮时,试管露出水面的高度为5cm ;当把它放入某液体中竖直漂浮时,试管露出液面的高度为7cm .若试管和沙子的总质量为30g,试管的横截面积为1。

5cm 2,水的密度为1×103kg/m 3.求:(1)试管在水中漂浮时受到的浮力;(2)在水中漂浮时,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3)某液体的密度.(取g = 10N/kg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解:(1)试管和沙子的总重G = m g = 30×10—3kg ×10N/kg= 0.3 N由于试管漂浮在水面,F 浮= G = 0。

3N(2) 解法一: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试管底部受到向上的压力为F 压= F 浮= G = 0。

3N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为p = 420.31.510F N S m-=⨯压= 2000Pa 解法二:设试管高为l ,试管露出水面高度为l 3= 5cm=0。

05m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3)当试管漂浮于水面时,F 浮= G =ρ水g (l ―l 3)S ①当试管漂浮于某液体时,F 浮= G =ρ液g (l ―l 4)S ②由①②两式得ρ液= 120.25m 0.05m 0.25m 0.07ml l l l ρ--=--水×1×103kg/m 3 = 1。

11×103kg/m 3)2、小明自制土密度计并测定盐水的密度。

实验器材:刻度尺、圆柱形竹筷、细铅丝、烧杯、水、待测盐水。

实验步骤:①在竹筷的一端缠上适量细铅丝,制成土密度计。

②用刻度尺测出竹筷的长度L 。

③把土密度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1(如图所示)。

m m m l l l pa m kg N m kg gl p m m m S V l m kgN m kg N g F V 25.005.02.01022.0/10/102.0105.1103103/10/103.0313331243513533=+=+=⨯=⨯⨯===⨯⨯==⨯=⨯==---水排水浮排ρρ④ 。

小明自制土密度计

小明自制土密度计

小明自制土密度计
小明自制土密度计的原理是利用土壤的重量和体积来计算密度。

他使用以下材料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土密度计:
1. 一个透明的容器:可以是一个透明的塑料杯或瓶子;
2. 一个称量器具:可以是一个电子秤或者普通的称重器;
3. 水:用来确定土壤的体积;
4. 一些土壤样本。

制作步骤如下:
1. 将容器清洗干净,并在容器的一侧贴上一个刻度表(可以使用透明的胶带或直接在容器上刻画);
2. 用称量器具称量一定量的土壤样本,并记录下质量;
3. 把水倒入容器中,直到刻度表上的刻度有一根固定的参
考线;
4. 将土壤样本轻轻地加入容器中,直到水的水平线达到参
考线,并记录下此时水的体积;
5. 把土壤样本取出,用纸巾等吸水材料轻轻吸干水分;
6. 再次称量土壤样本的质量;
7. 计算土壤的体积:水的体积减去土壤干燥后的体积;
8. 计算土壤的密度:土壤的质量除以体积。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制土密度计的精确度可能不是很高,因为它没有考虑土壤的排空度等因素。

此外,在测量过程
中需要注意保持容器和土壤样本的干净,避免其它物质的
污染对结果的影响。

2021年中考物理微专题复习 专题03 密度实验测量的多种方法中考问题(学生版)

专题03 密度实验测量的多种方法问题一、常规方法:利用天平,有量筒测密度1.测固体密度固体:【原理】【器材】石块、天平和砝码、量筒、足够多的水和细线【步骤】m(1)先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V(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量筒示数1V (3)用细线系住石块,将其浸没在水中(密度小于液体密度的固体可采用针压法或坠物法),读出量筒示数2表达式:【实验记录表格】2.测液体密度:【原理】【器材】待测液体、量筒、烧杯、天平和砝码【步骤】 (1)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待测液体,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出烧杯和液体质量1m(2)把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读出示数V(3)用天平测得烧杯中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2m表达式:【实验记录表格】二、等体积替代法:有天平,无量筒1.测固体密度【原理】【器材】石块、烧杯、天平和砝码、足够多的水、足够长的细线1V 2【步骤】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待测固体的质量0m(2)将烧杯中盛满水,用天平测得烧杯和水的质量1m(3)用细线系住石块,使其浸没在烧杯中,待液体溢出后,用天平测得此时烧杯总质量2m表达式:2.测液体密度【原理】【器材】烧杯、足够多的水,足够多的待测液体、天平和砝码【步骤】(1)用调整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为0m(2)将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得烧杯和水质量为1m(3)将烧杯中的水倒掉,然后在烧杯中装满待测液体,测得此时烧杯和液体的质量为2m表达式:m 0m 1m201m 2三、有量筒,无天平1.测固体密度A.一漂一沉法【器材】量筒、待测试管,足够多的水【步骤】(1)在量筒内装有适量的水,读出量筒示数1V(2)将试管开口向上放入量筒,使其漂浮在水面上,此时读出量筒示数2V(3)使试管沉底,没入水中,读取量筒示数3V表达式:B.曹冲称象法【器材】水槽、烧杯、量筒、足够多的水和细线、金属球、笔或橡皮筋V1V 2V3【步骤】(1)用细线系住金属球,将其放入烧杯内,然后烧杯放入盛有水的水槽内,用笔在烧杯上标记出液面。

怎么使用密度计 密度计解决方案

怎么使用密度计密度计解决方案1、密度计的刻度以及质量的分布是否使均匀的?刻度不均匀这是由于密度计总漂流在水面上,它的浮力总等于重力,而密度计的重力不变的。

即密度计在不同的液体中所受的F浮是不变的,依据阿基米德定律可知:V排=F 浮/P液g;式中,F浮和g都不变,可见V排和P液是反比的关系,注意是反比的关系,所以刻度线是不均匀的。

2、如何标注密度计的刻度?比较简单标注密度计的刻度的方法就是试验法:把密度计放入水中,平衡后密度计在水面处的数值就为 1.0(单位:克/立方厘米),再放入其它已知密度的液体中,同样可标出刻度,这样多试验几次,就能解决问题。

也可以接受计算的方法,先找到 1.0刻度线的位置,测出密度计的质量m,及密度计上端均匀部分玻璃管的面积S,依据浮力的学问,可以算出当液体的密度为P 时的刻度线和1.0刻度线之间的距离=m(p水—p)/p水ps,(式中P为被测液体的密度,P水是水的密度),算出的结果假如是正的,就在 1.0的上方标,是负的就在1.0的下方标,这样密度计上全部相应的刻度线就标好了。

密度计上的刻度总是:在上面的刻度数值小,下面的刻度数值大,刻度线间距上大下小。

密度计操作特别注意事项一、使用前注意事项:1在使用前及移动位置后,请进行重量校正二、使用时注意事项:1、含有静电的测量物,请勿直接放于密度计上测量,否则会影响测量结果2、测试时避开将水滴落在测量台上,否则将会影响测量值的精准性3、操作时,将测量物轻放在测量台的中心位置4、测量过程中,放入水中吊栏上的样品必需完全没入水中,所测样品表面必需没有气泡5、每次测量前,按RE—ZERO键归零,可避开产生测量误差三、特别注意事项:1、如过密度及长期不使用,应将水槽内的水倒空并擦拭干净,避开空气中的气泡黏附在水槽上2、请勿将密度计放置在阳光直射下和空调相近3、勿将密度计放置在磁强较强的地方4、勿将密度计放置在灰尘较多的场所5、避开密度计显现摔落或撞击6、请勿自形拆卸密度计7、请勿使用有机溶剂擦拭密度计8、避开灰尘与水渗透到密度计的内部,注意的日常保养工作9、密度及长期不用,必需将电源拔除,并将测量台及水槽取下。

土的密度测定方法

土的密度测定方法
土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土壤颗粒的质量或质量比。

一般来说,土壤密度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测定:
1. 体积法:
- 标准胶土的体积密度为1.33克/立方厘米,可以作为比较标准。

- 首先采集一定量的土样,将其干燥,并记录干燥后的质量(M1)。

- 将干燥的土样放入已知容积的容器中,并记录容器的质量(M2)。

- 填充完毕后,重新测量容器及土样的总质量(M3)。

-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土样的体积(V = M3-M2)。

- 土样的密度可以通过质量与体积的比值(D = M1/V)计算得到。

2. 压实法:
- 该方法常用于实地测试土壤的密度。

- 选择一个稳定的体积框架,将其嵌入未扰动的土壤中。

- 通过将一定重量的铁锤连续落下,对土壤进行压实。

- 根据每次压实后土壤的变形情况,可以通过该过程的能量变化来测定土壤的密度。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测定土壤密度时必须注意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测量过程中的误差,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0003土壤—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

FHZDZTR0003 土壤 密度的测定 比重瓶法F-HZ-DZ-TR-0003土壤—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1 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土粒密度的测定。

2 原理土粒密度是单位土粒容积的土粒质量。

测定土粒密度通常采用比重瓶法,将已知质量的土样放入水中,排尽空气,求出由土样置换出的水的体积;再以烘干土样的质量(105℃)除以求得的土样固相体积,即得土粒密度。

含可溶性盐或活性胶体较多的土壤,要用非极性液体代替水,用真空抽气代替煮沸以排除土样中的空气。

3 试剂3.1 无二氧化碳水:蒸馏水煮沸5min 后冷却至室温,现用现制备。

3.2 煤油:真空除气。

4 仪器4.1 比重瓶,50mL 。

4.2 真空干燥器。

4.3 真空泵。

4.4 称量瓶。

4.5 恒温水槽。

5 操作步骤5.1 称取通过2mm 筛孔的风干土样10g (精确至0.001g ),倾入50mL 比重瓶内。

向装有土样的比重瓶中加入蒸馏水至比重瓶容积的一半处,然后徐徐摇动,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合。

将比重瓶置于电热板砂盘上加热,保持沸腾1h 。

煮沸过程中要经常摇动比重瓶以逐出土样中的空气,使土样和水充分接触混合。

煮沸时温度不可过高,否则易造成土液溅出。

5.2 从砂盘上取下比重瓶,冷却后将无二氧化碳水加入比重瓶,至比重瓶水面略低于瓶颈为止。

待比重瓶内悬浮液澄清后,加满无二氧化碳水。

然后塞好瓶塞,使多余的水自瓶塞毛细管中溢出。

用滤纸擦干比重瓶外壁后称量(精确至0.001),同时用温度计测定瓶内的水温t 1(精确至0.1℃),求得m bws 1。

5.3 将比重瓶中的土液倾出,洗净比重瓶,注满无二氧化碳水,测量瓶内水温t 2。

用无二氧化碳水加满至瓶口,塞上瓶塞,用滤纸擦干比重瓶外壁,称取t 2时的比重瓶+水质量(m bw 2)。

如每个比重瓶事先都经过校正,在测定时可省去此步骤,直接由t 1在比重瓶的校正曲线上求得t 1时这个比重瓶的比重并+水质量m bw 1(见6.3和图1),否则要根据m bw 2,计算m bw 1(见6结果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密度计——“土密度计”的计算题的正确解法
(原题)小明利用小试管、螺母和细线制成一个“土密度计”,用图所示的方法测量液体的密度。

“土密度计”在酒精(ρ酒精=0.8×103kg/m3)中静止时露出液面的高度为2cm;“土密度计”在水(ρ水=1.0×103kg/m3)中静止时露出液面的高度为3cm。

“土密度计”在硫酸铜溶液中静止时露出液面的高度为3.8cm。

则此硫酸铜溶液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 kg/m3。

(正确答案)
特别提示:此密度计不是一个截面积相同的柱状体,因此要特别注意。

1、设这套密度计的总体积为V,上半部分均匀柱体的横截面积为S,在酒精中、水中、硫酸铜溶液中露出的高度分别为H1,H2,H3。

分别为0.02m,0.03m,0.038m。

2、密度计在三种液体中都是漂浮,浮力与重力相等;
酒精中:ρ酒精g(V-SH1)=G (1)
水中:ρ水g(V-SH2)=G (2)
硫酸铜:ρ液g(V-SH3)=G (3)
由(1)、(2)联立,代入H1,H2可得:V=0.07S 再(2)、(3)联立,代入H3,H2, V=0.07S
可得:ρ液=1.25ρ水=1.25×103kg/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