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介入学组

合集下载

中国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要点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增加了卒中的风险。
研究尚未证实通过B族维生素治疗使同型半胱氨酸降低后减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危险事件。
CAS围术期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建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以减少术后高灌注及脑缺血的风险。术前心率低于50次/分或有重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考虑术中植入临时起搏器。
6并发症及预防
(1)心血管并发症。颈动脉窦压力反射包括心动过缓、低血压和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多数是围术期一过性的且不需要后续治疗。支架术后可见到持续的低血压,预防措施包括术前确保足够的水化,术前降压药物的细致调整,多数持续的低血压者中,静脉内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可以进行缓解。围术期心肌梗死、心衰等也有可能发生,需评价心脏功能非常重要,并应给予相应处理。
(3)术中不能耐受颈动脉阻断试验者;
(4)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血流减少者;
(5)通过术中脑电图或体感诱发脑电监测可能出现脑缺血者;
(6)颅内Willis环代偿不全者;
(7)既往有过大卒中,行CEA者。
8围术期药物治疗
推荐术前单一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降低血栓形成机会,不推荐大剂量应用抗血小板药;术中在动脉阻断5分钟前给予肝素抗凝使活化凝血时间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5倍以上,术后至少使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4周。此外,围术期还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西洛他唑、沙格雷酯、贝前列素钠片等药物。
(4)颈部血肿与喉头水肿。前者大多与局部止血不彻底、动脉缝合不严密有关,后者可能和麻醉插管等相关,需密切观察患者氧饱和度,强化缝合技术、仔细止血,尤其是预防大范围的静脉和淋巴结在分离中损伤,血肿和喉头水肿发生后应防止窒息。
(5)血栓形成和再狭窄。注意肝素抵抗情况,围术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内膜增生等药物,相关的原因包括术中处理不当、术后药物治疗不充分、平滑肌和内膜过度增生等,对于CEA后再狭窄的患者,优先推荐CAS治疗,避免二次手术困难。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专家共识(上)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专家共识(上)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专家共识(上)本共识文件由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CECD)专项工作组发起,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血管医学和生物学协会(SVMB)、介入放射学会(SIR)以及美国介入与治疗神经放射学会(ASITN)共同完成。

本文件旨在提供有关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现状的权威观点。

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内容提要介绍在美国,卒中是仅次于心脏疾病和肿瘤的第3位死亡原因(每年约164000人死于卒中),每年约有l00万例卒中相关事件发生,包括50万例初发卒中,20万例复发卒中和24万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适于行血管重建术治疗避免颈动脉闭塞性疾病者占初发卒中的5%-12%。

评估短暂性视网膜或半球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应该进行颅外颈动脉疾病筛查。

无症状的患者,除了拟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外,尚没有指南支持常规筛查颈动脉狭窄。

CABG前,对年龄>65岁、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周围动脉疾病、有吸烟史、TIA或卒中史或颈动脉杂音的无症状患者推荐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

其他无症状颈动脉杂音患者,仅仅对适宜颈动脉重建治疗的患者进行诊断性检查。

影像检查无创性影像检查对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指导治疗是有用的。

颈动脉超声是应用最广泛和最经济的无创性影像检查。

当超声检查结果不明确时,联合CT血管成像和(或)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将准确性增加到大于90%。

血管实验室必须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方案来确立最佳的内部诊断标准,聘用有资质的技师,并获得血管实验室认证。

成功实施颈动脉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需要识别主动脉弓和颈部及脑循环的正常解剖及变异。

推荐CAS前进行双侧颈动脉选择性造影。

药物治疗不论是否进行颈动脉血管重建手术,推荐采用药物治疗纠正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至目标水平,以限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临床事件。

症状性患者推荐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采用阿司匹林(81-325 mg)、双嘧达莫缓释片加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医院介入科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诊疗常规

医院介入科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诊疗常规

医院介入科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诊疗常规脑卒中是继心血管疾患和癌症之后引起人们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同时也是导致残疾的最主要疾病。

欧美国家脑血管疾病近年发病率开始下降,而我国反而有增加的趋势。

美国每年有一百万脑卒中患者,我国每年则有500万~700万脑卒中患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25%~50%的脑卒中发病原因可能是颈动脉狭窄。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目的就是预防脑卒中。

传统的颈动脉狭窄治疗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而颈动脉支架是近20年兴起的血管腔内介入技术。

具有微创、适应症更广、疗效确切等优点。

一、适应症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管腔狭窄率(直径)大于80%;2.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管腔狭窄(直径)大于50%,伴有溃疡和(或)不稳定斑块者可适当放宽;3.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均大于70%;4.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50%~70%,在需要全麻的重要手术如冠脉搭桥手术前,至少行单侧(优势侧)CAS。

二、禁忌症1.严重的神经系统疾患,如病变脑功能已完全丧失、瘫痪等;2.颈动脉闭塞性病变,伴有造影证实的腔内血栓;3.伴有颅内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又不能同时给以治愈者;4.3个月内发生颅内出血或4周内发生严重脑卒中者;5.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等血管造影禁忌者。

三、术前准备1. 患者准备术前6小时禁食、水,腹股沟备皮等同脑血管造影准备。

术前和患者及家属作好充分的谈话和沟通,并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

2. 术前结合患者病情给以合理的术前给药,尤其要给以充分的抗血小板药物,如口服3~5天阿司匹林、氯吡咯雷等。

3. 术前作好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测定和心肝肾功能等检查。

4. 术前完善颅内外血管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TCD、脑血管造影、MRA或CTA检查。

5. 器械准备根据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作好充分的器材准备。

四、治疗方法选择1.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不作单纯球囊扩张。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介入治疗护理课件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介入治疗护理课件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介入治疗护 理的未来展望
05
新技术应用
远程护理技术
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为患者提供远程监测和指导,提高护理效率。
智能护理机器人
研发能够辅助完成基本护理工作的机器人,减轻护理人员负担。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护理培训和模拟操作,提高培训 效果。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发展
临床表现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短暂性肢体麻木、无 力、言语不清等脑缺血症状,以及头痛、视觉障碍等颅内压 增高症状。
诊断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介入治疗护 02 理的重要性
提高治疗效果
01
术前评估
04
成功案例介 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8岁,因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就诊,诊断为颈动脉
颅内段狭窄。
治疗方案
采用颈动脉颅内段支架植入术 进行治疗。
护理措施
术前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准备,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及时处 理并发症。
治疗效果
手术成功,患者恢复良好,未 出现并发症,生活质量得到明
经验教训总结
术前评估和准备非常重要, 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血 管条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术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 情况。
术后要加强观察和护理,特 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和身体虚 弱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并发 症的预防和处理。
对于复杂病例,可以考虑多 学科协作,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护理
A
监测病情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肢体 活动情况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颈动脉穿刺操作专家共识(全文)

颈动脉穿刺操作专家共识(全文)

颈动脉穿刺操作专家共识(全文)本文旨在分享一份颈动脉穿刺操作专家共识。

以下是专家们达成的一些重要共识。

1. 适应症颈动脉穿刺操作适用于以下情况:- 头颅、颈部、上肢以及相关血管的疾病或创伤性破坏- 需要行神经介入治疗或血管介入治疗的病例- 需要行血管内导管插管或置入可行静脉到颈动脉转流的留置导管2. 检查前准备在进行颈动脉穿刺操作之前,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过敏史和用药情况- 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 术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3. 操作技巧进行颈动脉穿刺操作时,需要遵循以下技巧:- 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保证操作过程无菌- 在操作中适当固定患者的头颅和颈部- 穿刺入口点选择:遵循解剖标志,如甲状软骨上缘与颈总动脉峡部之间的中点- 穿刺器械选择:选择合适的大小和类型的穿刺针- 穿刺深度:根据病理情况和穿刺目的,确定穿刺的深度- 针头进入颈内动脉后,可注入适量对比剂进行确认4. 操作注意事项在进行颈动脉穿刺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遵循“看、放、射”原则,确保在穿刺过程中操作的准确性-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并注意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 在穿刺结束后,应压迫注射点,防止出血和血肿形成- 在术后观察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5. 并发症和风险虽然颈动脉穿刺操作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但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和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出血:可能需要转换为其他导管介入技术或手术处理- 血肿:可能需要观察和处理- 颈动脉夹层或血栓形成:可能导致颈动脉闭塞和脑梗死等严重后果6. 结论通过遵循以上共识,颈动脉穿刺操作可以更加安全和可靠地进行。

然而,每个病例都有其特殊的情况,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和决策。

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临床情况和医生指导来进行。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王五, et al. 颈动脉穿刺操作专家共识[J]. 医学杂志, 20xx, xx(x): xx-xx.2. 中国介入放射学会. 颈总动脉穿刺置管术指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xx.。

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的配合

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的配合

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的配合(一)物品准备1.敷料神外介入包、神外介入外加、神外介入骨科单三件衣。

2.器械神外介入盆碗。

3.一次性物品(1)常规物品:机器无菌罩×3、无菌手套×3,输血器×2、三通×2,注射器:5ml×1,10ml×1,20ml×1。

(2)特殊物品动脉鞘:8F;Y阀、一次性高压连接管、造影导丝;造影管:5FPIG、5FVER、8FGD;血管栓塞保护器、外周球囊、压力泵、PT导丝、颈动脉支架。

4.药品(1)肝素盐水A组:手术盆内肝素水:0.9%氯化钠500ml+12500U肝素,根据手术盆的大小可使用若干瓶;B组:全身肝素化肝素盐水:0.9%氯化钠8ml+12500U肝素。

全身肝素化方法:全身肝素化方法:手术开始时使用量为患者公斤体重除以6,第二小时为手术开始时的一半,第三小时为第二小时的一半,之后每小时追加一次B组肝素水1ml。

1.造影剂:碘海醇300mg/100ml/瓶,准备瓶2瓶,1瓶加入器械台药杯内,1瓶抽入高压注射器内。

2.盐酸多巴胺注射液:手术开始前抽取盐酸多巴胺8ml,用盐水稀释至50ml备用。

3.盐酸阿托品:术前抽取盐酸阿托品2ml备用。

4.尼莫地平注射液:术前抽取尼莫地平注射液50ml,手术开始时用微量泵泵注4ml/h至手术结束。

5.环境布局:根据术式及手术习惯,术者站于手术床右侧,右侧床尾放C臂操作屏幕,左侧床尾放置高压注射枪,连接好后将高压枪头置于床尾1/4处;显示屏置于距离床头50cm左右处。

(二)手术体位仰卧位(三)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四)手术配合要点(1)常规铺手术台:手术盆内倒入A组肝素盐水1000ml,,药杯内倒入碘海醇100ml。

(2)遵医嘱打开一次性无菌物品,打开之前与手术医生再次核对耗材的型号及性能,核对有效期及灭菌状态,确保无菌。

(3)管路管理①静脉管路:输液杆固定于手术床尾,防止手术床移动时与高压注射枪发生碰撞;输液器连接三通和延长管妥善固定,避免手术床移动时静脉管路脱出。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颅脑疾病介入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颅脑动静脉畸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及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

本专家共识旨在提高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水平,降低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并改善患者术后转归。

由于该领域循证医学证据有限,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参照本专家共识实施个体化麻醉管理。

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管理目标是既要维持足够的灌注压防止脑缺血,又要控制过高血压导致动脉瘤破裂或加重颅内出血风险。

1.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吸烟、饮酒等,病因包括先天因素如脑动脉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减少,以及后天因素如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

术前常合并颅内出血、高血压、脑水肿、迟发性脑缺血、电解质紊乱、脑积水、癫痫以及心肺功能异常,对上述合并症进展评估有助于指导术中和术后麻醉管理。

早期颅内再出血以及脑血管痉挛导致的脑缺血、低血容量和颅内压升高均可增加脑血管痉挛和脑缺血风险。

对于术前高血压,建议控制收缩压低于160mmHg〔1mmHg=0.133kPa〕,推荐降压药物包括尼卡地平〔负荷剂量0.1~0.2mg,静脉注射,持续输注剂量:0.5~6.0μg·kg-1·min-1〕、拉贝洛尔〔负荷剂量0.1mg/kg,持续输注剂量:20~160mg/h〕或艾司洛尔〔0.5mg/kg,持续输注剂量:0.05~0.30mg·kg-1·h-1〕,应防止使用硝普钠。

对所有动脉瘤患者,推荐使用尼莫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其可减少迟发性缺血及改善神经功能。

罂粟碱虽能逆转血管痉挛,但不能改变患者预后,不推荐应用。

血管痉挛引起的迟发性脑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推荐维持正常血容量,而不是预防性高血容量预防迟发性脑缺血。

不推荐经典的3H疗法〔高血压、高血容量和血液稀释〕,必要时可给予血管收缩药物提升血压以降低脑缺血风险,根据心肺功能状态推荐使用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经皮颈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操作技术规范

经皮颈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操作技术规范

经皮颈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操作技术规范经皮颈动脉疾病是指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等疾病,经过经皮插管技术进行治疗。

经皮颈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操作技术规范是为了规范该项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下面是一份关于经皮颈动脉疾病介入治疗操作技术规范的简要介绍。

1.患者评估和术前准备:在确定患者需要经皮颈动脉介入治疗后,应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禁食、药物管理、术前麻醉以及手术区域准备等。

2.血管通路选择:通过超声引导、放射学和血管造影技术等,选择适合的入路,一般常用的有股动脉入路和桡动脉入路等。

3.术中导管放置和导引技术:通过经皮插管技术将导管引入颈动脉,根据病变类型和程度选择不同的导管、导丝和导管类型。

导管的放置要准确、稳定,导丝的引导要轻柔、准确,避免造成颈动脉内壁损伤。

4.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技术: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技术,包括球囊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等。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导管和导丝的位置、方向和力度,避免损伤血管壁和造成并发症。

5.治疗监测和评估: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变情况,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和后续处理方案。

6.并发症的处理和防范:经皮颈动脉介入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发生并发症,包括颈动脉血栓形成、颈动脉血管损伤、脑血栓栓塞等。

操作人员需要具备处理这些并发症的能力和经验,并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如密切监测患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等。

7.术后管理和随访: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术后管理和随访,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药物管理、预防感染等,并定期进行复查检查和评估治疗效果。

总之,经皮颈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操作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规范文件,能够指导医务人员进行治疗操作,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不同医院和科室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但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常见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脑血管病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20 世纪 80 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监测心血管疾病的趋势和决定因素研究 (MONICA) 前瞻性研究(调查人群涵盖我国 16 个省市约 330 万人)和 1986 年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回顾性研究(研究人群涵盖我国的29 个省市 580 万人),脑卒中病死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20% 、占农村死亡人数的 19% ;全年龄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116/10 万,平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 3/1000 ,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 80% 。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引起的脑动脉栓塞和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丰要病因之一。

据国内外报道, 20%~30% 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窄。

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发展即脑梗死的发生;其二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引起的一系列脑缺血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大动脉炎 (takayasuarteritis) 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 (fibromusculardysplasia) 等;其他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 90% 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

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可以产生附壁血栓和微栓子脱落;斑块内出血、纤维化和钙化引起狭窄进行性加重;血管壁溃疡、夹层及动脉瘤形成产生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病理变化。

最终导致颈动脉狭窄、闭塞及脑组织的缺血和梗死。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 , CEA)。

CEA曾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方法。

介入治疗包括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carotidarterstenting , CAS) 和颈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

CAS 由于其微创和适应证广,近年来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

但 CAS 能否取代 CEA 成为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临床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为严格 CAS 的适应证、规范操作技术、减少术中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特召集业内专家暂制定此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参考。

此共识是根据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参考相关文献制定的,缺乏我国自己经过严格科研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学组将以此为基础,进行多中心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完善的操作指南。

诊断标准、临床表现颈动脉狭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和眼的缺血症状。

病变累及大脑前循环供血动脉即颈总、颈内动脉者,可有头晕、头痛、晕厥、一过性黑蒙、失明等症状;但其典型临床症状为短暂脑缺血(transientischemicattack , TIA),即一过性肢体无力和麻木,以及短暂性偏瘫发作。

病变累及大脑后循环即椎动脉者可出现椎基底动脉缺血表现,如眩晕、晕厥和恶心等。

严重者可发生卒中即脑梗死。

脑梗死根据累及的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偏瘫、语言和听力障碍等,严重者可发生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也有部分患者仅表现脑白质缺血引发的功能性神经损害,如记忆力、计算能力或定向力减退以及嗜睡等。

体检: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闻及颈动脉血管杂音,视网膜贫血等。

二、影像检查方法目前,颈动脉狭窄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彩色血流多普勒超声(CFDS)、CTA 、MRA 、DSA和血管内超声(W US)。

除急诊患者以外,术前至少应进行以下两项影像检查以相互印证。

1. CFDS: 包括实时声像图检查、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检查和三维血管成像检查等,能准确提供病变范围、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管壁厚度及血流速度等信息。

但是, CFDS 诊断结果受操作者的经验及设备情况等影响较大,适用于可疑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筛查。

2.CTA: 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区分微细的密度对比度差异,在诊断血管壁钙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管腔狭窄程度的判断上,与血管造影诊断的符合率仅为90% 左右。

3.MRA: 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与 CTA 相似,对钙化的显像和判断方面较 CTA 差。

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上, MRA 倾向于夸大病变,常无法区分严重狭窄和闭塞。

与血管造影诊断的符合率与 CTA 类似,在90%左右。

4. DSA:目前仍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准确显示血管的狭窄程度和范围,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最终依据。

在 DSA 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和分级方法参照北美颈动脉外科研究学会(NASCET)标准。

即狭窄率=(1-A/B ) X100% (A:最狭窄处血管直径;B :狭窄远端正常颈内动脉直径)。

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率 0~29% ),中度(狭窄率 30%.69%)和重度(狭窄率 70%~99% )。

治疗原则和方法、适应证1 .主要适应证: 影像检查证实颈动脉狭窄率达到 70% 并伴有明确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者;颈动脉狭窄率为 50%以上且伴有明确的溃疡形成和(或)不稳定斑块者。

2.次要适应证:无症状性单侧颈动脉狭窄,管腔狭窄率(直径)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均 >70% 者;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要进行全麻的重大手术者,为预防发生术中脑缺血可在术前行单侧(优势侧)>80% 者;无症状双50%~70% ,但需CAS 。

3.特殊适应证:影像检查证实颈动脉完全闭塞,但闭塞段长度< 10mm,且远端流出道通畅并伴有明确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者,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属特殊适应证。

二、禁忌证1.严重的神经系统疾患,如病变侧脑功能完全丧失、瘫痪等。

2.颈动脉完全闭塞,病变长度 >10mm ,伴有影像证实的血管内血栓和多段狭窄者。

3.有出血倾向的同侧颅内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又不能提前或同时给予治疗者。

4.3 个月内发生过颅内出血或 4 周内发生过大面积脑梗死者。

5.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对比剂过敏等血管造影禁忌者。

三、术前准备1.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术前必须经影像检查,准确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病变性质、程度及病变范围,有条件者可行脑血流灌注成像。

也需进行相关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临床资料搜集完成后,由至少 1 名副主任医师组织术前讨论,以确认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案。

本术应按照三级介入手术标准执行相关规定。

2.签订知情同意书:术前必须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主要内容包括本术的风险和可能的获益情况。

要和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的谈话和沟通,尽可能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

3 .患者准备:局部麻醉术前6h、全身麻醉术前12h禁饮食。

腹股沟区备皮等同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

术前应规范性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术前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 次, 1 次/d,和(或)氯吡格雷 75mg/次,1次/d ,至少3~5d。

需急诊手术者,应在术前 6h将上述药物 3d 的总量一次性口服。

除一般性术前准备外必须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4.器械准备:根据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做好充分的器材准备。

常用器材将在以下的手术操作要点中简要介绍。

四、治疗方法1.方法的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直接选择支架植入术,不推荐做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纤维肌肉结构不良 (fibromuscuIardyspIasia ,FMD) 和大动脉炎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推荐首选球囊扩张成形术( PTA ),扩张术中发生夹层等并发症时可植入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行支架植入术中推荐使用脑保护装置(EPD) 。

2.操作要点:(I)血管造影:首先行常规主动脉弓、颈动脉造影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

(2)远端 EPD 技术:通过超滑涂层导丝 [0.035in(Iin=2.54cm)/150cm] 、超长导管(如125cm5FMPA 导管和 VTK 导管)和 8FMPA 导引导管(或 6F 导引长鞘)三者同轴技术,或超滑导丝、造影导管选择性插管至颈外动脉远端,通过 260cm 导丝交换技术。

以上方法将导引导管或长鞘头端置于狭窄近端预定位置(通常位于狭窄病变近端3—5cm ) 。

经导引 导管或长鞘输送远端 EPD 通过狭窄至颈内动脉狭窄远端预定位置(至少位于狭窄病变远端 3cm 以上)释放EPD 。

如果狭窄病变 90% 以上(近闭塞病变),为防止 EPD 通过困难和减少栓子脱落风险。

提倡先行小球囊(直径 2.5mm )预扩张后再将 EPD 输送装置通过狭窄 病变。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远端 EPD 装置供选择,不同 EPD 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类似。

远端 EPD 是在狭窄病变的远端放置一过滤网,术中允许血流通过,但可将脱落的栓子捕获,支 架植入后取出滤网。

熟悉不同 EPD 的使用特点有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还缺少 比较不同远端 EPD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3)近端 EPD 技术:超滑导丝(0.035in/150cm ) 、 4~5F 造影导管选择至颈外动脉,通过0.014in 治疗导丝通过狭窄至颈内 。

近端保护装置国内使用较少,原理上是采用两个闭塞球囊分别阻断 使颈内动脉血流暂时停滞甚至逆流。

支架植入后通过导引导管回抽颈 将可能脱落的栓子吸出体外。

近端保护装置和远端保护装置缺乏安全性 因此,原则上应该选择操作者最为熟悉的(4)支架植入:通过远端保护装置自身导丝或近端保护装置放置的治疗导丝对狭窄颈动 脉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

对重度狭窄病变推荐进行球囊预扩张技术。

支架植入前预扩张 多主张采用 5—6mm 直径,长度20— 30mm 球囊,扩张后植入自膨式颈动脉支架多不再需 要后扩张。

若植入支架后仍残余再狭窄 >30% ,再行5—6mm 球囊做后扩张。

目前市场上颈 动脉专用支架种类较多,均为自膨式,编织或激光切割制作而成。

常用支架的规格为直径 7— 9mm ,长度 30~40mm 。

长度为 60mm 的支架使用较少。

哪种支架在治疗颈动脉狭窄方面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尚缺乏有力证据。

(5) 支架植入后即刻检查:支架植入后即刻行颈动脉血管造影,观察颈动脉内是否有充 盈缺损(栓子),确认没有后再回收 EPD ,并在体外进行冲洗,以确认是否捕捉到红白栓 子。

若造影发现颈动脉有栓子存在, 应即刻采取导管取栓和药物溶栓治疗。

确认栓子取出或 溶解消失后,再取出 EPD 。

(6)完成手术后检查:再次进行治疗侧颈动脉和颅内血管造影评价,达到形态学疗效满 意和查体没有脑缺血等并发症则手术操作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