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等。
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副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中医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脏之气,以及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常用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艾灸等。
这些方法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高患者的食欲和睡眠质量。
西医方面,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这些方法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减少癌细胞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然而,西医治疗的副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结合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降低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容易造成耐药性,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大,恢复时间长。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逐渐受到关注。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脾胃功能,缓解胃肠道炎症,提高自愈能力。
中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口服、艾灸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减轻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促进溃疡的愈合。
西医方面,药物治疗仍然是常见的方法。
然而,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的效果有所差异,因此个体化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结合中医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肠道功能紊乱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如肠易激综合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单选题]1.鹅口疮的主要病变部位为A.心、肝、脾B.心、脾、肾C.肝、脾、肾D.脾、胃、肺E.心、脾、(江南博哥)胃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鹅口疮的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脾肾,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少阴之脉通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
掌握“鹅口疮”知识点。
[单选题]2.鹅口疮的主要临床特征是A.口腔内满布红色溃疡B.咽喉部白色假膜C.齿龈满布白色疱疹D.口腔周围满布白色小红点E.口腔舌面满布灰白色乳凝块样白膜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鹅口疮临床特征主要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白膜。
初起呈点状和小片状,微凸起,可逐渐融合成大片,白膜界线清楚,不易拭去。
掌握“鹅口疮”知识点。
[单选题]3.引起鹅口疮的病原是A.流感杆菌B.葡萄球菌C.白色念珠菌D.柯萨奇病毒E.链球菌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鹅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
掌握“鹅口疮”知识点。
[单选题]4.治疗疱疹性口炎虚火上炎证的首选方为A.凉膈散B.六味地黄丸C.知柏地黄丸D.清热泻脾散E.泻心导赤散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疱疹性口炎之虚火上炎证。
证候:口腔溃疡较少,呈灰白色,周围色不红或微红,口臭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掌握“疱疹性口炎”知识点。
[单选题]5.治疗疱疹性口炎心火上炎证的首选方为A.凉膈散B.六味地黄丸C.知柏地黄丸D.清热泻脾散E.泻心导赤散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疱疹性口炎之心火上炎证。
证候:舌尖、舌边溃烂,色赤疼痛,烦躁多啼,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
掌握“疱疹性口炎”知识点。
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消化系统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胃溃疡、消化道出血、慢性肝炎等。
传统中药和西医药物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疗法。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并着重介绍两种疗法的结合方式和效果。
一、传统中药的治疗方法传统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改善气血运行等方面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例如,常用的黄连、白花蛇舌草等中药可以起到清热解毒、降火止血的作用。
同时,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能够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二、西医药物的治疗方法西医药物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胃溃疡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减轻胃溃疡的症状;消化道出血时,西医常用止血药物和维生素K等来帮助止血。
西医药物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通常具有快速见效的优势,并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来确保疗效的可靠性。
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中药和西医药物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模式,它综合了中药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疾病诊断技术,弥补了单一疗法的不足。
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可以根据具体的疾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
例如,对于胃溃疡患者,中西医结合可以采用中药复方与质子泵抑制剂的结合治疗;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以通过中药调理和西医止血药物的联合应用来达到止血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四、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1. 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综合了中药和西医药物的优势,可以治疗患者在不同病程和症状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
2. 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消化系统药练习及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消化系统药练习及答案解析一、Al1、治疗十二指肠溃疡,首选的药物是A、雷尼替丁B、阿司咪噗C、阿托品D、胃舒平E、AI(OH)3凝胶2、因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胃溃疡,宜选用的药物是A、氢氧化镁B、法莫替丁C、异丙嗪D、胃复安E、阿司匹林3、雷尼替丁抑制胃酸分泌的机制是A、阻断Hl受体B、阻断H2受体C、阻断Ml受体D、促进PGE2合成E、干扰胃壁细胞内质子泵的功能4、硫糖铝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机制是A、中和胃酸B、抑制胃酸分泌C、抗幽门螺杆菌D、保护胃肠黏膜E、抑制胃壁细胞内H+-K+-ATP酶5、雷尼替丁对下列哪种疾病疗效最好A、胃痉挛B、慢性胃炎C、卓-艾综合征D、溃疡性结肠炎E、十二指肠溃疡6、以下哪类药没有止吐作用A、抗组胺药B、胃肠促动力药C、5-羟色胺受体阻断药D、抗胆碱药E、氨茶碱答案部分一、Al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雷尼替丁H2受体阻滞药,能选择性阻断胃壁细胞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
对基础胃酸、夜间胃酸和各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均有抑制,还可减少胃蛋白酶分泌。
对促胃液素、胰液、胆汁的分泌和胃的排空速率无影响。
且选择性更高,抑制肝药酶作用较轻。
可缓解溃疡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减少溃疡复发。
【该题针对“消化系统药,消化系统药”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法莫替丁是H2受体阻滞药,能选择性阻断胃壁细胞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
对基础胃酸、夜间胃酸和各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均有抑制,还可减少胃蛋白酶分泌。
对促胃液素、胰液、胆汁的分泌和胃的排空速率无影响。
(该题针对“消化系统药,消化系统药”知识点进行考核】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雷尼替丁是H2受体阻滞药,能选择性阻断胃壁细胞上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而持久。
[该题针对“消化系统药,消化系统药''知识点进行考核】4、【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硫糖铝在酸性环境中分解出八硫酸蔗糖阴离子复合物,可聚合成胶状膜保护溃疡面。
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消化道功能正常运转的各类疾病。
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日益受到重视。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了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使其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炎及胃溃疡胃炎及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炎及胃溃疡以中医为主导,西医为辅助。
中医治疗胃炎及胃溃疡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中药疗法。
常用的中药如黄连、大黄、黄柏等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在治疗胃炎及胃溃疡中具有明显的疗效。
此外,中医还运用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调整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愈率。
西医治疗胃炎及胃溃疡以抗酸药物为主,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
西医治疗胃炎及胃溃疡的目标是迅速缓解症状,消灭幽门螺杆菌等致病因子,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炎及胃溃疡中,中西药的相互配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胃肠黏膜的血液循环和提高胃黏膜的修复能力来促进溃疡愈合;西药则可以快速缓解症状,迅速抑制胃酸的分泌。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没有明确病因和病理基础,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中医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归纳为“脾胃虚弱”范畴,强调脾胃为消化的重要脏腑。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采用中药调理脾胃功能,例如用健脾益胃的中药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气滞和食滞症状。
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则更加倾向于通过对症治疗,例如采用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键在于综合考虑脾胃功能调理和对症治疗的双重策略。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西药则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观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观察结果。
一、中医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中医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辨证施治。
在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中,中医强调调整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体内环境,增强治疗效果。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拔罐等,通过调理气血、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等作用,调整机体平衡。
二、西医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西医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对消化系统肿瘤进行针对性治疗。
手术可以切除肿瘤组织,放疗和化疗可以杀灭残留的癌细胞。
这些方法在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结果临床观察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个体化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西医结合可以综合调节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减少抵抗力下降导致的化疗不良反应;其次,在消化系统肿瘤的手术治疗中,中医可以通过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治疗,加速患者康复;最后,中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
总结起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将在消化系统肿瘤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考试题(题库版)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考试题(题库版)1、单选患者,男,54岁。
患胃溃疡10年,经常性泛酸,胃痛。
为减少胃酸,控制病情发作,应选用的受体阻断剂是()。
A.α受体阻断剂B.β受体阻断剂C.H1受体阻断剂(江南博哥)D.H2受体阻断剂E.N受体阻断剂正确答案:D2、单选治疗急性胃炎肝气犯胃证代表方剂是()。
A.柴胡疏肝散B.一贯煎C.五磨饮子D.黄芪建中汤E.益阴汤正确答案:A3、单选患者男性,55岁。
反复转氨酶升高15年,近5年出现上腹持续性隐痛,纳差,此次因呕吐鲜血及排黑便1天收入院。
体检:血压90/70mmHg,肝肋下未及,Hb70g/L。
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A.出血性胃炎B.胃溃疡合并出血C.反流性食管炎合并出血D.胃癌并出血E.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正确答案:E4、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肝硬化诊断依据的是()。
A.肝活检有假小叶形成B.食道钡餐X线检查示食道静脉曲张C.低热、腹胀D.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E.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正确答案:C5、单选患者,女,35岁。
上腹部节律性疼痛3年。
现症见胃脘隐痛,时有灼痛,午后尤甚,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心中烦热,消瘦,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检查:胃镜示胃溃疡,胃液分析时胃酸分泌正常。
其治法是()A.疏肝理气,和胃止痛B.活血化瘀,和胃止痛C.健脾益气,温中和胃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E.养阴益胃,和胃生津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患者病位在胃。
从隐痛,午后尤甚,消瘦,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可以判断为胃阴虚,需养阴益胃,和胃生津。
6、单选患者,男,50岁。
半天来呕血4次,量约1200ml,黑便2次,量约600g,伴头晕心悸。
查体:血压80/60mmHg(10.6/8kPa),心率118次/分,神志淡漠,巩膜轻度黄染,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
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A.配血,等待输血B.配血,快速输液,等待输血C.紧急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D.诊断性腹腔穿刺,明确腹水性质E.急查红细胞压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应及时补充和维持血容量,防止微循环障碍引起脏器功能障碍,在等待配血的同时先补液,故B正确。
中西医结合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胃、肠、胆囊、胰腺等器官正常功能的疾病。
传统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模式,近年来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胃炎、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三个方面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
一、胃炎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特征为胃黏膜的炎症和病变。
传统中医认为胃炎多由暴饮暴食、饮食无节制、情志不和等因素引起,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脾胃、清热解毒。
而西医则强调幽门螺杆菌感染、抗酸药物等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炎,在具体治疗上可以综合运用中医的中成药和西医的抗酸药物。
通过中药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同时使用抗酸药物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胃溃疡胃溃疡是指胃黏膜发生深度破溃的疾病,常以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
传统中医认为胃溃疡多由情志不畅、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改善气血运行、抑制胃酸分泌。
而西医则采用抗酸药物、幽门螺杆菌抑制剂等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可以综合运用中医的调理胃气、抑制胃酸和西医的抗酸药物,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改善溃疡病变,同时使用抗酸药物减轻胃酸对溃疡的刺激,可以加速溃疡的愈合。
三、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等消化道黏膜出血的病症。
传统中医认为消化道出血多由脾胃虚弱、热毒蕴结等因素引起,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养血止血、清热解毒。
而西医则强调溃疡、肿瘤、血管疾病等疾病导致的出血,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内镜检查、介入治疗等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出血可以综合运用中医的养血止血和西医的内镜检查等治疗方法。
通过中药养血止血,改善消化道黏膜受损,同时通过西医的内镜检查准确定位病变,针对性地进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出血源,提高治疗成功率。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明显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有腺保持完整。
3、分级 (Grading):
轻,中,重三级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第一节 胃 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我国发病率 发病机制
病变部位 贫血有无 胃酸分泌
A型 低
B型 高
与自身免疫有关 胃底,胃体
与自身免疫无关, 细菌感染
胃窦
常有
常无
缺乏
常不减少或轻度 降低
病因及发病机理
长期慢性刺激 十二指肠液返流致胃粘膜屏障破坏 自身免疫功能失调 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第一节 胃 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变特点: 1、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 2、常伴有肠上皮化生 。
第一节 胃 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光镜 : 在粘膜全层内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胃固有腺体萎缩,腺体数量减少,可见囊性扩张。 常出现上皮化生 。
目前认为HBV的致病部分是表面抗原(HBsAg), 而核心抗原(HBcAg)及e抗原(HBeAg),由 于含有核酸,具有传染性。
发病机制
甲型肝炎: 特异的、HLA限制的细胞免疫应答
乙型肝炎 CD8+T细胞毒性损伤 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暴露 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胃 炎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Normal gastric mucosa
固有腺: 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
胃底腺 主细胞、壁细胞、 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
主细胞 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原 壁细胞
泌酸细胞,分泌盐酸 和内因子
第一节 胃 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ulcer)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及合并症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消化性溃疡,发病率为10%左右,发病年龄2050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胃 炎
胃炎
急性胃炎 反复发作
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胃 炎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变表浅 胃镜观察:粘膜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 光镜下 :病变仅限于粘膜浅层,固有腺体保持完整。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病毒性质 RNA型 DNA型 RNA型 缺陷性RNA型 RNA型 RNA型
传染途径 肠道 血道、密切接触 血道、密切接触 血道、密切接触 肠道 血道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变 三、临床病理类型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推论:肝脏病变的程度与类型,不仅与肝炎 病毒的量、毒力有关,更与患者的细胞免疫
反应强弱有重要关系。
免疫反应过强
重型肝炎
病毒毒力相同
免疫反应正常 免疫功能低下
普通型肝炎 慢性肝炎
免疫缺乏(耐受)
病毒携带者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二、基本病变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二、病理变化
以胃溃疡为例: 多位于胃窦小弯侧; 大体: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2cm,边缘整齐 ,
状如刀切,周围粘膜皱襞连续分布,可因瘢痕收 缩而呈现以溃疡为中心的星芒状,底部平坦而干 净。
(二)病理变化(胃溃疡)
1、肉眼
(1)部位
(2)数目
(3)大小
(4)形状
(5)深度
(6)边缘
•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嗳气、返酸等症状, 反复发作。
•十二指肠溃疡约70%,胃溃疡约25%,两者并 存的复合性溃疡约5%。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损害因素: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长期服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 胃酸分泌增加:迷走神经功能紊乱 ,吸烟; 应激和心理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 。
HBV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病变的
HBV抗原在肝细胞内复制 部分结合于肝细胞膜 在细胞表面表达部分抗原 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毒作用 肝细胞膜溶解、破坏
发 病 机 制
发病规律
免疫反应正常,病毒数量↓,毒力↓时→急性普通型肝炎; 免疫反应↑,病毒数量↑,毒力↑时→重型肝炎; 免疫功能↓,病毒在肝细胞内反复复制→慢性肝炎; 免疫功能耐受、缺陷,病毒与宿主共生→病毒携带者。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 细胞变质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 戊及庚型6种 。 我国乙型肝炎常见,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发病无性别差异,各种年龄均可患病。
病因及传播途径
病毒类型 甲型HAV 乙型HBV 丙型HCV 丁型HDV 戊型HEV 庚型HGV
(7)底部
(8)切面
(9)周围胃粘膜 (10)浆膜面
※ 十二指肠溃疡特点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二、病理变化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形态与胃溃疡相似,较胃溃疡为小而 浅,直径多在1cm以内。
2、镜下(底部)
1)Zone of inflammatory exudate
(渗出层) 2)Zone of necrotic materials
scar
临床病理联系
典型的周期性上腹部疼痛 胃溃疡:餐后痛 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
返酸、嗳气、胃部烧灼感、消瘦等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三、结局及合并症
愈合 :渗出物和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排出,溃 疡由肉芽组织增生填补,然后由周围的粘膜上皮 再生、覆盖溃疡面而愈合 。
合并症: 1、出血 2、穿孔 3、幽门梗阻 4、癌变
(坏死层) 3)Zone of granulation tissue
(肉芽组织层) 4)Zone of collagenous scar
(瘢痕层)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二、病理变化
慢性胃溃疡
inflammatory exudate Necrotic materials Granulation t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