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学-

合集下载

陶瓷工艺学知识

陶瓷工艺学知识

绪论一、陶瓷的概念和分类传统概念——指所有以黏土为主要原料与其他天然矿物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进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广义概念——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统称。

德国——陶瓷是化学工业或化学生产工艺的一个分支,包括陶瓷材料和器物的制造或进一步加工成陶瓷制品或元件。

陶瓷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最少含30%晶体。

一般是在室温下将原料成型,通过800℃以上的高温处理,以获得这种材料的典型性质。

有时也在高温下成型,甚至可经过熔化及析晶等过程。

美国日本——Ceramics,包括各种硅酸盐材料和制品在内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统称,不仅指陶瓷、还包括水泥、玻璃、搪瓷等材料。

日用陶瓷——用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等为主要原料,依照人类意愿,通过特定的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和气氛(氧化、炭化、氮化等)制成的工艺岩石,满足生活上、生产上和工程技术上的使用要求,绝大多数基本上不吸水。

(一)按陶瓷概念和用途分类普通陶瓷(传统陶瓷):包括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化工陶瓷、化学瓷、电瓷及其他工业用陶瓷。

特种陶瓷(精密陶瓷):Fine Ceramics.(二)按坯体的物理性能分类陶器:坯体结构疏松,未玻化或玻化程度差,致密性较差的陶瓷制品。

通常有一定的吸水率,断面粗糙无光,没有半透明性,敲之声音暗哑。

✧粗陶器:吸水率大于15%,不施釉,制作粗糙。

✧普通陶器:吸水率不大于12%,断面颗粒较粗,气孔较大,表面施釉,制作不够精细。

✧细陶器:吸水不大于15%,断面粒细,气孔较小,结构均匀,施釉或不施釉,制作精细。

瓷器:玻化程度高,坯体致密,细腻,基本上不吸水,有一定的半透明性,断面呈石状或贝壳状。

✧炻瓷类:吸水率一般大于3%,透光性差,通常胎体较厚,呈色,断面呈石状,制作较精细。

✧普通瓷器:吸水率一般不大于1%,有一定的透光性,断面呈石状或贝壳状,制作较精细。

✧细瓷器:吸水率一般不大于0.5%,透光性好,断面细腻,呈贝壳状,制作精细。

陶瓷工艺学

陶瓷工艺学
返回
二、滚压成形
滚压成型是由旋压成形方法发展而得的 新工艺。这种方法把扁平的型刀改变为尖 锥形或圆柱形的回转体——滚压头。成型 时,盛放着泥科的模型和该压头分别绕自 己的轴线以一定速度旋转。滚压头一面转 动一面压紧泥料。这种方法广泛用于成型 日用陶瓷器皿。
生产能力:
14—16吋盘 240件/h 18—20吋盘 120件/h 成形范围:Φ ≤508mm

一、旋压成形
旋压成形也称刀压成形。它是利用型 刀和石膏模型进行成形的一种方法。 刀口的工作弧线形状与模型工作 面的形状构成了坯体的内外表面, 而型刀口与模型工作面的距离即为 坯体的厚度。
旋压成型操作
向旋转的石膏模中,投入泥料。 然后将型刀慢慢压入泥料。 多余的泥料则贴附于型刀排泥板上, 并用手清除 同时割除模型口沿处余泥。
属护套,以增大强度
檐沟的作用
1、容纳翅片状余泥 2、限制泥料外溢,防止制品成型腹腔 内泥料不足,保证制品充填情况良好 3、限、模具的影响 2、檐沟设计的影响 3、塑压模内水分排除的影响 4、成型压力与塑性泥料的关系

A:泥料含水率高时,成型压力应降低。 B:可塑性愈好的泥料脱水性能愈差,加压停
石蜡作粘结剂的特点


熔化后粘度小,易填满模型;
有润滑性,对模具不会磨损,生坯光洁度高, 冷却凝固后坯体有一的强度; 熔点低故热压铸工作为70~80 ℃; 冷却后体积收缩约为7~8%,易脱模;

(5)模型中泥料被主轴带动旋转,要受到离心 力的作用,如果离心力大于泥料与模型间的 粘附力,泥料就要甩出,产生所谓“飞泥” 的现象,有时局部泥料被拉断而甩出,这都 使成形操作无法进行。
生产效率高
主轴转速高时 飞模 飞泥

陶瓷工艺学资料

陶瓷工艺学资料

陶瓷工艺学名词解释:一次烧成——是指陶瓷工艺过程中将素烧与釉烧合成一次的烧制工艺。

二次烧成——是指陶瓷坯体在施釉前后各进行一次高温处理的烧成方法。

一次黏土——原生黏土,又称一次黏土、残留黏土,是母岩风化崩解后在原地残留下来的黏土。

其质地较纯,耐火度高,但颗粒大小不一,可塑性差。

二次黏土-----次生黏土,又称二次黏土、沉积黏土,是由风化生成的黏土,经雨水、河流、风力作用而搬运至盆地或湖泊水流缓慢的地方沉积下来而形成的黏土层。

素烧------是指未施釉的生坯经一定温度热处理,使坯体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过程。

釉烧-------经过素烧的坯体施釉后,再入窑焙烧的过程。

可塑性-----物质在外力或高温等条件下,发生形变而不破裂的性质。

触变性-----触变性亦称摇变,是分散体系流变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一些体系在搅动或其它机械作用下,体系的粘度或切力随时间变化的一种流变现象。

耐火度-------是指耐火材料在无荷重时抵抗高温作用而不熔化的性能滚压成型-------用旋转的滚头,对同方向旋转的模型中的可塑坯料进行滚压,坯料受压延力的作用均匀展开而形成坯体的方法。

注浆成型------注浆成型是利用多孔模型的吸水性,将泥浆注入其中而成形的方法真空炼泥-----泥料经过真空练泥,可以排除泥饼中的残留空气,提高泥料的致密度和可塑性,并使泥料组织均匀,改善成形性能,提高干燥强度和成瓷后的机械强度。

胎釉的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陈腐——陈腐可以促使泥料中水分的均匀分布,同时在陈腐过程中还有细菌作用,促便有机物的腐烂,并产生有机酸使泥料的可塑性进一步提高。

生料釉——以生料配方经混合磨细后施釉烧成的。

熔块釉——毒性原料和其他原料预先溶质成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无毒的硅酸盐溶块。

简答题;1.坯体(料)可塑性怎么提高?①将粘土矿物进行陶洗、除去所夹杂的非可塑物料或进行长期风化。

陶瓷工艺学

陶瓷工艺学

陶瓷工艺学一.名词术语解释1.陶瓷制品——以粘土类及其它天然矿物岩石为原料,经加工烧制成的上釉或不上釉硅酸盐制品(如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普通电瓷等)。

2.胎——经高温烧成后构成陶瓷制品的非釉、非化妆土部分。

3.釉——融着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类玻璃薄层。

4.陶瓷显微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陶瓷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大小、数量、分布、取向;各种杂种(包括添加物)与显微缺陷的存在形式、分布;晶界特征。

5.胎釉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6.实验式——表示物质成分中各种组分数量比的化学式。

陶瓷物料通常以各种氧化物的摩尔数表示。

7.坯式——表示陶瓷坯料或胎体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8.釉式——表示陶瓷釉料或釉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9.粘土矿物——颗粒大小在2µm以下,具有层状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盐晶体矿物。

10.粘土—一种天然细颗粒矿物集合体,主体为粘土矿物,并含有部分非粘土矿物和有机物。

与水混合具有可塑性。

11.一次粘土——母岩经风化、蚀变作用后形成的残留在原生地,与母岩未经分离的粘土。

12.二次粘土——一次粘土从原生地经风化、水力搬运到远地沉积下来的粘土。

13.高岭石——一种二层型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矿物(Al2O3·2S¡O2·2H2O),因首次在我国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村发现而命名。

14.瓷石——一种可供制瓷的石质原料,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和石英,或含有少量长石、高岭石和碳酸盐矿物。

15.釉石——制釉用瓷石,其矿物组成与瓷石相似,但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熔融物具有较好的透明度。

16.石英——天然产出的结晶态二氧化硅。

17.长石——一系列不含水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铝硅酸盐矿物的总称。

18.ɑ—半水石膏——石膏在水蒸气存在的条件下加压蒸煮而得到的晶体呈针状、结晶尺寸较大的半水石膏(ɑ—CaSO4·1/2H2O)。

陶瓷工艺学(3篇)

陶瓷工艺学(3篇)

第1篇陶瓷工艺学是一门研究陶瓷材料的制备、加工、性能和应用的科学。

陶瓷材料具有硬度高、耐磨、耐腐蚀、绝缘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医疗、环保等领域。

本文将从陶瓷工艺学的起源、分类、制备工艺、加工工艺、性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陶瓷工艺学的起源陶瓷工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了陶器的制作。

经过长期的发展,陶瓷工艺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陶瓷工艺学的分类根据陶瓷材料的组成、性能和应用,陶瓷工艺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传统陶瓷工艺学:主要研究黏土、长石、石英等原料的制备、加工和应用。

2. 高分子陶瓷工艺学:主要研究有机高分子材料与陶瓷材料的复合,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

3. 先进陶瓷工艺学:主要研究陶瓷材料的制备、加工、性能和应用,包括纳米陶瓷、生物陶瓷、功能陶瓷等。

4. 陶瓷加工工艺学:主要研究陶瓷材料的成型、烧结、加工等工艺。

三、陶瓷工艺学的制备工艺1. 原料选择:陶瓷材料的制备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原料。

传统陶瓷原料主要包括黏土、长石、石英等,而先进陶瓷原料则包括碳化硅、氮化硅、氮化硼等。

2. 原料制备:将原料进行粉碎、混合、球磨等处理,得到具有一定粒度分布和细度的原料。

3. 成型:将原料进行压制、注塑、拉坯等成型工艺,得到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陶瓷坯体。

4. 烧结:将陶瓷坯体在高温下进行烧结,使原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致密的陶瓷材料。

四、陶瓷工艺学的加工工艺1. 精加工:对陶瓷材料进行磨削、抛光、切割等加工,提高其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

2. 表面处理:对陶瓷材料进行涂层、镀膜、刻蚀等表面处理,提高其性能和应用范围。

3. 复合加工:将陶瓷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

五、陶瓷工艺学的性能1. 物理性能:陶瓷材料具有硬度高、耐磨、耐腐蚀、绝缘性好等特点。

2. 化学性能: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酸碱、耐腐蚀性能。

3. 生物学性能:生物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

陶瓷工艺学

陶瓷工艺学

小,提高干燥强度。
但练泥后的泥段仍存在颗粒定向排列情况。
坯料的真空处理
影响泥料质量的因素 1)泥饼的软硬程度(水分高低):过软则填
塞真空室,过硬则阻力增加。 2)泥饼的温度和练泥机的温度:温度过高则水 气化量增加,真空度减少;温度过低则泥料容易 开裂。 3)加料速度:过快易堵塞真空室;过慢则泥段 脱节真空度下降。 4)真空度 0.095~0.097MPa 95~97KPa。 5)练泥机结构 :单轴、双轴、三轴,真空室 数量。
陈腐的作用机理 : 1)通过毛细管的作用, 使坯体中水分更加
均匀。 2)水和电解质的作用使粘土颗粒充分水化, 发生离子交换,同时非可塑性物质转变为粘土, 可塑性提高。 3)有机物:发酵腐烂可塑性提高。 4)发生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S气体扩 散流动,使泥料松散均匀。

陶瓷生产的一般过程
原 料 粉碎 混料 喷雾造粒
注浆成型
泥 浆 榨泥 真空练泥 陈腐 可塑成型
干燥 施釉 烧成
团粒
压制成型
硬质料
水洗 斗 式 提 升 机
皮带运输机 料
对辊机
与软质料 仓 配料入球 磨机
球磨机
到一级浆池
榨泥机 双层振动筛 泵 搅拌器 电磁除铁器 三个串联 一级浆池 二级浆池
泥料库陈腐后 真空练泥制成 可塑性坯料
振动筛
振动筛
DmD1/2 D

D
频度分布曲线
Dm、D1/2和 D
在该曲线上表示有三个特征粒度: 最可几径

最多数径 中位径 D1/2 -对应于累积百分数为 50%时相应粒径值 平均径 -表示所有粒径的平径值
Dm-对应于曲线最高点的
100%

陶瓷工艺学

陶瓷工艺学

陶 瓷 工 艺 学
按可塑性分:
(1)高可塑性粘土(软质粘土、结合粘土) :
特点:颗粒较细,水中易分散,可塑性好,含杂质较多, 多呈疏松状或板状 (2)低可塑性粘土(硬质粘土、瘠性粘土):
特点:在水中不易分散,可塑性较小,多呈致密块状、 石状
陶 瓷 工 艺 学
按耐火度分
⑴耐火粘土(耐火度>1580 C):较纯,杂质少——瓷器、 耐火材料 ⑵难熔粘土(耐火度1350~1580 C ):杂质10~15%—— 炻器、陶器等 ⑶易熔粘土(耐火度<1350 C ):大量杂质——建筑砖瓦 和粗陶
陶 瓷 工 艺 学
注意!
长石在坯料和釉料中做为主要成分,起熔剂的作用。 希望坯料长石有较低的熔化温度,较宽的熔化温度范围。 要求釉料具有较高的始熔温度,较宽的熔融温度范围。
陶 瓷 工 艺 学
二 陶瓷工业对长石质量要求
高温粘度和高温粘度系数要求
一般要求高温粘度大,高温粘度系数小。
陶 瓷 工 艺 学
第五节 碱土硅酸盐类原料
一、滑石
作用:
•降低烧成温度,扩大烧成温度范围。
•提高坯体白度,透明度,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
•在精陶坯体中用滑石代替长石,可降低釉的后期龟裂 。 •提高釉的弹性,热稳定性,增加釉的熔融温度范围。
陶 瓷 工 艺 学


二、硅灰石
可以快速烧成。


考虑生产工艺及设备条件
拟定配方时应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 借鉴成熟配方 各原料在陶瓷材料中的作用
坯料组成的表示方法

实际配料量(比)表示法 化学组成表示法 实验公式(赛格式)表示法 矿物组成(示性组成)表示法
坯料的种类和品质要求

陶瓷工艺学资料

陶瓷工艺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1.等静压成型:利用液体介质不可压缩性和均匀传递压力性的一种成型方法。

3.造粒:为了干压和半干压成型的需要,将细磨后的陶瓷粉料制备成具有一定大小的团粒的坯料,这个过程成为造粒。

4.原料标准化:将开采的陶瓷原料用科学的方法按化学组成、颗粒组成分成若干个等级,是每个等级的原料的化学组成颗粒组成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波动。

5.烧结温度及烧结温度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粘土的气孔率不断降低,收缩不断增大,当其密度达到最大状态时,称为完全烧结,相应于此时的温度称为烧结温度。

烧结温度到软化温度之间粘土式样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温度范围成为烧结范围。

6.触变性:泥料放置一段时间后,在维持原有水分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变稠和固化现象。

影响触变性因素:粘土矿物组成,粒度大小与形状,水分含量,使用电介质种类与用量以及泥料的温度。

7.拱桥效应:粉料自由堆积的孔隙率往往比理论计算值大很多,这因为实际粉料不是球形,加上表面粗糙结果颗粒互相交错咬合,形成拱桥型空间,增大孔隙率。

8.压制成型:利用压力将置于模具内的粉料压紧至结构紧密而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体的成型方法。

9.二次粘土:由风化形成的,可塑性好,耐火度差的粘土。

10.粘土结合性:指粘土能粘结一定细度的瘠性物料,形成可塑泥团并有一定干燥强度的性能。

11.低温烧成:烧成温度有较大幅度降低,且产品性能与通常烧成产品性能相近的烧成方法。

12.可塑性:粘土与适量的水混炼以后形成泥团,这种泥团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但不开裂。

当外力去掉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粘土这种性质成为可塑性。

13.釉:是施于陶瓷坯体表面一层极薄的玻璃态物质。

14.熔块釉:部分原料以熔块的形式引入釉。

15.湿传导:水分浓度差英气的水分传导。

16.喷雾干燥:将物料置于干燥室中将其雾化后,在与热空气的接触中,水分迅速汽化达到干燥物料的方法。

17.助磨剂:在水泥粉磨过程中,掺入的可提高粉磨效率,消降或者降低阻碍粉磨正常工作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裴 以彩龙(李 泥陶山距岗 质双文今文 红连化约化 陶壶时4时 和60期期 夹0-出的 砂4土陶 红00的器 陶0年( 为黑)距 主陶今 ,约红陶80在00中年国)出主现要最
早,烧成温度900℃左右。
8000年前: 陶器出现
新石器时代 出现彩陶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唐代及以后
黄 釉
汉代以后
❖ 晶体相是陶瓷材料中最主要的组成相,尤其是主晶 相——决定陶瓷的物理化学性能。
▪ Al2O3刚玉瓷,晶体组成结构紧密,具有机械强度高, 耐高温,耐腐蚀性能。
▪ BaTiO3,PbTiO3:晶体在居里点附近有很大的介电 常数,可组成性能优良的介电陶瓷。
2) 玻璃相:它存在于晶粒与晶粒之间,起着胶黏作用。
陶瓷
普通陶瓷
特种陶瓷
日用 建筑卫 陶瓷 生陶瓷
化工 陶瓷
化学瓷
电瓷等 工业用 陶瓷结构 陶瓷Fra bibliotek功能 陶瓷
结构陶瓷定义:以耐高温、高强度、超硬度、耐磨损、
抗腐蚀等机械力学性能为主要特征的陶瓷材料,因此在 冶金、宇航、机械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结构陶瓷:
1)氧化物:Al2O3, ZrO2, 莫来石、锆英石、钛酸铝。
殷商时代

陶器从无釉到有釉,为从乐扁陶过渡到瓷创
造国唐三彩了陶必瓷要发的展条 过件 程, 中由该 的半时“唐透期第代明釉一壶:釉次陶“发飞的第展跃出三到现”次半是。飞透我跃明”胎汉成陶是。代瓷的瓷以 器 “器后 , 第: 瓷 二釉 器 次陶 的 飞逐 出 跃渐 现”发 是。展 釉
5.0.1 陶瓷简介
※ 1. 陶瓷概念和分类
1). 陶瓷的概念
传统上,“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 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形、烧结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制品。
传统陶瓷包括常见的日用陶瓷制品和建筑陶瓷、电瓷等。
日用陶瓷-餐具
建筑陶瓷-地砖
电瓷
传统陶瓷一般是指陶器和瓷器的通称。
陶器的坯体烧结程度差,断面粗糙而无光泽,机械强度较 低,吸水率较大,无半透明性,敲击时声音粗哑、沉浊。
瓷器的坯体致密,玻化程度高,吸水率小、基本上不吸水, 有一定的透光性,断面细腻呈贝壳状或石状,敲击声音清脆。
分类依据为吸水率:
粗陶器(>15%)、普通陶器(<15%)、精陶器(<12%) 普通瓷器(<1%)、细瓷器(<0.5%)
广义的陶瓷概念: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
体材料和制品的通称。
德国陶瓷协会:“陶瓷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最少
④生物陶瓷:牙齿、人造骨骼等,主要有Al2O3、磷酸钙等.
电子绝缘件
透明陶瓷 B超设备的探头
※ 2. 陶瓷的性能特性
❖ 陶瓷材料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如: 具有熔点高、硬度大、耐腐蚀、抗氧化、化学稳定性好 和强度高等优点。
❖ 结构陶瓷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eg. 轴承、发动机)。 ❖ 功能陶瓷具备优越的电学性能、光学性能、磁学性能、
复杂性。
❖ 陶瓷材料的基本相及其结构要比金属材料复杂得多。
▪ 将陶瓷材料经切割、磨制和腐蚀后制成试样,放在 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陶瓷材料通常是由三种不同 的相组成,即晶体相、玻璃相和气相。
显微结构:显微镜下观察到陶 瓷相组成(种类、形状、大小、 分布及取向),各种杂质与显微 缺陷的存在形式、分布及晶界 特征。
功能陶瓷:
①电功能陶瓷:电介质陶瓷(电绝缘陶瓷、电容器介质陶瓷、 压电陶瓷)、导电陶瓷(YSZ)、陶瓷超导材料……
②光学陶瓷:激光陶瓷、闪烁陶瓷、电光陶瓷、陶瓷灯管、 透明窗口陶瓷
③磁性陶瓷:以铁和氧为主的一种或多种金属元素组成的复 合氧化物,又称铁氧体。 尖晶石型(MgFe2O4)、石榴石型、 钙钛矿型、钛铁石型、氯化钠型、金红石型……
久而久之,“China”成了中国的英文名称。
陶器时代
世界上第一种人造材料
----制出的陶器,盛裝液体的容器和煮食物的陶罐; ----吃不完的東西有了储存的地方; ----便于人們定居; ----进一步发展农牧业;
划时代之伟大发明!
秦兵马俑
从 陶 器 到 瓷 器
----纯净的粘土和石英、长石等原料配成泥浆,作成毛坯; ----烧好粗坯,再上釉; ----在1300oC高溫下,经烧结同釉密切的結合而成。
2) 碳化物: SiC/ B4C/ TiC/ZrC/…
氧化锆陶瓷
3) 氮化物:Si3N4, BN, AlN
4) 硼化物:ZrB2, TiB2
5) 硅化物:MoSi2..
6) 其它结构陶瓷。
功能陶瓷定义:对电、磁、光、热、化学、生物等现象或
物理量有很强反应,或能使上述某些现象或量值发生相互 转化的陶瓷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 陶瓷工艺学
Technology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第5章 陶瓷工艺
5.0 引言
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原料进行加工而成的 材料。
大约8000年以前,我国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已经使 用陶瓷,继而在宋、元时代发展到了很高水平。当时, 瓷器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大量运往欧洲各地,欧洲 人一向视中国陶瓷为无价之宝,所以,欧洲人把瓷器 叫做“china”。
声学性能等。
❖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陶瓷)
❖ 能够在各种苛刻的环境下工作,具有广泛的用途,是 一种重要的结构和功能材料。
❖ 但陶瓷材料塑性变形能力差,易发生脆性破坏,不易 加工成型。
※ 3. 陶瓷的组成和结构
❖ 陶瓷材料的特性主要是由它的物质结构和微观组织 的特点所决。
▪ 陶瓷的结合键是离子键和共价键。 ▪ 陶瓷材料结构的另一特点是显微组织的不均匀性和
晶相 玻璃相
J.G. Hao, et al., J. Appl. Phys. 主晶相 次晶相
114, 044103 (2013);
晶相 气相
1) 晶相:陶瓷显微结构中由晶体构成的部分 ;在陶瓷显
微结构中可以是由一种晶体(单相)或不同类型 的晶体(多相)组成。其中含量多者为主晶相, 含量少的称次级晶相或第二晶相。
含30%结晶体。一般是在室温中将原料成型,通过800℃以 上的高温处理,以获得这种材料的典型性质。有时也在高 温下成型,甚至可经过熔化及析晶等过程。”
美国和日本等国:陶瓷是包括各种硅酸盐材料和制品在
内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通称,不仅指陶瓷,还包括水泥、 玻璃、搪瓷等材料。
2). 陶瓷的分类
按陶瓷性能和用途来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