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

合集下载

(风险管理)经济资本配置与操作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经济资本配置与操作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经济资本配置与操作风险管理经济资本配置与操作风险管理经济资本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风险调整收益的核心工具,目前在国际先进银行中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关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管理取得了很大进展,其技术方法日趋成熟,而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管理却仍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现代银行信息化和技术化程度不断提高,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正大幅度增加,如何通过经济资本配置,提高操作风险的控制能力,已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配置与管理方法,并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经济资本的管理流程经济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与银行风险敞口的非预期损失(UL)等额。

银行的预期损失(EL)以准备金形式被计入经营成本,并在金融产品定价中取得补偿,事实上已不构成风险。

非预期损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它是指实际损失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该损失最终必须用银行的经济资本抵御。

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资本的管理流程分为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分配以及应用调试三个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

上述流程中,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基于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基于银行内部的VaR模型,而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一般采用高级计量法AMA获得。

(一)经济资本计量根据等额配置原则,经济资本在数量上等于风险敞口的非预期损失,其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简单系数法、收入变动法和资产变动法。

[1]从各国银行的实践看,资产变动法正在成为主流的经济资本计算方式。

对一个特定资产组合,经济资本的计算步骤如下:第一,计算资产组合中单笔资产的非预期损失。

首先,假设风险服从单尾β分布,计算该笔资产损失的标准差和数学期望再通过联立方程组反推该笔资产的损失分布函数;最后,在损失标准差上乘以经济资本系数。

第二,利用历史数据,计算资产损失变化的相关系数矩阵,该计算过程的复杂度较高,普通银行无需自己开发系统,而可直接运用CreditMetrics或KMV等软件实施计算。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配置框架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配置框架研究
ca a k ma a e e t i lb n n g m n .Ec o c c p t lal c tn n na e n a i g o r d trs sa mp r a tr a iy i i a s r f r o on mi a i lo a i g a d ma g me t b sn n c e i ik i n i o t n e l n Ch n ’ e o m f a t
第2 7卷 第 2期
长 沙 理 工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V 12 o 2 o. 7 N .
20 12年 3月 J U N L O H N S A U I E ST FS I N E 8 T C N L G ( O I LS I N E Ma O R A F C A G H N V R I Y O C E C L E H O O Y S C A C E C ) r.20 12
I siue,C i aAc d my o S in e ,Be n 0 1 0,C ia) n tt t ^ n a e f ce c s Oig 1 0 9 hn
A b t a t: e trs sa mp ra e t r ft emo e nma k te o o sr c Crdi ik i n i o tnt a u eo h d r r e c n my,a dc e i rs n g me take a tri h o me— f n rdt ik ma a e n yfco nt ec m r
c mm eca n . Ths p p ra ay e h i h r ceitc fc e i rs n t eh d fme s r me t a e n t e man o r ilba ks i a e n lz st e man c a a trsiso r dt ik a d ism t o so a u e n ,b s so h i

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作者:李京元黄建华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09期摘要:文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容易被忽视的非预期风险问题,通过分析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探讨了经济资本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中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案例,阐述了应用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经济资本的计量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基于经济资本的信用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这种差距,并不断借鉴先进的经验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关键词:经济资本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9-187-03一、前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种类也越来越多,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银行的潜在损失可以分为三类:异常损失、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

预期损失以呆账准备金的形式被计入了银行经营成本并在银行提供的产品的价格中得到了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

非预期损失指在经营管理中和经营风险过程中未来可能超过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损失,是银行真正的要控制和用资本来弥补的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比较关注可以预见的风险,但对于非预期的潜在损失却抱有侥幸心理,甚至大意忽略,也使得我国银行体系潜藏了巨大风险并长期处于高风险的运行状态。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近期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正是由于次级贷款的管理不善而引发的;此外,鉴于国外历史上多次出现的金融危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大多与银行不良资产有关。

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虽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但引发金融危机的各种隐患依然存在。

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简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它综合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坚持了“监管资本”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又提出了“经济资本”的新概念。

新巴塞尔协议下国际银行信用风险估值和经济资本计量

新巴塞尔协议下国际银行信用风险估值和经济资本计量

新 巴塞 尔协 议 下 国 际银 行 信 用风 险 估 值 和 经 济 资 本 计 量
当前国际银行信用 风险度量技术 ,是 以布莱 克 一 斯
科 尔 斯 一默顿 的股 票 期 权 定 价 模 型 为理 论 依 据 , K 在 MV 公 司信 用 监 控 模 型 ( rd oi r oe) Ceim nt d1的基 础 上 , J t om 由 P
[ 一E P 一5 ) 】 1 X ( O】
期 限调 整 ( ) 0 0 4 1 0 0 8 8× o( D b : .8 5 — . 59 l P ) g
对 于银行来讲 , 需要 努力去做 的事 情就是针对不 同
类 别 的 贷款 确 定 相 应 的参 数 ,并进 行 回 测检 验 。 巴塞 尔
在于 ,随着金融市场规范和多样化 ,银行不必持有贷款 到期 ,提前 预测风 险可 以帮助银行将不愿继续承担的风 险转移 、 剥离 风险。
在 这 个 理 论 思 想 下 , . 根 银 行 于 19 JP摩 97年 推 出商
以及银行集 团范 围内实施 。其 核心内容是关 于国际商业 银行风险 的识别 、度量和控制 ,以及在特定风险水平下 的国际银行资本金要 求。新协议 的实施 ,对 国际银行监 管和经营方式产生了极为重要 的影 响。现代商业银行管 理思 想将银行 资本金 数量与 其风 险估 值 的匹配程 度视 为银行抵御不可预测 风险的能力 ,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核 心 内容也集 中于银行 风险的识别 、 度测 和控制 。因此 , 商 业银行 风险度 测特别是 信用 风险估值 技术成 为近年 来
金 融理 论 界 和实 务界 关 注 的重 点 。

业化 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信用矩阵 ( r im tc) Ce t er s , d i 与在险价值 ( au ti )风险计量方 法结 合形成 了银 V lea rk s 行信用风险估值 技术 ,并在西方国际银 行中得到 了广泛 的应用。其效果也为新 巴塞尔协议信用 风险内部计量模 型 I B的实施提供 了实证支撑。对于处 于快速扩张期 的 R 中国,如何达到新 巴塞尔协议要求 ,建立 自己内部信 用风险计量模 型是一个难点 。这是 因为 ,基 于现代金融 理论基础之上的银行贷款信用风险识别 、度测和监控有 别于在公开市场交易 的其它金融工具 ,需要基于一个长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及其数据基础研究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及其数据基础研究
Fra bibliotek[ 摘
要]经济 资 本 计量 必须 以 数 据 积 累 为 基 础 , 本 文 将 探 讨 数 据 基 础 对 构 成 经 济 资
本 的三 大 风 险 ( 信用风险 、 市 场 风 险 和操 作 风 险 ) 进 行 有 效 计 量 的 重要 作 用 , 这 是 我 国 大 型 银 行 在 巴塞 尔协 议 三 的监 管下 参 与 国际竞 争 的必 然 选择 , 也是 中小 商业 银 行 在 利 率 市 场 化 下管理转型、 平衡 资 本 配 置 与 风 险补 偿 、 真 正 提 高整 体 盈 利 能力 的前 提 和 策 略手 段 。
G2 O国 家 在 金 融 危 机 中深 刻 认 识 到 各 国 金 融 数 据 的 缺 失 和 缺 乏 统 一 的 统 计 标 准 将 极 大 地 影 响 对 金 融 危 机 的 防范和 治理 。近年来 , 经营 管理 中的数据 问题 受 到各 方 关 注 , 大数 据 ( B i g D a t a ) ] 一 词 越 来 越 多 地 被 提
江苏银行江苏南京210001摘要经济资本计量必须以数据积累为基础本文将探讨数据基础对构成经济资本的三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有效计量的重要作用这是我国大型银行在巴塞尔协议三的监管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管理转型平衡资本配置与风险补偿真正提高整体盈利能力的前提和策略手段
[ 关键 词]巴塞 尔 协 议 三 ; 商业 银 行 ; 经济资本 ; 数 据 [ 中 图分 类号 ]F 8 3 2 . 2 [ 文 献标 识 码]A [ 文 章编 号 ]1 6 7 1 — 5 1 1 x( 2 0 t 4 ) 0 1 — 0 0 5 7 - 0 4


引 言

银行客户经理考试:客户综贡献测算题库

银行客户经理考试:客户综贡献测算题库

银行客户经理考试:客户综贡献测算题库1、单选下列不属于信用风险监管指标的是()A、全部关联度B、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C、不良资产率D、市值敏感度正确答案:D2、单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江南博哥)问题是:()A、信息系统升级换代B、合规问题C、员工的知识/技能培养D、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正确答案:B3、单选下列有关信息保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妥善保存客户资料及其交易信息档案B.在受雇期间不得随意透露客户的资料和交易信息C.在离职后也要受信息保密的约束D.将客户信息用于未经客户许可的其他目的正确答案:D4、判断题客户综合贡献是指公司客户因使用我行提供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产品或服务为我行带来的风险调整后的总体净利润。

()正确答案:对5、多选有关“接受监管”的正确做法是()。

A.客户经理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监管机构坦诚和诚实B.客户经理应当与监管部门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C.为维护所在机构形象,不应向监管部门披露负面信息D.客户经理应当接受银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正确答案:A, B, D6、单选公司客户经理要了解分管客户,包括:()A.了解客户账户开立和资金调拨情况B.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业务状况、业务单据等C.了解客户主营业务市场情况、客户风险承受能力D.以上全是正确答案:D7、单选中国银行业协会是()。

A.中国银行业自律组织B.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分支机构都可以是其成员C.营利性组织D.对会员单位提供资金支持正确答案:A8、单选某支行为争取业务已经批准了该项业务营销费预算,而客户经理并没有请客户吃饭就做成了该项业务。

当天,客户经理携带家人将该预算自行消费掉,其行为()。

A.因为业务已经谈妥,所以是合理的B.不合理,不应当申报不实费用C.如果消费超过了预算额度,则是不合理的D.是合理的,因为客户经理并没有浪费正确答案:B9、多选客户综合贡献包括()A、客户社会及战略贡献。

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

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

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为了确定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需要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旧协议中计算信用风险资本要求的方法不够精确,而且金融创新与金融交易的复杂性降低了原方法的适用性。

为此,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多种方法以使协议对于信用风险的度量更加精确,其中提出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的主要方法有三个:标准化方法,银行内部评级法(IRB法),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

1.标准法是对1988年协议中处理信用风险方法的修改。

首先是风险权重确定标准的变化。

银行资产按其是否有外部评级以及外部评级机构对资产的评级结果给予一定的风险加权比。

新协议规定,银行对国家及央行的债权风险不再按是否属0ECD成员国划分,而采用出口信贷机构对外公开的信用等级;对银行、金融机构的债权风险,既可以按实际外部评级结果而定,又可按国家信用风险权重提高一档的简便方法处理;对非金融企业债权风险权重,按外部评级结果确定。

在标准法下,长期信用评级适用于长期债权和短期债权,而短期信用评级只能用于短期债权;如果一家机构同时拥有多个外部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则选出两个最高者,若两个基本点最高者级次相同,则使用这一级次的信用等级作参考,若不同,则取次级作参考[20]。

巴塞尔委员会对外部评级提出了操作规定,建议各国监管当局不要允许银行机械地套用外部评级机构的结果。

正确的做法是,只有当银行及其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的评估资料的质量和方法感到满意时才去使用,并且银行在评估机制的选择上应保持方法的一致性,而不能拼凑不同机构的评估方法,这是因为不同的外部评级机构所使用的信用分析方法与等级术语不尽相同。

同时要注意所用评级机构的评估体系应与确定法定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保持一致。

对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选择还要注意其评估的客观性、独立性、透明性、可靠性、通用性和信息资源的充分性,而且监管当局要注意对上述标准的识别。

其次,风险权重具有了较高的弹性。

银行对其他银行的短期债权享受优惠风险权重,但条件是债权是以本币计值并以本币作为资金来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量化评估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量化评估

商业银行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根据《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可被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及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对操作风险来说,将其作为银行三大风险之一还是近几年的事,这是因为国内外银行发生的一系列大问题均与操作风险有关。

除了英国巴林银行破产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1.4亿美元的巨额损失外,巴塞尔委员会在2002年的调查中还显示,参加调查的银行一共报告了47,029件损失,其中五家银行的损失就达80亿欧元,可见操作风险在国外银行风险中发生的普遍性。

国内的情况也较相似,从广东开平分行4.83亿美元的巨额损失到中行刘金宝和建行张恩照事件,足以说明国内银行的操作风险也是较大的。

面对操作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防范化解风险,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量化操作风险,为风险评估奠定数据基础。

虽然操作风险的量化和管理在国际银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银行也才刚刚开始,但量化观念和方法的引入将对国内银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一、操作风险量化评估的必要性与其他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难以预测等特点,很难确切计量。

如果就单个年份来看,一些操作风险事件是无规律的,一旦将这些事项放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同类型的大量数据中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些操作风险往往会以某种稳定的概率发生,这正是人们量化操作风险的基础。

1.量化后的操作风险更易于被精确地识别和分析。

瑞士银行总裁维特说:“我们从不承担未经计算的风险”,这说明了风险计量的重要性。

近年来,银行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数理化、定量化的特征,逐步由简单的技术管理过渡到复杂的统计分析管理,并最终走向定量分析。

2.为操作风险分配应有的经济资本提供依据。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操作风险是不可量化的,不能为其分配资本,这种看法是一个误区。

操作风险的损失可分为预期损失、未预期损失和灾难性损失。

预期损失可编入预算中,对于未预期损失,银行应将其初步量化后,为其分配合适的经济资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长期以来,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一直落后于市场风险,这主要因为:首先,信用风险比市场风险复杂得多;第二,许多信用风险模型起源于市场风险领域研究,例如C-VaR技术;第三,许多银行自认为了解信用风险,而把更多资源都投到了市场风险领域。

但历史经验表明,信用风险控制不好,最有可能导致银行破产。

本文基于国内外银行的实践,着重讨论针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技术和经验,这将对国内银行目前正在推行但却不够扎实的经济资本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基本状况为信用风险而配臵的经济资本,应该基于信用损失的概率密度函数。

对“信用损失”的准确定义,各银行之间存在差异。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高风险的资产组合说明概率密度函数有相对长的厚尾,即存在较大的可能性损失会高于预期损失。

经济资本分配要达到的目标是非预期损失耗尽经济资本的概率(即破产概率)低于目标水平。

在操作过程中,目标破产概率的选取往往与银行本身的信用评级一致。

例如,银行理想的信用评级是AA,那么非预期损失超过其经济资本的概率就等于AA级公司债券一年期违约率,约为O.03%。

配臵经济资本的关键在于确定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

配臵体系通常假设准备金涵盖预期损失,而账面资本涵盖非预期损失。

在此框架下,如果风险敞口所要求的经济资本超过了实际可用资本,银行就面临资本不足。

贷款损失准备金一般分为专项准备金和一般准备金。

专项准备金是按照贷款预期损失,对贷款账面价值的调整,专项准备金不能吸收非预期损失,不作为权益或经济资本的一种形式。

一般准备金可用来吸收非预期损失,因此可以作为经济资本的供给。

大多数银行分配经济资本不仅抵御整个资产组合损失,而且抵御专门活动的损失。

理论上讲,分配给一项交易的经济资本应该被度量为考虑这项活动和银行其他活动分散化效应后,这项活动对整个资产组合经济资本要求的贡献。

在实际操作中,边际贡献为整个资产组合分配的经济资本减去排除这项业务以后资产组合分配的经济资本。

国外银行经济资本配臵体系的另一特征是,相互独立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别的风险分配经济资本。

也就是说,对每种风险分别估计概率密度函数,银行总经济资本分配是对每种风险资本分配的加总,通常不考虑各种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度问题。

二、总体模式经济资本计量的方法论和操作线路集中地反映在风险计量的总体模式上。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调查,国际先进银行在对信用风险进行经济资本计量时,通常分为两种模式——集合模式(Aggregative Models)和结构模式(Structural Models)。

1.集合模式集合模式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使用聚类分析(peer analysis)或历史现金流分析(historical cash flow analysis)推断出业务或产品类别的总风险。

历史现金流分析是从历史现金流的波动中估计一项活动总的风险。

历史现金流的波动假设等于将来的波动。

为了使银行的实施成本最小化,基本现金流的估计通常从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始数据中产生,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一些调整,以便一个期间的现金流可以近似解释成为这项活动的经济收益,有时称为“净税后运营利润(NOPAT)”,给定历史NOPAT时间序列,一项活动总风险由NOPAT 和名义规模的历史比率的标准差来代表。

集合模式在操作风险为主的非金融公司使用更普遍,但在受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影响更大的银行并不普遍。

在银行中,集合模式主要用来评估业务或产品线的表现、高层次的战略决策,或用来验证结构风险模型,而不是用于日常的投资或风险管理。

集合模式有两个局限:第一,数据可获得性使它在个别交易或客户关系(如产品定价决策)上使用比较困难。

第二,模型对分别分析的业务线内资产组合构成的变化相对不敏感。

例如,如果银行资产组合信贷质量和竞争对手明显不同,聚类分析会产生误导。

同样,如果银行资产组合当前构成与历史构成不一致,历史现金流方法就不适当。

2.结构模式结构模式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分别设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模型估计总体风险。

关于信用风险模型,大多数银行使用多种建模方法。

经常是对某些产品线(如消费者或小型业务贷款)采用“自上而下法”,在其他产品(如大公司客户)采用“自下而上法”(如图2-1)。

图2-1信用风险结构模式自上而下模型经常用来估计消费者或零售业务贷款池的信用风险。

在一个广泛的子资产组合内(如信用卡),所有贷款都被当做同质处理。

银行把估计的概率密度函数建立在子资产组合历史损失的基础之上。

某些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准确的估计,银行把自己的历史损失经验和同业的损失经验组合在一起(通过公共财务报表等途径)。

目前,美国的大银行正在朝自下而上的信用风险模型方法上发展。

对大中型市场的客户度量信用风险的方法主要是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下而上方法明确地考虑信贷质量和其他构成效应的变化。

自下而上的建模过程根据客户财务状况和信用债项结构的评估,在每一笔债项(贷款或授信)的层面上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

三、“自下而上”模式“自下而上”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式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正在成为国际银行的主流趋势,它包括三个要素:(1)时间段(planning horizon)的选择和“信用损失”的定义;(2)贷款估值方法;(3)与信用相关的选择项处理(credit-related optionality)。

1.时间段和信用损失定义信用风险建模要考虑“信用损失”的定义和度量信用损失的“时间段”。

为了分析方便,银行通常选择一年期,使用违约模式模型(Default Model,简称DM)或盯市模型(Mark-to-Market,简称MTM)来定义和度量信用损失。

从概念上看,信用损失是在设定的时间段内,资产组合的现值和未来值之间的差额。

因此,银行要估计资产组合现值和未来值的概率分布。

在估计方法上,国外银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路:DM模型表现为在时间段内只有贷款违约,才发生信用损失。

而MTM模型的视角更宽,除了违约外,经济价值的下降也产生信用损失。

(1)违约模型银行用来定义信用损失最普通的方法是DM方法。

有时它也称为两阶段模型:违约和不违约。

如果贷款不违约就没有信用损失,如果贷款违约,产生信用损失,它等于客户合同规定的金额和贷款在偿债期(workout period)内实际净现金流(回收额减成本)之间差额的现值。

初始价值每一美元的损失率以LGD表示,它作为随机变量,自时间段开始起价值就是不确定的。

如果所有的信用暴露有一年期限,DM模型至少在概念上考虑了资产组合所有的信用损失。

对于有效期限超过一年的贷款,DM模型忽略了一年的时间段以外和违约相关的信用损失。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些银行通过贷款期限来调整信用工具的评级,也就是说同一客户较长期贷款(违约概率高)比短期贷款级别低。

实际上,这种调整往往是特定的,即除违约概率以外的关键参数,如贷款违约之间的相关性,通常不能根据期限进行有效的调整,由此难以评估期限因素所产生的全面影响。

(2)盯市模型MTM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即便在时间段内交易对手没有正式违约,其经济价值也有可能下降。

尽管当前很少银行在交易账簿外使用MTM模型,许多模型的开发者认为美国银行在几年内将从银行账簿的DM风险模型向更一般的MTM模型转变。

MTM模型是“多状态”的,“违约”只是信用评级变化的几种状态之一。

实际上,信用资产组合假设是盯市的,更准确地说是盯住模型的。

定期贷款的价值将使用折扣现金流法,此方法下贷款估值使用的折扣率反映的是该级别贷款市场决定的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

为了说明DM和MTM模型差别,考虑一笔内部评级为BBB级的贷款。

两种方法下如果在时间段内违约贷款丧失价值。

DM模型下损失率由贷款的LGD表示。

MTM模型下,在时间段内如果贷款没有违约情况下遭到降级,或在金融市场上信用风险利差增加,也发生信用损失。

相反如果信用评级提高或信用利差收窄,贷款价值增长。

2.贷款估值方法在上述两种模型下,建模者都需要准确届定每个信用工具在时间段的开始和结束期当前价值和将来值,这也是自下而上方法的根本要求。

(1)MTM模型下贷款的当前值。

贷款当前值是合约现金流目前的折扣值。

用来对合约现金流进行折扣的利率反映:由国债收益曲线表示的无风险利率期限结构;对每个信用评级,由市场决定的信用利差期限结构。

这种规定假设除了特殊的随机效应,信用风险利差取决于特定工具的信用评级。

在理论上,应用于一笔贷款合约支付的信用利差不仅反映贷款的违约概率,而且应反映LGD的均值和波动性,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对有同样违约概率,但在违约时有明显不同的预期损失率的贷款,不应该采用相同的信用利差。

(2)MTM模型下不违约贷款的将来值。

不违约贷款(从时间段末开始)的将来价值是剩余合约现金流当前的折扣价值。

由于贷款的信用评级可能发生变化或由于已评级贷款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发生变化,折扣率不同于在时间段开始时计算贷款价值的折扣率。

(3)MTM模型下已违约贷款的将来值。

对在时间段内发生“违约”的贷款进行现值建模,银行不依靠合约现金流的折扣。

通常情况下,已违约贷款经济价值的下降以LGD表示。

通常,LGD依赖于工具的优先性和抵押品类别加随机的“风险因子”(4)DM模型下贷款估值。

该模型下,贷款的当前值等于账面值。

在时间段末对贷款的估值只有两种情景:违约和不违约。

不违约贷款的将来值是账面价值,违约贷款价值的下降是贷款账面值乘以它的LGD。

DM模型下信用风险利差的变化和降级都不影响将来的贷款值。

实践中,DM模型下贷款估值很重要,该方法简单易行,普遍适用于国内的商业银行。

3.信贷相关选择项与简单的贷款相比,对多种信用工具而言,信用暴露不能清晰确定,而是依赖将来随机事件的发生。

一个“信贷相关的选择项”的例子是额度授信,在固定的时间内银行同意根据客户意愿预付资金。

该限额的一般特征是客户提取率随客户信用质量恶化而增加。

在当前的信用风险模型下,与信贷限额相关的信贷相关选择项把提取率作为客户期间末信用评级的已知函数。

在MTM模型下,计算限额的将来值时,通常把限额假定为一笔等于假设提取的贷款。

DM模型下,未提取的信用债项被转换为“贷款等价暴露”(Loan Equivalent Exposure),使它可以和定期贷款比较。

总之,贷款的信用风险损失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PD或客户评级的迁移概率;(2)贷款LGD;(3)金融市场上信用利差的变化。

四、信用风险计量的一般方法1.基本程序简单地说,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大体上分为4个步骤:(1)对每个风险敞口和资产组合,计算给定时期内的预期损失水平。

(2)计算每个风险敞口预期损失的波动额,即非预期损失。

(3)计算资产组合预期损失的波动额。

(4)计算整个资产组合信用损失的概率分布,并测定对应于每一个敞口,在给定臵信度和时间范围内,需要多少经济资本来吸收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