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读后感

《屈原列传》读后感

《屈原列传》读后感《屈原列传》也是《史记》中的名篇。

说的是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这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古代文化名人了。

为什么呢?人人都过端午节呀。

端午节吃粽子不就为了纪念屈原嘛。

他的名字叫屈平,他和楚国的王族同姓,都姓芈。

有人说屈原不姓屈吗?不是啊,屈原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字灵均。

这篇文章,一共分四段,第一段先说屈原的身世,又说了他为什么会遭受小人的诬陷,为什么写离骚。

同时也介绍了一下《离骚》,这个文章写得非常有水平。

第二段,说的是张仪匡楚国的地盘儿。

这张仪很厉害啊,就凭自己两行伶俐齿,三寸不烂舌,竟然就让楚国遭受了这么大的损失,他还没事儿。

也不是没事儿,这不是楚王就要张仪来,连汉中的土地都不要了。

那张仪怎么脱得困呢?他跟楚王的宠臣靳尚好啊,是老铁啊,有钱能使鬼推磨了。

他让老铁去通融楚王的宠姬郑袖。

张仪很聪明,因为他知道郑袖是楚王的爱妃,特别的宠信她。

而且郑袖这个人嫉妒心很重。

张仪就利用这个。

来到楚国之后,他就被囚禁起来了,但是张仪暗中沟通靳尚。

让他去打通关节,主要的是游说这个郑袖,说这回张仪来呀,是来和亲的。

秦国呢,要嫁过来一个公主。

这公主长得漂亮,陪嫁的东西也多。

到时候咱们楚王一定会喜欢上这秦国的公主,又迫于秦国的势力,一定会立秦国的公主为王后。

那到时候您就失宠了。

郑袖一听这个,那还能干?郑袖别的都不怕,最怕的就是失宠。

当时方寸就乱了,那您说我该怎么办好?好办,您向大王进言,多给张仪说好话,让大王把张仪放了。

放他回去,张仪他念您的恩情,他自然就不会让秦国的公主嫁过来。

这瞎话郑袖都能信。

然后郑袖呢,就天天在枕头边儿吹风啦。

大王啊,秦国都把张仪送来了,这就是说秦国很看重您。

可是张仪,那是秦王眼前的红人。

您说您真要杀了张仪,那秦王还不对您恨之入骨?那到时候肯定得发兵打您。

你一定要杀张仪的话,那不如我就带着我的孩子,我们去乡下吧。

我们呀,可不想遭受刀兵之苦。

这楚怀王,他倒不是怕秦国来打他,主要怕的是郑袖离开他。

《屈原列传》读后感 _其它范文

《屈原列传》读后感 _其它范文

《屈原列传》读后感 _其它范文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

屈原一生中遭遇了两次大的挫折。

屈原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代表,主要原因是他很有才能和爱国情怀,在楚国遭受打击,但是他始终不背叛楚国。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总有一种悲叹,一个真真的跋涉者,一个真真坚持自己理想与情操的人,它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

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人的意志无不在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对生命的看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走过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都理解不了古人。

读《屈原列传》的时候,吸引和震撼我的已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哀。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屈原》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屈原》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屈原》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屈原》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屈原》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的读后感1读完屈原我心中更多的是愤怒与惋惜。

愤怒的是那些在楚国占有庞大权力,但为了个人暂时的利益而私通秦国,背地里说屈原坏话的佞臣小人。

惋惜的是屈原这个政治人才一生的政治道路都被“亲小人,远贤臣”的楚怀王这样白白的断送了。

屈原出生在当时楚王朝一个占据着重要地位的贵族家庭,他出生的日子更是被古代人称为几百年也难得出现的良辰吉日。

因此,屈原的父亲从小就对屈原寄以很大的希望。

因为出生在一个有这显赫地位的家庭,他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屈原十岁那年,父亲伯庸战死疆场,母亲也因此改嫁。

从此以后,屈原便于姐姐女嬃相依为命,在屈原父亲生前为他聘请的一个老师的教育下,二十岁那年,屈原便告别亲人和老师因在家乡抗击秦兵的卓越表现被太子熊櫆招入兰台宫,任文学待读。

他在这个荟萃人才之所,以自己辅佐皇上统一天下的气魄终于折服了太子,成为日后楚怀王的重要辅佐大臣。

在屈原任左徒之职的时候,他进行了改革与变法。

但会对贪官造成打击,那些大臣便背地里说屈原坏话。

使屈原降职为三闾大夫。

一次,秦国国相对楚怀王实施了政治欺骗,事候屈原直言批评怀王,怀王不应轻信了小人的谗言仅不听还将屈原流放到了汉北。

在汉北有一条河,河对岸就是韩国了。

一天屈原从茅屋里走出来,只见一个人用斗笠遮住脸,从河那头乘小舟过来了。

那人恭敬的对屈原说道;"尊敬的三闾大夫,您既然在出国毫无用武之地,那您就到我们韩国来吧,这可是我们韩国国君诚挚的邀请。

"说完,指着身后的一辆马车,“上车吧!”屈原听了,摆摆手;"楚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可不能做像‘苏秦、张仪’那样的叛国贼。

”那人听了说:“我也是楚国人,你看我现在多好啊!天天要吃又吃,要喝有喝,衣食无忧,何必要留在一个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地方呢?”屈原听完,直言拒绝。

史记屈原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屈原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屈原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屈原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这本书依照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体例想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看完史记,是时候写一篇史记读后感了。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史记屈原列传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史记屈原列传读后感【篇1】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礼貌古国。

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以往的惊心动魄,思量以往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

可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仅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

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

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

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

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

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

于他,项羽可是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

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

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

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

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可是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

屈原列传读后感

屈原列传读后感

屈原列传读后感
读《屈原列传》,让我对屈原的无私、自由的精神深深感动,也对他在不幸中创造的生活精神坚强有了崇高的敬仰。

屈原安之若素,不论环境如何困顿、艰难,他依然保持着勇敢的心、正直的品行和自我奉献的精神,把他无私的情操传递给了每一个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一片暗室中找到生命中属于自己的光明。

他曾流泪,也曾笑谈,今时古时,他都是一个崇高的生机勃勃的英雄。

屈原用他命运冲击的青春热血激荡出一片生命的艳丽;用他的生命落花流水般的高尚品行绘制出一副思想的天宝地图。

他的故事,激发着我们每个人心中最伟大、最振奋的正能量,让我们在看到他的传奇和爱国精神时放声高歌,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以及我们今天生活得更加明朗而歌唱!。

读《屈原列传》有感(4篇)

读《屈原列传》有感(4篇)

读《屈原列传》有感(4篇)读《屈原列传》有感1屈原被贬之后,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热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重点写了他的壮烈牺牲。

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是一种宏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顽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

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

但是,合上书页,静下心来认真想想,当故国沦陷之时,向那滚滚汨罗江水纵身一跃,了却残生,当真是最好的选择么?在重新阅读过《史记》和《史记精讲》中的相关章节后,我对屈原以身殉国的做法有了更多的熟悉。

我认为:当自己的国家深受外敌蹂躏之时,我辈青年当拍案而起、跳将出来,拼尽自己的力气,为国奋斗,哪怕马革裹尸,血染沙场,也算死得其所!而不是丢失信念与士气,单独徘徊于江湖一隅,毫无意义的轻易了结自己的生命。

话虽这样说,屈原的做法却仍值得后代永久敬重,我认为:他的以身殉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讲确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的精神却永久值得我们学习!特殊是在这个喧嚣、轻浮的时代,当金钱的作用被夸大到一个令人瞠目的地步时,当爱国精神被群众所讥讽为“老土”时,当有识之士们惊呼“我们已经穷的就剩钱了”时,我们太需要屈原的精神了!他的正直、他的刚烈,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般高洁的品质,正是我们所极为欠缺的!所以,让我们临时忘却身旁的浮华,闭上双眼,让思绪飞过千年的风霜,去倾听一下汨罗江畔那凄凉的歌声,与宏大的心灵做一次深化的对话吧!读《屈原列传》有感2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进,冲刷着很多的灵魂,该留下的,永垂青史;不该留下的,永生不现……听?是谁在低低吟唱?只见屈子披头散发,眼神布满了无助与无奈。

屈原列传读后感(通用5篇)

屈原列传读后感(通用5篇)

屈原列传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读后感1《屈原列传》与贤人政治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塑造了一个“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屈原,千古流芳。

就是这样一个屈原,居然被上官、靳尚、张仪等人不明不白地给害了。

呜呼!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莫敢直谏,其后楚竟为秦所灭!暖乎!若是屈原不死,秦何以灭楚?何以定天下?历史也许因此而改写也!所谓贤人政治,就是说治乱由人,任贤臣而感天地泣鬼神,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用小人则灾祸由此而起,异变由此而生。

故周八百年江山是姜子牙之魂保佑,齐之霸业系由管仲,汉兴乃由张子房,蜀兴系由诸葛亮;同样,商亡是杀了比干,楚亡是去了屈原,秦亡是赵高作祟。

说来说去,君主只要会用人就可以了,本人才德并不重要。

齐桓公好色好小人,但只要全盘信任管仲仍可称王称霸;汉高祖无才无德,但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便可逼项羽乌江自刎。

一部中国政治史,由是留下了无数半人半神的名字。

贤人政治的产生,人皆道是人治体制造成的。

的确,西方政治史的名臣没人有像中国名臣被神化的地位,流放了但丁的佛罗伦萨也还是佛罗伦萨。

可中国人就真有这么大能耐,一人左右天下事么?最明显的例子,诸葛亮。

“伏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刘备将二人尽得,天下仍未安于蜀汉。

相反,蜀是三国中实力最弱者厂。

于是人们只好说,诸葛亮,寸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呀。

在人与天的较量中,人们似乎又默认了贤人未必应天而生,天未必感人而动了。

这,也算是不走运的“贤人”们的一条借口吧。

就以屈原来说,《史记》并没有独立的《屈原列传》,而是屈原、贾谊合传为《屈贾列传》。

贾谊何许人也?汉文帝时天才少年,献上的削藩、和匈奴、重农抑商、禁私铸币等等政策,都或早或晚被采用,对安定汉江山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屈原列传读后感

屈原列传读后感

屈原列传读后感《屈原列传》是先秦时期的一篇传记性散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的一生。

他忠于赤心的为楚国奉献了他的智慧和才华,但最终却因被谗言陷害而自尽,以身殉国。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震撼和启迪。

屈原是一个有着崇高志向和赤子之心的人。

他致力于楚国的国家事业,并且用自己的文学才华为楚国人民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他深爱着楚国,可是却因为没有得到信任和支持而备受打击。

屈原的忠诚和专注是我所深敬佩的,他不顾一切地为楚国付出,但却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

虽然他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形象却永远地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社会风气的写照。

楚国政治的腐败和短视,是导致屈原悲剧发生的根源。

他的才华和智慧没有被充分利用,他的忠诚和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屈原的遭遇给我很大的震撼,也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也像屈原一样,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汗水,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关注。

这让我深思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

屈原的才华和思想在文章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他的诗篇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的情感,表达了他对楚国的热爱和忧虑。

屈原的诗句之美,让我更加欣赏他的文学才华。

屈原的思想理念不拘一格,他提出了“儒家之学博而不精,墨家之学精而不博,道家之学无所不精”这样的观点,表明他对儒家、墨家和道家学说的思考与创新。

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感染力,在古代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我对屈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楚国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情节紧凑,语言简练。

文中穿插着屈原的诗句,使整篇文章既有文学美感又有历史参考价值。

对于喜欢历史和文学的我来说,这篇文章是一次难得的阅读体验。

在读完《屈原列传》后,我不禁对屈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钦佩。

他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国家,虽然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他却成为了古代楚国历史上的一位英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屈原列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屈原列传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列传读后感1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题记
拂去历史的粒粒尘埃,走进那漫漫历史长河。

拾取这历史沙滩中的粒粒贝壳。

诶,这一颗竟是如此的玲珑剔透,光彩夺目。

原来这是一颗闪光的珍珠。

楚人的珍珠,亦是世人的珍珠,这就是为世人所敬仰的屈子,灵均。

曾几何时,你也是性格之奇特,品性之高雅。

你以芰荷为衣,以芙蓉为裳。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曾几何时,你也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曾几何时,你也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无奈地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声声哀叹。

曾几何时,你也是忠君爱国,视君为美人。

你博闻强志,娴于辞令,也曾声明显赫,贵为左徒。

你推崇改革,实施美政。

可终究还是触及到封建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置百姓民族的利益于身后。

他们嫉贤妒能,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把你粉身碎骨。

这就是你所说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吧!而此时你所朝思暮想的"美人"确还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分善恶,不辨忠奸,察纳雅言。

对你是避之唯恐不及。

面对如此打击你并没有气馁,因为你还有"举长矢兮射天狼"壮志未酬,又怎能说放弃就放弃呢?于是在秦国正准备打击楚国之时,你便力求合纵抗秦,然而,怒张仪之狡诈,哀楚王之愚笨。

便为张仪的商於六百地所欺骗,从而使齐楚两国从此断交。

致使楚国遭受偷袭,而无一国援救,楚国亦是屡战屡败,合纵抗秦之术也早已名存实亡了。

最后楚王也死于秦国,你也被不知觉醒的顷襄王所放逐。

面对山河的支离破碎,面对百姓的流离失所,虽然你已清楚的明白楚国已经病入膏肓,已经烂到骨子里了,但是这泱泱楚国的命运岂是以你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

于是你沉沦了,你绝望了。

那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独自一人失魂落魄地走在这汩罗江畔,你深深地感慨道:"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有人问:那你为什么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呢?但你任然以"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漫蠖乎?"来维护自己的高洁志向。

你如出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绽放在我心田里;亦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盛开在世人的思想里。

你就是楚国的泪,亦是楚国的魂,你的诗也随汩汩江水流入我的心里,在我的心里荡起阵阵涟漪。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列传读后感2
回顾历代王朝的兴衰,总是令人叹息而无奈的。

战国后期,秦国在诸侯争霸中愈显锋芒,开始吞并六国。

在激烈的秦楚之争中楚国节节败退,步步堪忧。

然而楚国之内,楚王昏庸,吏治腐败,忧患意识淡薄。

此时,楚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面对国家危亡,极力劝谏以拯救摇摇欲坠的楚国,然而哪知那昏庸的国君“亲小人,远贤臣”,他处处受排挤,脱离了楚国权力中心,心忧天下却只能心痛无奈地被放逐。

他,就是屈原。

屈原所在的时期是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此时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而楚国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最初,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激烈的秦楚之争中,作为爱国文人,屈原固然有他不可逃避的历史使命,即尽自己所能保卫国家,守护家园。

他爱楚国,爱楚国的人民,爱得深沉。

他屈原的诗表露着他的一片真诚,他的实际生活也表明他的言行一致。

他在政场上失意了二十几年,颠沛流离,却从来不曾离开他的祖国。

他热爱楚国,热爱楚国的人民,甚至到了最后宁可溺死在楚国也不离开。

屈原的爱国情怀与政治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尤以《离骚》表现得最为突出。

屈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在乎的是国家的倾覆而不是个人的得失,正因为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才不回避斗争,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屡次直谏。

伴君如伴虎,当时的游说之士都要当心“无婴人主之逆鳞”,而屈原则不然,他正道直行,用他所坚持的标准来衡量,提出“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直接批评楚王“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悟”。

屈原在《离骚》中还提到“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他痛斥楚王朝政昏乱,颠倒是非,高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事实高于人情的态度确实大有悖于中庸之道,然而这种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正是屈原的可贵之处。

屈原还提出了著名的“美政”思想。

《离骚》中提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可见“美政”是屈原的向往,也是他的政治原则。

以“美”形容可施于他人的言行,见《老子》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在《荀子儒效》篇中也有“美政”一词,所谓“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则美俗”,其意为使其政美。

屈原则以“美政”为一个完整的概念。

美与善是通用的,这里不用善政而用美政,是强调了程度上的区别,美之较善意味着更高的追求,“美政”便是一种理想的政治。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美政”思想极力抨击旧贵族腐败集团,损害了其利益,屈原便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奸臣小人的诬陷,加之,楚王日渐昏庸,听信谗言,疏远屈原,种种不利导致了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汉北。

尽管命途多舛,在政治道路上受尽挫折痛苦,他对楚国的热爱却从不曾减弱半分,重重压抑与无奈终于使他承受不住。

汨罗江边,江面异常平静,他轻拂衣襟,泪湿青衫,投入冰冷的江水,那么决绝,带着对楚国的赤子之心,与无能为力的痛楚无奈。

他终于是选择了逃离。

不,这决不是逃离!他只是以另一种方式,以死亡,对朝政的腐败昏乱表示无声却铿锵有力的抗议!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他怀才不遇,遭人陷害,热爱楚国却只能眼睁睁看它沦陷。

也许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命运。

但同时他又是伟大的,他是一位行动者,也许他的离去并没有带来楚国朝野的醒悟,也没有改变楚国被吞并的命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忠贞与高洁,由古至今,一直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灵。

屈原列传读后感3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抵抗的困难会让我们动摇对这个梦想的信念,但是我们就要执着的坚持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低头。

而屈原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

在《屈原列传》中,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不明是非;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

最主要的是他——要改革,导致很多的达官贵族不满,但是屈原在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事后,屈
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

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

屈原回首再回首,擦干了自己的眼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在这个故事中,屈原有着很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面对国家的灭亡屈原并不是去取悦新的国王,而是毅然决然的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谱写了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赞歌。

而且,我们应该遵从自己的理想,让自己不再有遗憾,这样任何的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的脚步,因为我们已经经受住了梦想的考验,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而且我们应该时刻清新自己的头脑,不让自己的头脑变得像黄河的水一样浑浊。

其实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学到的是人只有在经历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自己的潜能,将自己的困难变成自己的垫脚石,让自己的人生中登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