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知识点新人教版
《乡愁》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乡愁》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与散文家。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现居台湾。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并自称是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白玉苦瓜》《莲的联想》《在冷战的年代》《天狼星》《与永恒拔河》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等。
这首诗写于1972年。
同所有漂流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易”但韵味无穷的《乡愁》。
考题例析1.(2015•贵州贵阳中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著有诗集《望舒草》《我的记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它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2.(2014•沈阳中考)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春》《背影》都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所作。
B.《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C.《钦差大臣(节选)》中众人得知受骗后,气急败坏,相互指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情怀”,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家乡的美好,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主题是乡愁,通过对乡愁的描绘,让学生理解乡愁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乡愁》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通过描绘童年时代的欢乐时光、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成年后的远离故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课文的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并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
但他们对乡愁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理解乡愁的含义。
此外,学生可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没有深刻的体会,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乡愁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朗读、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乡愁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原因:乡愁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
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理解乡愁的含义。
3.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乡愁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课文同步讲解素材新人教版

多角度表达情感
—《乡愁》中的情感表达
常言道:“诗言志。
”每一首诗中都包含着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余光中在《乡愁》中的情感表达并非一语中的,而是通过多个角度来表现,最后得到升华的。
一、表达亲情之爱
1.对母亲的浓浓思念
可以想见,作者小时候在外面学习,当想念母亲时,就通过寄信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爱意;到了后来,母亲去世了,便常常忆起那“矮矮的坟墓”,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对妻子的相思之情
由“船票”不难体会到,因为种种原因,作者不能经常与家人团聚,只能回想通过坐船才能与亲人相见的场景,想到这一过程只能体现在一张张的船票当中,心中生发出诸多伤感。
二、抒写爱国之情
在前文表情达意的基础上,作者面对“一湾浅浅的海峡”,再也无法抑制心中澎湃的情感,于是将对祖国的爱融会在了字里行间。
在此,便强烈地抒发了内心的希望,由衷地期待着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让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作者情感的表达是在逐层递进的,由对家人、家乡的思念,提升到了对伟大祖国的爱,这是情感的升华,体现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上课课件新人教版

长大后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 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邮票
船票
乡愁
坟墓 比喻(借 物抒情)
海峡
3.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的母子之情.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的夫妻之爱. 坟墓:作者中年时代痛失母亲的生死之情. 海峡:作者晚年时代面对国家分裂的家国之思.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余光中选集》第一卷(安徽 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同所有漂泊到台湾岛 的同胞一样,余光中虽身居台湾岛,但内心深 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情怀 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
可相比的特定的广阔内容.用诗人的话来说, 他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 在内的整个祖国大陆的眷恋.1972年,20多 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 厦门街的旧居内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乡愁》 这首诗.
喻情.用“邮票”诉说对母亲的思念,用“船 票”表达对爱人的思念,用“坟墓”表现与母 亲的死别,用“海峡”抒发家国之思.全诗用 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抽象的“乡愁”,极富感 染力.
2.构思精巧,富于音韵之美.
诗歌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为线索,以大 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 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祖国.诗歌的 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 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形式 于整齐中蕴含参差之美.
课文精讲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
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

《乡愁》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者: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诗人。
其诗《乡愁》用朴实形象的语言,艺术地再现了故乡之思,亲人之恋,故国之情。
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赏析一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知识点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知识点新人教版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文章赏析: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
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课文原文、教
案及知识点
一、课文原文
梦里不觉秋已深,身在何处?忘了归程。
[我又回到了那小溪,小溪蜿蜒着穿行在田野中。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那里赶来了一位面容黝黑的老翁,他弯下腰,拢起水,用手掬向嘴里。
]辞家欲上长堤路,寂寞踟蹰意漫悠。
[我再向河边走去,这是我小时候经常玩耍的河滩,现在却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
]长亭短亭前后影,又是关山岸畔头。
二、教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最初的“乡愁”何以而生
•理解杨绛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必会词汇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乡愁”的起源和表达方式
•难点:理解杨绛笔下的故乡情结
3. 教学过程
Step 1 自由阅读
学生们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
Step 2 背景知识
教师介绍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的《乡村四月》诗,引导学生探讨“乡愁”这一古老的情感。
Step 3 课文学习
教师解读课文中的生字和必会词汇,并让学生自行翻译、理解。
Step 4 读懂课文
教师分段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每一段课文的大意。
Step 5 探究乡愁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乡愁。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说课稿新人教版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参与度,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诗歌的欣赏和创作技巧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理解课文《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构思。
难点:
1. 深入理解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解决办法:
1. 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
2.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和文学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人余光中,通过朗读和演绎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 实验法:开展诗歌创作实验,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 游戏化学习:设计诗歌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制作多媒体PPT,展示《乡愁》的文本、诗人简介、相关背景图片等,辅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 视频:播放相关的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讨论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拓展学习空间。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乡愁》这一课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怀念过故乡的美好?”(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乡愁》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文章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
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
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
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
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