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汇总(上)
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文学常识

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是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包括文学史、文学流派、文学名著以及一些文学概念等。
在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和一些与文学相关的传统文化。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
首先,在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和文学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可以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等。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代表作品。
例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它记录了西周时期的民间诗歌,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红楼梦》则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弘扬。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经典著作有《论语》、《大学》、《中庸》等,其中《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章,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影响最大的儒家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达,提倡了诗词曲赋的写作方式和艺术形式。
其次,古代文学常识还包括一些文学名著和作家。
在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我们学习了《红楼梦》和其作者曹雪芹,以及《木兰诗》和其作者白居易。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宝藏,它以宏大的题材、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读者。
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他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巨匠之一。
而《木兰诗》则是唐代作家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女将军木兰为国家出征的故事。
除了文学作品和作家,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与文学相关的传统文化。
例如,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代表了丰富的艺术创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古代文人的墨宝,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梳理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一、课后词01、《沁园春?雪》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02、《雨说》田圃喧嚷洗礼襁褓温声细语润如油膏05、《敬业与乐业》征引旁骛亵渎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行相顾强聒不舍0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陨落灵柩凌驾睿智弥留之际媚上欺下恪尽职守、07、《傅雷家书两则》凭吊谀词扶掖大惊小怪廓然无累重蹈覆辙涕泗横流自知之明气吞斗牛08、《致女儿的信》忐忑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一抔黄土09、《故乡》萧索家景如许鄙夷恣睢10、《孤独之旅》厚实嬉闹驱除歇斯底里11、《我的叔叔于勒》拮据栈桥煞白十拿九稳12、《心声》沙哑发窘抽噎出风头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根深蒂固持之以恒轻而易举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袖手旁观15、《短文两篇》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17、《智取生辰纲》怄端的干系寻思逞辩勾当18、《杨修之死》沉吟禀请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19、《范进中举》倒运腆着舍与央及管待商酌叙功相与唯唯连声20、《香菱学诗》腻烦怔怔笑吟吟茶饭无心挖心搜胆精血诚聚二、文学常识01、《沁园春?雪》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导人。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02、《雨说》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现代诗人。
台湾中兴大学毕业,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
被称为“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
03、《星星变奏曲》选自《上海文学》,作者江河,原名于友泽,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艾青诗选年代序号题目思想感情三十年代1 《当黎明穿上白衣》这首诗通过描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和诗人的感受,传达了诗人对光明到来的兴奋喜悦和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
表达诗人对黎明、光明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2 《阳光在远处》是诗人艾青1932年作于异国他乡的诗作,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对理想的向往。
阳光象征着光明和温暖,是诗人心中的希望和理想。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旅客的心啊,这些暗色调的景致与阳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对光明的渴望。
3 《那边》《那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1932年艾青在,国途中,当时国家,忧外患,,况紧急,在这种情况下艾青写,这首诗,表现了艾青忧国忧民的思想。
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烈的追求,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对物质贫困然而精神富有的依恋。
4 《窗》艾青的《窗》是一首爱情诗,通过描写窗外的景色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年轻人了年青人坠入爱河的初恋情景。
诗中通过描写“她”的眼睛,象征着爱情的光芒,表达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5 《透明的夜》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抒情新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艾青因发行美术画报等宣传品被捕,囚于上海看守所期间所作,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怀念。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景,充满了生人气息,包括酒徒的阔笑和狗的吠声等细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复杂心境。
6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对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
7 《芦笛——纪念故诗人阿波里内尔》作者在上海监牢的不眠之夜,借铁栅外的灯光,写下了这首悲壮的、叛逆的诗篇《芦笛——纪念故诗人阿波里内尔》,他控诉了这个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

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梳理月夜忆舍弟杜甫作者文常: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有《杜工部集》。
背景资料: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原文解析及常考题汇总: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译文】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点评】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常考问答】1、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画面题)意象:边防驻军的鼓声、边境的秋天、失群的孤雁。
画面:通过描绘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的图景,展示了一幅悲凉寂寥的边塞秋景图。
2、请简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含蓄点明正值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渲染浓重的悲凉气氛;烘托人物沉郁的心情;为下文表达对弟弟的忧思奠定感情基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译文】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点评】“露从今夜白”既写景又点明时令,让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在写景的同时,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常考问答】此句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细致到每一课)1 沁园春·雪记 重点字词生难字沁.园春(qìn) 莽.莽(mǎng) 滔.滔(tāo) 妖ráo(娆) 风骚.(sāo) 一代天jiāo(骄) 红zhuāng(装)素裹俱往矣.(yǐ) 多音字汗⎩⎨⎧hán (成吉思汗)hàn (汗水) 朝⎩⎨⎧zhāo (今朝)cháo (朝见)形近字⎩⎨⎧娆(ráo )妖娆饶(ráo )富饶 ⎩⎨⎧驰(chí)心驰神往弛(chí)有张有弛重点词须: 等到。
妖娆:娇艳美好。
滔滔:词中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俱往矣:都过去了。
俱,都。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风流人物:词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读 综合素养一 描写“雪”的古诗雪 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苑中遇雪应制[唐]宋之问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二描写雪景的片段1. 太阳刚升起来不久,又红又大。
新雪将世界覆盖得一片洁白,将远山的轮廓勾勒出了一条柔和而起伏的耀眼曲线,将所有可以望见的树木都变成了巨大的或玲珑的银珊瑚。
江上还弥漫着薄薄的晨雾。
阳光是那么灿烂,晨雾被渲浸得像一片展开的透明的红纱,几乎是静止的,经久也不飘散。
雪地辐射着炫目的彤辉。
景色真是美极了。
—梁晓声《边境村纪实》2. 多么温柔的小雪花。
可是,你往四处看看,雪花又构成了怎样一个宏阔美丽的世界。
平时破陋不堪的农家土房,干打垒院墙,篱笆,井台,这时候都一律成了大理石构造,成了一座座琼楼玉宇;那一棵棵普通树木,这时候也都一下子骄傲地开出璀璨的银花。
山啦,田啦,都与天地交融成洁白的一体,人们的心也凝聚着圣洁无瑕的感情。
2 周总理,你在哪里记重点字词生难字谷穗.(suì) 沉甸.甸(diàn) 松涛.(tāo)篝.火(gōu)伐.木(fá) 宿.营(sù) 海fáng(防) zhēng(征)途读综合素养与青春有关的金句1. 青年者,国家之魂。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知识点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1. 阴晦:阴沉昏暗。
2.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这里指瘦弱。
4. 愕然:吃惊的样子。
5. 鄙夷:看不起。
6. 嗤笑:讥笑。
7. 大抵:大概。
8.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 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ꎬ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1. 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字词分课梳理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字词梳理1 沁园春·雪①滔滔(tāo tāo):课文中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②妖娆(yāo ráo):娇艳美好。
③折腰(zhé yāo):弯腰行礼,课文是倾倒的意思。
④风骚(fēng sāo):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⑤天骄(tiān jiāo):天之骄子。
⑥风流(fēng liú):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
课文指能建功立业的。
⑦红装素裹(hóng zhuāng sù 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错误示例:这个小女孩穿得红装素裹,特别好看。
(不能形容女子穿的衣服好看或整体形象)2 周总理,你在哪里①谷穗(gǔ suì):谷子的穗子。
②宿营(sù yíng):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
③篝火(gōu huǒ):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④海防(hǎi fáng):在沿海地区和领海内布置的防务。
⑤沉甸甸(chén diàn diàn):形容沉重。
3 我爱这土地①嘶哑(sī yǎ):声音沙哑。
②汹涌(xiōng yǒng):(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③黎明(lí míng):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④腐烂(fǔ làn):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腐败。
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①轻灵(qīng líng):轻快灵巧;轻细空灵。
课文中引申为一种轻松、飘逸的心境。
②娉婷(pīng tíng):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③鲜妍(xiān yán):鲜艳美丽。
④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⑤呢喃(ní nán):形容燕子的叫声;形容小声说话的声音。
6 我看①丰润(fēng rùn):(肌肤等)丰满滋润。
九年级上册语文主要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主要知识点九年级上册语文主要知识点如下:一、古诗文欣赏在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学生将继续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包括古诗和古文。
在欣赏古诗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表达,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同样,在阅读古文时,要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含义,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二、修辞手法与修辞效果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一种烘托语言美感的作用。
在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学生将学习更多的修辞手法,并掌握其使用的技巧。
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这些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体验到作者的情感。
三、阅读策略和技巧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一些阅读策略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比如,提前预测信息、抓住关键词、运用上下文推测词义等。
这些技巧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考试和日常阅读。
四、写作基础和技巧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将继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将学习一些写作基础和技巧,包括提纲、段落结构、修辞手法等。
同时,还会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写作规划、内容组织和语言表达,以及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来提高作文的质量。
五、古代小说及其阅读在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学生将开始接触一些古代小说,如《红楼梦》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读懂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并理解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通过阅读古代小说,学生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六、现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还将引导学生阅读现代散文作品,并对其进行鉴赏。
学生将学习如何理解散文作品中的观点、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思考散文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阅读现代散文,学生将培养对当代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
以上就是九年级上册语文主要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将能够提高语文素养,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梳理(上)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作为诗歌最为形式化的表达上,此诗的节奏、韵律与语词的选取都处于语词的中性状态,没有大红大紫、纯黑纯白的俗艳与锋利,在声音上,也是温和的、静雅的,甚至走向旖旎和慵懒;十一个“你”字,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在诗歌运行的过程中,“你”字的每一次出现,就像乐队演奏中的节点,以“频率”的方式突出了“我”的指向,这是一种形式美感与内容美感的深层次结合,是一种尚未被人们研究和认识的精妙之处。
歌颂四月天,其实都是在向“你”倾诉,全诗只有一处破折号,这一处破折号写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什么样的希望呢?联系林徽因的知识背景,我们会更加明确这首诗艳丽的画面背后,有着理性主义表达的节制和书写的雅致,完全能够体现出古典英国诗歌的高贵气象语言艺术《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的语言,画面感极强。
不同于当今一些诗歌注重思想的表达,它还保留着古典诗歌以形象毗类情感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诗歌意象、思想和语言之间,这首诗追求的是一种整一的感觉,不是思想高于画面、意象和声音,而是以诉说为主,阅读者在吟诵的过程中参与创作,共同“呈现”意蕴的面貌,在这里,没有抽象的思想,只有敞开的画面,以形象的语言等待领悟。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且以温暖的组合展示温馨柔媚的情调。
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莲”,我们对这些色彩进行光谱分析会发现,它们给人类视觉所造成的印象都是明亮的,都与人的温暖的心理感受相关,带给人们一种稳定的、甚至慵懒的感受,按照心理分析来说,则是一种温润的美感。
而且,作者在描写这些美感的时候,又采用了跳动的笔法,也就是说于变化中、动作中展示色彩,这可以从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中看到,这样的文字有“点亮、春的光艳、云烟、黄昏、星子在无意中闪、夜夜的月圆、水光浮动”,在这些词语中,我们仔细体味就会发现,它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从人类的接受心理来说,这样的色彩点燃恰好是抓住了人类注意力的某些特点:再似乎不注意的地方写下动态的景观,稍一提神,便豁然开朗,这正是美学欣赏中的恍然一悟。
而且,在这样两组文字中,有一种顺承的关系,第一组纯粹的色彩只有到了第二组跳动的组合中才更生动,试看这些词:“点亮”突出了“点”这个动作、“春的光艳”显示了“春”的灿烂和妖娆、“云烟”则直接是状态的描写,若隐若现渺渺茫茫、“黄昏”看似暗淡实则隐喻了温暖,因为它后面紧跟着的是“风的软”、而“星子在无意中闪”承续“黄昏”这一意象,突出了“闪”的动态感,给我们一种灵动的审美体验、在“夜夜的月圆”和“水光浮动”中,以“暗”和“柔”进一步烘托那种微醺的温暖的感觉。
所以,在这样的文本细读中,我们会发现,当单纯的文字组合在某种一致性的情感脉动中的时候,那些文字就会突破其单一的意义,而获得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
文章分析:课文共9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
其中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①(2~5段)有业之必要。
②(6~7段)敬业之重要。
③(第8段)乐业之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
发展中领略乐;奋斗中感知乐;竞争中体味乐;专注中享受乐。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安其居,乐其业”的本意:使人民安居乐业。
提炼成语:“安居乐业”的意思: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
分析感知: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1.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
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
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3、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论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
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4、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5、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6、文章的观点如:(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先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与人生最为重要,又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3)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4)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字音字形:旁骛(páng wù)亵渎(xiè dú)敬业乐群(jìng yè lè qún)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不二法门( bù èr fǎ mén)言行相顾( yán xíng xiāng gù)强聒不舍(qiǎng guō bù shě)佝偻(gōu lóu)蜩翼( tiáo yì)骈进(pián jìn)生词解释: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得很融洽。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断,截取。
章,篇章。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
本题主眼:这题目的重点。
主眼:主要的着眼点,意即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主一无适:专心于一件事,一点也不向别处分心。
适,指朝别的路上去。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意指不专心致志,分心。
骛,追求。
惟其: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
佝偻:鸡胸驼背,一般形容老人。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聒,喧扰。
舍,舍弃,放弃。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指困难和阻力重重。
骈进:一同前进,并进。
淘神:使人耗费精神。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征引:1. 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做根据;引用 2.指推荐选拔人才容赦:优容赦免,宽大饶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这个道理的人,喜爱这个道理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作者介绍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