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应用于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骨碎补活性成分促进骨缺损后骨重建的机制及其组织工程学应用

骨碎补活性成分促进骨缺损后骨重建的机制及其组织工程学应用Δ邓志军1*,杨文龙2,杨智军1,赵斌1,李典1,杨凤云2 #(1.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南昌 330006)中图分类号 R965;R318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4)08-1023-06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4.08.22摘要骨缺损的治疗难度大、周期长,一直都是骨科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
骨碎补是我国中医骨伤科的常用药材,其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成骨细胞增殖、成血管-成骨耦联,抑制破骨细胞活力,从而促进骨缺损区的骨质矿化和修复重建。
骨碎补活性成分是骨再生治疗药物的良好替代品,将其负载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上,可极大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同时,缓释微球进一步解决了支架药物的突发性释放等问题,应用其所制备的含骨碎补活性成分的复合支架具有较好的成骨活性和骨诱导性,骨修复效果确切,可满足骨移植物的多样化性能要求,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骨碎补;活性成分;总黄酮;骨缺损;骨组织工程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in tissue engineering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 of Drynariae Rhizoma promoting bone defect repairDENG Zhijun1,YANG Wenlong2,YANG Zhijun1,ZHAO Bin1,LI Dian1,YANG Fengyun2(1. Graduate School,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4,China;2. Dept. of Orthopedics,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 China)ABSTRACT Bone defect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clinical challenge because of its great difficulty and long period of treatment. Drynariae Rhizoma is a commonly used medicine in osteology and trau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its active ingredients(mainly flavonoids) facilitate 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steoclast proliferation,vascular-osteogenic coupling,and inhibit osteoclast activity to promote bone mineralization,and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of bone defect. As a good substitute for bone regeneration drugs,the active constituents of Drynariae Rhizoma can be loaded on scaffold materials of tissue engineering,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bioavailability of the drug. Meanwhile,the sustained-release microspheres also solve some problems such as sudden drug release from the scaffolds,and the composite scaffolds with active ingredient of Drynariae Rhizoma prepared by them have good ossification activity and osteoinduction,with precise bone repair effects, which meet the divers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bone grafts and have a promis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WORDS Drynariae Rhizoma; active ingredient; total flavonoids; bone defect; bone tissue engineering随着交通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创伤显现出高能、多发、复杂的特点,尤其是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急性骨丢失、复杂骨折,使得骨缺损的发生率大幅度升高[1]。
BMP在骨科领域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BMP在骨科领域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者:彭吾训龚跃昆李世和王鑫吴仕峰【关键词】骨科1965年Urist等[1]发现骨基质中含有能够诱导异位成骨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以后,研究者们经过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证实,BMP能够诱导间充质细胞不可逆地分化为骨、软骨、韧带、肌腱和神经组织。
基于BMP的安全性和高效诱导成骨活性被越来越多的实验所证实,在一些国家BMP 已进入大规模的临床实验阶段。
在骨科领域中,BMP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疗新鲜骨折鉴于临床上某些部位和某些严重骨折发生骨不连的比例较大,研究者们试图应用BMP的高效成骨活性,辅助治疗这种类型的新鲜骨折,以降低其骨不连的发生率。
关于BMP治疗新鲜胫骨骨折、股骨骨折、尺骨骨折和桡骨骨折的大量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已经证实,BMP在治疗新鲜长骨骨折方面是安全有效的。
近年来,已有学者进行BMP治疗人新鲜长骨骨折的临床研究,1997年,Michael等[2]应用BMP复合Ⅰ型胶原和自体红骨髓治疗132例新鲜骨折,对照组117例以自体髂骨移植。
随访2年,试验组与对照组愈合率差异无显着性,但对照组术后感染率高于试验组,其余并发症差异无显着性。
试验组1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血浆牛胶原抗体,但对伤口愈合和骨修复无明显影响。
他们认为:与自体髂骨移植相比,BMP复合Ⅰ型胶原和自体红骨髓治疗新鲜长骨骨折是安全有效的,并且缩短了手术时间和减少了术后感染。
美国创伤中心对12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采用rhBMP-2和可吸收胶原通过伤口导入,12例患者中的9例在6个月内骨折修复[3]。
最近,Tuvek TJ等报道了用rhBMP-2和可吸收胶原结合外固定器或髓内钉治疗12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术后16周9例患者骨折愈合,3例患者需再次行骨移植术[4]。
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将开放性胫骨骨折作为评价BMP的临床实验模型。
2 治疗骨缺损、骨不连骨缺损、骨不连是矫形外科棘手的难题之一。
皮耐克人工真皮治疗指端缺损的临床研究

皮耐克人工真皮治疗指端缺损的临床研究包一涵;蔡明;韦卫甲【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simple Pelnac skin grafting and Pelnac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skin graf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fresh fingertip defects.Methods Between Jan 2013 and Dec 2015,61 patients with fingertip def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admission time odd numbers and even numbers,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kin grafting of Pelnac,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elnac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thin skin graf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fingertip defects.All patients were given effective treatment,regular dressing and scheduled follow-up.Results In scar formation,postoperative infection,secondary operation,pain and warm sonse,there were no significance diffev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While,comparing the color,elasticity,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cost of treatment,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Pelnac group than in the autologous skin group (P<0.05),the Pelnac group was superior than the autologous skin group,however,the healing time of the autologous ski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Pelnac group (P<0.05).Conclusion In terms of the overall therapeutic effect,the two groups were similar.The use of Pelnac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simpler,without re-operation injuries,with shorter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low treatment cost,and the appearance was ample and flexible.Pelnac in the treatment of fingertip defect iseffective and safe,and easy to popularize in the grass-roots level hospital.%目的探讨应用单纯皮耐克移植覆盖和皮耐克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治疗新鲜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指端缺损患者61例,手术方案根据患者单号双号入院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单纯皮耐克移植覆盖患指残端和对照组采用皮耐克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治疗患指.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术后均定期换药和按时随访.结果两组在瘢痕形成、术后感染、二次手术、残端痛温度觉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术后色泽、弹性、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方面皮耐克组要优于植自体皮组(P<0.05),在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上植自体皮组优于皮耐克组(P<0.05).结论指端缺损患者选择单纯皮耐克覆盖治疗,在总体治疗效果方面与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治疗基本相当,并且在临床应用单纯皮耐克覆盖更加简单易行,无二次手术损伤,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而且外观饱满及弹性佳.所以单纯应用皮耐克在治疗指端缺损方面是安全有效及简单易行的,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期刊名称】《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年(卷),期】2017(014)005【总页数】5页(P59-62,69)【关键词】皮耐克;人工真皮;骨外露;指端缺损;自体皮片移植【作者】包一涵;蔡明;韦卫甲【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创伤手外科,广西来宾546100;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创伤手外科,广西来宾546100;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创伤手外科,广西来宾54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8手指末节的指端缺损在手外科急诊中是比较常见的手部损伤,不当的处理结果会对患指的美观和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1,2]。
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制备及在骨修复的作用

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制备及在骨修复的作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骨质疏松、骨折等骨缺损问题日益突出。
凹凸棒石Ⅰ型胶原聚乙烯醇复合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凹凸棒石/Ⅰ型胶原/聚乙烯醇复合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临床上由于骨组织炎症、肿瘤或意外因素造成的骨缺损日益突出,传统治疗方法通常是自体骨移植,但由于其来源有限、在异体组织会出现排异反应和引起未知的并发症,并且在大段骨缺损修复方面存在困难,因此组织工程替代骨成为了治疗骨缺损的希望。
随着组织工程学和材料学的发展,大量复材料和成型方法被应用于骨缺损修复中。
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应具有内部结构、一定的机械强度、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骨传导性和一定的表面形态学特征。
模拟骨组织构建的复合支架修复材料进入大家的视野。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在胶原中加入凹凸棒石能够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和促进骨组织再生,但是最佳的凹凸棒石比例尚不清楚。
本研究通过制备含有不同比例ATP的凹凸棒石(ATP)/Ⅰ型胶原(ColⅠ)/聚乙烯醇(PVA)复合支架材料,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对所制备的不同比例材料进行表征、理化特性、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骨缺损修复效果等实验对材料的修复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以挑选出最佳ATP比例含量。
具体结果如下:1.不同比例ATP/ColⅠ/PVA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及体外成骨诱导性能:在利用冷冻干燥技术所制备的0%-70%ATP复合材料中(以0、1、2、3、4、5、6、7材料组命名),在吸水膨胀率与弹性模量检测中第2、3、4材料组与第0组相比增长显著。
CCK-8检测结果显示,复合培养3-5d时,第3组和4组支架材料的细胞增殖率明显增加,与无ATP支架材料相比差异显著(P(27)0.05)。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14d时,3~6材料组Runx-2 mRNA表达量明显上调,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27)0.01),21d时各组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下调,7d和14d时1~4材料组OPN mRNA表达量明显上调,与0组和其他材料相比差异极显著(P(27)0.01),21d时各组OPN mRNA表达量下调,14d和21d时1~4组OC mRNA表达水平与0组和其他组比较明显上调(P(27)0.01),21d时1~6组Osterix mRNA的表达水平与0组比较明显上调,其差异极显著(P(27)0.01),14d 3和4材料组ALP mRNA表达水平与其他组比较明显上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
自体软骨细胞结合I型胶原蛋白三维支架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护理

自体软骨细胞结合I型胶原蛋白三维支架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护理张瑞英;林秀甜;刘沛珍;罗玉红;郑新意【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软骨细胞结合 I型胶原蛋白三维支架植入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科连续收治并采用自体软骨细胞结合Ⅰ型胶原蛋白三维支架,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共9例。
术前协助完善患者有关检查及临床功能评估,做好感染预防和心理护理;术后从深静脉血栓预防、疼痛管理、患膝冷敷治疗、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及康复计划的制定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术后2年根据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93.7±3.6)分、Ly-sholm评分(94.5±6.7)分、软骨修复组织的核磁共振评分(75.6±5.8)分。
结论合理护理和康复是自体软骨细胞结合 I型胶原蛋白三维支架植入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方法并发症少,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6(022)012【总页数】3页(P1150-1152)【关键词】移植;自体;软骨细胞;膝关节;围手术期护理【作者】张瑞英;林秀甜;刘沛珍;罗玉红;郑新意【作者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08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08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东广州51008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08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膝关节软骨损伤是膝关节外科和运动创伤领域的常见病,其发生率为60%~66%,其中Ⅳ度损伤达11%[1~4]。
1984年Peterson等[5]首次报道对兔模型实施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成功,1994年Brittberg等[6]首次将这一方法应用于临床,软骨损伤修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在牙槽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医⽤胶原蛋⽩海绵在⽛槽外科中的应⽤研究2018 年10⽉第5卷/第30期V ol.5, No.30 Oct. 2018全科⼝腔医学杂志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9·综?述·医⽤胶原蛋⽩海绵在⽛槽外科中的应⽤研究王?丹1,韩丽娟2(1.内蒙古医科⼤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110;2.内蒙古医科⼤学第三附属医院⼝腔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摘要】医⽤胶原蛋⽩海绵作为多向⽣物活性的⽣物蛋⽩,⼴泛应⽤于创⾯愈合、⽌⾎、⾻缺损、修复等⽅⾯,在多学科领域被研究及⼴泛应⽤,尤其在⼝腔颌⾯外科中⽇显重要地位。
本⽂综述系统阐述了医⽤胶原蛋⽩海绵在⼝腔颌⾯外科的应⽤,为随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胶原蛋⽩的基本结构及性能的分析,对运⽤医⽤胶原蛋⽩海绵塞拔⽛创位点保存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医⽤胶原⽩海绵;⽛槽外科;⾻愈合【中图分类号】R782 【⽂献标识码】B 【⽂章编号】ISSN.2095-8803.2018.30.9.03医⽤胶原蛋⽩海绵是⼀种新型的⽣物材料,在⽌⾎、软组织修复、硬组织修复、感染控制和创⼝处理等⽅⾯发挥着巨⼤作⽤。
医⽤胶原蛋⽩取⾃动物的I型胶原,通过专业的分离、纯化技术、交联技术、冻⼲等⼯艺,最终被制成稳定的⽹状多孔海绵状⽣物材料[1]。
从健康动物组织中提取的有活性的胶原蛋⽩,其结构类似于⼈类胶原蛋⽩,它是⼈体细胞的理想载体,类似于细胞外基质,使其与活体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前胶原蛋⽩海绵已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中范围越来越⼴,本⽂综述胶原蛋⽩海绵在⽛槽外科的应⽤。
1?医⽤胶原蛋⽩海绵在拔⽛术后并发症中的应⽤⼝腔颌⾯外科学科领域中,⽛及⽛槽外科是最基础和常⽤的部分,虽然当代⼝腔医学仍强调把保存⽛作为⾸要⽬标[2],但某些⼝腔疾病(包括因⽛体病损、根尖周病、⽛周病、⽛外伤、错位⽛等⽆法⽤现在的治疗⼿段恢复和利⽤的患⽛及额外⽛、埋伏⽛等)的终末治疗依然为⽛拔除术。
骨缺损的临床修复与研究进展

骨缺损的临床修复与研究进展在医学领域,骨缺损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它可能由创伤、肿瘤切除、感染或先天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
骨缺损不仅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肢体残疾、疼痛、关节不稳定等,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骨缺损的临床修复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骨缺损的分类骨缺损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缺损的大小可分为小缺损(< 2 cm)、中等缺损(2 5 cm)和大缺损(> 5 cm);根据缺损的部位可分为骨干缺损、干骺端缺损和关节面缺损;根据缺损的原因可分为创伤性骨缺损、病理性骨缺损和先天性骨缺损等。
不同类型的骨缺损需要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
二、骨缺损的传统修复方法1、自体骨移植自体骨移植是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它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和生物相容性。
常用的自体骨来源包括髂骨、腓骨和肋骨等。
自体骨移植的优点是骨愈合率高,缺点是供骨区可能会出现疼痛、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且骨量有限。
2、同种异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是指使用他人捐献的骨组织进行移植。
同种异体骨经过处理后可以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风险,但仍存在传播疾病的可能,且骨愈合速度较慢。
3、人工骨替代材料人工骨替代材料包括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生物玻璃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但缺乏骨诱导性,单独使用时骨愈合效果往往不理想,通常需要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
三、骨缺损的现代修复方法1、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骨是将种子细胞(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等)与支架材料(如胶原蛋白、聚乳酸等)结合,在体外构建出具有生物活性的骨组织,然后植入骨缺损部位。
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再生能力,但目前仍面临着细胞来源有限、支架材料性能有待提高等问题。
2、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通过将具有成骨作用的基因(如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等)导入骨缺损部位的细胞,促进骨再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应用于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2-10-23T14:06:42.7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8期供稿作者:杨南渝沈伟锋陈伟
[导读] 讨论I型胶原蛋白海绵在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杨南渝沈伟锋陈伟(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惠州 516211)
【摘要】目的:讨论I型胶原蛋白海绵在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我院2007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4例骨缺损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组患者均系四肢长管骨骨折接骨板或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性愈合,入院行内固定物取出术的病人。
在完成内固定物取出术后,治疗组在螺丝钉孔洞中和间隔置入Ⅰ型胶原蛋白海绵。
对照组未置入胶原蛋白海绵。
术后14d、30d、60d和90d对2组患者进行X光摄影,观察影像学图像评价治疗效果。
同时结合随访结果,对比较治愈时间并进行功能评价。
结果:在术后14d,2组影像学无差异。
但是术后30d后,2组影像学差异显著,表现为治疗组在骨痂形成方面明显快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疼痛感觉消失更快。
治疗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3±1.7月,与对照组的8.6±2.4月相比,差异显著,P<0.05。
治疗组功能评价整体优良率为71.87%,与对照组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I型胶原蛋白海绵用于骨缺损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I型胶原蛋白海绵骨缺损人体试验
骨缺损一直是骨科治疗的难点。
患者一旦出现骨缺损,如果治疗不善,致残率较高,从而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随着现代材料学的发展,胶原蛋白治疗骨缺损的疗效为动物实验所证实,但是目前关于I型胶原蛋白海绵在人体中的治疗报道还未见到。
我院自2007年2月-2011年12月对32例骨缺损患者进行了胶原蛋白海绵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骨缺损患者32例。
患者最小年龄20岁,最大60岁,平均37.6±7.4岁。
其中男22例,女10例。
从骨缺损发生的部位来看,骨盆骨缺损患者2例,肱骨骨缺损患者7例,尺桡骨骨缺损患者4例,股骨骨缺损患10例,胫腓骨骨缺损患者9例。
其中,22例患者伴有骨肿瘤。
同时,设对照组32例,患者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7.9±7.2岁,男21例,女11例。
骨盆骨缺损患者2例,肱骨骨缺损患者8例,尺桡骨骨缺损患者3例,股骨骨缺损患9例,胫腓骨骨缺损患者10例。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以及骨缺损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史。
2组患者均系四肢长管骨骨折接骨板或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性愈合,入院行内固定物取出术的病人。
1.2 方法
治疗组在完成内固定物取出术后,于其螺丝钉孔洞中和间隔置入Ⅰ型胶原蛋白海绵。
对照组未置入胶原蛋白海绵。
然后缝合切口。
在术后的第14d、30d、60d和90d内进行数字X光机摄片,通过观察影像学评价治疗效果和愈合时间,并进行功能评价(3个月后)。
功能评价分为6级,包括疼痛程度、心理接受程度、行走能力(步态)、是否使用外部支持、功能活动6个分指标。
每个指标最高得分为5分,最低得分为0分,总分为30分。
如果总分大于24分(含24分),则评价为优;如果总分高于18分(含18分)但是低于24分,则为良;得分低于15分为差。
通过随访对比2组愈合时间、功能评价等指标,以确定I型胶原蛋白海绵在治疗骨缺损方面的疗效。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法。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影像学比较
在术后14d影像学显示,2组患者无差异,骨缺损处骨痂形成不明显。
2组患者在骨折处可感受到压痛。
术后28d影像学,2组患者出现差异。
治疗组骨缺损处的骨痂形成明显,骨折处压痛较轻,对照组骨痂不明显。
2个月后的X线显示,治疗组骨缺损处骨痂大量形成,功能锻炼效果良好,对照组形成明显的骨痂,但仍有轻微疼痛感觉。
3个月后的X线显示,治疗组的骨缺损处有连续骨痂形成,无压痛。
对照组部分患者有大量骨痂形成,少数患者有明显压痛。
2.2 愈合时间比较
2组患者进行了6-12个月的随访。
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为7.8±1.4月,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8.4±1.7月。
愈合时间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到,治疗组患者最长愈合时间、最短愈合时间和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8月、2月和5.3±1.7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这表明经过I型胶原蛋白海绵治疗的骨缺损患者在愈合时间上要较之未采用胶原蛋白海绵患者更短。
表1 2组患者愈合时间比较(月)
注:*表示治疗组与对照粗存在显著差异,P<0.05。
2.3 功能评价
2组患者在手术后3个月进行了功能评价。
功能评价结果见表2。
治疗组功能评价为优的病例15例,良病例8例,差病例仅有3例,优良率为71.87%。
对照组优、良、差病例分别为5、6和10例,整体优良率为34.37%。
2组在优、差病例方面存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优良率有显著差异,P<0.05。
这表明使用I型胶原蛋白海绵后,可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表2 2组患者功能评价比较
注:*表示治疗组与对照粗存在显著差异,P<0.05。
2.4 2组并发症及再骨折发生情况
从随访情况来看,2组均未出现并发症。
但是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了再骨折。
经过治疗后,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3 讨论
胶原蛋白海绵是随着现代工程材料学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可用于治疗骨缺损的材料。
从动物实验的结果来看,胶原蛋白可以很好的促进兔桡骨骨折治疗。
肖智博、吕富荣、蒋电明等通过动物实验表明,胶原蛋白海绵在治疗骨缺损方面,相比于其他的传统材料,可以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减轻患者疼痛感觉,促进治疗效果。
但是目前关于胶原蛋白海绵在人体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报道还很少见。
从骨缺损的治疗来看,在于细胞、细胞外支架材料以及生长调节因子三个基本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
胶原蛋白海绵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支架材料的功能,因此有利于促进骨缺损患者的治疗与恢复。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经过I型胶原蛋白海绵治疗的患者在愈合情况、愈合时间以及功能评分上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无疑证明了I型胶原蛋白海绵在治疗骨缺损方面的巨大临床价值。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证明了I型胶原蛋白海绵在治疗骨缺损方面的潜在价值,但是由于研究时间和经费的原因,并没有对比其他治疗手段。
目前治疗骨缺损的方法众多,因此要进一步肯定I型胶原蛋白海绵在骨缺损方面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该种材料在骨缺损治疗方面提供更加广泛而有力的证据。
4 结论
从我院的实践来看,I型胶原蛋白海绵在治疗骨缺损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是,目前关于I型胶原蛋白海绵用于人体的报道较少,该种材料是否可以广泛运用于骨缺损患者尚需更多的实验支持。
参考文献
[1]肖智博,吕富荣,蒋电明.对比3种人工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11,(3)
[2]顾晓东,梁庆威.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骨结合VEGF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10)
[3]宋坤修,何爱咏,谢求恩.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复兔桡骨缺损[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34)
[4] 韩长菊,陈庆华,杨喜昆,等.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材料导报, 2007,(09) .
[5] 胡波, 杨述华, 肖德明,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32)
[6] 李学敏. 胶原基复合组织修复材料的研制及应用基础研究[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
[7] 孙敬宇,王志强,宓士军,等. 胶原膜引导下同种骨颗粒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12) .
[8] 江毅,韩立强,朱争艳,肖连平,刘智. 人体脂肪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成骨活性的研究[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37)
[9] 袁继龙,柳大烈,吴景泉,袁强.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胶原膜复合引导骨再生的特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