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论文 1
皮影戏调研报告论文

皮影戏调研报告论文皮影戏调研报告一、引言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西汉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皮影戏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对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实地考察和访谈两种方法。
首先,我们前往了北京皮影戏博物馆和陕西皮影戏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演出形式。
其次,我们采访了几位从事皮影戏演出的艺术家,了解他们对于皮影戏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的看法。
三、皮影戏的发展现状皮影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由于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传统艺术形式的观众逐渐减少。
其次,由于制作皮影戏需要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传承和培养人才成为一个难题。
此外,由于场地、宣传等方面的限制,皮影戏的演出面临一些困难。
然而,皮影戏也在一些方面得到了发展。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投入资金进行皮影戏演出和培训,提高了皮影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一些皮影戏艺术家通过创新演出形式,将皮影戏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
最后,皮影戏得到了一些文化机构和学校的支持,推动了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四、皮影戏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寓教于乐的功能。
它通过细腻的剪纸制作和生动的演出形式,传达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和历史文化知识。
皮影戏的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皮影戏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皮影戏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许多旅游景区将皮影戏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和参观。
皮影戏的演出为旅游景区的增加了文化内涵和娱乐内容。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一员,虽然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但也在一些方面得到了发展。
同时,皮影戏对于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皮影毕业论文报告doc

皮影毕业论文报告doc第一篇:皮影毕业论文报告doc一、毕业设计(论文)概述设计目的:由于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技艺却被逐渐边缘化,使一些传统民间艺术失去了传承,同时也被人们所淡忘。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可以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现状和前景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的同时,又对皮影戏有一个深入的解析,以皮影戏与书籍装帧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皮影戏的内容,在这一系列书籍中,将皮影戏的起源、艺术特征、制作工艺,以及它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做一个详细的展示,以点及面,达到推广中国民间艺术、中国文化的目的。
设计意义:一个事物在演变过程中,需要不断进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中国民间艺术的边缘化和难以传承,例如,皮影戏的传承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发展下去必须结合自身的现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能及时的调整和解决。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问题在于在文化的推广上,以及市场的不重视。
所以在此次毕业设计的意义就是推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设计说明:毕业设计主要展示的作品包括,关于皮影戏的一系列书籍(三本),书签,宣传海报,手提袋,明信片。
以书籍装帧设计为载体来呈现皮影戏艺术,是符合皮影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的。
中国书籍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装帧设计也在不断的演变。
中国书籍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其中以书籍制度进行划分,可分成简策制度,卷轴制度,册页制度,其中由卷轴装演变为册页形式。
纵观书籍装帧发展史,不同时期的书籍,有不同的装帧概念与形式。
书籍装帧艺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逐步发展。
装帧形态与所用材料因各个历史时期的书籍装帧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装帧方式包括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有的形式至今还沿用。
书的结构与形态的演变,展示着人类智慧的足迹。
近年来,书籍整体设计的概念在增强。
在设计中不仅仅注重封面的外在包装,还在设计中强化了书籍视觉传达语言的叙述,如对图形、文字在书籍版面中的构成。
节奏、层次以及时空的把握,均有各具风格特点的展开。
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作文

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作文精心整理的皮影戏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皮影戏作文1游览古都西安,最让我怀念的就是皮影戏。
走入皮影戏作坊,就像走进了四大名著一般。
孙悟空、张飞、宋江等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
还有一大堆据说是失败品,捡起来擦掉灰尘,也是栩栩如生,那么的有生气。
在游览的过程中,做皮影戏的老师傅告诉我了一个关于皮影戏的传说。
话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时常想念。
一个叫少翁的人用打薄的牛皮做材料,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到布帐上。
汉武帝见此影像,如见李夫人死而复生一般,十分高兴。
这就是最原始化的皮影戏。
在中国,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
大多演绎一些名著里的故事。
我走进影棚,此时的影棚内正在表演节目,台下已经有许多观众,我还发现有不少外国人也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台上的表演。
后来经人介绍才知道,元代时,我国的皮影戏就已经传到了缅甸、波斯、爪哇等地区。
清代的时候,来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又把皮影戏带入了法国高层社会,演出时被称为中国皮影。
逐渐的又传入英国、德国,在欧洲曾轰动一时,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可见,皮影或许在清朝是最流行的艺术形式了。
再次回到作坊,一位老妇人正在做皮人。
皮人一般高一尺,身上有若干关节,就像我们的骨架,用胡琴弦绞连,再安装三至五根钢质细杆,然后还要进行彩绘,不仅工序复杂,而且工艺要求很高不能出半点差错,不然那些心血可就白费咯!随后我又去了后台,看着艺人们舞动皮人,台下观众席里传来声声叫好,还有一些入境的人们大声叫道打得好。
时不时还有几声Good从赞叹声中突显出来。
当我还在目不转睛地看着台上人影翻动的时候,一位老艺人把我拉了过来,让我挑一个在边上围观的百姓(皮影人物)。
我随手拿起了一个摆弄了好一会,真够累的啊!同时也想到,这些艺人天天演好几场,每场都要举好久,我不由得佩服他们的耐力!随后我又来到了皮人市场,大堆的皮人映入眼帘。
这些都是在制作过程中有点小瑕疵的皮人,不能用来演出,就是出售给游客当做纪念的。
非遗文化传承皮影戏作文800字

非遗文化传承皮影戏作文8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非遗文化传承皮影戏作文800字篇1周末,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南关厢看皮影戏。
妈妈告诉我,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蜡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故事的形式表演的民间戏剧。
虽然我在电视里看过几次皮影戏,但是现场观看还是第一次,不免有几分期待。
我们来到南关厢,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穿过几条古色古香的小街,便到了皮影戏小屋。
推开木制的大门,里面可真热闹,一把把木椅子上坐满了人,大家都盯着舞台上一块白色的幕布。
我们赶紧找了个位置坐下来,便静静地等待皮影戏的开始。
音乐一响起,皮影戏开始了。
主持人说,第一场是童话故事《龟与鹤》,这是一个很棒的故事!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幕布,期待着精彩的剧情。
很快,屏幕上出现了一只乌龟,它在水底的岩石下不时地把头探出来,像是在侦察敌情。
很快,乌龟觉得没有危险了,便放心大胆地爬上了大石头,在阳光下懒洋洋地晒着自己的龟壳。
这时,一只身穿白羽大衣的鹤突然从天上飞了下来,对准了乌龟的`头猛的一啄。
乌龟反应极快,赶紧把头缩进龟壳,让鹤扑了空。
鹤很是生气,在龟壳上左啄啄右啄啄,却一无所获,便悠闲地在龟壳上站着,梳理自己洁白的羽毛。
这时,乌龟又偷偷地伸出了头,鹤猛一转头,用它那尖尖的嘴去啄乌龟的头。
乌龟这叫一个机灵,快速把头缩了回去,又让鹤扑了个空。
鹤啄不到乌龟的头,又去啄乌龟的尾巴,还是一无所获,便继续梳理自己凌乱不堪的羽毛。
乌龟见鹤放松了警惕,立刻爬下岩石,钻入水里,绕到后面狠狠地咬了鹤一口。
鹤跳了起来,看到被乌龟咬下的羽毛,吓得魂飞魄散,惊慌失措地飞走了!这下乌龟终于能安心地晒太阳了。
这真是一只聪明的乌龟啊!看完了《龟与鹤》,我又看了《闹龙宫》。
半小时的表演眨眼而过,皮影戏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
这么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是怎么表演出来的?怀着好奇心,我请教了表演皮影戏的阿姨,阿姨笑呵呵地说:“这可难了,首先要选皮、洗皮、再画稿、过稿、上色,经过晾晒和熨烫后,最后进行组装!”多么古老神奇的民间艺术!多么富有文化底蕴的皮影戏!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世代传承,走向世界。
《2024年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范文

《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唐山皮影戏,这一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以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流传至今,被广大民众所喜爱。
本文将详细阐述唐山皮影的起源、特点及重要性,以及它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唐山皮影的起源与特点唐山皮影戏起源于明清时期,流传于唐山地区及其周边地区。
其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皮革制成的半透明面具进行表演,再配合各种复杂的影子操纵技术,创造出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的舞台效果。
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三、唐山皮影的传承唐山皮影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
在家族传承中,长辈将技艺传授给下一代,使技艺得以延续。
师徒传承则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技艺传授给愿意学习的人。
此外,一些非遗保护项目也积极参与皮影戏的传承工作,通过开展培训班、演出活动等方式,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皮影戏。
四、唐山皮影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增强,唐山皮影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传统的皮影戏表演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因此,皮影戏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为皮影戏的传播和保存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将皮影戏进行录制、编辑和传播,使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五、唐山皮影的未来发展为了使唐山皮影得以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皮影戏;其次,鼓励创新和改进,使皮影戏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再次,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工作,扩大皮影戏的影响力;最后,开展皮影戏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为其贡献力量。
六、结论唐山皮影作为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2024年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范文

《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唐山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珍贵遗产,被誉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戏曲、说唱、舞蹈和美术等多元文化元素,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传达出深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对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唐山皮影的历史渊源与特点唐山皮影源于汉代,是随着中原地区民众南迁而传入唐山的。
其特点在于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灯光照射和艺人操作,形成各种动态和情节。
唐山皮影的表演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情。
三、唐山皮影的传承现状与问题目前,唐山皮影的传承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民间组织传承等多种方式进行。
虽然已经有许多人在努力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但是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人才流失、技艺失传、观众流失等。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人的兴趣逐渐转向了电子游戏、网络社交等现代娱乐方式,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四、唐山皮影的发展策略为了促进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唐山皮影的扶持力度,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为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应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培训、比赛等活动,提高艺人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新的表演形式和传播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例如,可以将皮影戏与动漫、游戏等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吸引力的作品。
同时,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扩大皮影戏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五、创新发展模式与实践案例在发展唐山皮影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创新发展模式。
例如,可以建立皮影戏主题公园或文化街区,将皮影戏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形成产业链条。
此外,还可以开展皮影戏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皮影戏。
皮影戏论文

皮影戏论文XXXXXX毕业设计报告设计题目指导教师/职称作者姓名年级/专业XXXXXXX教务处年月日“光影”中的故事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XXXXX专业 X班指导教师:XXXX摘要:在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文明飞速前进的今天,很多传统技艺因为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被人们所忽视、遗忘,落寞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其实,这些珍贵的传统技艺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而皮影戏中的山东泰山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泰山皮影戏剧目丰富,主要以泰山石敢当系列故事为蓝本,演唱无文本,唱腔丰富,根据不同的人物设计不同的唱腔,对白采用泰安方言,非常口语化,通俗易懂,老少咸宜。
泰山皮影戏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注重发展创新。
从其第四代传人范正安开始,由一人独立完成皮影戏演出。
本记录片主要展现泰山皮影的魅力,使泰山皮影戏与人们的距离缩短。
关键词:记录片、泰山皮影戏、展现魅力、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中国手工艺有万年以上的不间断历史,经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的发展演变,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
其中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奏、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影视艺术。
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剪纸艺术等都是后来发明动画电影的雏形。
该记录片《光影中的故事》主要讲述泰山皮影戏,泰山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的重要嫡脉,它与山东民间曲艺和地方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
泰山皮影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
据老辈子的人讲,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是谁第一个把皮影戏传到泰山已无从考究。
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
乍一看,皮影与杂耍无异,不过几个镂空的皮人儿被人比画。
可你不要小瞧了这几个小人儿,唱起整本的大戏来三天三夜都不含糊,啥热闹唱啥。
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第一篇: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民族记忆的背影——皮影戏非物质文化在传播上的特点让它们成为了“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如果说现有的古迹遗迹是国家和民族在演变过程中留下的固化足迹,那么非物质文化则是民族的内心思想。
一个民族的延续靠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延续,而非物质文化是其中最为隐秘和深层的部分,充分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内在品质。
在非物质文化所组成的灿烂民族文化中,皮影戏无疑是在其中尤为突出的。
皮影戏,影戏的一种,是演员手持用兽皮雕刻并施以彩绘的人兽形,通过灯光照射在影幕上,随着丝弦锣鼓的伴奏,通过演员的控制使皮影且歌且舞,演出一幕幕悲欢离合故事的戏剧形式。
它在我国流传的地域很广,除西藏、新疆以外各地都有,而各地皮影戏往往又风格不同,自成一格。
但在人物的造型和表演技巧方面,都极为精湛。
剧目的题材从中国的古代巫术、神话、宗教、帝王、公案、战争,以及才子佳人、市井生活无所不包。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传说是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夫人仙逝,武帝悲思不已。
方士齐人少翁精心剪刻了李夫人的画像,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宛如其人的影子。
武帝在另一帐中远远望去,李夫人摇曳生姿,栩栩如生。
《海阳竹枝词》把这个故事更鲜活地表述出来:“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又有说汉代一个太子从小爱哭,由宫人抱着玩。
有一天看到窗户上叶子的影子,随风忽至忽灭,觉得好玩,就不哭了,于是有了帐后动影的艺术形式。
这便是“宫廷起源说”。
此外,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还有“张良退敌说”、“观音演经说”、“黄龙真人退敌说”等。
若述皮影戏的发展,有文字记载的影戏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皮影的繁荣令人目眩。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赵构等皇室成员仓皇南下,建立南宋王朝。
当时的都城临安(杭州)就成为皮影的一个中心地带。
北宋的“瓦肆”,演出的“百戏”不可胜数,其中专有影戏演出。
当时还出现了很多著名影艺人,历史上留下名的就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皮影艺术简介“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
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
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
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
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
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
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
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
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
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皮影造型艺术1、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
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
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人物造型平面化∶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人物造型艺术化∶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
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
用色简练,平涂着色。
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
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
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2、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
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
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
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
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
身条纤瘦,莲指修长。
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
面容轮廓线不涂色。
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
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
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
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
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
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
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
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
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古朴,也有的追求写真。
皮影戏的传统节目多得不可胜数。
戏中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无所不有。
这些人物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
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
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
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地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
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
例如,设计独眼瞎丑角时,若用五分脸造型,根本就无法表现有一只眼瞎。
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也是用阴刻实脸时多。
但也可以用阳刻空脸型,不过要在空脸上增加几条能表现出年老或骄悍的面纹才行。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
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
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楂,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
目前刻制影人的艺人,多是依样复制,而真有设计才能者甚少。
3、皮影人的制作∶制作皮影人的民间传统工艺方法如下∶( 1 )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
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
洗净后,于木框上绷紧阴干。
( 2 ) 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 3 ) 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
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刀具进行雕凿。
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刀具。
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 4 ) 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
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 5 )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6)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
(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
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皮影戏的演出∶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
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
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
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
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
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
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
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
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幽美动听。
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中国皮影艺术对社会的贡献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
千余年耒,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
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过去在农村、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
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
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
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来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美术片问世。
皮影戏自古也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工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内皮影艺人也曾奔赴前线阵地进行慰问演出。
在抗日战争和土改时期,不少皮影艺人配合时局编演新戏,成为宣传革命的轻骑。
中国皮影艺术之中,还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
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问题。
在今天,虽然人们已经远离了皮影,但是只要我们找到皮影艺术的精髓,她仍然会回到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