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大历史》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合集下载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篇一】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

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

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体会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体会一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

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

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宽泛、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欲有一种与从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文章。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学中展示出来的眼光无疑是值得钦佩的。

在本书中他以地理条件来发展历史,尤其不同于传统历史书写方法,将历史事件以宏观的角度、综合条理,使读者随之眼界开阔,纵横千年。

特别是在本书起首,作者由中国历史的发源地来推展引领全文,而非一向认定的以年代来划分,让人了解围绕着地理发生的历史情景,对于历史的演化,更能产生具体而清晰的概念。

首先,应当说作者是非常专业的。

黄仁宇先生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着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着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着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历史书籍读后感(精选30篇)

历史书籍读后感(精选30篇)

历史书籍读后感(精选30篇)历史书籍读后感(精选30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书籍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书籍读后感篇1《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到经济学都有利用。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

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历史重大事件,有的还对不上时间,总的来说都是零零碎碎的。

读了此书才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与辉煌,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史料为借鉴内容。

但从《中国大历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与总体性。

书中著眼于历史大局、中国,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

中国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性。

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中蕴含的价值。

一般的历史著作将中国历史看成帝王家史。

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

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更朝换代活占据这个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

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依著道德轨迹,否则便得不到万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

在经济上,书中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体制的变化往往对应著社会体制的改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历史的作用下中国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走过了古代的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到今天的政治制度。

近代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1《中国大历史》的作者黄仁宇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他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黄仁宇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

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部让人瞩目的巨著。

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着中国历史的书籍,更是一部揭示中国文明演变和国家兴衰的宏伟史诗。

阅读完《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充满着自豪和敬畏。

《中国大历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概述了从远古时代的黄河流域文明到现代的中国崛起的全过程。

作者通过系统的叙述和详实的史料,将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演变融入到一个大视野下,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历史的脉络。

无论是夏、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还是秦始皇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乃至明朝的辉煌和清朝的衰落,作者都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人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阅读《中国大历史》不仅仅是一段美妙的学习旅程,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书中所提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无一不在诉说着人类的命运和智慧。

从伟大的帝王到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教训。

明亡清兴、民族独立,这些历史事件的轮回告诉我们,国家的强盛和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奋斗。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和文化传承,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和国民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仁爱之道、法家的重法治、道家的自然主义等观念,不仅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特点,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这些文化传统的延续使得中国拥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

我们身处在当下,但我们的未来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的。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反思,才能为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国家和个人都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正视问题,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自我提升。

最后,我想说,中国大历史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将中国文明的辉煌和困境展现在我们眼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的身份。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第一篇: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读《中国大历史》和中国性格形成的臆测题目挺长的,没办法,可以看做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关怀。

我自己倒是认为蛮贴切,直白,让人找不到反悔的证据。

这是一种性格,即今天我要说的东西。

这本书说实在的我没读完,不过看出些东西,心里还是有些感触的。

黄仁宇开头也说清楚了,综合重于分析,所以,在此我想用综合说说读这本书看出的一条线,中国人性格的一些猜想。

作者前面部分提到两个教授的时候,顺便隐藏反对一样的提出自己作历史的方式。

据我所知,大部分喜欢质感的人都很在意分析事物。

另一部分喜欢内涵的人就更注重结合事物抓连线的点。

我感觉我身边的人都是这两个端点。

感官化的人和心灵化的人,这两种性格是性格的两个重要端点。

感官化的人重视感观,实际,性情敏感;心灵化的人大气,会读心,比较受欢迎。

而我要简略的就是端点周围的东西。

我感觉中国人就是两种性格的混合。

现在的普遍是两种性格的结合体,就看更偏向哪个端点,感官,还是心灵。

两种性格,北方游牧,南方农业。

作者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客观。

他写书阐述历史的时候简直是给外国人表达。

其实也就是英文的。

就是给人,而不是中国人。

我还是比较赞成这种方法。

如焚书坑儒,作者写成焚烧诗书,活埋反对者。

他写中国人性格极其客观。

中国现在的国家制度,处事风格源自周朝。

作者提到,夏朝存不存在还是个谜,或者说夏朝根本就是制度化的原始社会。

中国国家起源于商周。

商朝和周朝中国的特点开始显现。

商朝尚武,风格剽悍,残暴,实际。

商朝是个很重实效的时代,商代的青铜铸造比周朝的要好。

据说纣王就是武功高手,关于纣王其实也有很多疑点,我并不认为正义是一方定义的。

周朝尚文,重农业,懦弱,重形式。

周朝上级追求完美和形式,做事远没有商朝的实际作风。

东周末年的百家争鸣已经是两种性格的主流了。

百家争鸣以法家和儒家居大。

法家思想主张实际的统一征战,依法制国。

儒家也主张中央集权却要用礼仪道德统一。

东周诸侯一方面推崇好听的儒家的仁义,一方有采取法家的制国统一主张,这种表面形式的虚伪正是周朝流传下的性格特征,周朝之后,国家纷纷效周,中国思想性格逐渐定型。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本让人震撼的历史巨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变迁。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明的探索之旅。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也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国家。

在《中国大历史》中,作者以宏大的视角,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当代中国,让读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书中详细介绍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风貌等方方面面,使我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作者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使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中国大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孕育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造就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伟大成就和灿烂文化,都是对人类文明的宝贵贡献。

同时,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挫折和失败,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自豪和自信地了解了自己的国家。

除了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我在阅读《中国大历史》的过程中,还对中国文化和文明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礼仪和道德的国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都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大历史》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之旅,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自豪和自信地了解了自己的国家。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苦难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小说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生动而真实,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作者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描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生活、社会风貌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尤其是对于战争、政治斗争等方面的描写,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些描写,我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其次,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作者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我对于那个时代的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于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不仅让我对于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于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说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描写,也让我对于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

这些历史事件的描写,让我对于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于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让我对于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于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也是一部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刻解读,让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于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读《中国大历史》有感2000字筱琨小言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

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

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

迄至20世纪,中国仍缺乏对个人做人权保障的能力,遑论在基督诞生之前。

事实上整个君主时代中国始终维持着一部大体不变的刑法,这套刑法也按社会组织,亦即家人亲疏之分责成个人安分守己,至于各人尚有何种权力,也只能由这社会体制而定”。

不同于西方。

在西方,公民的自由权推广始于两个世纪之前的封建主与城市特权阶级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公民权利从特权阶级推广至全民。

但在中国,在历史上从未产生过城中绅商与官僚的冲突,“中国的官僚从未失去城市的掌握。

事实上中国官吏在城墙之内,权利最盛”。

所以,中国人的亲疏远近十分的明显,无论是多少思想的渗入,都不能超脱家族组织。

所以中国人,准确说汉族人不像其他国家和少数民族,有明确的宗教信仰或是图腾信仰。

在中国,家族延续是唯一的信仰。

在这种信仰之上,形成了其他的各类圈子,组成了这种小圈子内异常坚固,小圈子外格外松散的家族秩序。

三、中国的历史性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

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秦国开始的全面政治改革是一种彻底的翻新,目的在于构建政治上的统一。

“这种政治上的早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记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梳理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

”从此之后,经历历朝历代,这种着重于中央集权的体制,使得中国人保持着一种集团性格,称之为“集权主义”并不为过。

另外,中国一直缺少一种司法体系,儒家的法律思想离不开家族观念,法家虽然有平等的法制观念,却败在了中国官僚政治下。

总而言之,其后的几千年,无论是恢弘的汉唐帝国,还是到后来外族统治下的元清时代,虽中间偶尔制度上的进步,但仍拗不过这种强大的历史性格。

中国历史中不乏非凡之人物,他们改变了中国的朝代,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进度,却从未在历史性格中带来什么改变。

四、现在中国作为一个怀疑者,觉得发生时间离我们越近的事越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去验证。

新鲜的事情可以作为新闻,但不一定会写入历史。

但是诚如作者所讲:“严格说来,写一本成为定论的现代中国史,刻下时机尚未成熟。

中国的长期革命有如一个大隧道。

需要100年时间才能摸索过去。

当这隧道尚在被探索的时候,内外的人物都难于详细解说当中弯曲的进程。

即是革命人物也会被当前困难的途径迷惑,而一时失去方向感。

今日的原始资料充满着愤怒和焦躁的文字,强调事情之衍化不如理想。

可是着眼于宏观历史,我们不能不以积极的目光视之。

我们所说历史上的长期合理性有何意义?这就是说,纵使事实之衍化对我们个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时看来为荒谬不合理,可是把这些情事前后连贯,又从超过人身经验的角度看去,则它们有其意义;最低限度,这些事迹使我们知道我们生命旅途之原委。

”我想最后这段话,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历史学在今天应有的现实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00字王艺敏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

大卫。

塞格林。

本小说是他第一部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并引起世界性轰动,尤其受到美国学生的疯狂追捧。

它的题材新颖,对我来说,便是一个新的阅读里程碑。

主人公霍尔顿是一名中学生,年仅16岁。

你从远处看,戴着在纽约买的红色猎帽,游游荡荡的便是他了。

他可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少年,学习不认真,经常逃课。

终于,因5门功课,只有语文是及格的期末成绩,被学校开除。

他不想回家,从此踏上了社会。

他带着奶奶给他的零花钱,四处游荡。

当晚,他住进了酒店,周围是不三不四的小混混,他们寻欢作乐,扭捏作态,让霍尔顿失望和恶心,让他感受到世间的万恶。

在电梯里,他遇到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妓女,霍尔顿用5元打发走了妓女,但妓女要求10元,霍尔顿不肯,被毛里斯打了重伤,强行拿走了钱。

第二天,霍尔顿遇见了两个教书的修女,捐给她们10块钱。

后来,他和萨丽看了场戏,又去溜冰。

看到萨丽虚情假意的样子,霍尔顿开始讨厌她,与她分别了。

霍尔顿十分难过,约了老朋友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使他想要和妹妹菲比见面,他决定冒险回家。

他回到家,叫醒了妹妹菲比,和她谈心。

等到父母回家了,他也悄悄的离开了。

霍尔顿去他的老师安托里尼那儿过夜,老师让他明白了世间,不是只有自己讨厌,很多人也像自己一样。

他约到菲比,没想到,她一定要跟哥哥去西部。

霍尔顿很无奈,只好放弃了去西部的念头,跟着菲比坐旋转木马。

他坐在长椅上,瓢泼大雨和菲比开心的脸庞,他决定不出走了,最终和妹妹回了家。

本书的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但文章中仅仅出现了两次,也许,他想讲述的不仅仅只是主人公的传奇经历,也想告知人们他的精神世界。

主人公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想做一个麦田守望者,看护儿童。

他想离家出走,远离世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多么的不如意。

揭露了当时的美国,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凉,没有人在意他人的感受,社会是黑暗的,道德是坠落的。

在我看来,作者生活的环境是恶劣的,处处是虚伪和假想,那种单纯,与世无争的有头脑的人已是不多了。

作者想呼吁,想呐喊,让人们从这封闭的社会逃出来。

保护每一个没有收到影响的少年儿童。

人生有很多的选择,可以卑微,可以高贵,但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内心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现在的社会,看似安宁,但人们的内心却是不稳定的,我们不但不能被这世界感染,还要保护他人,关心他人,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纯洁,少一些虚伪,才能让世界更美好!狼世界读后感一提到狼,马上就能想到狼的凶狠、贪婪和它们凶恶的本性,但是当我在寒假里看了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狼世界》后,不仅让我对狼的生活习性有了很大的了解,还让我对狼有了不同的看法。

狼是群居生活的动物,它们有很严格的等级,不同等级的狼吃不同的食物。

比如说,如果捕捉到猎物,心脏只有狼酋能吃,新鲜的内脏是由狼酋和出类拔萃的大公狼一起分享的,母狼和老狼吃皮和肉,最后剩下的残羹剩饭是给草狼、残狼吃的。

《狼世界》一共有四个故事,其中我最喜欢“残狼灰满”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灰满是狼群的狼酋,在与野猪搏斗时,它为了救它喜欢的黑珍珠,而被咬断了一条腿,虽说狼也可以用三条腿奔跑,但可悲的是灰满本来就是一条跛脚狼!现在又被咬断了一条腿,瞬间变成了一匹残狼。

当灰满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做狼酋时,它只能静静地趴在地上等待死神的到来。

没有想到的是,到了晚上,一只名叫黄鼬的残狼来给它送食物,()灰满无奈地吃了下去,伤好之后,终于有一天,灰满骑在黄鼬的身上,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双体狼。

在它们回到狼群里时,灰满又成了狼酋,为了保住狼酋的地位,不得不和黄鼬结为夫妇。

可是黄鼬有了小宝宝后,为了不伤到小宝宝,只能将身体挺直,灰满相信,总有一天,黄鼬会为了它的宝宝,把灰满从自己身上摔落,灰满既不想伤害自己的宝宝,又不甘心做一批残狼,最终它还是选择了捕猎时与猎物同归于尽的方式,维护了双体狼的美名。

我喜欢黄鼬自我牺牲的精神,也喜欢灰满不怕危险的品德。

狼图腾读后感800字读狼王梦有感800字---为梦想执着努力《狼王洛波》读后感月亮河读后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总会感觉许多浮躁;在这样一个大都市,总会感觉许多压力;在这样一个年龄段,总会感觉许多迷茫。

偶尔需要慢下脚步,感受一下身边的幸福,感受一下生活的意义,倾听自己内心的追求。

整个图书馆,满满的书架,却始终没有一本是想要读下去的。

“《月亮河》是一个关于勇气、责任、梦想、坚持、苦难和爱情的故事”这样一句话,一种深沉的蓝,漂亮的五角星,流动的笔体,皎洁的明月,唯美的画面,一下子被触动了,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或许现在就需要这样的故事去体味,去感受灵魂的洗礼。

《月亮河》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地理位置极其偏僻的小镇——月河镇,讲述了石宇森的探险见闻。

小说开篇石宇森游山玩水的生活,令人神往,都市气息的文字,想象着青山绿水的清新,转眼进入一个世外桃源,倾听月河镇老人们的辗转讲述。

一个十八岁毅然放弃高考,决心勇敢承担家庭重担的青年——孟峰,他看到父亲为了供他读高中而屡次卖血的收据,他做出了惊人的选择,放弃唾手可得的读大学的机会,背弃了“三剑客”的约定,向天下人放水。

那一刻想到的只有满满的惋惜,扪心自问,当角色换做是自己,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我想没有那样的勇气,没有那样的魄力,毕竟一个远大的理想,满腔的抱负就活生生的扼杀了。

可是想到他父亲蹒跚着脚步去卖血的情景,谁又能不放弃,谁又能继续“吸血”,谁又能无动于衷这样的良苦用心。

第一次从学生转换到农夫,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技能,不同的生活考验,以及乡亲们的不理解,那样的压力下,他并没有因此气馁,淡然当起建筑小工。

小工的经历,并没有消磨他对梦想的追求,反而是他改变了人们对小工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