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作用与气候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1. 强风气候条件风化是地球表面岩石和土壤逐渐分解、破碎和溶解的过程,其中强风气候条件是导致风化作用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强劲的风可以带走岩石表面的细粒物质,使岩石表面暴露出更多易于风化的新鲜岩石。
此外,强风还可以加速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干旱,进一步加剧了风化作用。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是导致风化作用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降水模式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会导致降水量和频率的增加或减少,进而影响到地表岩石和土壤的湿度。
湿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岩石中固有水分含量以及溶解物质的浓度,从而对风化作用产生影响。
3. 岩性差异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抗风化能力,岩性差异是导致风化作用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岩石如花岗岩和玄武岩具有较高的抗风化能力,而一些沉积岩如泥岩和砂岩则较为容易风化。
当地区主要由易于风化的岩石组成时,整体上会表现出风化作用强的特点。
4.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也可以加速地表的风化过程。
植物根系可以渗透到裂隙中,并通过生长和扩展使得裂隙扩大,进一步破坏了岩石结构。
此外,某些微生物也可以分泌酸性物质,对周围的岩石进行溶解和侵蚀。
5.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导致风化作用增强的因素之一。
例如,建筑工程中使用爆破技术会导致周围地质环境发生剧变,使得原本相对稳定的地质体系暴露在外界环境中。
此外,过度开采、采矿、森林伐木等人类活动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风化作用的增强。
6. 植被覆盖和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和土壤质地也会对风化作用产生影响。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风蚀的发生。
而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对水分的保持能力不同,进而影响到岩石和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变化,从而对风化作用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强风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岩性差异、生物作用、人类活动以及植被覆盖和土壤质地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风化作用的增强。
深入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三)岩石节理状况
球状风化
球状风化的 发育过程
(a)岩石被节理条切割 )
(b)球状风化初期素
一、环境条件 (一)气候条件:温度、湿度 气候条件:温度、 1.寒冷地区: 以物理风化为主; 2.干旱地区: 以物理风化为主; 3.湿热地区: 以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为主
年降水量(Cm)
(二)、地形条件:高度、起伏程度、朝向 )、地形条件:高度、起伏程度、 地形条件 1、地势起伏高度 ①高山区:以物理风化为主 ②低山丘陵以及平原区:以化学风化为 主 2、山坡朝向 ①朝阳面:以化学风化为主 ②背阳面:以物理风化为主
基性玄武岩 酸性花岗岩
(3) 沉积岩易溶岩石(如石膏、碳酸盐类等 岩石)比其它沉积岩易于风化.
石灰岩
石英岩砾岩
(4)不同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发育的风 化壳亦有差别
几种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的顺序是: 石英>白云母>长石>黑云母>角闪 石>辉石>橄榄石。
(二)岩石的结构、构造 (1) 岩石结构较疏松的易于风化; (2) 不等粒易于风化,粒度粗者较细者 易于风化; (3) 构造破碎带易于风化,往往形成洼 地或沟谷。
二、岩石性质
(一)岩石的矿物成分 在风化带中,各种造岩矿物对风化作 用的抵抗能力明显不同。
1. 成分 (1)岩浆岩比变质岩和沉积岩易于风化。岩 浆形成于高温高压,矿物质种类多(内部 矿物抗风化能力差异大).
岩浆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 岩浆岩中基性岩比酸性岩易于风化, 基性岩中暗色矿物较多,颜色深,易于 吸热、散热.
常见风化特征是什么原因

常见风化特征是什么原因常见的风化特征包括侵蚀、剥蚀、植被风化、冻融风化、化学风化等。
这些风化特征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气候是影响风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岩石和土壤的风化速度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高温高湿条件下,水分和温度变化较大,造成岩石和土壤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增加,导致风化加剧。
而干旱地区由于水分不足,风化作用相对较弱。
另外,地貌和地形也会对风化特征产生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由于高海拔、低温和雨雪侵蚀,容易形成冻融风化和物理风化特征。
而沿海地区由于长期的海风侵蚀和潮汐作用,容易形成剥蚀和海蚀风化特征。
土壤的性质和组成也会对风化特征产生影响。
例如,酸性土壤中的含酸物质容易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导致岩石的化学风化增加。
同时,土壤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也会促进风化作用的发生。
另外,土壤的孔隙度和保水性也会影响水分的渗透和蒸发,进而影响岩石和土壤的水热变化,加速风化的发生。
植被也是影响风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被根系的穿透作用可以破坏岩石和土壤的结构,促进物理风化的发生。
同时,植被的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可以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促进化学风化的进行。
此外,植被能够阻止或减缓水流的冲刷和侵蚀,保护地表的岩石和土壤。
人类活动也是引发风化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人类的开采活动会破坏地表的岩石和土壤结构,加速风化过程。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等活动会改变地表的水文条件,增加水流的冲刷和侵蚀力度,导致剥蚀和侵蚀的风化特征加剧。
总之,常见的风化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气候、地貌、地形、土壤性质、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岩石和土壤的风化速度和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风化特征。
这些风化特征是自然界长期作用的结果,也是地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通过研究和分析常见风化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环境的演变过程,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自然界中受到风的侵蚀和磨蚀,从而发生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变化。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干燥地区,由于水分不足,岩石表面很容易出现裂缝和缝隙,这些裂缝和缝隙会进一步扩大并加速风化过程。
而在湿润地区,则容易形成水流、河流等水体,水体中的水能够渗透到岩石内部并对其进行侵蚀和溶解。
二、岩石结构不同种类的岩石结构不同,也会影响其受到风化作用的程度。
例如,在含有硅酸盐较多的花岗岩中,由于硅酸盐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花岗岩相对于其他种类的岩石更加耐久。
而页岩等软质材料则容易被风吹刮削蚀,因此风化作用强。
三、植被覆盖植被的覆盖程度也会影响岩石的风化作用。
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地区,岩石表面很容易暴露在风雨中,从而加速其受到风化作用的程度。
而在有植被覆盖的地区,植物根系和土壤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缓了岩石受到风化作用的速度。
四、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在采矿、建筑等活动中,人类会对自然环境进行大规模改造和开发,从而加剧了岩石受到风化作用的程度。
此外,在城市等人口密集地区,空气污染也会导致大气中含有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对岩石表面进行侵蚀和溶解。
综上所述,气候因素、岩石结构、植被覆盖和人为因素都是影响岩石风化作用强度的重要因素。
在自然界中,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干扰,从而保护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地球科学概论第九章 风 化 作 用

第一节风化作用类型一、风化作用概述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过程-风化作用。
根据风化作用性质和作用方式,风化作用类型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
(一)物理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过程-物理风化作用。
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类物质结晶等均使岩石由大变小,以至完全破碎。
物理风化作用方式-热胀冷缩由于温差影响,尤其短时间温度骤变,岩石强烈热胀冷缩,发生破碎和剥落。
在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达70℃以上。
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膨胀系数,差异性膨胀破坏了矿物间结合力,是岩石发生碎裂的主要原因。
冰劈作用水结冰时体积增加。
岩石裂隙中充填水,当温度降至0℃,水结冰过程发生膨胀,冻结和融化反复交替使岩石裂隙增多导致岩石崩裂。
层裂作用地下深处岩石,当上覆岩层被剥蚀,出露地表时压力消除,产生向上的膨胀力,形成平行于地面的裂隙。
盐类的潮解和结晶盐类物质夜间吸收水分溶解,白天蒸发失水结晶。
溶解与结晶交替。
(二)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受水、氧气和二氧化碳作用,地表岩石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的作用过程。
作用方式: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作用等。
溶解作用水是溶剂,含有一定量的O2、CO2及其它物质,具较强的溶解能力。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溶解度:方解石>白云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长石>石英。
温度对矿物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
热带地区雨水充沛、气温高,岩石风化速率高。
水化作用矿物与水作用,吸收水分子加入到矿物晶格中,形成含水矿物。
如,CaSO4 + 2H2O CaSO4 ? 2H2O硬石膏石膏硬石膏转变为石膏,体积膨胀60%,对围岩产生压力。
同时,石膏溶解度较大,更加速岩石的风化和分解。
水解作用发生水解,形成含OH-的新矿物。
造岩矿物中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易发生水解作用如:4K[AlSi3O8] + 6H2O Al4[Si4O10](OH)8+8SiO2+4KOHAl4[Si4O10](OH)8 + nH2O 2Al2O3?nH2O+ 4SiO2 + 4H2O溶于水中的CO2形成CO32-和HCO3-,与矿物中金属阳离子结合成易溶的碳酸盐而随水流失,原有矿物发生分解:CaCO3+CO2+H2O Ca2++2HCO3-4K[AlSi3O8] + 4H2O +2CO2 Al4[Si4O10](OH)8+8SiO2+2K2CO3氧化作用矿物中某些元素与氧结合形成新矿物:黄铁矿(FeS2)-硫酸亚铁(FeSO4)-硫酸铁[Fe2(SO4)3]-褐铁矿[Fe(OH)3]磁铁矿(Fe3O4)-褐铁矿[Fe(OH)3]大部分岩石和矿物中含有铁,氧化后使风化岩石表面常呈紫红色和铁褐色。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风化作用是地壳中岩石、矿物质和土壤等在大气、水、植物和动物等外界作用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过程。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区域的风化作用特别强烈,下面将从不同方面探讨风化作用强的原因。
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风化作用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容易导致岩石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热胀冷缩、冻融循环、水分的渗透和蒸发等过程会加速岩石的破碎和溶解,从而加剧风化作用的程度。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长期高温高湿,使得岩石和矿物质容易受到化学侵蚀,风化作用十分强烈。
二、地质构造因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和地壳表面的构造形态和运动规律。
不同的地质构造对风化作用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山地和山脚地带的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影响较大,易受到破碎和溶解的作用,风化作用相对较强。
而平原地区的岩石相对稳定,风化作用较弱。
此外,断裂带、褶皱带和火山地区等地质构造特殊的地方,由于地质活动频繁,岩石易受到破坏和溶解,风化作用也相对较强。
三、植被覆盖因素植被覆盖是指地表被植物所覆盖的程度。
植物的根系可以渗透到地下,对岩石和土壤起到固定作用,减缓风化作用的发生。
而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地区,岩石和土壤暴露在大气中,易受到风化作用的侵蚀。
尤其在干旱地区,植被覆盖较少,水分蒸发快,风化作用较为强烈。
四、水文地质因素水文地质是指地表和地下水流动及其与地质结构的相互关系。
地下水的流动对岩石和土壤的风化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地下水中含有溶解的物质,通过渗透和流动作用,加速了岩石和土壤的溶解和破碎。
特别是在喀斯特地区,由于溶蚀作用强烈,岩石和土壤的风化作用非常显著。
风化作用强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质构造因素、植被覆盖因素和水文地质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一些地区的风化作用相对较强。
对于地质环境的研究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了解风化作用的原因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风化作用的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第10章 风化作用

水解+碳酸化→花岗岩风化
舒良树摄
“红楼梦”电视剧中的顽石(黄山)
⑸ 氧化作用 (oxidation)
水解+碳酸化→花岗岩风化
矿物被氧化后可形成新矿物。在地表富氧条件下,某些矿物中
4. 常见的风化地貌 ◆ 四种常见风化地貌区: 花岗岩区;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碎屑岩区;垂直节理发育的杂色 砂岩区;X节理发育的岩石区 ◆ 在花岗岩发育区,以圆滑的石蛋地貌为特征,如黄山、三清 山、厦门鼓浪屿所见;
在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碎屑岩区,以秀丽的丹霞地貌为特征。 南方非常普遍,如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
二、残积物 (eluvium) 岩石风化后残留原地的物质。
1. 特征:结构松散、大小不一、棱角显著、没有层理。 2. 矿产:◆ 抗风化力强的重矿物如金刚石、金、锡石可残留原地,富集
成残积型砂矿。◆ 若岩石中活动组分被水带走,稳定组分Fe、Al残留原 地,可富集成残余型砂矿。
三、风化壳
基岩上由风化产物组成的不
◆多发生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半干旱地区。如哈密。
舒良树摄
天山玉希达坂碱性岩中的卸载节理
新疆天山艾肯达坂花岗岩中的水平与垂直节理
舒良树摄
舒良树摄
盐分结晶撑裂作用 :鼓包状盐碱沼泽地 (哈密)
二、化学风化作用 (chemical weathering)
1. 基本特征 ●岩石在水、氧、二氧化碳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 ●不仅破坏岩石,而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 ●温湿的南状风化-褐铁矿晕圈
舒良树摄
球状风化 形成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受水、气和物理气象因素的影响,通过物质代谢和化学反应,将原有岩
石持续地破坏,溶解或风化,最终变成平整化和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形状,这一过程叫做
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有:
1. 气候条件:气温、气压、湿度、光照等气象因素都可以影响有机物质的降解和分解,而这些有机物质都是风化作用的重要原料。
2. 水分:风化作用发生的地表环境中,水可以作为溶解剂,将岩石分解溶解,并且容易转
移着色物质和矿物质,使得岩石减轻、稀疏、形变。
3. 植物群落:植物的存在可以促进岩石的碳酸盐化、碳化和氧化作用,从而加速风化作用
的发生。
4. 土壤带:土壤中含有物质,可以使岩石中某些物质被溶出或分解,从而加速风化作用的发生。
5. 噪声污染:噪声中的振动可以使大气和地表结合力受到破坏,从而加速岩石的风化损伤。
以上就是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理解这些因素及其影响,可以提高我们对岩石风化作
用的保护,从而获得强健的、健康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三峡地区陡山沱期海洋氧化与生物演化关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表时间:2008-04-15)本文提要:中美科学家通过对三峡地区九龙湾等剖面陡山沱组开展高分辨的碳硫同位素和大型疑源类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揭示了埃迪卡拉时期海洋脉冲式的氧化与大型疑源类化石出现、多样化和灭绝之间的关系。
研究证实了埃迪卡拉时期的海洋确实存在一个巨大的有机碳库,致使深海维持在缺氧甚至硫化(含硫化氢)的状态,并发现深部还原的海洋经历了两次脉冲式的氧化,而海洋每一次的氧化事件都对应着一次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研究表明导致全球性生物多样化发展的海洋完全氧化是在5.51亿年之后。
以中国科学家为主要贡献者的该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被誉为关于多细胞动物成因与埃迪卡拉时期(先于寒武纪)古环境变化的最重要论文。
“雪球地球”理论是地球科学界影响广泛、争议不断的一个假说。
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霍夫曼等人的“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假说认为,在宏观后生动物出现之前的2亿年(大约7.5-5.5亿年前)间,由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解体,增加的大陆风化作用过度消耗了大气圈的CO2,造成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新元古代冰期—“雪球地球”。
其间可能至少有2次全球性的冰川曾推进到赤道地区的海平面,使海洋全部结成很厚的冰,地球成为了一个被冰雪覆盖的大雪球。
尽管存在着新元古代的冰期究竟是“雪球”还是“泥球”的争议,但随着冰期温度的下降,海洋能够从大气中吸收更多的氧气,这些氧气与海洋中悬浮的微小有机体作用产生碳酸盐,即通过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CO2,这些气体最终帮助地球温度迅速反弹,这种温室效应对地球生物圈产生了保护作用。
我国科学家2007年在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底部发现的“滞育卵囊中动物胚胎”化石,将动物的起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以前,将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了5千万年,即动物在新元古代晚期“雪球地球”事件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
动物绝对需要氧气,海洋只有氧化了,海水中溶解的氧气达到一定浓度动物才会出现。
也只有深海基本氧化了,才会发生多细胞生物的大幅射。
动物演化的重要一幕发生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的埃迪卡拉纪(6.35-5.42亿年前),是全世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释在埃迪卡拉时期出现的生命的飞跃(动物的出现)以及随后复杂的生命现象,科学家们对阿曼、加拿大等地埃迪卡拉系剖面做过地球化学研究,但是由于缺乏地层年代、古生物化石等资料,无法将高分辨的地球化学数据和古生物资料结合起来,直接论证海洋环境的变化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三峡地区震旦系已有80多年研究历史,全国地层委员会2005年重新定义的震旦系即相当于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为这个系下面的一个岩性地层单元。
2005年中外学者发表了多篇三峡地区锆石U-Pb年龄或SHRIMP锆石U-Pb年龄数据,将陡山沱组沉积年龄锁定在6.35-5.51亿年之间,使我国陡山沱组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具有可靠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埃迪卡拉系地层剖面。
10年来,中外学者先后在陡山沱组中发现了一些最早的动物化石证据,曾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在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上磷块岩(大约5.8亿年前)中发现的动物胚胎化石、原始海绵动物化石和两侧对称动物化石。
不久前在三峡地区发现的6.3亿年前“休眠卵”动物胚胎化石。
这些成果分别发表在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上。
明确的年龄和丰富的早期动物化石记录使三峡地区成为研究埃迪卡拉时期古海洋环境与生物演化的理想地区,吸引了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学者前来考察和工作。
2002年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美国地球化学家安巴和古生物学家诺尔合署的述评文章,指出“元古代(25-5.42亿年前)大部分时期地球的海洋表面是含氧的,深部是硫化(含硫化氢)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大部分海洋环境会是缺少生物所需的微量金属,潜在地阻碍了氮循环,影响初级生产力,并限制了真核藻类的生态分布”。
氧化还原敏感的微量金属(如Mo、Fe、Cu)是生物固氮酶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起到无机生物桥的作用。
元古代末期多细胞藻类和后生动物的出现标志着硫化(含硫化氢)海洋的结束,也即深海的氧化。
因此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海洋氧化与生物演化的关系,如海洋深部究竟是什么时候氧化的?生物的演化与海洋的环境变化究竟关系如何?宜昌西陵峡观景三峡大坝的新公路开辟出的九龙湾剖面,是目前发现的出露最好、保存最完整、最连续的陡山沱组沉积记录。
主要由碳酸盐岩、黑色页岩构成的陡山沱组沉积厚度近200米,这些岩石保存的多种地球化学代指标是研究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重要证据。
结合保存的丰富的大型凝源类化石的研究,能够揭示埃迪卡拉时期海洋氧化与真核生物多样化的耦合关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黄晶(第二作者)、导师储雪蕾研究员(通讯作者)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传明、袁训来研究员等同美国3所大学的学者合作,在2008年3月4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题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脉冲式氧化与生物演化”的论文,通过对三峡地区九龙湾等剖面陡山沱组开展高分辨的碳、硫同位素和大型疑源类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揭示埃迪卡拉时期海洋脉冲式的氧化与大型疑源类化石出现、多样化和灭绝之间的关系。
这篇论文对采自三峡地区九龙湾剖面完整的陡山沱组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的碳和硫的同位素和大型疑源类化石的研究分析。
麻省理工学院罗斯曼等人在2003年通过非稳态的碳循环模型的模拟,提出在新元古代冰期之后深海曾存在一个巨大的有机碳库,但一直没有被进一步证实。
黄晶、储雪蕾等人的该项研究所获得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显示,陡山沱组下部拥有非常稳定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和扰动的无机碳同位素、微量硫酸盐同位素组成,表明陡山沱早期的海洋拥有巨大的有机碳库和低的硫酸盐含量,是一个还原的海洋。
这与罗斯曼等人提出溶解有机碳库的模型完全吻合,证实了埃迪卡拉时期的海洋确实存在一个巨大的有机碳库,致使深海维持在缺氧,甚至硫化(含硫化氢)的状态。
该项研究还发现,陡山沱组中、上部的两次无机碳同位素负漂移显示了深部还原的海洋经历了两次脉冲式的氧化,直到陡山沱期结束之后溶解有机碳库源消失,深海才完全被氧化。
结合大型疑源类化石的研究发现,海洋每一次的氧化事件都对应着一次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研究证明了早期埃迪卡拉真核生物的发展是沿着海洋氧化的轨迹进行的。
这篇文章还通过全球对比提出,导致全球性的生物多样化发展的海洋完全氧化是在5.51亿年之后。
由于丰富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和古生物资料,霍夫曼认为该论文给出的数据是至今得到的最详细的(环境)多种代指示资料,是关于多细胞动物成因与埃迪卡拉时期(先于寒武纪)古环境变化的最重要论文,对研究埃迪卡拉时期的海洋环境与生物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学者在构思、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文引用的数据平行来自中美两国的实验室,其中中方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独自完成,包括碳酸盐、有机碳、微量硫酸盐和黄铁矿的碳和硫同位素分析。
国内分析的数据与国外的数据完全可以对比,而且微量硫酸盐的数据质量还高于国外。
中科院专家表示:风化作用让珠峰矮了1.2万米(表时间:2007-08-07)正在南京进行的“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上,专家们表示,化石数据证明,如果不是风化作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应该为2万米左右。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挺恩表示,化石的证据表明: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五次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则形成于第五次板块冲撞,而且如果没有自然界的风化力量,它的顶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得多。
化石证据表明,珠峰是在第三纪全新世形成,按照这个推断,珠峰的峰顶应该是第三纪的地层,然而登山人员从峰顶采得的地层证据却表明,这里是奥陶纪地层。
那么奥陶纪之后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直到第三纪全新世,这一大段的地层究竟跑到哪里去了?“这是因为大自然环境的风化作用让珠峰的个头变矮了。
”陈挺恩告诉记者,在喜马拉雅山的北面山坡的坡底地区,来自全国的化石专家分别找到了那些在顶峰上遗失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直到第三纪全新世这些地层,而且推算出它们的厚度相加应该是在1.2万米,因此,板块冲撞形成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地壳的隆升高度应该是在2万米左右。
参加“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的专家们表示,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
珠峰未来究竟是长高还是变矮,取决于两大力量的对比,即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那么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程,那么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
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协科普办公室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4日-5日在南京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化石爱好者与古生物化石专家参加了大会。
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演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发表时间:2009-12-08)具根的维管植物的出现加速了地球的风化作用,改变了陆地的生态系统。
故维管植物根的起源和演化是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前沿和热点。
传统的观念认为,陆地上最古老的植物是茎轴裸露、没有真正的根和叶子的原始植物,它们通常被称作裸蕨,最早期的陆生植物生活的时代泥盆纪也被称作是裸蕨植物的时代。
真正的根和叶子是随后才在地球上演化出来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自然科学基金持续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郝守刚教授的古植物研究组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研究,完全改变了这些传统的观念。
最近,该研究组报道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根。
这是一种发现于云南4.1亿年前(早泥盆世)的地层中裸蕨植物工蕨类(Zosterophyllum shengfengense)的簇生根。
该研究组经过野外调查和认真的实验室工作,揭示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根的形态学特征,并依据完整的化石标本,引进了现代生态学的概念,第一次计算了这种最古老植物的生物量,获得了该压型化石植物的根茎比信息。
这种古老的根仅占整个植物生物量的不到3%,通过与现生植物的根茎比数据的比较,表明这种细小的簇根能够为相对较大的茎轴系统有效地提供养分,这也表明早期陆生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也表明这种植物可能生活在高温、高降水量以及水分供应充足的环境之中。
由于早期根的形态和生态学信息的记录极度缺乏,已报道的化石资料非常少,所以该项地球上最古老的根系统的研究引起了审稿人高度关注,该项成果发表在国际重要的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上。
该研究不仅对早期微观植物起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球变化效应的建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组一直致力于早期陆生维管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其环境制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