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劝学》说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名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这篇文章主要是为年轻人的成才之路指明方向,教导大家如何读书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文将结合《劝学》的内容,设计一节以“劝学”为主题的语文教学。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劝学》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理解作者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阅读和理解《劝学》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对韩愈在文章中的言辞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1. 《劝学》原文及译文。
2. PPT制作。
3. 互动式教学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老师介绍《劝学》在唐代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历史。
2. 引导学生探讨“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在班级中展开小组讨论。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 学生阅读完《劝学》,老师通过PPT的方式呈现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2. 教师以字词、标点的解释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困难段落。
步骤三:思考与讨论1. 学生扩展联想,思考并提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质疑和探讨《劝学》篇中所抒发的态度和看法是否正确。
步骤四:展示与交流1. 学生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积极交流。
2. 学生以笔记、话题等形式留下珍贵的思考和讨论结果。
五、教学总结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古诗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学习方式和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2. 本节课的教学成功在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而不是只传授知识,从而启发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究的兴趣。
3. 未来,教师可以尝试更多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互动式、情境化的教学方式等,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代诗文,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态度,同时也得到启发,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究的兴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而不是仅传授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优秀教案《劝学》8篇

优秀教案《劝学》8篇优秀教案《劝学》【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1、讲解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⑴是全文的文眼。
⑵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⑴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10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稚——推继——断桃——逃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四、写字教学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一、故事导入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
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3、全班汇报三、指导分角色朗读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
《劝学》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劝学》是明代大文学家于谦的一篇名篇,是一篇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作为现代教育者,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理念和思想,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本篇文章旨在介绍一下《劝学》教案3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及背景2. 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思想指导自己努力学习3. 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语言模式和修辞手法来进行创作【教学内容】1.《劝学》原文的阅读与理解2. 《劝学》中的思想和理念3. 《劝学》中的语言模式和修辞手法4. 创作小作文【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先布置一下作业,让同学们回家读一下《劝学》全文,然后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机点名几个同学,让他们发表一下看法。
2. 阅读在学生明确了自己的阅读方向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阅读《劝学》全文,重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复杂词汇和语言模式。
3. 分析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配合学生一起讨论一下文中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意,并且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4. 创作在分析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创作一下自己的小作文,运用文章中的语言模式和修辞手法。
5. 总结在最后,教师可以对整节课进行一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着重谈谈如何运用《劝学》中的思想和理念来进行自我励志和学习。
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梳理一下整篇文章中的语言模式和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手段】1. 讲解教学2. 互动讨论3. 创作辅助【教学面向对象】本节课主要面向初中和高中学生。
【教学成果】教师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劝学》这篇名篇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
同时,学生也能够运用其中的语言模式和修辞手法,来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更好的明确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和目标通过阅读和学习《劝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律和坚持不懈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劝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

《劝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劝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
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
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预习提纲: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
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劝学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第4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难点: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
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①第一段用了几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
②请找出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分层得出此观点的?
③第三段在比喻论证中,又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生朗读文本,然后再分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最后小组选代表和老师交流成果,组员随时做补充。
下面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生1:第一段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意义即“青于蓝”,“冰寒水”,“直木为轮”,“金就砺”“木受绳”。
他们之间是递进发展的关系,来说明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师:这个组的发言太精彩了。
也可看出对上节课做了认真思考。
望再接再厉。
生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可分三层。
第1句为第一层,第2、3句为第二层,第4句为第三层。
? 师:对。
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
生: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
师:对。
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生2:分总关系。
?
师:对。
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生:(部分)学习。
?
师:对。
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生:(集体)比喻。
?
师:用哪几个比喻??
生: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那么除了比喻论证还有其他论证方法吗?
生3:在第三段比喻论证中还有对比关系。
?
师:对。
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
请举例。
生3:“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蚓”与“蟹”。
师:概括很准确。
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生3: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师:对。
犹如黑与白,美与丑的对比。
使美的更显美,丑的更显丑。
师:好。
大家的发言都不错。
本文是先秦时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
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
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
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PPT展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