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1 传统服务业 2 现代服务业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 业有什么意义?
提高区域的国际金融枢纽地位;利于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推动生产性服 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提高附加值;科技服务、创新服务、 品牌服务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健康服务、家庭 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提高生活水平;促进更广泛、 更多元的就业等。

工 业
社会经 济条件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历史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人们的思想观
念比较开放
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接
受海外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
交通
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
、 矿 产 资

市场
市场广阔


劳动力 侨乡
劳动力廉价丰富
交通பைடு நூலகம்
市场
……


服 务 业
农 业
改革开放后的物流业
工 业
低能耗、污染小、效益高
广州白天鹅宾馆

中国内地首家五星级酒店,内地首家

合资的五星级酒店,内地首家由中国

人设计、建设和经营的五星级酒店。
农 业
工 业
会展业、金融业、物流业、

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

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

和文化创意产业等。
②基塘面积大幅减少, 服 转为城市或工业用地, 务 逐渐被建筑物取代。 业
农 业
工 业
服 思考:分析区位优势?
务 业
全球最大鞋厂——东莞裕元鞋厂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与转型升级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与转型升级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与转型升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东、香港、澳门和邻近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经济实力的地区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里,珠三角经济区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转型,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科技、服务业及创新型产业的转型。

本文将探讨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及转型升级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转型带来的机遇和风险。

第一部分:产业结构演变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制造业改革开放,以出口导向、加工贸易和低端制造业为主要特征。

此后,珠三角经济区发展了一系列的先进制造业和大型企业,如华为、TCL和格力等,成为中国内地的工业发展核心区域。

但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成本上升和国内外市场变化,珠三角经济区的传统产业在面临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珠三角经济区逐渐转向采用更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要的增长点,以提高附加值、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珠三角经济区也必须继续升级产业结构,以保持其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珠三角经济区在转型升级中遇到了许多挑战。

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是人口结构和人力资源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珠三角经济区的人口密度一直较高,而且大多数人口都从事于传统制造业和加工业。

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许多人将需要接受新的技能和培训来满足新的产业要求。

这需要政府和企业提供足够的培训、教育和人力资源支持。

第二个挑战是升级行业需要的资金投资。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珠三角经济区许多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新的研发、生产和营销活动。

而且,这样的资金投资需要长期、可持续和风险透明的投资环境。

因此,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投资机会,以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于新型产业。

第三个挑战是转型需要的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

过去,珠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成本优势和低端制造业。

然而,在新的产业环境下,珠三角经济区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和知识管理来支持其技术和研发能力。

这需要企业、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并且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创新人士。

珠三角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珠三角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珠三角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尚磊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17期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开放较早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惠在a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带动下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0多年来,珠三角的产业高度化日益加速,但高度化进程并非完美无缺,无论是产业间结构还是产业内部经济结构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对珠三角经济产生极大危害。

本文主要针对珠三角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珠三角是我国较早对外开放的区域。

近些年来,珠三角充分利用毗邻港澳、沿海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国家政策扶持,区域内部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高度化稳态进行,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珠三角现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

一、珠三角产业结构的优化符合产业高度化规律,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已占据完全优势内在因素归纳如下几点:(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不仅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随着开放范围由点及面扩展,在广州、深圳等一批核心城市的带动下,特别是1985年珠三角开放区设立,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批国内外资金源源涌入,而大部分资金都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极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珠三角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政府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大批工厂源源不断建立和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人地矛盾,特别是房地产业持续高涨等使大批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一方面使农业规模缩小,另一方面又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大批劳动力,继而使二三产业规模扩大。

此外,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又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进入,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三)世界产业的大范围转移。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经济基础。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开始启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一、产业结构的现状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现代产业的策源地,拥有广泛的产业链,包括汽车、电子、服装、化工、金融等产业。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1 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早期发展阶段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产业,这种产业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更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保护、公众安全等关注点的需求,产业吸纳力逐渐降低,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1.2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于中国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增速也放缓。

这表明,旧的增长模式已经无法为该地区带来新的契机,相反,可能会拖慢其发展。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型的必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转型和中国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是该区域产业创新的必要措施。

2.1 适应科技进步趋势当前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对产业创新及转型带来了重大影响。

珠江三角洲地区应该紧跟科技趋势,推动新兴技术到产业的快速应用,并利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为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的支持。

2.2 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为了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赶上和合作成就未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必须拥护绿色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针对现有能源不足的问题,结合政府工作重点,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转型和升级。

当前能否适应更多环保需求是企业的首要问题。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何实现产业转型为了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型,政府和企业都需要贡献。

政府方面,应该加大对创新和技术开发的投资,制定更灵活和有效的政策,鼓励新型企业、新产业研发和投资的发展;企业方面,应该加强市场竞争,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和数字经济,推动企业自身的转型和升级。

广东珠三角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广东珠三角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广东珠三角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超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它以占广东全省3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省82.5%的GDP,以0.5%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0%的GDP.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制造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一股独大”。

作为“排头兵”虽然最先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但也往往会最先遇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高消耗低成本数量扩张”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表现出“六高六低”的特点,即高产出增长、高市场占有率、高要素投入、高行业结构、高外向依存、高集聚水平和低产出效益、低成本扩张、低价格竞争、低链条层次、低规模水平、低植根程度。

珠江三角洲产业发展的“六高”:高产出增长。

从1978年到200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地区生产总值由87.64亿元增加到21424.2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70%。

珠江三角洲的产出增加率不但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且也高于其他主要经济发达省市的平均水平。

高市场占有率。

珠江三角洲许多制造业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以家电产业为例,电风扇、电饭煲等小家电产品在全国的比重超过80%,微波炉、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吸排油烟机等在国内“一股独大”。

电吹风、电暖器的出口量占全球的40070,电风扇、烤面包机、电水壶的出口量占到全球的50%以上。

高要素投入。

珠江三角洲高产出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主因是高要素投入,2006年珠江三角洲能源消耗折合标准煤16517.9万吨。

有大约不低于2000万的外地劳动力流人,三废排放量为65.5亿吨。

高行业结构。

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的行业结构变化的脉络非常清晰,特别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支柱产业的更迭实现了几年一个台阶。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和出口产业集聚区。

历经30年的高速发展,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偏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崛起,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已迫在眉睫。

一、目前产业结构的现状1.制造业为主导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制造业发展为主导,其中以电子、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等行业为代表,产业规模和产值居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该地区2019年制造业总产值达6.93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60%。

2.服务业逐渐崛起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业开始崛起。

该地区的金融、软件、科技、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快速扩张,服务业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10%。

3.产业升级亟待重视尽管制造业和服务业均有一定的发展,但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多个问题:一是多数制造业企业仍处于中低端水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二是过度依赖出口市场,经济周期性大;三是服务业发展还不够成熟,比较分散。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1.高端制造业成为发展主力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高端制造业,增加研发投入、扩大产能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在华为、TCL、美的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已经开始步入高端化的轨道。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支柱型产业培育。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将会给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带来重大变化。

3.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珠江三角洲地区需要在研发投入、人才引进、产业合作等方面加强措施。

同时,该地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汇聚全球优势资源,扩大国际影响力。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1.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要抓住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需要大力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有技术优势、有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第一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格局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东、香港、澳门和海南,占据中国国土面积不到1%的区域,但GDP占全国的1/8,货物进出口占全国的1/4以上。

该区域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占地位,发达的外贸和内地市场,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地区。

从产业结构上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主导产业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新材料产业不断创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但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产业仍有占据较大比重,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成功进行了“去产能”、产业结构调整,但传统制造业占比仍然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产业格局不够优化,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不够完善,一些新兴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最后,竞争压力增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企业要迎合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趋势,要紧跟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升级。

第二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为促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各级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鼓励优化现有企业结构,加大产业集聚力度。

政府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关注力度,加大金融、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如数字经济、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等。

政府出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鼓励新业态创新,支持新技术人才创业。

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促进供给体系的转型升级。

四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和团队培养,提高产业整体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五是推进项目集群化建设,鼓励企业联合承建大型国家级科技项目集群,提升产业群体的综合实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1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2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重点、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知识点一、经济发展快 自主学习1. 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1)自然条件: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

地跨 带和 带地区,气候湿热,农作物可终年生长。

(2)社会经济条件①早在16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了 的萌芽,历史基础好。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 、 ,与东南亚国家相邻,便于引进资金、 ,开拓 市场。

③ 地处沿海, 条件便利。

④ 众多,对外联系广、渠道多、信息灵,人文地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⑤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的 、 设立为经济特区,广州为沿海开放城市,获得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3)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开始,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比重呈下降趋势, 比重明显上升, 占据主导地位。

部门结构:建立起以 为主, 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市场指向:以 型经济为特色。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 基地、 基地。

知识点二、城市化水平高 自主学习1.改革开放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 、缺乏大、中型城市,城市密度 。

2.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城市化速度 ,水平 。

(2)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 。

(3)城镇规模不断 。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梳理】:(4)形成了以为中心,包括、、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

(5)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与密切相关,是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合作探究】探究1:看课本第100页“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和第102页(知识窗――侨乡),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分布图”、“广州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等。

请从自然、社会经济方面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探究2:阅读101页知识窗,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两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带来哪些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84~1992 年)
香港制造业赖以高速增长的低生产成本优 势已逐渐丧失,制造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客观 要求愈益迫切。
珠三角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地域范围 不断扩大,不仅拥有丰富廉价的自然资源和 劳动力,而且投资环境大大改善
香港在珠三角的投资由试探性投资转变为大规模、全方位的进入,大量中小型的香 港制造企业将劳动密集型生产或工序大规模迁入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
10经济学 梁婵娟 201030700162
【引入—— 珠江三角洲 】 1、
珠江三角洲:广州、深 圳、佛山、中山、惠州、 东莞、肇庆、珠海、江门 九市, 土地面积为24437 平方千 米, 不到广东省土地总面积 的14% 人口总数4283 万人, 占广 东省人口总数的61% 2011年, 珠江三角洲的地区 生产总值达43720.86亿元, 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图2 2000- 2008 年珠江三角洲各城市 的地区生产总值
【 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1979年的26. 9 % 年均下降近 2001年的6.0% 一个百分点 图3 1979~2001 年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图
【 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 在45 %~50 %之间上下震荡
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从20世纪80年以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在 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却明显下降。(从1980年的
46.04%2000年的25.54%)
与此相对应,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在第三 产业中的比重却明显上升,上升了将近10个 百分点。
【 参考文献】
[1]吴梅.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J]. 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2006.06 [2] 程玉鸿、许学强.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演变及广州区域地 位的变化[J]. 经济地理,2003.25 [3]罗丰、张争胜、沈璐璐、郝鹏翔.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与 竞争力的份额转移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02
开放范围由点及面
1984 年5 月,邓小平的第一次“南巡”表明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点和窗口取得 了初步成功。 1985 年珠三角开放区的批准建立,表明区域开发和开放政策开始“由点到面”。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这一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也正式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村转向城市、由试点转向了全面推广。
The End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传统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以电子通信、家电、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 行业领头的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 ➢工业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高新技术制造业 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不断增长。
1995~2000年,传统产业中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行业的产 值在工业总产中的比重均有所下降,电子信息业的产值比重则上升11.4 %,2000年珠三角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7 %。
投资环境快速改善、内外资金的大量涌入
珠三角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以经济特区为榜样,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 一方面,各地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 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从而实现了地方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初步转型。
工业总产值保持着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也保持着年均26.7%的高速增长。
【 分阶段看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变】
图3 1979~2001 年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图
1. 改革开放试点阶段(1979~1983)
农村体制改革的成功试点
深圳、珠海2 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 使得大批劳动力得以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 • 促使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为
【 珠三角产业结构内在变化】
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 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明显下 降;
林业、牧业、副业的比重ຫໍສະໝຸດ 降的比例较少, 下降比例均未超过1.5个百分点;
三角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其它四业相比, 明显上升。
图3 1979~2001 年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图
【 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增长。
1979年的27. 9 % 年均增长近0. 2001年的44. 9 % 8 个百分点。 图3 1979~2001 年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图
【 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 第二产业经历了从显著上升到缓慢 回落的过程;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
图3 1979~2001 年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图
2001——至今?
【 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60
50
40
第一产业
30
第二产业
20
第三产业
1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图3 2001~2011年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图
珠三角的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 为探索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 革积累了经验
• 更成为引领整个珠三角对外开放、 解放思想的先行示范。
这一时期,珠三角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特区的示范效应以及香港的试探 性投资,则为珠三角在下一阶段启动工业化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打下了良好基 础。
2. 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84~1992 年)
“前店”—香港概念店图
“后厂”—深圳工厂图
3. 调整发展阶段(1993 ~至今)
这一阶段前期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过热现象。 仅1993 - 1996 年四年间,珠三角实际利用外资就达331. 4 亿美元,是前12 年的两倍多。 出现了经济泡沫,“房地产热”、“开发区热”。
1997 年后,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外来投资的持续增加,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 大大加快了粤港澳一体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珠三角步入稳定发展新时期。 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其发展动力由期以外资推动为主,逐渐向内外力 共同作用,以内生型自主推动为主的方向转变。 香港与珠三角的关系也已由原来的单向辐射演变为双向互动,协作共荣。
82.17%,
图1 珠江三角洲地图
【引入—— 珠江三角洲 】
按照经济水平的差异, 可将珠江三 角洲九个城市大致分为三个组. 第一组为广州和深圳. 广州市是广 东省的省会城市, 而深圳市是经济 特区城市. 第二组为佛山和东莞. 佛山市是广 佛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莞市 是“世界工厂”的核心城市 第三组为中山、惠州、江门、珠 海和肇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