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调查报告模板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对少数民族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整理成报告如下:一、调研目的和范围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文化特点和困难问题,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调研范围涵盖了我国各地的48个主要少数民族。

二、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通过调研,我发现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藏族人重视家庭观念和亲情,信奉藏传佛教,并保持着自己的语言、服饰和节日等传统。

而彝族人则以丰收祈福和祭祀为核心,传统节日有火把节和三月大庙会等。

三、教育和就业问题调研显示,少数民族在教育和就业方面面临一些困难。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差异,往往在学习上面临困难和阻碍。

此外,就业问题也是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之一,他们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和歧视的问题。

四、民族地区发展和扶贫问题从调研数据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贫困现象普遍存在,民生保障不完善。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帮助他们走出贫困。

五、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受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建筑、音乐等文化元素面临着遗失和流失的风险。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支持,保护和挖掘他们的传统文化,鼓励少数民族青年人从事相关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调研报告主要对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文化特点、教育、就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这些调研结果能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谨以此报告呈报。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4篇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4篇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4篇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属武陵山区,是一块嵌入湖北、湖南和贵州三省之间的三角地带,包含黔江区(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一区五县,地理位置上以黔江区为中心,东连湖北省恩施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州,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接贵州省的遵义地区和重庆市涪陵区,北濒长江与万州相邻。

东西宽147公里,南北长264公里,片区总面积为16936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余万人。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集居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及蒙古族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0余万人,占渝东南地区总人口的66.1%以上。

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习性、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对事物的认识接受等方面受民族习俗的影响很大。

这使得渝东南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大背景与工作开展状况与我市其他区县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受民族习俗影响较深。

由于受传统民族习俗影响,群众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宗族思想较严重,特别是在几个姓杂居的地方,人们发生矛盾纠纷常常依靠宗族势力解决,大姓欺负小姓,小姓口服心不服,时常发生宗族械斗,死人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妇女合法权益受侵害,老人无人赡养等问题突出。

----群众解决问题讲武力,法制观念淡薄。

渝东南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等原因,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解决问题常常依靠武力,加之涉交界地众多,“插花地”、“三不管地”实质存在,纠纷多,械斗多,刑案多,社会治安状况复杂,据近三年统计,在渝东南片区的一区五县内违法犯罪人员共达5000人以上,年均1500—人。

每年的违法犯罪人员有增无减,呈上升趋势。

民间纠纷更是频频发生,仅去年黔江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就调解纠纷5100多件,平均每天达14件。

违法犯罪和纠纷的另一面往往就是弱者的合法权益受侵犯。

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较深。

由于科学思想在民族地区不够普及,封建迷信思想盛行,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相信命运、相信神灵,算命先生、巫婆、神汉、江湖郎中在民族地区大量存在,群众有病不上医院,不请医生,而是请巫婆、神汉“作法”、“驱鬼”,或者请江湖郎中或土医生用土办法、偏方医治,常常贻误病情,或致伤致残致死,往往引发人身伤害矛盾纠纷。

傣族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傣族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前言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傣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

为了深入了解傣族的社会实践情况,我们组成了一支调查团队,于2021年7月至8月期间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进行了实地考察。

以下是我们对傣族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

二、傣族概况1. 傣族历史傣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世纪,傣族先民就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繁衍生息。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傣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世纪,傣族先民就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繁衍生息。

傣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世纪,傣族先民就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繁衍生息。

2. 傣族人口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傣族人口约为123.5万人,其中云南省傣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傣族总人口的90%。

3. 傣族语言文字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泰语支,傣文是傣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文字。

三、傣族社会实践调查1. 经济生活(1)农业:傣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

水稻是傣族的主食,也是其传统农业的代表。

傣族人民在水稻种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如“水田养鱼”的生态农业模式。

(2)旅游业: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兴起,傣族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傣族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手工艺品:傣族人民擅长制作银饰、竹编、织锦等手工艺品,这些产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 社会文化(1)宗教信仰:傣族信仰南传佛教,佛教对傣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傣族人民崇尚和平、善良、勤劳的品质。

(2)节日庆典:傣族传统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这些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民间艺术:傣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舞蹈、音乐、戏剧等。

其中,傣族舞蹈最具代表性,如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在中国,有着五十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在各个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语言和传统。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和发展需求,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下是我们的报告。

首先,我们对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进行了考察。

我们发现,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

许多少数民族村庄缺乏医疗设施和教育资源,导致了医疗和教育水平的不足。

其次,我们深入调研了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

许多少数民族从事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收入较低。

同时,缺乏现代化的产业及技术支持,使得他们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

另外,我们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了调查。

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舞蹈、音乐、手工艺等。

然而,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

最后,我们了解到少数民族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但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医疗和教育的改善,文化传统的保护等。

在总结中,我们认为少数民族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只有这样,才能让少数民族不断进步,实现共同富裕。

关于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关于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关于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关于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动各个民族共同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现状和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少数民族的调查。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推动少数民族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调查背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语言和传统。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一项广泛而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研究等。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少数民族的问卷,涵盖了教育、就业、文化传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然后,我们选择了若干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了实地访谈,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

此外,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以了解历史背景和政策措施。

三、调查结果1. 教育问题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机会上存在一定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缺乏本民族语言教育的机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同时加强本民族语言教育,促进文化传承。

2. 就业问题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

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少数民族人员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扶持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3. 文化传承问题调查表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和挑战。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衰退。

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建议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江华瑶族调查报告

江华瑶族调查报告

江华瑶族调查报告江华瑶族调查报告一、引言江华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他们生活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

作为瑶族的一个分支,江华瑶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本报告旨在对江华瑶族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推动瑶族的发展。

二、社会状况1. 人口分布和居住环境江华瑶族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占县总人口的大部分。

他们通常居住在山区和农村地区,与自然环境和山水相依为伴。

这种居住环境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 社会组织和家庭结构江华瑶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

他们通常以家族为单位,家族内部有严格的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

家族成员之间互相扶持,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网络。

在家庭结构方面,江华瑶族多为大家庭,三代同堂的情况较为普遍。

三、文化传承1. 语言和文字江华瑶族使用瑶族语言进行交流,这是一种属于壮侗语系的语言。

除了口头传承外,江华瑶族还保留了一种特殊的文字系统,称为“瑶文”。

瑶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对于瑶族人民来说,它既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服饰和民俗江华瑶族的服饰和民俗充满了浓厚的瑶族特色。

他们喜欢穿着鲜艳多彩的服装,女性常常佩戴银饰和花环,男性则以头巾和腰带为主。

在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江华瑶族人民会进行独特的歌舞表演,以庆祝和纪念。

四、经济状况1. 农业和林业江华瑶族的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林业为基础。

他们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并养殖猪、鸡等家禽。

同时,他们也从山区的森林中获取木材和草药等资源。

农林业的发展为江华瑶族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2. 手工艺和旅游业江华瑶族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他们擅长制作银饰、绣品和竹编等工艺品,这些产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同时,江华瑶族的民俗表演和节日庆典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五、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尽管江华瑶族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护,但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外部文化的渗透。

乡少数民族人口情况调查报告

乡少数民族人口情况调查报告

乡少数民族人口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背景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乡少数民族人口的情况,包括人数、居住情况、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乡的少数民族人口,包括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

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三、调查结果
1.人数统计
根据调查数据,本乡共有少数民族人口5000人,占总人口的30%。

其中回族人口2000人,藏族人口1500人,维吾尔族人口1000人,其他少数民族400人。

2.居住情况
3.经济状况
4.教育水平
5.文化传承
四、问题与建议
1.改善居住条件
2.发展经济
3.加强教育
4.保护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财富,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

可以在社区层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乡少数民族人口的
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保护和传承。

五、结论
本次调查显示,乡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状况较差,教育水平较低,文
化传承虽存在问题但总体尚可。

针对调查结果,建议政府加大对乡少数民
族人口的支持力度,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发展经济,加强教育,保护文
化遗产,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各方面发展水平。

这不仅是对少数民族人
口权益的保护和尊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广西少数民族调查研究报告

广西少数民族调查研究报告

一、XX少数民族分布区域XX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贵港、等市。

〔1482万人,占XX人口的33%〕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上的有60个县〔市〕,其中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

〔34.9万人,占全国瑶族人口62%,占XX人口3%〕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

〔XX苗族人口42.3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XX人口1%。

〕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

〔XX侗族人口29.87万人,占XX总人口0.66%。

侗族是XX的土著民族〕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柳城等县〔市〕。

〔XX 仫佬族人口15.26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98%,占XX人口的0.34%。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XX毛南族人口6.9万人,占XX人口的0.15%。

毛南族是XX的土著民族〕回族:主要居住在、、、4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市〕〔XX回族人口2.74万人〕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等县。

〔XX彝族人口0.62万人,仅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57万人的很少一局部。

〕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都安、来宾等县〔市〕〔XX水族人口1.15万人〕仡佬族:主要散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

〔XX仡佬族人口0.29万人〕京族:东兴市境,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局部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XX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在XX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是XX土生土长的民族,瑶族、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迁入XX的。

各民族的形成和开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调查报告模板Template of ethnic minority Survey Report汇报人:JinTai College少数民族调查报告模板前言: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

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

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

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

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

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二、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 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

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三、云南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

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

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

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语言,根据语言之间的异同,又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语支”;同语支的语言关系最密切,保留的共同点也最多。

语支之下又包括若干语言。

按照语言的分类法,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语言可划分为2个语系、4 个语族、11个语支。

现将这些民族语言系属分类及其有关历史文化介绍如下。

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传承的。

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多样性、封闭性、乡土性、边缘性、兼容性以及亲和性等等五、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解密1、云南饮食文化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必须,人类饮食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不断创造的结果;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可谓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气力夺目的瑰宝,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民族调查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民族饮食文化的生动资料。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具体表现可归为器、形、艺、俗。

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餐饮器具,二是民族器具;形主要指餐饮菜肴形状与用料;艺及民族烹调技术,包括烤、焐、舂、盐煽、腌熏等;俗指的是饮食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双重含义。

发展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对策:第一,挖掘、整理、创新、宣传云南民族餐饮文化是发展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出发点;第二,品牌经营——名店经营——产业经营是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发展点;第三,实现生产专业化、供应规模化、经营连锁化、管理科学化是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侧重点;第四,建立生态餐饮文化企业和培育民族生态餐饮文化龙头企业是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形成的突破点。

2、云南的建筑文化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

云南民族建筑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融。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云南的交通文化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长期的建设、运输和管理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广大交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具有现代意识和行业特色的使命、愿景、精神和价值观,以及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展现各自外在形象所遵循的价值理念。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

也就是说,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而且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奉和倡导,并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的价值理念。

因此,交通文化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交通文化的构成:交通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构成。

也就是说,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各种文化要素处于不同的层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交通文化。

4、云南的节庆文化云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

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活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

较著名的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僳僳僳族的刀杆节等。

5、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云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不同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艺术。

云南省有 25 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近 20 年来,随着人们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关注,掀起了一股追寻民族文化的热潮,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形态多样、绚丽多姿的艺术也得到了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探究。

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浅地探讨。

其主要特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鲜明的人文特征、混融的多样特征、鲜活的生活特征、独特的个性特征、多元融合性特征和复杂变异性特征等七个。

其主要外部主因有:特殊的地理、生活环境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形成的自然条件;云南少数民 4族的变迁史是形成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的历史原因。

内部主因有:人性的特质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得以形成的直接推动力;相对不变的民族文化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得以形成的内聚力。

六.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不尽人意。

一是传统的文娱活动如山歌、民谣、民间舞蹈“三穿花”、“六穿花”等一般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参加多,40岁以下的年青人参加少,很多年青人听不懂山歌,更不说会唱了。

调查显示,一些民间团体在组织举办山歌大赛,在参赛300多名歌手中,40岁以下的仅有27人,40岁至50岁的有80人,50岁以上的有210人,观众60%以上都是40岁以上的人。

流传中的壮族山歌对唱(当地叫唱家),40岁以下的人80%无法听懂。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民间艺术出现后继无人或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是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举办多,政府行为少,经费不足,发动面不够广,从而造成规模小、比赛项目少、质量不高。

三是留下为数不多的文物遗产没有落实好相应的保护措施、人员、经费。

四是壮文的进校、推广、应用效果逐年减弱。

可见,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容乐观,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亟待加强。

七、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与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和采取相应有效措施。

(2)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在县、乡、村没有落实相应的专业人员、资金、交通工具等,现在的文联、文化职能部门的办公经费极少,对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力不从心。

(3)文物部门对一些珍贵的文物保护措施没有广泛地进行调查,保护意识欠强,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

把文物弄得斜塔面目全非,令人心痛不已。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