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腹脐鼓荡法
揉腹练法

揉脐练法脐中太阳,放射金光;手抱火球,轻轻旋转,实感形成,送入脐内。
双掌重叠,左下右上,劳宫对脐,手粘肚皮,以肩带动,顺时揉转,慢匀和緩,半时八百,神随手转,不即不离,意注腹中,气柱环转,手下光气,火球滚动,腹内如火,凝成热团。
神光下照,腹腔空空,浓浓元气,恍惚渺茫,中气鼓胀,充斥四肢。
吸气提肛,会阴引气,命门丹田,呼气回阴。
叠掌鱼际,颈侧斜捋,雙手相疊,带脉横推,轻推到膀。
平躺闭目,腿脚延伸。
玄门周天功两脚肩宽,掌心贴床,垂帘塞兑,呼吸绵绵,静卧放松,物我两忘。
手心擦热,凝视鼻准,一手兜丸,另掌覆脐,绕脐按摩,顺逆各36,意注丹田,神随手行。
一手兜丸,另掌推摩,脐阴任脉,左右肋侧,阴乳乳阴,腹部横摩,换手换向,各做36。
回复静卧,呼气意念,热降丹田,吸随自然。
补漏壮元功仰卧膝屈,闭目凝神,左手捂囊,右指点穴,气海、关元、中极各108圈,意念在穴,气随手转。
丹田发热,阴茎勃起,吸气从睾,收回丹田,呼贯龟头,108次。
叠掌小腹,引气归,静养十分钟。
搓掌热敷,腰热透肾。
双手按压脐上转,开启能量源。
黄庭里面日中天,任督通泥丸。
一团火球暖丹田,腹内雷鸣闪。
釜底加薪后转前,运转小周天。
添油续命合阴阳,五蕴清理完。
生热只要靠意念和呼吸,意念比呼吸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调节热度主要靠意念。
生热最简单的方法是自己先观看各类焰火燃烧时的情景,把它铭记在心,闭上双眼能够想出来,然后把它观想于下丹田处,观想它在下丹田燃烧。
然后配合呼吸,呼气的时候想着是在向火焰吹气,使火焰燃烧起来。
这样就很快出现下丹田火炽的感觉。
转圈法手抱火球,轻轻旋转,实感形成,送入脐内。
放松入静后,两手在腹前意想抱着一个红色的火球向左右、上下轻轻旋转,意想火球在两手的带动下转动,待两掌之间的气球实感形成之后,再用意念将火球送入脐内,两掌配合动作,然后两手轻贴于脐部。
稍停再作丹田内气的转圈运动。
添火功全身放松,呼吸柔和自然,口眼微闭,舌舐上腭。
叠掌覆脐,意守神阙,1~3分钟,顺时针揉摩,左下呼气,右上吸气。
仙人揉腹法

第四式:右手绕脐腹按摩以右手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图5)
图5
第五式:左手绕脐腹按摩以左手由左→上→右→下按逆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图5)
第六式:推按左侧胸腹左手做叉腰状,置左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右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左侧腹股沟(俗称大腿根)处,连续推按21次。(图6)
5食欲改善:胃口变好,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身体瘦弱者体重会增加;虚胖者身体会变得结实,肚子赘肉消失,腹部有弹性,这是元气汇聚充沛的表现。
6面色光润、身体健壮:坚持锻炼揉腹,面色会变得越来越光彩,皮肤细嫩,身体强壮,因为长期揉腹可以使内脏血运丰富,内分泌协调,内脏元气充盛自然面色红润,身体强壮。
仙人揉腹养生机理
中医学角度:
中医学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有肝、脾、胃、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脏器分布,因而腹部被喻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本保健法与普通的揉腹方法不同,不仅将上脘、中脘、下脘三穴打通,而且揉法一直沉到丹田,将中焦和下焦连成一片,通过圈揉和回环晃海,横向联通足阳明胃肠、足太阳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等经脉,使整个腹部的内脏得到运动。使内气迅速汇聚运行,坚持揉腹法,自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证,补不足,泻有余,消食之道,妙应无穷,有却病延年实效耳。”本功法属于强壮功法,通过培护脾肾达到补气益精的目的,因此常练此功,有助于治疗肺结核、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肝炎、遗尿、尿潴留、遗精、阳痿、早泄等虚损性疾病,同时对于女子痛经、月经不调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图1
第二式:回环按摩腹中线及腹两侧以两手中三指由心窝顺摩而下,即一边顺时针转动按摩一边往下移,移至脐下耻骨联合处(即小腹下部毛际处),再以两手中三指由耻骨处向两边分开,一边按摩一边向上走,两手按摩回到心窝处,两手交接而止。循环做共21次。(图2、图3)
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

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南公上师防漏丹的十六锭金学道家、密宗的,有个“十六锭金”很重要,你们听一听懂了,好好练,对身体特别好。
方法是站立姿势,随便你马步也好,姿势一摆,“一吸便提”,鼻子一吸,下面就提上去,上面压下来,上下两个气接上,“气气归脐”,归到肚脐;“一提便咽”,上面口水咽下来,“水火相见”,这叫“十六锭金”。
当年求这十六个字,那还了得,花了多少钱,磕了多少头。
这有名的“十六锭金”,十两黄金一个字,就是那么珍贵,现在我就随便送给你们了。
选自《答问青壮年参禅者》有“十六锭金功”,其法诀谓“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此种功法至简至妙,字字如金,故丹家谓之“十六锭金”。
具体应用之时可据不同目的变化其行功要领,在丹道修炼关键步骤行功时派上用场,皆有奇效。
此术作筑基功修炼时,可保持站桩之姿式,两脚趾抓地,关键法诀是吸气时由会阴穴向上提缩,似气由会阴吸入一般挤到肚脐间,前收生殖器,后缩肛门,如忍大小便状。
随之将口中津液汩汩咽之,送入肚脐间,将前所吸之气以肚脐为中心下提上压,闭息持气半分钟,必要时可配合双手握拳敲击后腰和前腹的动作,将气震通骨髓。
然后全身放松,恢复腹式呼吸。
如此反复练习,平常小便时亦提肛、咬紧牙关保持此姿式至小便结束。
其法诀有紧张用力者,有轻提轻咽者,有连续做功者,有中间停顿者,皆可随机妙用。
……………………(选自《丹道法诀十二讲》胡孚琛)仙家相传之“十六锭金”,其诀云:“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此功有吸气,提肛缩肾,意注脐下,咽气几个动作,然单修双修皆可用,辟谷胎息俱有效,采药炼气运河车,因目的不同火候有异,变化万千,丹家视为鸿宝,故字字为金。
世人知此诀者多,然明白其中奥秘者却百无一见,吾今揭出,此亦丹家真传。
(摘录自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之《辟谷胎息第七讲》回春奇诀(破译十六锭金练法)“回春仙诀”为什么能够迅速的产生神奇效果?虽然,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必须得法,若未得奇法而又想获得奇效,可能吗?而“回春仙诀”乃道家核心奇法之首,堪称“秘中之秘,奇中之奇”,它是历代祖师用来开启人体能量宝藏的金钥匙,修此“仙诀”可快速触动人体关窍,激发潜能,可使人迅速由弱变强,更能快速充实人体三宝(精气神),并可逐步达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等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奇迹变化。
道家腹部按摩养生功

道家腹部按摩养生功
内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忙于工作,生活不规律,逐渐形成了消化不良、便秘,甚至肥胖,严重影响到身体的健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每天花个10分钟的时间,进行简单的自我腹部按摩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了。
武当道家腹部养生功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保健方法,经常练习对身体很有好处。
中医称腹脐部位为“神阙”,腹脐部是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的保健部位,对腹脐部按揉刺激、调理,益肺固肾,安神宁心,舒肝利胆,通利三焦,防病健体。
武当道家腹部养生功法口诀曰:“旋丹九十一,遍体按摩匀。
”练习方法是:每天清晨醒后或者晚上睡觉前,盘坐于床上,活动一下身体,再深呼吸三五次,然后用左掌心按住丹田(腹脐部位),右手掌劳宫穴贴于左手背上,双手同时运力顺时针方向旋揉91圈,然后逆时针旋揉91圈,旋揉时保持自然呼吸。
清晨起床后按摩腹部,可以加速胃肠道等脏器的活跃,有利于清除宿便;晚上睡觉前按揉腹部,可防止和消除便秘,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
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黄帝内经》记有:“腹部按揉,养生一诀”。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按摩腹部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
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
道家七大养肾藏精法

道家七大养肾藏精法
*养生导读:如今,大多数人都讲究养肾藏精,保养身体,而道
家对对滋阴养肾有着深厚的研究,今天就来向大家推荐几个道家流传千年的养肾方法,你不妨也试试看!
*道家养肾法一:鸣天鼓。
我们的后脑勺就叫做天鼓。
鸣天鼓要用到我们的听闻穴和劳宫穴。
人体的劳宫穴是最操劳的一个穴位,它是一个火穴,像我们肚子疼了,马上就不自觉地用手去捂肚子,所以它是很操劳的。
具体鸣天鼓的做法是:先用我们的手掌心,即用劳宫穴贴住耳孔,把整个手搭在后脑勺上,将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后往下一弹,产生一个弹击的力量。
就这样使劲压住听闻穴,然后弹拨后脑壳,弹几次再压紧,然后突然放松,耳朵就会有一种特别清爽的感觉。
经常这样做对耳朵的保健作用很大。
*道家养肾法二:按摩听闻穴。
耳朵里的听闻穴要怎么做才能按摩到呢?其实还是采取的心肾
相交法。
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经的井穴,属于心,耳朵、眼属于肾。
首先,掌心向后,然后用中指插进耳朵孔里去,塞进去以后,手指在里面转180度,让掌心向前,然后让手指轻轻地在里边蠕动。
要注意,不要使劲地杵,而是轻轻地蠕动,就像小虫子一样在里面轻轻的动,按摩上二三十秒后,突然将手指向前外方猛的拔出
来,最好能听见响。
道家养生抗衰功

道家养生抗衰功*导读:1、男子功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十次。
抓拿睾丸:一只手扶小……1、男子功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十次。
抓拿睾丸: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抓拿睾丸,一抓一放,可连续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十次。
挤睾丸:用一只手或两只手同时挤捏睾丸,次数不限。
拉睾丸:用一只手或两只手同时拉睾丸,一拉一放,可连续做三十次。
捏阴茎:用两只手同时进行,次数不限。
拉阴茎: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拉阴茎,一拉一放,可连续做三十次,然后换手,也做三十次。
搓会阴: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轻轻搓会阴,可连续搓三十次,然后换手,也做三十次。
搓尾闾: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搓尾闾,可连续做三十次,然后换手,也做三十次。
摇阴茎: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摇动阴茎,左右与前后各摇动十五次。
点神阙: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中指尖点按在神阙穴上,默数六十个数,然后换手,用另一只手的中指点按在神阙穴上,默数六十个数。
揉小腹:两手重叠,内外劳宫相对,男子左手在下,反正方向各搓按九圈。
压放呼吸:做完揉小腹后,吸气时,两手下压,小腹隆起,呼气时,小腹瘪,两手放松,一吸一呼为一次,可连续做三次。
然后收功,收功时意守下丹田,时间可长可短。
2、女子功揉乳房:两只手同时揉乳房反正方向各三十圈,再左右与下下各揉按三十次。
抓拿乳房:两小臂交叉,右手扶左侧乳房,左手扶右侧乳房,然后用手指抓拿乳房,一抓一放为一次,可连续做三十次。
捏乳房:两只手手指尖同时捏乳头,以不痛为度,一捏一放为一次,可连续做三十次。
揉会阴:用一只手或两只手重叠扶在阴部,手指按在会阴穴上,反正方向各揉按三十次。
搓尾闾: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搓尾闾三十次,然后换手再搓三十次。
点神阙: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中指尖点按在神阙穴上,默数六十个数,然后换手,再默数六十个数。
道家太极内功八式

道家太极内功八式髙嗣斋先生是河北人,自幼习武,精少林、形意、八卦、太极诸技。
中年出家为道,云游四方,曾被杨虎城将军聘为武教官。
解放后定居在陕西凤翔县城,以给人看病为生。
笔者于七十年代在凤翔县工作时,曾有幸认识高先生。
时年高先生已逾八十高龄,虽身高不满五尺,然三缕飘髯垂下,颇具一派仙风道骨。
鹤发童颜,目光内敛,两侧太阳穴鼓起,望而可知为内功深湛之人。
经笔者请求,高先生将自己一套秘而不授的道家内功练法传与笔者,此功为髙先生一生练功的心血结晶,并命名为“道家太极内功八式”。
本功分为基本功与发力功两部份,各为四式,共八式。
简单易学,无副作用。
功法的特点在于松静自然,心意领先,一动百动,处处暗合阴阳太极之道。
基本功除了对于一般习练者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尤适用于体弱多病者及老年人,去除疾病,恢复健康。
发力功则对于进一步修练者而言,对强壮身体,增强内力大有助益。
基本功第一式活腰功:身体站端,两脚并拢,膝微曲,头项正直,虚灵顶劲,略收下颏,舌顶上腭,双手在身体背后相握。
静站片刻,自然放松,心静意凝,调匀呼吸。
先按逆时针方向活腰转动,此时,背后双手手心相对,左手手背贴腰,手心向外,握右手四指前端;右手中指则抵住左手手心劳宫穴,然后以腰为轴,作逆时针转动。
不仅腰动,而且腿、膝、脚腕俱动,所谓“一动百动”,成为一种全身性的整体转动。
或快或慢,或小或大,或轻或重,皆从心愿,不应勉强,更不可用拙力。
初练时一个方向可连转四、五十下,渐增到七、八十下,一百、二百,乃至更多,以个人身体舒适为度。
一般情况下,转至上百下后,小腹部会出现肠鸣声阵阵,咕咕作响,或出现命门枸紧,督脉感应,肩背上劲等自我感受。
若继续练下去的冲动减弱乃至消失,即可停下来,但停时,切记不可骤然而停,而应渐慢渐小渐停,然后静站片刻,此时,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即已完毕。
稍事休息,再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时,在身背后的双手互换位置,其它则与上述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要求一样。
道家养生炼气补漏功法

道家养生炼气补漏功法1、闭地户。
又名锁阳关,是道家补漏功法。
仰卧,闭口,舌头抵前门齿根,两足心相合。
右手按脐,左手中指点会阴穴(“会阴”在大小便之间)。
作腹式呼吸36欠。
休息半分钟再作。
共3次。
2、固气舍。
——又名“推转脐轮”是道家固气功法。
盘膝坐,吸气一口,存于小腹。
左手盖右手,自脐右向下,向左围脐推转36周。
然后以右手盖左手,自脐左向下,向右围脐推转36周。
3、调息。
左手盖右手,右手置于两乳之间,下推9次,停于脐下将存气尽量呼出,调气九口,由急而缓。
4、入坐。
凝神定虑,目前视,徐徐向下垂视,两手中指互扣,手心左上右下当胸持平。
两肩下垂,肩骨向前色,意守气舍(脐下四指)作自然之腹呼吸,时间不计。
以上功法共四节,每天睡前坐一次。
起床前作一次,如不能坐两次,作一次也可。
练此功法功成须三个月,即百日功成(后可进一步练习更高级的功法,若不想进一步练习,此时已收强身健体之效)在三个月期间,要禁欲,否则前功尽弃。
注:大道之简,以上之法虽然简单,却是道家发动真阳炉火的真传导引法。
纵观所有真传功法,皆入手简单却含有很丰富的原理,以上练法只供男子练习,女子由于生理结构不同,不能采用此法。
因为婴儿出生第一口气。
冲开两入肺,直透至会阴,上冲顶门。
则冲脉起。
冲脉一起带动奇级八脉,十二经。
男女婚嫁后,冲脉先衰,冲脉起于会阴,上行,男子至喉而散,散于-|-#-!-Chun而生须。
女子至胸再散,散于两乳。
故女子生子后有乳以哺婴儿。
男子为补其所漏,强壮冲脉,所以由点会阴开始。
女子一般要反其道而行,由揉乳开始,此处不赘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腹脐鼓荡法
以肚脐为中心的下腹,有丹田、命门、会阴等重要窍穴,是道家气功修炼的主要区位。
其中丹田为人体的中心,是生命力的焦点,为炼精化气之处,所谓“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金丹四百字》所谓“十二经脉皆自丹田生,散之为四肢百骸也”《太极祭炼内法》。
命门在两肾之间,肾主水而藏精,为人身元阴之处;命门主火而升发,为人身元阳之处。
元阴是先天的真水,元阳为先天的真火,只有阴阳水火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真元之气。
会阴即丹经上说的阴跷之窍,又称“生死根”、“复命关”,为任、督、冲三脉之源。
该窍上通泥丸,下透涌泉。
《八脉经》谓:“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
”激惹丹田、命门、会阴等窍穴,鼓荡下腹部气机,是传统气功健身的重要方式。
传统内丹功强调意守丹田,凝神气穴,用持续的静守来孕育酝酿真气,让真气不断充实、活跃,进而激惹会阴、命门,鼓荡整个下腹乃至全身经脉,最终实现健身强身的目的。
但道家气功中还有一类以动(意动、内动)引动,以动制动的方法,这类功法通过一定的意念存想活动和吐纳运动,可以直接激发腹脐气机,促使真气萌发。
通过持续修炼,真气会不断充实、活跃,从而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
下面就介绍几种易学易见效的道家腹脐鼓荡法。
一、意念打圈法。
此法见于《性命圭旨》。
具体操作为:起初用意引气围着肚脐旋转,由中而达外,由小而大,至36遍而止。
及至收回,从外而旋内,从大而至小,亦数36遍而止。
开始为单纯意念活动,以后出现气感,即用意念引导气感活动。
修习久了,气感强烈,可渐渐减弱意念活动,乃至最终不用意念,让内气自动旋转。
此法操作简易。
见效明显。
《性命圭旨》引韩逍遥云:“当其转也,渝然如云雾之四塞,飒然如风雨之暴至,恍然如昼梦之初觉,涣然如沉疴之脱体。
”真是“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
二、用目内旋法。
此法见于《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秘授篇》。
具体操作为:移目下视脐内,自觉直达丹田,随目下注,须更用目内旋。
初则自中至外,旋旋如此,自觉下田渐宽。
乃复令自外至中,旋旋如之。
此中自觉渊如,而觉暖气内发,渐至沸如。
这是用内视的方法在肚脐周围旋转。
经过一段时间修习,会觉得丹田渐宽,甚至会觉得像深渊一样,同时气感也会越来越明显,心中更会有畅快难言之景。
此时仍应用两目内视深渊之处,并以心意导之,使此气机旋转腹中,初则自小而大,后则复收为小。
久炼此法能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令人浑身轻松,畅快难言。
三、火轮运转法。
此法见于《道枢·修真拾玄篇》。
具体操作为:“默存丹田如火轮焉,甚转不倦。
”就是说,运演时心态放松,呼吸自然,默默地存想丹田部位出现一火轮,火轮有节律地不停地徐徐运转。
这会对整个下腹部产生广泛的鼓荡作用。
已故气功家赵光设计的一种简易内丹功,与此法十分近似。
该法要求思想集中在腹部的起伏上,意想腹内有一团火球,随着呼吸在腹内起伏鼓荡。
该法腹部得气快,功效明显。
四、内火烧脐法。
许多道家典籍都载有此类功法。
如《道枢·众妙篇》说:“想大火焚丹田,丹田发热时以意引太阳之光或月亮之光人体。
”再如《活人心法》所载的“十二段锦”,为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优秀功法,被誉为“上古遗法”,“古圣相传”。
其中的第七式,便是“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演练时要求存想心头之火,下烧丹田,至丹田有热感,再缓
缓自鼻呼气出。
又如《摄生要义》载的“十六段锦”,其第十六式也要求“以意念想丹田火生,由下至上,遍烧身体内外,全身热蒸为止”。
总之,存想内火焚烧腹脐,能够促使真气萌发,血行旺盛,对强身祛疾有明显作用。
五、吐纳激惹法。
这里主要是指丹田呼吸法。
它的特点是把呼吸运动的注意点从鼻咽部迁移到丹田部位,让主体觉得是丹田在进行呼吸,所谓“出从脐出,入从脐灭”《摄生三要》。
这样,就能将呼吸时产生的各种动觉,整合起来集中指向腹脐部,从而可以强化呼吸运动产生的震动波和内压力对丹田、命门和会阴的激惹。
丹田呼吸有两种比较简易的操作法,其一是,深吸气,小腹外凸,觉得气体正源源不断进入腹腔,并有鼓荡四周之势,稍作停顿,再深呼气,小腹内凹,觉得气体正由丹田向腰骶弥散。
反复为之。
《千金要方》所说的:“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吸),久住气闷从口中细细吐出尽”。
便是属于这一类操作法。
其二是,深吸气,从丹田引气下达会阴;稍作停顿,再深呼气,从会阴引气升至丹田。
反复为之。
《寿世保元》提到的心肾呼吸法,是“以意随呼吸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急勿徐,任其自然”。
便是属于此类操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