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对金属材料改性

合集下载

化学技术中常见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

化学技术中常见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

化学技术中常见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引言: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各种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表面改性是指对材料表面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处理,以改变其表面性质,增强其性能或实现特定功能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化学技术中常见的材料表面改性方法。

一、溶液法溶液法是最常见的表面改性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材料浸泡在特定溶液中,使溶液中的成分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表面性质。

比如,将金属材料浸泡在酸性溶液中,可以去除表面的氧化层,获得更干净的表面。

此外,溶液法还可以利用离子交换的原理,将溶液中的某些金属离子沉积到材料表面,形成一层新的保护层,从而增强材料的耐腐蚀能力。

二、氧化法氧化法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改性方法,适用于金属、陶瓷和非金属材料。

通过在材料表面形成氧化层,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热性、耐腐蚀性和绝缘性能。

比如,将铝材料经过氧化处理,可以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保护内部铝材料不受环境气体的侵蚀。

三、涂覆法涂覆法是通过将特定材料涂覆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来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涂料、防锈漆等领域。

例如,在汽车产业中,常使用聚合物涂料对汽车表面进行涂覆,以提供良好的耐候性和外观效果。

此外,涂覆法也可以利用功能性材料的特殊性质,如抗菌、防火等,为材料表面赋予特定的功能。

四、离子注入法离子注入是一种将离子注入到材料表面的方法,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这种方法常用于改善材料的表面硬度、抗磨损性和耐腐蚀性等。

通过选择适当的离子种类和注入条件,可以在材料表面形成致密的硬质层,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

离子注入方法广泛应用于金属、陶瓷、塑料等材料的表面改性。

五、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法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法是一种使用等离子体来处理材料表面的方法。

等离子体是由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电离产生的带电粒子的集合体。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法可以通过等离子体的强氧化、改性和清洁作用,对材料表面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处理。

金属表面改性-离子注入技术

金属表面改性-离子注入技术

金属表面改性方法-离子注入技术(材料加工-铸造一班訾凌君 11S009103)摘要:系统介绍了金属表面改性用离子注入的机理和特点剖析了温度、注入剂量、离子种类等影响因子对改性层效果的影响,综述了该技术在提高强度和硬度、改善磨损性能、降低摩擦系数等方面的用途,展示了离子注入技术的开发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表面改性;离子注入;应用;Abstract: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 of ion implantation using for improvement of surface properties of metallic materials are described systematically. Anatomy genes such as temperature, dosage and the kind of ion infection on improved layer, its applications such as enhancing hardness and strength; improving wear resistance reducing friction modulus have been reviewed, so as to indicat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wide range of its use.Keywords: ion implantation; improvement of surface property of metallic materials application.1、前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对金属材料表面性能(抗磨损、抗腐蚀、抗疲劳等)的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高负荷、高转速、高寿命、耐高温、低损耗金属零部件的迫切需求,广泛采用最近发展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及工艺(抛光、电刷镀、化学镀复合镀层、热喷涂、激光表面强化、气相沉积、等离子体渗氮、渗碳、渗硼及金属修补胶和薄膜性保护技术)虽然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因而使得离子注人技术应运而生。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其应用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其应用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其应用金属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可以用于制造各种工业器材和生活用品,如汽车、飞机、手机、电脑、电视等等。

但是,由于金属材料固有的一些问题,如腐蚀、磨损、氧化等,人们需要对金属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它们的抗腐蚀、防磨损和抗氧化等性能,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本文将介绍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其应用。

一、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方法1. 表面涂层技术表面涂层技术是一种在金属表面涂覆不同材料的方法。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性能,当涂布到金属表面时,可以起到抗腐蚀、防磨损、减少氧化等作用。

常见的表面涂层技术有电镀、喷涂、电火花等。

2. 表面改性喷涂技术表面改性喷涂技术是一种通过喷涂特殊材料来改变金属表面物理特性的方法。

喷涂的材料包括聚合物、金属、陶瓷等,可以通过增加金属材料表面硬度和耐磨性的方法来增加金属材料的寿命和稳定性。

3. 离子注入技术离子注入技术是将一种或多种化学物质注入到金属材料表面的方法,以提高金属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

4. 镀覆金属技术镀覆金属技术是将另一种金属沉积到金属表面的方法,以提高金属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金属来增加材料的导电性、热传导性等性能。

二、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应用1. 航空制造在飞机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可以增加其耐腐蚀性和防腐蚀时间,提高制造材料和部件的寿命和性能。

2. 化工行业在化工行业中,许多气体和液体都极易腐蚀金属表面。

通过表面改性,可以提高金属在这些环境下的耐腐蚀性。

3. 电子制造在电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可以提高其导电性能,使它们更适合用于电子部件制造。

此外,金属材料表面改性还可以增加电子部件的稳定性,降低故障率。

4. 医疗领域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可以用于人工关节、牙齿种植等医疗领域。

通过改变金属材料的表面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可以提高其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从而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和提高治疗效果。

ldd离子注入原理 -回复

ldd离子注入原理 -回复

ldd离子注入原理-回复ldd离子注入原理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改性技术,主要应用于材料科学和半导体工艺领域。

ldd(Lightly Doped Drain)指的是轻度掺杂漏极区,离子注入则是一种将离子物种引入材料表面的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ldd离子注入的原理、工艺步骤以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1. ldd离子注入原理介绍ldd离子注入原理基于半导体器件中金属和半导体之间的pn结。

通过在器件的一个区域控制性地注入离子,可以调整该区域的电学性能。

ldd离子注入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漏极区域的电阻和阈值电压,以提高器件的性能。

2. ldd离子注入的工艺步骤ldd离子注入的工艺步骤主要包括掩膜制备、离子注入、退火和电子束曝光。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过程:2.1 掩膜制备掩膜制备是整个离子注入工艺的第一步,主要是为了确定要注入离子的区域。

常用的掩膜材料有光刻胶和二氧化硅等。

首先,在材料表面涂覆一层光刻胶,并用掩膜板进行曝光和显影,以形成期望的图案。

然后,利用湿法或干法等方法去除不需要的区域的光刻胶,得到完整的掩膜。

2.2 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ldd离子注入工艺中最关键的步骤。

注入的离子物种根据具体的应用而定,常见的有硼、砷、磷等。

首先,将待注入的半导体器件放入一个离子注入机,通过加速电场将离子物种引入器件的表面。

控制离子注入的能量和剂量可以在漏极区域形成特定的电学性能。

2.3 退火退火是离子注入后的一个重要步骤,目的是消除材料中的损伤和缺陷,并使离子更好地分布和结合。

一般通过高温处理来实现退火,温度和时间的选择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和离子的性质。

2.4 电子束曝光电子束曝光是ldd离子注入工艺的最后一步,主要是为了去除掩膜,并用电子束照射来调整器件的性能。

通过电子束曝光可以消除掩膜带来的电学性能变化,得到最终的ldd离子注入器件。

3. ldd离子注入在相关领域的应用ldd离子注入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半导体工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离子注入技术在材料强化中的应用研究

离子注入技术在材料强化中的应用研究

离子注入技术在材料强化中的应用研究离子注入技术是一种用高能离子束轰击物体表面的方法,以改变物体表面性质或深层结构的技术。

离子注入技术在材料强化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从材料强化的基本概念开始,介绍离子注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它在材料强化中的优点和挑战。

【引入】材料强化是一项关键技术,可以改善物体的力学性能、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方面。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热处理、合金化、表面改性等方法来实现材料的强化。

然而,这些方法受到制造工艺、成本和资源的限制。

离子注入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强化方法,可以在不改变物体整体性质的情况下,改变物体表面或深层结构,从而提升材料的性能。

【离子注入技术的原理】离子注入技术是利用离子束的高能量作用于物体表面或深层,使其发生物理和化学改变。

离子束会在物体表面形成一个高浓度的离子云,离子与原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原子的结构和分布。

这种改变可以增加材料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从而增强材料的性能。

【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离子注入技术在材料强化领域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

首先是金属材料的强化。

离子注入可以改变金属表面的晶体结构,形成强化层,提高金属的硬度和抗磨损性能。

同时,离子注入还能在金属中形成固溶体,改善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工程机械等领域中,离子注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其次是半导体材料的强化。

离子注入技术可以用于改变半导体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电导率和光学性能。

这对于光电子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离子注入技术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光伏电池或高性能的光子晶体。

离子注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陶瓷材料的强化。

陶瓷材料的常见问题是脆性和低强度,离子注入技术可以增加陶瓷材料的致密性和韧性,提高其耐磨性和结构稳定性。

这在陶瓷刀具、摩擦耐磨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最后是聚合物材料的强化。

聚合物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和强度,离子注入技术可以改变聚合物材料的分子结构和交联程度,增加其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离子注入的作用

离子注入的作用

离子注入的作用
离子注入是指将外部离子源通过某种方式引入到某种
材料中,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材料科学、电子和半导体等领域。

离子注入的作用包括:
1.改变材料的电学性质:离子注入可以改变材料的电导
率、磁导率等电学性质,进而改变材料的电子传输性
能。

2.改变材料的物理性质:离子注入可以改变材料的形貌、
结构、密度等物理性质,进而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能。

3.改变材料的化学性质:离子注入可以改变材料的化学
组成,进而改变材料的化学性质。

4.改变材料的光学性质:离子注入可以改变材料的折射
率、吸收率等光学性质,进而改变材料的光学性能。

5.提高材料的抗磨损性能:离子注入可以使材料表面形
成一层硬质保护层,从而提高材料的抗磨损性能。

离子注入技术可以用来改变材料的性质,并且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改变半导体材料的电学性质,提高金属材料的耐磨性等。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技术在钛合金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技术在钛合金中的研究进展
在 一 2 5 _ 1 6 o 0 ℃之 间 ,钛合 金的 比强度居 于常用 金属材 料之 疲劳能力 。 王浪平【 等人进行了全方位离子注入与沉积( P I I I &D ) 技术 首, 与密度更小 的铝合金相 比, 尤其具有更好 的高温强度 , 良好 的耐 来强化 处理钛合 金( T i 一 6 A 1 — 4 V) 表面, 采用离 子注入 +过 渡层 +耐 蚀性 、 低导热率 、 无毒无磁 、 可焊接等优点 , 常作为结构材料 , 适用于 磨损层 的复合强化处理工艺, 通 过摩擦 磨损试验来研究不 同的过渡 航空构架的结构材料。然而, 钛合金摩擦 系数高 、 对 粘着磨损 和微动 层结构和厚度对磨损性能 的影 响。实验结果表 明, 通过优化 过渡层 磨 损非常敏感 、 耐磨性及高温抗氧化性差 。 通过离子注入技术 , 将不 结构和厚度, 耐磨 损性 能有 了很大的提高。 同元素注 入在 其表面 ,可以改善飞机 用钛 合金材 料的表面 综合性 2 - 3 提高材料 的表 面抗 氧化性和抗腐蚀性能 。李 慧萍 将c r 离 能、 提高其使用寿命 。本文就钛合金 表面离子注入的改性研究进行 子注入镍 钛( N i T i ) 合金中 , 经过 电化学腐蚀测试, 作为钝 化膜 的三氧 综 述。 化二铬膜层 能有效提高合金耐蚀性, 阻止镍离子的析 出, 适合 应用 于 1离子注入技术简介 镍钛合金 表面改性 。辛 国强㈣对钛合金 T i 6 A 1 4 V做等离 子体 浸没 离 离子注入技术是在低 温度的真空环境下对材料表面进行处理 , 子注入处 理, 发现在适 当的工艺条件下,对原 子扩散氧化起 抑制作 从 而改变材 料表 面化 学 、 物理及力学性能 的一种技 术。其过程是在 用, 延缓材料 的氧化腐蚀行为,提高材料 在氧化性溶液 中的使用 寿 真空系统 中 ,经过加速 的带 电原子或离 子照射并嵌 入 固体材 料表 命 。杨慧 l 将碳离子注 入 T i 一 6 A 1 — 4 V和 T A MZ合金 中 , 通过对两 种 面 ,从 而在所选择 的被 注入 区域形 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 的表 面层 , 钛合金进 行微 区电化 学扫描测试 , 说 明在相 同的腐 蚀条件下 , 离 子 即注入层 。离子注入与其它表面处理技 术相 比具有诸多优点,与喷 注人 可以显著提高两种合金的耐腐蚀性 。杨征旧等人进行等离子浸 漆 等传 统防护工艺 等相 比具有 更高的稳定性 , 能适 应更 复杂的外界 没注入对纯钛及钛合金 ( T i 6 A l 4 v) 表面耐腐蚀性能影响 的研究发 现 条件, 使 被改性材 料具有更高 的使 用寿命 ; 与物理或化 学气相沉 积 用氮等离子浸没注入的方法处理纯钛和钛合金试样 , 可 以提高纯钛 相 比,膜与基体 结合的更好,抗机械 、化 学作 用不剥落能力 强;注 及钛合金试样 的耐腐蚀性能。 入过程不要求升 高基体温度,从而可保持工 件几何 精度; 工 艺重复 3 离 子 注 入 表 面 改性 技 术 在 钛 合 金 中应 用 的前 景 展 望 性好 。 离 子注入是 直接对材料表面进 行处 理从而改变材料表 面化学 、 2 离子注入在 金属表面改性中的应 用 物理及力学性能的方法 , 钛合金经不 同种类 的离子注入改性 可改 变 离子注人技术在金属表 面改性 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 常用 的元 素 其表 面性质及特征 , 提 高其使用可靠性 , 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有稀 土元素 、 钙、 氮、 锡、 镍等, 离子注入 的对象一 般是钛合金 、 硬碳 参 考文 献 合金 、 钢 等金属材料 。 通 过离子注入 , 通过改变金属表层 的层分 和机 『 1 1 5 0 洪喜 , 汤宝寅 , 王浪平 , 王小峰. 钛合金 的等 离子体 浸没 离子 注 构, 提高其表 面硬度 、 抗磨损 能力 、 表面摩擦系数 等 , 从 而改善其 表 入表 面强化处理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 2 0 0 5 . 面综合性能 。 [ 2 ] 5 4 擎- 离子注入层与 D L C膜耦合钛合金 的制备及性 能研 究[ D ] . 徐 2 . 1 提高材料 的表 面硬度和强度 。 大量 的实验和研究表明 : 离子 州 : 中 国矿 业 大 学 , 2 0 1 4 . 注人可 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表面 的硬度 和强度 , 起提高 的幅度 与 [ 3 】 郑蕾 , 杨策, 李岩 , 赵婷婷. Z r离子注入对 N i T i 形状记忆合金表 面 所 注入的离子种类及其注入浓度有关 。刘洪喜Ⅲ 等人将氮离子注入 硬度和耐磨性影响[ J 】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 2 0 1 3 . 到T i 6 A1 4 V合金 中 , 处理 后表面的显微硬 度提高 了 8 0 %, 并且随着 [ 4 】朱永奎.纯钛与钛合金及其 氮离子注入层 的扭 动微 动行 为研 究 注入剂量 的增加 , 显微硬度 也随着增加 , 但是 当注入剂量超 过每平 『 D 1 . 重庆 : 西南交通 大学, 2 0 1 3 . 方厘 米含 3 . 0×1 0 ” 个 离子时 , 硬度 增加趋势变缓 。刘 擎【 2 l 将不 同能 f 5 ] 5 0 彦章 , 邱绍 宇, 祖 小涛 , 王理 , 黄新泉. N离子 注入对 — A l — z r 合 量 的碳 离子注入 到钛 合金( T i 6 A 1 4 V) , 当碳元素的注入剂量较高 时 。 金耐蚀性影响研究f J 1 . 原 子 核 物 理评 论 , 2 0 0 6 . 试 样表面有 T i C的存在 , 这使得改性后 的硬度得到提高。郑蕾【 等人 [ 6 ] 罗勇, 葛世 荣 , 刘 洪涛. 氯 离子 注入钛合金 的摩擦 学性 能研 究叭 哈 将z r 离子 注入 至 N i T i 形状记忆合金表面 , 使得 N i T i 表 面的纳米硬 尔滨 工 业 大 学 学报 。 2 0 0 6 . 度的起始值 和峰值增大 , 随注入层深度 的增加逐 渐降低 , 最后 趋于 『 7 ]卫 中 山. ME V V A 离子 注 入 钛 合金 抗 疲 劳制 造 的 基 础 研 究 f D 1 . 南 稳定 。 朱永奎 将不同剂量 氮离子高能离子注入纯钛 T A 2 、 T i 6 A 1 7 N b 京 : 南 京航 天 航 空 大学 , 2 0 0 3 . 和T i 6 A1 4 V钛合 金 中 , 纯钛 与钛合金 经离子 注入后, 在材料 的表 面 [ 8 】 王浪平 , 王宇航 , 王小峰 , 汤 宝寅 , 董 申. 铝、 钛合金 的全 方位 离子 形成 了新相氮 化钛, 改性层表面呈脉络状突起, 表面的粗糙度显著增 注入 与沉积复合 处理工艺研 究【 A 1 . 中国电工技 术 学会议 论文 集f c 1 . 大 。随着氮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 改性层的硬度和粗糙 度逐 渐变 大。 2 0 0 6 . 2 . 2提高材料的表面抗磨损和抗疲 劳能力 。 刘 彦章 等将氮离子 【 9 】 李 慧萍. C r离子注入镍钛合金的表 面改性研 究[ D ] . 北京 : 北方工业 注 入到 钛合 金 ( T A I 6 、 T A1 7 ) 中, 当氮注 入剂 量高 于每 平方 厘米 含 大学 , 2 0 1 4 . . 8×1 0 ” 个 离子 时时 , 可 以明显改善合金的耐磨性。当较高剂量氮离 『 1 0 ] 辛 国强. 钛合金 等 离子体 浸没 离子 注入 表面 力学性 能与抗 氧化 子 注入 钛合金 时 , 表 面会形成氮化钛 , 可 以防止在磨损 过程 中磨 体 性能『 D 】 . 哈 尔滨: 哈 尔滨工业大学, 2 0 0 7 . 发生局部粘结和剥落 , 从而大大增强耐磨性 。 罗勇 等将氮离子注入 【 1 1 1 杨 慧. 碳 离子 注入 T i 一 6 A 1 — 4 V和 T A M Z合 金 的 耐 蚀 及 耐 磨 行 为 到钛合金 ( T i 6 A 1 4 V) 中, 得 出在血浆润滑条件下 , 三种注入剂量氮 离 研 究『 D 1 . 大连 : 大连海事大学, 2 0 1 2 . 子注入 的钛合金 的耐磨性 比未注入氮离子 的的钛合金平 均提高 了 【 1 2 ] 杨征 , 黄承敏 , 巢永烈 等. 离子浸没注入 对纯钛及 钛合金表 面耐腐 2 . 5 倍 。卫 中山 对L a 、 M o离子 注入 T C 4合金研究 了其抗疲劳性能 , 蚀性 能影 响的研 究『 J ] . 华西医学, 2 0 0 8 . L a 、 Mo 离子 注入都能提高该合金 的疲劳性能 , 由于 L a 、 M o 离 子的注 人处理使 表面层得 到强化 , 减小 了裂��

离子注入实验报告(3篇)

离子注入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离子注入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离子注入设备的使用方法。

3. 学习离子注入在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4.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离子注入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离子注入是一种将高能离子束加速后,将其注入到固体材料表面,改变材料表面或内部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技术。

通过控制注入离子的种类、能量、剂量和注入深度,可以实现对材料性能的优化。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离子注入机、真空系统、样品台、样品架、电子天平、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

2. 材料:硅片(纯度:6N)、掺杂离子源(如硼离子源、磷离子源等)、真空泵、样品夹具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硅片清洗、烘干,切割成适当尺寸的样品。

2. 真空系统检查:确保真空系统无泄漏,达到实验要求。

3. 离子注入参数设置:根据实验需求,设置注入离子的种类、能量、剂量和注入深度等参数。

4. 离子注入实验:将样品放置在样品台上,启动离子注入机,进行离子注入实验。

5. 样品回收:实验结束后,关闭离子注入机,取出样品。

6. 样品分析:对注入样品进行表面形貌、成分、结构等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表面形貌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注入样品表面形貌,发现注入样品表面无明显损伤,表明离子注入过程对样品表面形貌影响较小。

2. 成分分析:通过能谱分析(EDS)检测注入样品表面成分,发现注入离子成功进入样品表面,掺杂浓度与实验参数基本吻合。

3. 结构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注入样品结构,发现注入离子成功进入样品内部,对样品晶体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4. 性能分析:通过电学性能测试,发现注入样品的导电性、击穿电压等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六、实验结论1. 离子注入是一种有效的材料改性技术,可以实现对材料表面或内部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改变。

2. 离子注入参数对材料性能有显著影响,通过优化注入参数,可以实现对材料性能的优化。

3.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离子注入,并对注入样品的性能进行了分析,验证了离子注入技术的可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方法【摘要】本文论述了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特点和发展应用,阐述了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机理。

大量研究表明,离子注入通过改变材料表面和界面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微观结构,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抗磨损,抗疲劳,抗腐蚀,抗氧化特性。

离子注入不仅可以提高材料表面性能,延长材料使用寿命,还可以节约贵金属资源,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离子注入技术;材料表面改性;研究方法1.前言20世纪70年代,离子注入应用于材料表面改性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新颖有效的材料表面改性方法。

它是把工作(金属,合金,陶瓷等)放在离子注入机的真空靶室中,通过加高电压,把所需元素的离子注入到工件表层的一种工艺。

材料经离子注入后,在其零点几微米的表层中增加注入元素和辐照损伤,从而使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发生显著变化。

大量实验证实,离子注入能使金属和合金的摩擦因素,耐磨性,抗氧化性,抗腐蚀性,耐疲劳性以及某些材料的超导性能,催化性能,光学性能等发生显著变化,能够大大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离子注入在工业中应用能取得很好的效益,除延长工件的使用寿命外,还由于离子注入仅用较少量的合金元素,就可以得到较高的表面合金浓度,因而可以节约贵重金属[1]。

2.离子注入特点与通常的冶金方法不同,离子注入是用高能量的离子注入来获得表面合金层的,因而有其特点:(1)离子注入是一个非热平衡过程,注入离子的能量很高,可以高出热平衡能量的2-3个数量级。

因此,原则上周期表中的任何元素都可以注入任何基体材料。

(2)注入元素的种类,能量,剂量均可选择,用这种方法形成的表面合金,不受扩散和溶解度的经典热力学参数的限制,即可得到用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新合金相。

(3)离子注入层相对基体材料没有明显的界面,因此表面不存在粘附破裂或剥落问题,与基体结合牢固。

(4)离子注入可以通过控制注入剂量,注入能量及束流密度来精确控制注入离子的浓度和深度的分布。

(5)离子注入一般是在常温真空中进行,加工后的工件表面无形变,无氧化,能保持原有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特别适合于高精密部件的最后工序。

(6)可以在工件表面层形成压应力,减少表面裂纹。

3.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强化机理离子注入后能显著提高材料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疲劳性、抗腐蚀和抗氧化等性能,其改性的机理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辐照损伤强化具有高能量的离子注入材料表面后,将和基体原子发生碰撞,从而使晶格大量损伤。

当离子碰撞传递给晶格原子的能量大于晶格原子的结合能时,将使其发生位移,形成空位)间隙原子。

一系列的碰撞级联过程,在被撞击的表面层内部产生强辐射损伤区,从而形成大量位错缺陷。

(2)固溶强化由于离子注入是非平衡过程,容易得到过饱和固溶体。

含有过量注入原子的固体固溶强化效果比较显著。

(3)弥散强化由于注入过程中激烈的原子碰撞和靶子温升效应,将会在基体中形成析出相而使基体强化,特别是硬化物析出相硬化效果更佳。

如金属注入钢可形成这些金属的铁化物析出相;C,N和B原子注入钢则形成铁的C,N和B硬化物析出相。

(4)晶粒细化强化离子注入激烈的碰撞将导致基体中晶粒的细化,晶界是位错移动的障碍,随着晶粒细化所引入的晶界的增加,位错的运动将更加困难,材料的硬度明显提高。

(5)非晶强化非晶态金属玻璃中无位错和晶界,因此它具有高效能抗磨损,抗氧化和抗腐蚀性。

离子注入可以得到数十种非晶态。

(6)优先溅射强化合金中不同合金元素具有不同的结合能,由于溅射系数与结合能成反比,因此在注入过程中结合能弱的合金首先被溅射出来,而结合能高的合金又具有更好的强化特性,因此注入的溅射效应可使表面强化[2]。

4.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应用4.1.离子注入改善摩擦磨损特性英国有研究人员调查了工业界产生机械事故的原因,结果表明其中大多数的事故是由磨损造成的。

美国每年因磨损所支付的费用高达200亿美元。

可见提高材料表面的抗磨损性能将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磨损率强烈的依赖于近表面的机械特性和化学特性,如硬度、疲劳特性、弹性、表面化学稳定性和表面摩擦系数等。

离子注入引进的超饱和原子,间隙原子团,空位团和二次析出相对表面抗磨损起了重要作用。

氮和碳离子注入可改善许多钢种的抗磨损特性,如普通碳钢,渗钴合金钢,不锈钢和钛合金,其中以钛合金改性效果最好。

N注入钛合金可在其表面形成含硬化相TiN和TiC的注入层。

轴承是机械上应用最广的易磨损件,因此轴承钢的离子注入研究也最多,一般选用的离子可分为三类:在钢中形成添加物的元素,如C,N,B和P等;合金元素(Ti和Cr等);抗磨损元素(Mo和Ta等)。

离子注入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果。

离子注入钛合金,Co-Cr合金,不锈钢,高分子聚合物和医用陶瓷材料等均能明显提高其耐磨性,减少连接处的摩擦。

研究表明,离子注入能够明显改善材料的摩擦系数,提高表面的耐磨性,其中大注入剂量,高注入能量和高靶温的效果更明显,双注入好于单注入。

4.2.离子注入改善抗腐蚀特性为了提高金属表面耐大气腐蚀,高温氧化腐蚀和水溶液腐蚀的能力,可注入比基体材料生成氧化物自由能高的元素,在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离子注入能有效的改善材料表面性能,所以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在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离子注入提高金属表面抗腐蚀性能有三种情况: (a)在表面形成稳态和亚稳态合金,例如铁中注入Cr,Mo,Mn或Si等元素,形成不锈钢表面;将Au,Pb 等元素注入铁,通过改变铁的钝化性质来提高铁的耐腐蚀能力。

(b)非金属注入可在金属表面形成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对改进金属的耐腐蚀性有作用。

(c)通过注入B,S等元素在金属表面形成无序态,从而改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选择合适的双重离子注入既能提高材料的表面抗磨损性,也能改善表面耐腐蚀性。

Mo+C 和Mo+N 注入轴承钢均能提高轴承钢的腐蚀电位,降低阳极极化峰值电流密度,具有很好的抗腐蚀特性。

离子注入可以改善局部腐蚀:电偶腐蚀、点蚀、缝隙腐蚀、晶界间腐蚀、剥削、选择性腐蚀和丝状腐蚀等。

并能改善应力作用下的腐蚀,如应力腐蚀断裂,氢脆,腐蚀疲劳,磨损腐蚀,空泡腐蚀和微振腐蚀。

由此可见,离子注入在金属防腐蚀研究中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4.3.离子注入提高抗疲劳特性疲劳性能是一种对表面状态敏感的性能。

在航空系统中,许多零部件对抗疲劳特性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如用于航空微光摄谱仪过滤器上的分度齿轮,其尺寸公差要小于20m μ±,疲劳寿命应大于5610-⨯。

这种高精度的齿轮如果用常规的工艺处理很难达到要求,而离子注入技术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离子注入改善了材料表面滑移特性和各向同性,同时由于固溶强化,析出相弥散强化和压缩应力的形成,增强了其抗疲劳特性[3]。

5. 研究离子注入的方法5.1. 离子注入设备离子注入的过程是将需要注入的元素在离子源中进行离子化,以数千伏的电压把形成的离子引入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把具有一定荷质比的离子筛选出来,并导入加速系统,在数千伏到数百千伏的加速电压作用下,将离子加速到最终要求的高能状态,高能离子在扫描电场作用下可在材料表面纵横扫描,从而实现高能离子对材料表面的均匀注入。

下面介绍了一种最常见的例子注入的仪器:离子注入机[4]。

离子注入机(如图1所示)总体上分为七个主要的部分,分别是:①离子源:用于离化杂质的容器。

常用的杂质源气体有 BF3、 AsH3 和 PH3 等。

②质量分析器: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电荷质量比,因而在分析器磁场中偏转的角度不同,由此可分离出所需的杂质离子,且离子束很纯。

③加速器:为高压静电场,用来对离子束加速。

该加速能量是决定离子注入深度的一个重要参量。

④中性束偏移器:利用偏移电极和偏移角度分离中性原子。

⑤聚焦系统:用来将加速后的离子聚集成直径为数毫米的离子束。

⑥偏转扫描系统:用来实现离子束 x、y方向的一定面积内进行扫描。

⑦工作室:放置样品的地方,其位置可调。

(图1是离子注入系统的示意图)5.2.SRIM模拟离子注入5.2.1.概括介绍SRIMSRIM是一种应用于模拟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的程序,通过模拟跟踪入射粒子的运动,粒子位置、能量损失以及次级粒子的各种参数都在整个跟踪过程中被储存下来,最后得到各种所需物理量的期望值和相应的统计误差。

入射离子与材料原子核的碰撞采用两体碰撞描述,将入射离子在基体中的运动看成是一系列与基体原子发生的独立碰撞,每一次独立的碰撞散射采用数值积分求解SRIM程序模拟计算有以下假设程序模拟计算有以下假设程序模拟计算有以下假设程序模拟计算有以下假设:固体是一个非晶靶,即原子在靶中的排列是随机的;入射离子同固体中单个原子的相互作用被看成是一个二体碰撞过程,忽略周围原子的影响5.2.2.SRIM的模拟计算模拟的对象:靶材料:SiO2;SiC;KDP(KH2PO4);入射离子:He;C;Si;Cu;Au。

模拟的物理过程:载能离子入射到靶材料上,模拟离子在材料中射程分布,以及给材料造成的损伤,包括:溅射、原子移位等。

图1.离子注入系统示意图模拟的目的:熟悉软件的基本应用,理解载能离子在材料中与靶原子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为进一步开展实验工作做好理论基础。

SRIM是一组计算离子打入靶材中的能力损失和分布程序,该靶材是使用量子力学处理的离子与原子的碰撞(我们总是把移动原子作为一个“离子”,所有的靶材原子作为“原子”)在碰撞过程中离子和原子有一个筛选库伦碰撞,包括重叠电子壳层之间的交换和相互碰撞,离子与靶材原子也有长区域的相互作用,该靶材原子是电子激发和靶材内部等离子所形成的。

当计算设置时这些描述包括目标的集体电子结构和原子间的键结构,使用有效的电荷概念描述靶材内部带点状态的离子,由于集体电子海的目标该描述包括一个速度依赖于电荷状态和长区域筛查。

6.离子注入技术的未来展望等离子注入技术尽管克服了传统离子注入技术的直射性问题,但离子注入工艺方法所固有的注入层浅的问题始终存在,这就限制了它在工业中的厂泛使用。

因此,欲获得较厚的改性层,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技术必须与其他镀膜技术如PVD、CVD方法相结合,即复合的注入与沉积技术。

复合镀膜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的重要发展趋势,不少锂电池生产商都在关注。

这种复合镀膜技术既可在同一个真空腔体内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真空系统中进行;注入与沉积既可同时进行也可以顺序进行。

另外,为了实现等离子注入工艺进一步实用化,注入设备需不断改进,以适应不同用途的等离子注入工艺的需求,并且朝着多元化、大电流、高电压、高温、大体积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7.离子注入技术面临的挑战(1)由于半导体器件的尺寸不断缩小,大大地增加了对低能量离子注入的需求。

由于低能量的离子本身就难以萃取;加上低能量离子束行进速度慢,其由于空间电荷自排斥而产生的离子束扩散使得更多的萃取离子损失在路径中,如何形成低泄漏浅结成为一大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