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答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2016.11】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已 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 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 思成小说,即成本文。
❖ 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
❖ 国内大饥荒 (1922年)父母去世
❖ 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
❖ 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
1、题目中的“一个人” 指的是谁? 2、这个人都遭遇了哪些事情?
兴奋激动 重燃希望 轻松光明 成功逃亡 找到儿子 领养凡尼亚
妻女炸死
儿子牺牲 出车祸
穿心的悲痛 心似断裂
悲愁的心
一个人的遭遇: (三大波折,六次起伏)
索科洛夫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遭遇时是 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你能概括出 他的性格特点吗? 【提示】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 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智擒德
军上校,回到队伍,成功逃亡。
❖ ……
3.给下列变红的字注音 掩蔽(bì ) 梗概( ɡěnɡ) 瓦砾(lì )
嗜好(shì ) 和睦( mù) 胡诌(zhōu )睫毛(jié)
窒闷( zhì) 衣襟( jīn)
脸颊(jiá ) 邂逅(xiè) 丝绒(rónɡ)
泥泞(nìnɡ) 吝啬( lìn sè)
课文主题思想分析: 1、思考: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 个人么?题目中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解释?
——这“一个人”是苏联的全体,索科洛夫是无 数受难的普通人中其中的一个代表,以个性反映 了共性。一个人其实是整个民族,一个人的遭遇 是整个民族的遭遇。
从《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可以看出,作者 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向世人诉说什么? 【提示】(1)让人更关注从战争中生存下来的人, 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练习题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字词梳理1.祈.祷()邂.()逅.()刹.那()勋.章()柏.林()狙.击()瓦砾.()嗜.好()栖.息()窒.闷()一撮.盐()唧喳.()胡诌.()浸.透()答案:祈qí,邂xiè,逅hòu,刹chà,勋xūn,柏bó,狙jū,砾lì,嗜shì,栖qī,窒zhì,撮cuō,喳zhā,诌zhōu,浸jìn。
2.撮.合()一撮.胡子()累.赘()日积月累.()劳累.()答案:cuō,zuǒ;léi,lěi,lèi。
3.胡()(zhōu)()纱(zhòu)()纹(zhòu)()散(xiāo)()魂(xiāo)云()(xiāo))(xiāo)()丧(jǔ)()击(jū)()拦(zǔ)功()(xūn)()落(yǔn)()命(yǔn)答案:诌,绉,皱;消,销,霄,宵;沮,狙,阻;勋,陨,殒。
词语积累1.忧郁:忧伤、愁闷。
窒闷:窒息、郁闷。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喜气洋洋:形容非常欢乐的样子。
神气活现:形容非常突出地表现出得意而又傲慢的样子。
2.径自径直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不管他人。
如:他没等会议结束就径自离去。
径直: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如:你径直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
吝啬吝惜吝啬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吝惜指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
暴发爆发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又有细微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辨析:在感情色彩上,“暴发”多含贬义,有讽刺味,如:此人穷困潦倒,一夜之间暴发了。
“爆发”多为中性词,可用于地理现象,如:火山爆发。
在表达的意义上,“暴发”是突然发作的意思,如:山洪暴发。
“爆发”多指事件突然发生。
震荡振荡震荡:强调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
振荡:①振动;②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一个人的遭遇》 同步练习(人教版)

《一个人的遭遇》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梗概( ) (2)邂逅( ) (3)和睦( ) (4)刹那( )(5)狙击( ) (6)嗜好( ) (7)粘住( ) (8)哄骗( )(9)栖息( ) (10)窒闷( ) (11)胡诌( ) (12)翘首(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掩敝奖赏寂静古里古怪 B.影踪寂静荒凉喜气洋洋C.狭窄气慨衬衫狼吞虎咽 D.军衔安祥震荡小心翼翼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4.填空。
《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作家,1965年获。
作品有长篇小说《》《》等。
5.简答题。
请概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阅读下文,完成6~11题。
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
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
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
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
”“那么妈妈呢?”“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
”“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
”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
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他几乎无声地问:“谁?”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
”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2016.11】

斯大林在1946年发表演说时说,卫国战争 中苏联死亡人数为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 方又宣布损失人数为1 500万人。后来,赫鲁晓 夫公布的数字为2 000万人。据统计,苏联在卫 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 700万~2 800万人。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已 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 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 思成小说,即成本文。
❖ 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
❖ 国内大饥荒 (1922年)父母去世
❖ 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
❖ 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
怎样理解“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
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
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句话的含意?
【提示】战争可以夺走一个人的肢体乃至生命, 也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房子乃至家园。但是战争无 法泯灭善良,无法摧毁坚忍,无法颠覆正义。 “我”快流泪时及时转过脸去,不让孩子看见成 人所受的战争之苦,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成人对 孩子的关爱和责任。呵护孩子就是呵护未来!
海约翰逊搜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难民问题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1100万人死于集中营纳粹德国贝尔森集中营日军轰炸后的上海火车南站请把我埋浅一些请把我埋浅一些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和平的祈祷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一个人的遭遇(节选)》ppt课件

3.温总理的话音刚落,会场就________(暴发、 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辨析: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 的意思,但又有细微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去辨析:在感情色彩上, “ 暴发 ” 多含贬义, 有讽刺味,如:此人穷困潦倒,一夜之间暴发 了。 “ 爆发 ” 多为中性词,可用于地理现象, 如:火山爆发。在表达的意义上, “ 暴发 ” 是 突然发作的意思,如:山洪暴发。 “ 爆发 ” 多 指事件突然发生。 答案:1.推延 2.弥合 3.爆发
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魔盒 [英]大卫·洛契韦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 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 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 令人怡然自得 ——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 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 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
鉴赏: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转战东西不 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 点转换;第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 苦;第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 青冢);第四句写边塞环境,点明生涯之不定。 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 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 情自生。
3.结构分析
4.主旨把握 本文通过索科洛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遭 遇和生活,表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及其家庭带来 的沉重灾难,揭露了战争的罪恶,同时表现了 索科洛夫的善良以及人民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
二、难点探究 1.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这一部分为什么写得特别 细? 参考答案: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这一部分场面和 人物实在令人心酸,有着极强的震撼力。这件 事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转机。 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 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 “ 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 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 语来形容! ”“ 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 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5课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
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他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作品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浅蓝的原野》,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
评价他的创作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是贯穿从孕育诞生到解体前不久整个苏维埃时代百年历程的宏伟篇章。
他在苏联叙事文学中开创了悲剧史诗的艺术先河。
1965年,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人物轶事传世之作引发争议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的时间,小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
小说记述了自1914年开始的政治大风暴对一个哥萨克村镇和一户哥萨克人家的猛烈冲击。
从一开始,小说就很受欢迎,再版达百次之多,并被译成60多种语言。
这部小说空前的销售量虽然可以说明读者对它的推崇和热爱,但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肖洛霍夫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攻击。
第一次发生在小说第一卷出版之后,有人散布谣言,说该书是一部抄袭之作。
1999年,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手稿面世,谣言不攻自破了。
对肖洛霍夫的第二次攻击是政治上的,发生在斯大林时期。
在斯大林对语言改革甚感兴趣的阶段,肖洛霍夫使用哥萨克人的简洁语言自然要受到当局的审查。
他前几部作品的语言比后面几部带有更多的地方色彩,因而也更粗犷有力。
但经过苏联有关方面严格的删削,1953年再版时小说的语言便苍白无力了。
而且,每一阶段的审查都延迟了肖洛霍夫作品的出版。
(一)背景链接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耳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战士的英勇。
第5课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家的所在,在生活中找到了寄托和希望。另外,是凡尼亚让主人公能够
坚强地生活下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瓦砾( lì ) ②丝绒( róng ) ④嗜好( shì )
③梗概( gěng )
2.史诗作家。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 静静的顿河》,后经过14年时间完成四卷本。小说虽引 起过多次争论,但仍获得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斯 大林奖金;同时,他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 部和第二部。苏联评论界称他为“史诗作家”,其作品 被誉为“苏维埃时代的编年史”。 3.贡献卓著。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 》《静静的顿河》,小品文《考验》《钦差大臣》。在 卫国战争期间,他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悲痛,因此通过他 在战争中的悲剧性遭遇来展示战争中人的命运的短篇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1905—1984),曾参加 国内战争,当过统计员、装卸工、会计和记者。 1923年 开始写作,发表作品。 1931年任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 会(“拉普”)机关刊物《十月》的编委,1939年成为苏联 科学院院士。曾多次获得列宁勋章,并获 1965年诺贝尔 文学奖。 1984年2月20日因病去世。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2)小心翼翼: 丝毫不敢疏忽 (3)神气活现: 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的样子 (4)喜气洋洋: 形容非常欢乐的样子 (5)百无聊赖: 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聊赖:依靠, 寄托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
1.索科洛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磨难,九死一生,可谓是一 个坚强的男子汉,但在索科洛夫的最后一段叙述中,却有 这样的语句:“奇怪得很,白天我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从来 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喔唷’,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 总是给泪水浸透了„„”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一个人的遭遇

26
整理课件
前情梗概 :
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
国内大饥荒 (1922年)父母去世
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
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
回到队伍
(1942年)受伤被俘,智擒德军上校,
……
27
整理课件
一个人的遭遇 :
索科洛夫
受伤被俘
成功逃亡 妻女炸死 找到儿子 出车祸 领养凡尼亚 儿子牺牲
57
整理课件
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 张望,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 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一天 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 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 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他们 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面对死 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 音。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 忍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 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 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 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 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 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 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半空 中。
2
整理课件
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之一
(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
像山那样-----
思考
文本《像山那样思考》
3
整理课件
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之二
(关于生命)
珍惜:
我们的拥有
文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4
整理课件
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之三
(关于心灵的伤口)
战争与和平
文本《一个人的遭遇》
5
整理课件
当生命不再拥有时,战争的意义何在?
导语
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 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 枪炮声仍然没有完全平息,仍然有人在流 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参考答案
文本梳理
1、索科洛夫参加二战的军人
2、①上了前线
-------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
②被俘受尽折磨
------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
③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
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④妻女被炸死
——从索科洛夫由激动、兴奋到极度悲痛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伤害,说明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⑤儿子牺牲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失去所有的亲人更为痛苦的事呢!这样的一种悲痛欲绝的心理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⑥得到一个新的儿子
文本探究
1、⑴被俘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头缩在肩膀里。
⑵妻女炸死没有把信念到底,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我倒在床上;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感到穿心的悲痛,有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
⑶儿子牺牲一道电流刺透我的身体,我忽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我摇摇晃晃,勉强站住了脚跟,儿子躺在棺材里的肖像;我吻了他,走到一旁;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心痛的厉害;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⑷车祸悲愁的心
2、⑴成功的逃亡兴奋激动⑵儿子活着重燃希望⑶领养凡尼亚轻松、光明
3、饱受苦难而坚韧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4、写凡尼亚的细节:
⑴第12段的肖像描写 a 、外边脏,是战争造成的,孤儿,无人照顾,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眼睛:纯真、可爱
⑵听到“我”叫他的名字“哆嗦”的表现:
战争孤儿,对亲情麻木,听到一个人如此亲切地叫他的名字,充满了疑惑、渴望、猜测……
⑶叹气爸爸牺牲,妈妈被炸死,战争就这样的残酷,战争就这么罪孽深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灵上投上了阴影。
⑷听到索科洛夫是他爸爸是的动作表现:扑、吻、叫、贴、哆嗦
孩子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⑸我的儿子一直紧紧贴住了我全身哆嗦
一个失去家庭,失去一切的孤儿,是那么需要亲人的关爱,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父爱”不松手。
同时,我们可以想到,这个苦命的孩子在战争中受到了多少惊吓,吃了多少苦头。
⑹孩子问女房东的话:孩子的天真无邪,反衬出战争的冷酷无情。
⑺把孩子托女房东托管,孩子的表现:
一直哭到晚上,跑到大谷仓来迎接“我”,在那里一直等到深夜
儿子居然离不开父亲,“哭”“迎接”“等”的举动,表明儿子生怕再失去父亲,往事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⑻问皮大衣:孩子的细心、聪明、害怕这一切都是假的和暂时的。
凡尼亚是个战争孤儿,他的遭遇最震撼人心,战争是残酷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延伸训练
1、①与前文照应,强调禁令对士兵的钳制使其失去自由;②为后文引线,预示着在战争这场噩梦中,士兵将失去生命。
2、①天气由春寒料峭突然放晴,眼前是一派明媚和煦的春色!②那条界河水流滔滔、水声潺潺,表露出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③界河两岸的鸟群在自由飞翔,与人类友好相处,与自然和谐共存。
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无不表现了对生的渴望,对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对和平的向往,既衬托出一个23岁充满生命力的士兵形象,又侧面烘托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主题。
3、相同点:这两篇文章都跳出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战争题材的圈子,避开了血肉模糊的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放弃了浓墨重彩地刻画战争英雄的模式。
而是从人道、人性的角度,从侧面写出战争的残酷和灭绝人性。
不同点:从内容上看,《一个人的遭遇》描述的是一个普通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丧妻失子、毁家失业的遭遇,着重表现个人在战争中的悲剧,强调战争的磨难和牺牲。
《界河》写的是一个年轻士兵下河游泳被“那边的人”打死的故事,侧面烘托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主题。
从艺术手法上看《一个人的遭遇》采用故事中套故事的叙述结构,情节波澜起伏。
《界河》则主要采用心理描写来探讨“战争中的人性”等问题,情节简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参考答案
文本梳理
1、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2、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检查基础知识
2.D(A.寞应是“漠”;B.渲应是“宣”;C.淅应是“晰”)3.(1)A (2)B (3)A (4)B
文本探究
1、“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
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2、解析:学校环境描写见教材
解析: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3、解析:文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4、解析: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
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三、比较阅读:《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1)主题比较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
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
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
(2)人物命运比较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去打仗,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受了欺骗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
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的。
相比较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索科洛夫要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的作用,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为保卫祖国,《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受了欺骗,没有认识到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3)表达形式比较
虽然都用了第一人称“自白”的形式,但索科洛夫是在和别人交流,《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而且构思巧妙,反战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延伸训练学案
1.强调车内人的组成,暗示战争葬送了过多的参战士兵的生命,其中大多是健壮男子的生命,可见战争之残酷。
2.失去三个儿子精神受打击之大。
3.D(A、B、C三项皆游离文章主旨)
4.B(从“两个小姑娘”设置的作用上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