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学概述定稿版

合集下载

02中世纪文学1概述

02中世纪文学1概述
• ⑤对人的内心情感的表现的不断深化。
二、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 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 • 目的是用较通俗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普及推广
基督教教义。教会文学的创作者主要是教士、修士, 也有少量民间诗人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 和斯拉夫文,主要体裁有基督故事、宗教叙事诗、宗 教戏剧等,题材大多取自《圣经》。 • 《德奥菲勒》 • 《阿列克西斯行传》
• 骑士传奇是以叙事形式出现的,也叫骑士叙事诗。这种长
篇叙事体诗歌大多写骑士的冒险和爱情,虚构性成分很大。
• 不列颠的“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文学中
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
• 骑士文学为后世西方文学提供了冒险、爱情和宗教三大主
题,骑士传奇中的一些故事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创作素 材。
• 4.城市文学(市民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一、中世纪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基本特征
• 1.分期
• 欧洲的中世纪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 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终结。
• 该时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初期(5世纪~11世纪,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中期(12世纪~14or15世纪,封建社会全盛时期) • 晚期(15or16世纪~17世纪中叶,封建社会衰亡、封建
• 另一类是后期英雄史诗,是欧洲各民族封建化时期的产 物。在这类史诗中,英雄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已经超出了 狭小的部落范围,为保卫国家而战。史诗的中心是爱国 主义,诗中的英雄勇敢善战,忠于祖国、君主,体现出 理想中的爱国英雄形象。在这些史诗中,多神教的神话 因素相对减少,具有不同程度而贵族的、基督教的色彩, 带有一定的复杂性。
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时期)。 • 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阶段的文

第二讲 中世纪文学与但丁(简化版)

第二讲  中世纪文学与但丁(简化版)
摩西:忧患意识、民族意识;参孙:个人欲望与民族生存的对立
上帝是理性对人自身欲望的扼制力的外现
四、中世纪文学概况
(一)教会文学
(二)骑士文学
(三)英雄史诗
(四)城市文学
(一)教会文学
它主要是指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其创作意旨是以“圣经”为出发点和逻辑归宿,宣扬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斯拉夫文。
后人为了表示对《神曲》的赞赏和对作者的崇敬,加上了“神圣的”这个形容词。
•创作背景:是但丁流放20年全部心血的结晶。
•共14233行,用意大利俗语写成,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
•《地狱篇》33曲,《炼狱片》33曲,《天国篇》33曲。再加上序曲,共100篇。
这100曲,都是用“三行连环体”的格律要求写成的:譬如第一段的三行,第一行和第三行是一个韵脚,而第二段的第二行又和第一段的第一行,第三行是一个韵脚。这样就形成了ABA,BCB,CBC……一环套一环地写下去,直到一曲的最后,以一个孤立的句子作为结尾,整个《神曲》的100曲,14000多行诗,全部都是用这样的形式写成。为什么但丁对“三”情有独钟呢?这是因为基督教所尊崇的是“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三”在基督教里是一种很重要的带有哲学意味和神秘意味的数字。
作品第一次把狡黠作为审美的对象加以描写,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生活与价值观念。
十万多行,富于生活气息,情节生动,动物富有个性。
第二节意大利诗人但丁
基督教文学和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市井文学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的两条文学河流,到了14世纪初,两大文学河流有雄伟的相激相荡,相融相汇,构成了一个非常壮丽的景观,即被称为西方文学第二座里程碑的《神曲》。

欧美中世纪文学概述

欧美中世纪文学概述

欧美中世纪文学概述中世纪文学概述欧洲封建社会的历史,大体分为三个时期:早期(5—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期(12—14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晚期(15—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

就文学史的时间划分来看,中世纪的欧洲文学不包括上述最后一个阶段,因为它已经成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一、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毫无疑问,欧洲中世纪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的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但也要看到,欧洲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上。

据史料记载,在罗马帝国的北方,很早就有蛮族部落形成,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

他们各自的生活状况和习俗,实际上形成的是各自不同的文化种群。

例如关于古代日耳曼人生活状况、社会制度以及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情况,在塔西陀于公元前1世纪末所写的《日耳曼尼亚志》中就有过丰富的记载。

这种古代蛮族文化的融合,实际上催生着整体性欧洲文化的形成。

其次,这种文化融合也体现在古代希腊罗马的先进文化与蛮族落后文化的融合上。

例如在中世纪漫长的历史时期,有些封建统治者和教会人士常常就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宣传其思想,利用古代天文知识编撰教会历书,利用民间音乐伴唱圣诗等。

有些人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典故和材料加以改造,用拉丁文将其写成宗教故事。

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的本土文化与希伯莱文化的融合上,也体现在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构成上。

处于中东地区的古代希伯莱人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希伯莱人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诗歌、小说、预言、箴言等方面,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这些古代的文学成就后来被收入犹太教的经典之中。

中世纪文学概述

中世纪文学概述

枝来象征和平。
教会文学的内容:
1、赞美诗:大部分赞美耶稣的诞生、显灵、 受难、复活。
关于耶稣:相传是上帝的独生子,是上帝 的化身,代表着上帝的意旨。他是圣母玛 利亚无孕而生。他生前到处传道,做善事 (五饼二鱼),后被门徒犹大出卖,被钉 在十字架上,死后复活。
英国卡德蒙的《圣歌》:
“让我们赞美天国的守护者,/赞美造物主 的能力和智慧,赞美光荣的天父,是他, 永恒的主,/起始了一切奇迹。/为了人类的 孩子,是他,那神圣的创造者,/先让天穹 成为屋顶,然后/那人类的眷顾者,永恒的 主,/全能的上帝,又为我们/造出中间的世 界和大地。”
教圣徒,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在新婚之夜逃 出了家门,表明自己战胜了情欲。离家出走之 后,他把身上所带的钱财散发给穷人,自己却 过着乞丐般的生活,风餐露宿过了20年,然后 他返回了家乡,为了考验自己是否已经战胜了 七情六欲。他的父母没有认出自己的儿子,只 是把他当作一个乞丐收留了,他住在家里,每 天都能听到父母思念儿子的叹息,听到自己20 年未谋面的妻子在房中哭泣,但他却没有任何 触动,这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一名真正的 圣徒,最后他愉快地死去了。
另一方面,列那狐又肆意欺凌代表下层劳动 人民的弱小动物,许多鸡、兔、鸟类几乎成 了他的腹中之物。从这方面看,他又不是底 层市民的形象。综合看来,他应该是一个上 层市民形象。
列那狐既敢于向强大动物作斗争, 不畏强暴,又欺负小动物。是当时小 市民的象征。既反抗上层权势,又有 着狡诈圆滑的一面。
作品讲述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
四、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多为民间创作, 没有具体的作者。
《列那狐的故事》:
故事主要描写动物的生活,以狐狸列 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桑格兰的斗争为线索, 揭露了重重的社会矛盾,辛辣地嘲讽了专 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修改版)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修改版)
❖ 封建等级制的爵位:公、侯、伯、子、男。 ❖ 封建主把他的土地划成庄园经营,农民被控制
在庄园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称做农奴。农奴除 了不能被主人随意杀害外,人格上几乎和奴隶没有 区别。
城市等级制
❖ 11世纪,手工业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 职的工商业者聚居在城堡、寺院附近的交通 要道,逐渐形成工商业城市。
(二)、基督教基本观点
❖ 原罪观: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观念是原罪观。即人类 的始祖亚当、夏娃违背上帝命令,偷吃了禁果,这 一罪过成为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人类一切罪恶和 灾祸的根由都在于原罪。即使是刚出世便死亡的婴 儿,也有与生俱来的原罪,是上帝的罪人,需要基 督的救赎。原罪观使民众的注意力脱离现实,转向 天国,希望得到救赎。
❖ 救赎观:救赎观是与原罪观同生的基督教的重要教 义。人类犯了原罪,无法自救,整个俗世都沉沦在 罪愆中。人们希望得到拯救。因而上帝派耶酥基督 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宝血以赎相信者的罪。
❖ 救世主意识:救世主是基督教对耶源自称谓。 救世主观念指的是耶稣降生世间,为拯救人 类脱离罪恶,得到永生。
耶稣出生耶路撒冷,他的母亲玛利亚已 经许配给约瑟,还没迎娶,就从圣灵怀孕。 耶稣给人间传播真理,搭救凡人,被认为是 上帝的儿子及救世主。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中世纪教堂
一、中世纪历史
❖ 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 历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 衰落的时期。
❖ 公元476年,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北方侵入的蛮 族日耳曼人的各个民族:法兰克族、西哥德族、东哥德族、 伦巴德族等先后在西欧建立起一些“蛮族”王国。与此同时, 欧洲大陆的蛮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渡海侵入不 列颠岛。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 《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分为三个国家,从而奠定了后来 法、德、意三国的雏形,欧洲的国界从这时得到稳定,封建 关系确立。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


七、城市文学 在非教会的世俗文化氛围中形成,在民间文 学的基础上发展,取材于日常的现实生活,讽刺 与揭露是其特色,风格活泼,体裁上有创新,如 韵文故事和讽刺叙事诗。作者主要是街头说唱者。 主题是歌颂市民的机智,讽刺贵族、骑士和教士。 不崇高,小聪明,贪恋食色,有得意也有失败, 但真诚不虚伪。 1、 列那狐的故事。 以列那为主角的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法 国和欧洲其它国家得以广泛流传。作品借动物世 界故事影射现实社会生活。狐狸就是市民阶层的 形象体现。他与狮子、熊、狼以及其它弱小动物 的关系也是当时社会关系的反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中世纪是15世纪人文主义者首次提出 的历史概念。BC476-1640年,西罗马帝国 灭亡(奴隶制终结、封建化开始)到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即欧 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 分期: 5-11世纪,初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期。 12-15世纪,中期,封建社会的全盛时 期。 15-17世纪中叶,末期,封建社会逐渐 衰落和资本主义逐渐产生、成长的时期,即 文艺复兴时期。 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 期的文学。 中世纪后期文学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二、.社会状况 公元5世纪至11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 混乱时期。日耳曼民族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先 后建立许多国家,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法兰克 人长期混战,欧洲社会陷入战乱,古典文明遭受 严重破坏,民智闭塞,愚昧和野蛮笼罩欧洲,历 史上把这几个世纪称为“黑暗时代”。 在日耳曼诸国中,法兰克人的加洛林王朝于公元 751年兴起。新王朝创立者丕平三世之子查理曼 (约742—814)800年由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帝。 重建起庞大的西罗马帝国。查理曼为了统治广大 的领土,建立封建制,把全国领土分为国、郡、 教会领、皇帝领等部分,分别由公、伯、主教等 进行统治,是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开端。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中世纪文学(约 5 世纪-1485)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

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

公元 5 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

《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

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 8 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

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 7、8 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 1066 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

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

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

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 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

3中世纪文学概况

3中世纪文学概况

第一节中世纪文学概况一、中世纪欧洲文化中的二元对立在内部,由于奴隶制度内在矛盾的激化,强大的罗马帝国逐渐衰落,在外部,地处北方的“蛮族”不断向南扩张,这两种力量的合力终于使西罗马帝国灭亡,它的首都罗马在476年被西哥特人占领。

往后,人们把476年视为欧洲中世纪的开端。

1453年,土耳其人又攻陷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年也就成了中世纪结束的标志。

很长一段时期中,人们对欧洲中世纪文化的评价是相当负面的,认为:从政治上说,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封建割踞的混乱状态,封建领主们为了争夺势力范围,战争不断。

从经济上说,毁灭了罗马帝国的“蛮族”本来就远未开化,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由于他们的入侵,不少原来繁荣的城镇沦为荒草遍地的废墟,以后,长期的封建割踞又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发展似乎一下子倒退了若干年。

特别是在文化上,蛮族的入侵造成了古代文化的浩劫。

这种看法虽然很有道理,但却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它以中世纪早期的情况代替了整个中世纪,忽视了中世纪后期在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的成就。

中世纪早期(约500年)是所谓黑暗时期,此后是建设时期。

这时,首先在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苏,欧洲文明开始从过去500年的混乱与破坏中复苏过来。

多数学者把14世纪以前的300年看作中世纪思想文化的顶峰。

中世纪文化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历史现象,要全面把握这种历史现象,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时期“人”与“神”、“人”的文化与“神”的文化的二元对立。

教堂和城堡这两种中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巍然耸立,象征着那个时代生活的二重性。

在中世纪,有严肃的教会文化,也有相当活跃的民间文化。

文学上,中世纪同样存在肯定现世和肯定来世两种不同倾向的对立,这特别集中地反映在骑士文学中。

对基督教文化本身的分析更需要坚持科学的观点。

二、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化基督教是欧洲中世纪的精神支柱。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基督教:1. 由于教会的影响,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古代人本主义文化不是堙没无闻就是因为它是“异教”的而遭到压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文学概述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一节中世纪文学概述
一、中世纪简评
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出来的。

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

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a?a恩格斯
社会属性是封建社会,指欧洲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时期,是居于古代奴隶社会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历史时段。

?a?a马克思
辩证看待中世纪:
负面:教会思想与封建制度两大支柱的双重残酷统治和压迫(宗教审判庭、贞操带、站笼)。

正面:生产方式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先进,孕育新的思想。

诞生了欧洲最早的大学(1168牛津大学,1209剑桥大学,1253巴黎大学);建筑艺术(哥特式宏伟建筑,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经院哲学(哲学、美学、神学浑融一体)中蕴含西方思想传统重要理性思辨的特征。

二、历史与文学史上“中世纪”概念的差异
1、历史上的?°中世纪?±(476年西罗马灭亡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即欧
洲封建社会时期)
(1)(5-11CT)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初期)
(2)(12-15CT)封建社会全盛期(中期)
(3)(15-17CT)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产生
(末期)
(封建等级制度、政教合一的统治、庄园经济;基督教统治了思想文化领域。


中世纪城堡
2、文学史上的?°中世纪?±
(1)(5-15CT)?°千年暗谷?±,欧洲封建社期和中期文学
(2)(15-17CT)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Middle Ages),即西方中古,双峰之间的暗谷,即古希腊罗马与文艺复兴双高峰之间的历史时段,对此时期文学总评价有两种对立观点:黑暗世纪(Dark Ages)与罗曼蒂克时代
四、世俗文学
1、英雄史诗与?°谣曲?±
(2)14世纪以后的?°谣曲?±故事诗
*内容:生活悲剧或历史题材;农民与封建主间的斗争
*代表:英国《罗宾汉谣曲》:罗宾汉与绿林好汉
2、骑士文学
(1)性质:封建主阶级的世俗文学
(2)内容:表现?°骑士精神?±:
* 骑士的信条:忠君、护教、行侠;
* 骑士的荣誉:勇敢、冒险、战斗、爱情;
* 骑士的风度:即礼仪。

(3)体裁
骑士抒情诗: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表现?°典雅的爱情?±为内容,有牧歌、破晓歌、夜歌、怨歌以及感兴诗和十字军歌等,以破晓歌最为着名。

骑士叙事诗(骑士传奇):中心在法国北方,以虚幻的?°英雄美人?±故事为内容,有三个系统:
-古代系统:《亚历山大传奇》
-不列颠系统: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特里斯丹和伊瑟》
-拜占庭系统;《奥卡森和尼柯莱特》
3、城市文学
(1)内容:反映市民的生活与思想意识,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反封建反教会色彩
(2)艺术风格:生动、诙谐,多采用讽刺手法。

(3)体裁
韵文故事:《驴子的遗嘱》、《牧师阿米斯》
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
讽刺叙事诗:《列那狐故事》
狐狸列那是上层市民的化身,他机智地反抗象征封建统治者的大动物,也狡诈地欺凌象征下层人的弱小动物
城市戏剧:笑剧《巴特兰律师》
市民抒情诗:
吕特博夫《吕特博夫的穷困》、《吕特博夫的婚姻》
维庸《小遗言集》、《大遗言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