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动脉溶栓与取栓的护理PPT参考课件
合集下载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 PPT课件

分)
ppt课件
34
如何减少出血事件
• 开放肘正中静脉两条输液通道,静脉留置针;切忌为取血化验反复穿刺
• 密切监测血压
• 溶栓后24小时尽量避免中心静脉置管和动脉穿刺
• 溶栓后24小时尽量避免留置鼻饲管
• 溶栓时或结束后30分钟内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
• 最初24h 不使用阿司匹林或抗凝制剂(24h后无禁忌症者可用阿司匹林
C.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D.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 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E.已口服抗凝药INR>1.5 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 超出正常范围) F.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109/ L,血糖<2.7 mmolL G:血压:收缩压>180mmHg 或舒张压>100mmHg H.妊娠 I.不合作
治疗。不过中国卒中指南仍首先推荐使用rtPA
ppt课件
13
溶栓治疗方法
• 静脉溶栓 •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 • 机械动脉内取栓
ppt课件
14
•静脉使用rt-PA是唯一得 到FDA批准的治疗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方 法。
ppt课件
15
静脉溶栓适应症
A.年龄18~80岁
B.发病4.5h以内(rtPA)或6h内(尿激酶)
B 1:00 pm
C 不能确定 ppt课件
1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2
与患者之妻子电话联系获知 • 妻子离家时患者一切如常 (12:00)。 • 晨起TIA发作,2分钟
根据以上资料,推定发病时间应为
A 9:00 am
B 1:00 pm
C 12:00
ppt课件
19
静脉溶栓适应症
ppt课件
34
如何减少出血事件
• 开放肘正中静脉两条输液通道,静脉留置针;切忌为取血化验反复穿刺
• 密切监测血压
• 溶栓后24小时尽量避免中心静脉置管和动脉穿刺
• 溶栓后24小时尽量避免留置鼻饲管
• 溶栓时或结束后30分钟内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
• 最初24h 不使用阿司匹林或抗凝制剂(24h后无禁忌症者可用阿司匹林
C.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D.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 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E.已口服抗凝药INR>1.5 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 超出正常范围) F.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109/ L,血糖<2.7 mmolL G:血压:收缩压>180mmHg 或舒张压>100mmHg H.妊娠 I.不合作
治疗。不过中国卒中指南仍首先推荐使用rtPA
ppt课件
13
溶栓治疗方法
• 静脉溶栓 •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 • 机械动脉内取栓
ppt课件
14
•静脉使用rt-PA是唯一得 到FDA批准的治疗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方 法。
ppt课件
15
静脉溶栓适应症
A.年龄18~80岁
B.发病4.5h以内(rtPA)或6h内(尿激酶)
B 1:00 pm
C 不能确定 ppt课件
1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2
与患者之妻子电话联系获知 • 妻子离家时患者一切如常 (12:00)。 • 晨起TIA发作,2分钟
根据以上资料,推定发病时间应为
A 9:00 am
B 1:00 pm
C 12:00
ppt课件
19
静脉溶栓适应症
急性脑梗死亡动脉内取栓PPT课件

8
9
Solitaire支架所取血栓
10
11机Βιβλιοθήκη 取栓—卒中治疗迈入 新时代12
全组202例,来自14个中心,初始NIHSS 17分,颈内动脉颅内段 闭塞18%,MCA 82%,成功再通79.2%,良好结局57.9%,死亡 6.9%,有症状出血性转化1.5%。 结论:Solitaire FR支架对于前循环闭塞再通率高,操作风险小, 结局好。
19
20
结果
1. 2. 3.
4.
5.
再通率66.7% 取出血栓12例,3例未见血栓。 痊愈8例 好转5例 自动出院2例
21
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为超时间窗及溶栓治疗失败者提供新的治 疗思路和方法。
随着支架取栓治疗的增多,它目前的有效 率有可能成为急性期脑梗死治疗的首选治 疗。
13
适应症
● 实施血管内治疗前,尽量使用无创影像检查明确有无颅 内大血管闭塞(Ⅰ类推荐,A级证据)。 ● 发病3 h内NIHSS评分≥9分或发病6 h内NIHSS评分≥7分 时,提示存在大血管闭塞(Ⅱa类推荐,B级证据)。 ● 不推荐影像提示大面积梗死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Ⅲ 类推荐,B级证据)。大面积梗死定义为CT或DWI影像的 ASPECTS评分<6分或梗死体积≥70 ml或梗死体积>1/3 MCA供血区。确定梗死体积和半暗带大小的影像技术适用 于患者选择,与血管内治疗功能性预后相关(Ⅱa类推荐 ,B级证据)。 ●单纯高龄的大血管闭塞患者可以选择血管内治疗(Ⅰ类 推荐,A级证据)。
NASA:281例,多变量分析表明:高血压、NIHSS评 分、未成功再通、全麻与病人死亡相关。结论认为, NASA 研究,采用 Solitaire 支架取栓系统,对大血管 闭塞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
脑梗死动脉溶栓PPT课件

• 经充分药物溶栓后,将微导丝穿通血栓,以增加溶栓药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增强溶栓效果。 • 对于未发现大血管闭塞的皮质血管血栓形成患者只给予局部区域性溶栓。
第10页/共22页
术中和术后管理
• 术中全程心电监护,使血压维持在稍低于160/100mmHg; • 监测凝血功能,使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250s以上;如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立即终
曾有癫痫发作。 • 含脑血管造影禁忌症
第4页/共22页
CT排除标准
• 颅内肿瘤(小的脑膜瘤除外) • 颅内出血 • 明显的占位效应伴中线结构移位,或超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3的低密度病灶或脑沟消失
第5页/共22页
器械准备
• 造影设备及常规造影用品 • 5F猪尾巴导管、造影导管和6F或8F导管鞘、Y阀、连接管、三通开关 • 动脉加压输液装置及袋装生理盐水 • 6F或8F指引导管、交换导丝、微导丝、微导管 • 其他介入操作常用器材 • 药物及特殊材料
100×109/L • 无法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
第3页/共22页
• 体检发现活动性出血或急性创伤(骨折)证据 • 口服抗凝药物INR≥1.5 • 最近48小时接受肝素治疗,APTT大于正常值1.5倍 • 合并妊娠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 血糖浓度<50mg/dL(2.7mmol/L) • 合并妊娠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 不能排除癫痫发作后遗留的神经功能缺损,或者发病时
也并不能代表功能恢复;反之,虽然溶栓后血管未能完全再通, 但可能因溶栓后侧枝循环建立而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第17页/共22页
临床症状的恢复和转归
• 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能使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得到及时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功能转 归。
第10页/共22页
术中和术后管理
• 术中全程心电监护,使血压维持在稍低于160/100mmHg; • 监测凝血功能,使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250s以上;如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立即终
曾有癫痫发作。 • 含脑血管造影禁忌症
第4页/共22页
CT排除标准
• 颅内肿瘤(小的脑膜瘤除外) • 颅内出血 • 明显的占位效应伴中线结构移位,或超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3的低密度病灶或脑沟消失
第5页/共22页
器械准备
• 造影设备及常规造影用品 • 5F猪尾巴导管、造影导管和6F或8F导管鞘、Y阀、连接管、三通开关 • 动脉加压输液装置及袋装生理盐水 • 6F或8F指引导管、交换导丝、微导丝、微导管 • 其他介入操作常用器材 • 药物及特殊材料
100×109/L • 无法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
第3页/共22页
• 体检发现活动性出血或急性创伤(骨折)证据 • 口服抗凝药物INR≥1.5 • 最近48小时接受肝素治疗,APTT大于正常值1.5倍 • 合并妊娠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 血糖浓度<50mg/dL(2.7mmol/L) • 合并妊娠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 不能排除癫痫发作后遗留的神经功能缺损,或者发病时
也并不能代表功能恢复;反之,虽然溶栓后血管未能完全再通, 但可能因溶栓后侧枝循环建立而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第17页/共22页
临床症状的恢复和转归
• 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能使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得到及时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功能转 归。
脑梗死溶栓治疗护理课件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降低脑梗死的复 发风险。
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健 康的生活方式。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的血管疾病和其他相关疾 病。
患者的自我管理
规律服药
按照医生的指示,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溶栓治疗的过程
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病情变化
为确保及时给药,需建立可靠的静脉 通道。
在溶栓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神经系统状况等,及时发现并 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给药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 药途径和剂量,确保药物能够快速有 效地进入体内。
溶栓后的处理
根据溶栓效果和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等。
行适当的运动和功能锻炼。
心理支持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支持,帮 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康复过程中的
困难和挑战。
04
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处 理
Chapter
出血
总结词
出血是脑梗死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甚至死亡。
详细描述
出血的原因可能包括溶栓药物的作用、血管损伤、高血压等 。常见的出血部位包括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等。护理 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症状,如意识障碍、瞳孔不等 大等,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溶栓药物的作用时间
溶栓药物在血栓形成后尽早使用,可以尽快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在 脑梗死发病后6小时内使用溶栓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适应症
年龄在18-80岁之间;脑CT排除颅内出血;患者发病 在6小时以内,且符合溶栓时间窗;患者存在神经功 能缺损症状;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健 康的生活方式。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的血管疾病和其他相关疾 病。
患者的自我管理
规律服药
按照医生的指示,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溶栓治疗的过程
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病情变化
为确保及时给药,需建立可靠的静脉 通道。
在溶栓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神经系统状况等,及时发现并 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给药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 药途径和剂量,确保药物能够快速有 效地进入体内。
溶栓后的处理
根据溶栓效果和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等。
行适当的运动和功能锻炼。
心理支持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支持,帮 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康复过程中的
困难和挑战。
04
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处 理
Chapter
出血
总结词
出血是脑梗死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甚至死亡。
详细描述
出血的原因可能包括溶栓药物的作用、血管损伤、高血压等 。常见的出血部位包括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等。护理 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症状,如意识障碍、瞳孔不等 大等,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溶栓药物的作用时间
溶栓药物在血栓形成后尽早使用,可以尽快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在 脑梗死发病后6小时内使用溶栓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适应症
年龄在18-80岁之间;脑CT排除颅内出血;患者发病 在6小时以内,且符合溶栓时间窗;患者存在神经功 能缺损症状;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脑梗死溶栓护理PPT课件

6、后下动脉:出现延髓外侧综合症。
7、小脑半球脑梗死:眩晕、呕吐及眼球震颤 ,同侧共济
失调。
8、腔隙性脑梗死:出现纯运动性偏瘫,纯感 觉性异常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 查
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糖、血脂、凝 血功能、 血流变等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最常用):用于早期脑梗死
与脑出 血的鉴别;发病当天无改变,24小时
脑梗死溶栓护理
主要内 1. 了解脑梗容死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2. 熟悉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治
疗方案
3. 了解rt-PA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及
44.
禁忌症 掌握rt-PA溶栓后的观察及护
.理 5. 了解脑梗死治疗新进
展
脑梗死定义
•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各种原因引 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 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 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 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状群。
溶栓中、后观察护理
3 神经功能监测:
评估GCS评分、 瞳孔、四肢肌力 、SPO2变化 最初1h内1次 /15min; 随后6h内1次
/30min;
4
生命体征监测: 最初2h内 15min/1次; 随后6h内1次 /30min; 此后1次/60min, 直至24h。
溶栓中、后观察护理
5 观察出血现象:
8
配合医生做好病 情治疗和预后的 护理,观察药物 疗效及不良反应。
皮肤及粘膜:有无皮 下出血、牙龈出血、 鼻出血 消化道系统:胃出血、 便血等
6
防止损伤及出血:
24小时内绝对卧床, 避免有创操作,如 肌肉注射,插胃管、 尿管,PICC等;烦 躁病人,使用软约 束具约束,避免受
溶栓中、后观察护理
7
用药后遵医嘱监 测凝血功能:
7、小脑半球脑梗死:眩晕、呕吐及眼球震颤 ,同侧共济
失调。
8、腔隙性脑梗死:出现纯运动性偏瘫,纯感 觉性异常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 查
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糖、血脂、凝 血功能、 血流变等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最常用):用于早期脑梗死
与脑出 血的鉴别;发病当天无改变,24小时
脑梗死溶栓护理
主要内 1. 了解脑梗容死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2. 熟悉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治
疗方案
3. 了解rt-PA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及
44.
禁忌症 掌握rt-PA溶栓后的观察及护
.理 5. 了解脑梗死治疗新进
展
脑梗死定义
•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各种原因引 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 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 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 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状群。
溶栓中、后观察护理
3 神经功能监测:
评估GCS评分、 瞳孔、四肢肌力 、SPO2变化 最初1h内1次 /15min; 随后6h内1次
/30min;
4
生命体征监测: 最初2h内 15min/1次; 随后6h内1次 /30min; 此后1次/60min, 直至24h。
溶栓中、后观察护理
5 观察出血现象:
8
配合医生做好病 情治疗和预后的 护理,观察药物 疗效及不良反应。
皮肤及粘膜:有无皮 下出血、牙龈出血、 鼻出血 消化道系统:胃出血、 便血等
6
防止损伤及出血:
24小时内绝对卧床, 避免有创操作,如 肌肉注射,插胃管、 尿管,PICC等;烦 躁病人,使用软约 束具约束,避免受
溶栓中、后观察护理
7
用药后遵医嘱监 测凝血功能:
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护理ppt模板

评分项目
得分
1a.意识水平: 0 1 2 3
1b.意识水平提 问:
012
1c.意识水平指 令:
012
2.凝视:
012
3.视野
0123
4.面瘫:
0123
01234 5a.左上肢 5b.右上肢
5.6.上下肢运动:
01234
6a. 左下肢 6b. 右下 肢
7.共济失调:
012
8.感觉:
01
9.语言:
0123
八、溶栓后的观察及护理
4、防止损伤及出血
避免不必要的触及病人,24小时内绝对卧 床,避免插胃管,用药30分钟内尽量避免 插导尿管
尽量减少肌肉、动静脉注射次数,药物注 射完毕局部按压5-10分钟,观察注射部位 有无发红、疼痛,如有应及时处理。
八、溶栓后的观察及护理
5、过敏反应观察 用药后45分钟时检查舌和唇以判定有无血
发热、寒战、皮疹、瘙痒及过敏性休克
十、早期康复治疗
1、康复应尽早进行 脑梗死患者只要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 展,48 小时后即可进行。
2、调动患者积极性 康复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要求患 者理解并积极投入。
3、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重视和指导社区及家庭康复。 5、注意言语、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职能等的康复。
八、溶栓后的观察及护理
生命体征的检测
病情的变化检测 观察出血征象
防止损伤及出血
八、溶栓后的观察及护理
1、生命体征的检测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肢体肌力、语言, 以判断
溶栓效果及病情进展
测血压:q15min×2h,其后 q30min×6h,其后
60min×16h静脉溶栓后维持血压低 于
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护理PPT课件

消化道系统:胃出血、便血等 泌尿系统:血尿 颅内出血:意识加深等,头颅CT检查
(用药24小时后复查)
19
4、血常规、凝血功能监测
溶栓后1h 溶栓后2h 溶栓后4h
次日
项目名称
参考值范围
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
11-14秒
国际标准化比值
0.8-1.15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5.6.上下肢运动:
7.共济失调: 8.感觉: 9.语言: 10.构音障碍: 11.忽视症:
得分 0123 012 012
012
0123 0123 01234 5a.左上肢 5b.右上肢
01234 6a. 左下肢 6b. 右下肢 012
01
0123
01
012
18
3、观察出血征象
皮肤及粘膜:有无皮下出血、牙龈出 血、鼻出血、注射部位有无渗血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25-35秒 2-4g/L
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 TT)
15-18秒
20
5、并发症
颅内出血(脑实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 全身出血 再闭塞 药物过敏
脑梗死绿色通道科学的流程争分夺秒脑梗死的最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梗死常见的发病机制堵塞小动脉造成脑组织局部供血不足脑组织坏死血凝块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脑部小动脉脂质板块破裂血栓形成早期溶栓再通是防止缺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降低致残率的最理想方法
脑卒中是严重危及生命的急症!
(用药24小时后复查)
19
4、血常规、凝血功能监测
溶栓后1h 溶栓后2h 溶栓后4h
次日
项目名称
参考值范围
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
11-14秒
国际标准化比值
0.8-1.15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5.6.上下肢运动:
7.共济失调: 8.感觉: 9.语言: 10.构音障碍: 11.忽视症:
得分 0123 012 012
012
0123 0123 01234 5a.左上肢 5b.右上肢
01234 6a. 左下肢 6b. 右下肢 012
01
0123
01
012
18
3、观察出血征象
皮肤及粘膜:有无皮下出血、牙龈出 血、鼻出血、注射部位有无渗血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25-35秒 2-4g/L
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 TT)
15-18秒
20
5、并发症
颅内出血(脑实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 全身出血 再闭塞 药物过敏
脑梗死绿色通道科学的流程争分夺秒脑梗死的最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梗死常见的发病机制堵塞小动脉造成脑组织局部供血不足脑组织坏死血凝块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脑部小动脉脂质板块破裂血栓形成早期溶栓再通是防止缺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降低致残率的最理想方法
脑卒中是严重危及生命的急症!
脑梗塞溶栓治疗后的相关护理ppt课件

18
5、良好沟通:将溶栓后未能达到的效 果如实告知,针对病情做好治疗和预 后的配合。 6、合理饮食:溶栓后给予合理的饮食 指导,低盐低脂饮食,防止误吸; 7、为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 量,应制定适合患者的康复计划,并 协助患者有效的执行。
19
8、做好健康宣教:
提高对脑卒中的急症和急救意识,了
脑梗塞溶栓治疗后的相关护理
脑卒中是严重危及生命的急症!
脑梗死的发病率为 110 / 10 万, 约占 全部脑卒中的60% ~ 80%。我国平均12 秒即有1人中风,每21秒因中风死亡1人。
2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非常敏感
30秒:脑代谢发生改变
1分钟: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
5分钟:脑梗死
3
脑梗死的最主要病因保存 药液应现配现用
11
溶栓流程
溶栓前的准备 rt-PA用法
溶栓的观察及护理
12
溶栓前准备
病情评估(意识、生命体征)
抽血、建立静脉通道
心电监护
患者、家属的宣教及心理护理
13
溶栓药物用法
rt-PA(3小时内) 用量:0.9mg/Kg/次(最高剂量不超过 90mg)
用法:加入原厂配备的溶媒中;先用总
剂量的10%在1-2分钟内立即iv,其余90% 在60分钟iv.drip完毕,输注完毕后生理 盐水冲管。
14
溶栓后的观察及护理
1、生命体征的监测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肢体肌力、语言,
以判断溶栓效果及病情进展。 发病12h内每15~30min测1次,24h内每1h 测1次,48h内每2h测1次,48h后病情稳定 者每4h测1次。 每4h测量体温一次,一旦体温增高,立即 采取降温措施。
5、良好沟通:将溶栓后未能达到的效 果如实告知,针对病情做好治疗和预 后的配合。 6、合理饮食:溶栓后给予合理的饮食 指导,低盐低脂饮食,防止误吸; 7、为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 量,应制定适合患者的康复计划,并 协助患者有效的执行。
19
8、做好健康宣教:
提高对脑卒中的急症和急救意识,了
脑梗塞溶栓治疗后的相关护理
脑卒中是严重危及生命的急症!
脑梗死的发病率为 110 / 10 万, 约占 全部脑卒中的60% ~ 80%。我国平均12 秒即有1人中风,每21秒因中风死亡1人。
2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非常敏感
30秒:脑代谢发生改变
1分钟: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
5分钟:脑梗死
3
脑梗死的最主要病因保存 药液应现配现用
11
溶栓流程
溶栓前的准备 rt-PA用法
溶栓的观察及护理
12
溶栓前准备
病情评估(意识、生命体征)
抽血、建立静脉通道
心电监护
患者、家属的宣教及心理护理
13
溶栓药物用法
rt-PA(3小时内) 用量:0.9mg/Kg/次(最高剂量不超过 90mg)
用法:加入原厂配备的溶媒中;先用总
剂量的10%在1-2分钟内立即iv,其余90% 在60分钟iv.drip完毕,输注完毕后生理 盐水冲管。
14
溶栓后的观察及护理
1、生命体征的监测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肢体肌力、语言,
以判断溶栓效果及病情进展。 发病12h内每15~30min测1次,24h内每1h 测1次,48h内每2h测1次,48h后病情稳定 者每4h测1次。 每4h测量体温一次,一旦体温增高,立即 采取降温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未发现大血管闭塞的皮质血管血栓形 成患者只给予局部区域性溶栓。
9
术中和术后管理
术中全程心电监护,使血压维持在稍低于 160/100mmHg;
监测凝血功能,使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 250s以上;如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等颅内压 增高症状,立即终止溶栓并急查头颅CT。
术后24小时内全程心电监护,术后即刻和24 小时后常规复查头颅CT以了解有无颅内出 血。
4.动静脉瘘:穿刺方向不准确(覆膜支架覆盖、 超声下压迫、外科修补)
5.夹层或闭塞:导丝有阻力植入(覆膜支架覆盖)
22
如何避免或减少穿刺点并发症?
医生:穿刺、包扎、术后治疗措施。 护士:有效的护理宣教、密切观察病情、给予必 要的护理措施、及时向医生报告病情变化。 患者:疾病、操作的要求、依从性。
给予钙通道阻滞药以防止导管或血栓刺激引起的血 管痉挛。
11
动脉溶栓的并发症及处置方案
出血:尽可能严把适应症,尽可能减少溶 栓药量,严密控制血压,术后血压应小于 160/100mmHg。术后24小时内不使用抗血 小板药物。
再灌注损伤:严格时间窗把握,脱水,清 除自由基
脑血管痉挛:尼膜同,术中减少血管刺激
15
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1. • 术前护理 2 • 术后护理 3 • 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16
术前准备
1.心理护理。
2.术前6小时禁饮食。 3.备皮。 4.抗生素或碘剂过敏试验。 5.左上肢置入静脉留置针。 6.测量并记录生命体征(血压<180/100mmHg) 、 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强度及双足皮温。 7.术前30分钟排空大小便。
10
或100g肝素加入 500ml生理盐水后静滴(4-7滴/min)维持2-3d
溶栓24h后口服阿司匹林300mg/d,10d后减为 100mg/d,长期服用;
术中同时行支架置入术的病例,术后给予氯吡格雷 75mg/d+阿司匹林300mg/d。
23
观察及护理要点
视
沙袋是否移位,肢体位置,局部皮肤是否有青紫、苍 白、肿块。
触
穿刺部位是否有压痛、是否触及搏动性包快。
听
穿刺部位局部是否有杂音。
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抗凝剂用量、全身皮肤有无瘀斑。
24
感谢陪伴 共同进步!
25
穿刺点加压包扎6小时,嘱病人穿刺侧 肢体伸直,平卧6小时,制动24小时。观 察股动脉穿刺处有无皮下血肿或出血,敷 料加压包扎是否完好,有无渗出。观察足 背动脉搏动情况及下肢皮温肤色情况,30 分钟1次,连续4次。如足背动脉减弱,观 察足趾及甲床颜色有无发绀或皮温下降。
20
3、饮食护理
术后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14
溶栓后有症状脑出血
发生率可达10.9-32%,病死率高达83-86%。 原因:终末血管闭塞的出血发生率较高,
主要是由于其侧枝循环较少,如果闭塞时 间较长,内皮细胞就会受到破坏,随之出 血渗漏或破裂,而动脉局部溶栓加速了这 一出血机制的转化。 与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延迟和溶栓药的种类 和剂量有关。
17
术后护理
➢ 1、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 2、股动脉穿刺点局部护理。 ➢ 3、饮食护理。
18
1、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记录患者手术结束时间及神志,测量体
温、脉搏、呼吸、血压每半小时一次。仔 细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注意观察患者意识、 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
19
2、股动脉穿刺点局部护理
12
动脉溶栓的疗效评价
闭塞血管的再通; 临床症状的恢复和转归; 血管再闭塞
13
血管再闭塞
急诊溶栓后的血管再闭塞率可高达70%,使 溶栓治疗前功尽弃。
原因:可能与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强 度不够;或术中导管刺激引起血管痉挛有 关
因此,血管再通后及时应用抗凝药、抗血 小板药和钙通道阻滞药至关重要。
病情允许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油 腻硬固刺激性食物。
21
穿刺点并发症
1.穿刺部位皮下瘀斑、局部血肿(腹膜后血肿、 腹膜内血肿、腹股沟和股部血肿、腹壁血肿)。
2.假性动脉瘤:穿刺点过低,压迫不当。(超声 定位下压迫,压迫前应用吗啡或杜冷丁止痛,凝 血酶局部注射、外科修补)
3.腹膜后血肿:穿刺点过高,灾难性后果,防重 于治。(停用抗凝剂、维持血容量、防止休克、 外科修补)
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 和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神经外科
1
1.血管内机械取栓
2.动脉溶栓
2
3
血管内机械取栓
优点:
1.比单纯动脉溶栓更有优势。 2.再通时间更短,再通率更高。 3.无需使用溶栓药物,降低了出血的风险。 4.进一步延长了治疗时间窗。 5.对于溶栓禁忌的病例,机械取栓可能是唯
一的选择。
4
动脉溶栓优缺点
优点:较静脉溶栓再通率高(动脉溶栓约 70%左右再通,而静脉溶栓再通率小于25%, 且多数只能溶解较小动脉闭塞,如大脑中 动脉M2段已远分支),全身副作用少,缩 短溶栓所需时间,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缺点:需多科室协调配合,技术难度高。
5
适应症
表现为脑血管病综合征,临床考虑大血管闭塞 可能
7
尿激酶使用方法
25万U溶入50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或手推 缓慢注入(1万U/min)。
每注射10万U即通过微导管进行一次超选择 血管造影;
如造影显示闭塞血管再通则停止溶栓, 如未再通则继续追加尿激酶直至总量达75万
U(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
8
治疗方法
经充分药物溶栓后,将微导丝穿通血栓, 以增加溶栓药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增强溶 栓效果。
年龄18-80岁; 颈内动脉系统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椎基底动
脉系统在12-24小时; CT平扫未见出血或低密度影(非责任病灶的腔
隙性脑梗塞仍可选择); 瘫痪肢体肌力0-3级; (NIHSS)评分11-24分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6
尿激酶或rt-PA 脱水药 肝素 急救药物及急救器材
9
术中和术后管理
术中全程心电监护,使血压维持在稍低于 160/100mmHg;
监测凝血功能,使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 250s以上;如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等颅内压 增高症状,立即终止溶栓并急查头颅CT。
术后24小时内全程心电监护,术后即刻和24 小时后常规复查头颅CT以了解有无颅内出 血。
4.动静脉瘘:穿刺方向不准确(覆膜支架覆盖、 超声下压迫、外科修补)
5.夹层或闭塞:导丝有阻力植入(覆膜支架覆盖)
22
如何避免或减少穿刺点并发症?
医生:穿刺、包扎、术后治疗措施。 护士:有效的护理宣教、密切观察病情、给予必 要的护理措施、及时向医生报告病情变化。 患者:疾病、操作的要求、依从性。
给予钙通道阻滞药以防止导管或血栓刺激引起的血 管痉挛。
11
动脉溶栓的并发症及处置方案
出血:尽可能严把适应症,尽可能减少溶 栓药量,严密控制血压,术后血压应小于 160/100mmHg。术后24小时内不使用抗血 小板药物。
再灌注损伤:严格时间窗把握,脱水,清 除自由基
脑血管痉挛:尼膜同,术中减少血管刺激
15
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1. • 术前护理 2 • 术后护理 3 • 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16
术前准备
1.心理护理。
2.术前6小时禁饮食。 3.备皮。 4.抗生素或碘剂过敏试验。 5.左上肢置入静脉留置针。 6.测量并记录生命体征(血压<180/100mmHg) 、 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强度及双足皮温。 7.术前30分钟排空大小便。
10
或100g肝素加入 500ml生理盐水后静滴(4-7滴/min)维持2-3d
溶栓24h后口服阿司匹林300mg/d,10d后减为 100mg/d,长期服用;
术中同时行支架置入术的病例,术后给予氯吡格雷 75mg/d+阿司匹林300mg/d。
23
观察及护理要点
视
沙袋是否移位,肢体位置,局部皮肤是否有青紫、苍 白、肿块。
触
穿刺部位是否有压痛、是否触及搏动性包快。
听
穿刺部位局部是否有杂音。
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抗凝剂用量、全身皮肤有无瘀斑。
24
感谢陪伴 共同进步!
25
穿刺点加压包扎6小时,嘱病人穿刺侧 肢体伸直,平卧6小时,制动24小时。观 察股动脉穿刺处有无皮下血肿或出血,敷 料加压包扎是否完好,有无渗出。观察足 背动脉搏动情况及下肢皮温肤色情况,30 分钟1次,连续4次。如足背动脉减弱,观 察足趾及甲床颜色有无发绀或皮温下降。
20
3、饮食护理
术后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14
溶栓后有症状脑出血
发生率可达10.9-32%,病死率高达83-86%。 原因:终末血管闭塞的出血发生率较高,
主要是由于其侧枝循环较少,如果闭塞时 间较长,内皮细胞就会受到破坏,随之出 血渗漏或破裂,而动脉局部溶栓加速了这 一出血机制的转化。 与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延迟和溶栓药的种类 和剂量有关。
17
术后护理
➢ 1、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 2、股动脉穿刺点局部护理。 ➢ 3、饮食护理。
18
1、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记录患者手术结束时间及神志,测量体
温、脉搏、呼吸、血压每半小时一次。仔 细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注意观察患者意识、 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
19
2、股动脉穿刺点局部护理
12
动脉溶栓的疗效评价
闭塞血管的再通; 临床症状的恢复和转归; 血管再闭塞
13
血管再闭塞
急诊溶栓后的血管再闭塞率可高达70%,使 溶栓治疗前功尽弃。
原因:可能与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强 度不够;或术中导管刺激引起血管痉挛有 关
因此,血管再通后及时应用抗凝药、抗血 小板药和钙通道阻滞药至关重要。
病情允许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油 腻硬固刺激性食物。
21
穿刺点并发症
1.穿刺部位皮下瘀斑、局部血肿(腹膜后血肿、 腹膜内血肿、腹股沟和股部血肿、腹壁血肿)。
2.假性动脉瘤:穿刺点过低,压迫不当。(超声 定位下压迫,压迫前应用吗啡或杜冷丁止痛,凝 血酶局部注射、外科修补)
3.腹膜后血肿:穿刺点过高,灾难性后果,防重 于治。(停用抗凝剂、维持血容量、防止休克、 外科修补)
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 和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神经外科
1
1.血管内机械取栓
2.动脉溶栓
2
3
血管内机械取栓
优点:
1.比单纯动脉溶栓更有优势。 2.再通时间更短,再通率更高。 3.无需使用溶栓药物,降低了出血的风险。 4.进一步延长了治疗时间窗。 5.对于溶栓禁忌的病例,机械取栓可能是唯
一的选择。
4
动脉溶栓优缺点
优点:较静脉溶栓再通率高(动脉溶栓约 70%左右再通,而静脉溶栓再通率小于25%, 且多数只能溶解较小动脉闭塞,如大脑中 动脉M2段已远分支),全身副作用少,缩 短溶栓所需时间,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缺点:需多科室协调配合,技术难度高。
5
适应症
表现为脑血管病综合征,临床考虑大血管闭塞 可能
7
尿激酶使用方法
25万U溶入50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或手推 缓慢注入(1万U/min)。
每注射10万U即通过微导管进行一次超选择 血管造影;
如造影显示闭塞血管再通则停止溶栓, 如未再通则继续追加尿激酶直至总量达75万
U(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
8
治疗方法
经充分药物溶栓后,将微导丝穿通血栓, 以增加溶栓药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增强溶 栓效果。
年龄18-80岁; 颈内动脉系统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椎基底动
脉系统在12-24小时; CT平扫未见出血或低密度影(非责任病灶的腔
隙性脑梗塞仍可选择); 瘫痪肢体肌力0-3级; (NIHSS)评分11-24分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6
尿激酶或rt-PA 脱水药 肝素 急救药物及急救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