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系统字音汉字是表意文字并非拼音文字,一个汉字的字音就是一个音节,现代音韵学者把汉字(一个音节)比喻为一种生物,分为“头、颈、腹、尾、神”,也就是此刻的“声母、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收音)、声调”,前四个是组成音节的音质单位。

并非是每一个汉字的字音都具有这五个语音成份,有的缺一个、两个或三个。

以现代汉语为例:如一【i55】只有韵腹和声调(音韵学上把没有声母也算作一个单位,成为“零声母”,也就是说“零声母”也计作一个声母);安,读【an55】有韵腹、韵尾和声调;欢【xuan55】,声母、介音、韵腹、韵尾、声调俱全。

韵腹和声调是每一个字音必需具有的成份汉语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实际读音反切注音法形成于东汉,音韵学的形成成立在反切普遍的应用基础之上。

组成汉字的三大语音要素声、韵、调的配合表,最初用来分析韵书中的反切。

《韵镜》中“东懂送屋”四个韵目表示韵母和声调。

途中小圆格里的字就是音节代表字,每一个汉字所处的地位,是由它的声、韵、调决定的,也就是说找到了某个汉字的位置就可以分析出这个音节的声、韵、调。

转,就是辗转的意思,声母和韵母辗转相拼,拼出一个个字音来,十六摄里凡是具有真正的二等韵的就叫作“外转”,不具有真正二等韵的摄就叫做“内转”。

《韵镜》和《七音略》通过度析《切韵》《广韵》的音系,分析这些韵中的反切,把他们绘制成图表。

《广韵》。

又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初期的一部韵书,是在唐朝《唐韵》(在隋代《切韵》的基础上增修的)的基础上增订、重修的,广就是扩大、补充的意思。

我国最先的一部韵书是三国时魏人李登的《声类》,第二部韵书是晋代吕静的《韵集》,到了南北朝时期,韵书更多的出现,原因:一,佛教传入中国,增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那时中国的僧人和学者在学习梵文中受到梵文字母的影响,知道了辅音(体文)和元音(摩多)的拼音原理,于是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式,这反映了人们已经能够分析汉字字音,能辨别字音里的声、韵、调了,韵书的特点就是把同韵的字或同音的字编在一路,便于写诗的人选字押韵,所以只有掌握了哪些是双声、哪些是叠韵的人材能创造出反切来。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的是语音的发音和听觉特征。

在音韵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了解。

1. 音素: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它可以通过改变一个音素来
改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例如,在英语中,“b”和“p”是两个不同的
音素,因为它们可以用来区分两个单词,如“bat”和“pat”。

2. 音位:音位是一组具有相似发音特征的音素。

在某些语言中,两个
不同的音素可能被视为同一种音位,因为它们在发音上非常相似。

3. 声母和韵母:声母指的是一个单词开头的辅音或辅音组合,而韵母
则指单词末尾的元音或元音组合。

例如,在汉语中,“b”是一个声母,“a”是一个韵母。

4. 共振峰:共振峰指声道内共振频率最高处形成的峰值。

这些频率会
受到口腔、喉部和鼻腔等器官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影响。

5. 声调:声调指说话时声音的升降变化。

在一些语言中,声调可以改
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例如,在汉语中,“ma”可以表示“妈妈”、“麻烦”、“马”等不同的意思,这取决于它的声调。

6. 音位把握:音位把握是指说话者能够准确地发出某个语言中所有音
位的能力。

这对于学习外语或方言非常重要。

7. 声韵规律:声韵规律指的是不同的音素在组合成单词时所遵循的一
些规则。

例如,在汉语中,一个单词不能以两个辅音开头,因此“bba”这样的组合是不合法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音韵学名词解释,它们在研究和理解语音方面都非
常重要。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音韵学名词

音韵学名词

音韵学名词【古音】指中国周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与隋唐语音通称今音相对。

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把两者统称为古音,前者称上古音,后者称中古音。

广义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声、韵、调,狭义的古音指以《诗经》、《楚辞》押韵为中心的先秦两汉韵,等于古韵。

【五音】在汉语音韵学中,五音代指汉语声母的调音位置和调音方法,包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五音对朝鲜和日本的音韵体系影响很大。

【叶音】读“协”音,也称叶韵,叶句。

“叶”也作“协”。

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来的。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周秦两汉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押韵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

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

例如:朱熹在《诗经‧召南‧行露》二章与三章是这样改变发音的;第二章谁谓雀无角(觉韵古岳切,朱叶卢谷反)何以穿我屋(屋韵乌谷切)谁谓女无家(麻韵古牙切,朱叶音谷)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烛韵鱼欲切)室家不足(烛韵即玉切)朱熹认为这篇诗应该每个字都押韵,但是他用自己的发音念,「角」和「家」不押韵,所以他改变了这两字的发音。

第三章谁谓鼠无牙(麻韵五加切,叶五红反)何以穿我墉(锺韵馀封切)谁谓女无家(麻韵古牙切,叶各空反)何以速我讼(用韵似用切,叶祥容反)虽速我讼亦女不从(锺韵疾容切)相同道理,朱熹又改变了「牙、家、讼」三字的发音,却造成了「家」在此两章的发音不同。

相同句子中的字,却有不同发音,这是相互矛盾的。

叶音事实上是对上古汉语韵部的一种误解,到了明清,开始对上古韵有所了解,知道哪些字在上古汉语中可以押韵,叶音的方法就被淘汰了。

【古纽】:指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声母。

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里,古纽一直不象古韵那样受重视,成就也没有古韵那样大。

这主要由于材料缺乏。

到目前为止,研究古纽主要利用5种材料,即: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

最先从事古纽研究的学者是清代钱大昕,以后有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他们先后提出不少有意义的见解。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否则无分韵学,又称为声韵学,是研究汉字声旁的科学。

它从音节、母音、声母、韵母、辅音、定调、声调、韵律、音变等方面进行研究,涉及汉语的发展历史、文法构成、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其他特征。

韵母,也称为声调音母,是一种单元,又称为声旁,标示汉字读音中母音部分的内容。

每个韵母由声母和母音组成,构成拼音中的音节。

声母,是构成汉语读音的基本要素。

如果认为韵母是表示汉字元音的字符,那么声母就是表示声调的字符。

声母共有23个,分别是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音节,是拼音中音母、韵母等单元的组合。

音节是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单位,是拼音文字表达汉语音韵的最小单位。

由声母和韵母组成,按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母音,是一种语音特征,可以独立成音,且有它自身的音质结构,不了DB的变化。

汉语母音共有10个,分别是a、e、i、o、 u、ü、ï、üe、yu、er,其中üe和ü被称为半元音,ü后面可以出现i或y。

定调,是汉语发音教学中较客观表达汉语发音规律的一种方法。

它按音高将汉语九种声调分为“上声、去声、入声、留声”四调,分别用“整、副、会、开”表示。

当发语音时,要以定调为准,说时先决定定调,再改变声调来说出它们的正确发音。

声调,又称时调,是汉语发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按音高变化的等级化表示语言音位的一种规则措施。

汉语有四级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可以用数字1、2、3、4来表示。

韵律,又称音律或诗律,是指汉语语音中所按照一定律则提出的声韵规则。

韵律是汉语语音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数汉字中发音有所依据,规律而且有好记性。

音变,是汉语语音中的一种规律现象,指汉字的读音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音变可以长期变化,也可以短期变化。

音变可以通过音位变化、结构变化、发音变化等方式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2、切上字、切下字:由于古书是直排上下书写的,所以前一字被称为“切上字”,后一字被称作“切下字”。

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反切上下字用字都很不规范。

第三节关于声纽的概念3、声紐: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

“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其实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

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韵腹和声调。

不过这个名称倒也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就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

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

4、字母:声母代表字为“字母”。

“字母”不同于反切尚自,它是比较固定的用字。

古代音韵学家将他们分析汉语声母所得出的所有声母的代表字,即“字母”,按照五音分类列成一个表,即字母表。

5、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

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

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宋朝时候的语音系统。

6、五音: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上将声母分析为五音,即:喉、牙、舌、齿、唇。

此外舌音又分舌头、舌上,齿音又分齿头、正齿;后来又加上半舌、半齿,于是就有七音、九音的概念。

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就已经按照五音进行分析字母的发音部位了。

7、清浊:从语音学上来看,清与浊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声带颤动不颤动。

明代音韵学家方以智所谓用力的轻重,也许是指的声带的作用。

发音时声带颤动就是重,即浊音;声带不颤动就是轻,即清音。

二是送气不送气。

音韵学上所谓“初发声”(清)是指不送气,“送气声”(浊)是指送气。

此外,它还涉及阴和阳,这是指声调的阴阳。

阴调为清,阳调为浊。

关于清浊,古代还有更细的分类,“清”又分为“全清”和“次清”,“浊”也分为“全浊”和“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全浊”: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擦音“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在音韵学上,“全清”-- 可以单说“清”;“全浊”—可以单说“浊”因而,“清浊”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广义:“清”包“全清”、“次清”;“浊”包“全浊”、“次浊”○2狭义:“清浊”→“全清”、“全浊”/“次浊”→“清浊”(《韵镜》)8、声类: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清代陈澧最先进行这项工作,他在《切韵考》中将归类后的每一类省称作“声类”如:都类:都丁多当德冬这些反切上字同代表[t] 这个声母。

称作“都”类。

陈澧分为40类,黄侃分为41类,高本汉、白涤洲分为47类,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分为51类、赵元任、李方桂分为37类。

第四节关于韵母的概念9、韵、韵母、韵类、韵部、韵目、韵摄(1)韵:是包含了韵腹、韵尾、声调的单位;韵与韵母是不同的,韵只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韵母还要区别韵头,因此韵的概念比韵母的概念要大。

但是韵和韵母的区别除了不计韵头介音之外,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韵还要区别声调,而韵母则不需要区别声调。

(2)韵母: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音质成分。

韵母可以进一步分析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三部分。

(3)韵类:在音韵学上,韵类本来是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声类则是反切上字的分类)。

在韵书中,每个韵下都用了许多反切下字,这些反切下字表示每一个韵里的不同韵母。

如《广韵》的东韵,反切下字就分成两类。

这就是说,韵类不仅区别韵头,而且还要区别声调,可见韵类是关于韵的最小的一个概念了。

(4)韵部: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是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

韵部是比韵母和韵更大的概念。

比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讲《诗经》用韵就分古韵为二十九个韵部。

每一个韵部都中都包括那些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字。

《广韵》分二〇六韵。

而在上古,仅有二十九或三十个韵部。

(5)韵目:韵书里的韵的标目,就是韵的代表字。

比如《平水韵》里的平声先韵,它包括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的许多字,如“先、烟、玄”等。

这些同韵字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拿来作为这个韵的代表字,而传统韵书上习惯用了“先”字,并将这些同韵字称做“先韵”,“先”就是一个“韵目”。

《广韵》二〇六韵,就用了二〇六个代表字作韵目,这二〇六韵的代表字就叫“韵目”。

所以“韵目”实际上和韵是一致的。

(6)韵摄:P38一个比韵部更大的单位。

它指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一组“韵”。

比如,“效摄”包括“豪、肴、宵、萧”四个韵部(包含其平行的上去声韵,一共是十二个韵)。

所以韵摄在关于“韵”的概念中,是个最大的概念。

10、开合:P38(在音标输入中泪洒桌面)音韵学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为“开”“合”两大类。

合(即合口)是指韵头是[u]或者韵腹是[u]的韵母,但是在古代,[i]和[u]可以同时做韵头,(以i 和u同时做介音的也算合口);反之都归为“开”。

也就是说,韵母中只要有[u]的就是合口呼,没有的就是开口呼。

古代开合口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圆唇/不圆唇的区别。

等韵图在处理开合问题的办法就是分成两个图11、阴声韵:无韵尾和以元音为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以鼻辅音[-m][-n][-ƞ]为韵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母。

这里所谓“阴声韵”和“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如阴平、阳平)毫无关系。

12、对转、旁转:P43汉语语音演变的一种规律。

是指在主要元音保持相同的条件下,韵尾发生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变化。

从阴声韵→阳声韵 / 阳声韵→阴声韵,只是韵尾发生变化,主要原因一般是必须相同的,这样统称为“阴阳对转”。

另外还有韵尾保持相同的条件下,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发生变化,叫“旁转”。

其中“对转”的现象尤其普遍,古代称作“阴阳对转”,之所以不叫“阴阳入对转”,是因为古人把入声韵归到阴声韵里。

第五节关于声调的概念13、四声:古代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四声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4、调类: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某一种方言里的字调归类的情况,即按照实际读音分类归纳的结果/声调的语言中声调的类别。

古汉语的调类有四个,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普通话的调类有五个,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15、调值:有声调的语言中各调类的实际读法,即字音的高低升降。

两个不同的方言,字调的分类法(调类)可以相同,但每一调类的实际读法(调值)却可以不同。

如北京语音的阴平读高平调,天津话的阴平读低平调。

16、四角标调法:古代一种标注声调调类的方法。

利用在一个汉字的四个边角处标上符号的做法来进行标类。

(区别于五度标记法)17、舒促:从另一角度给四声分的类:平上去三声总称为舒声,入声单称为促声。

舒,是舒缓的意思,平上去三声相对于入声来说音节比较长,所以叫舒声;促,是急促的意思,入声有塞音韵尾,音节短促,所以叫促声。

舒促同时也是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区别。

因为在区别这三类韵尾的时候,阴声韵和阳声韵只有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调即属于入声韵。

18、平仄:是诗韵当中的概念,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

诗韵里把平声跟仄声相对看待,诗的格律主要由平仄来决定。

19、曲部六韵:是在阴、阳、入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而得。

因为是明代戏曲理论家沈宠绥为分析元曲押韵的韵部而设立的,故称为曲韵六部。

沈氏把韵尾分成六类:鼻音,收-ŋ;抵腭,收-n;闭口,收-m;噫音,收-i;呜音,收-u;于音,收-y。

除此之外,还有“有音无字”一类,实际上是零韵尾。

总共应该算七类。

到了清代,毛先舒《韵学通指》、戈载《词林正韵》先后对沈宠绥的说法加以修订,加上了入声韵,成为以下六类:穿鼻,收-ŋ,-k;抵腭,收-n,-t;闭口,收-m,-p;展辅,收-i;敛唇,收-u;直喉,收零韵尾-Ǿ。

第六节等韵图20、等韵图:等韵图的性质也就是一种声、韵、调配合表,只不过它是古代等韵学家制定的一种古音的声、韵、调配合表。

最初,等韵图是用来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的。

反切上字表示声母,下字表示韵母和声调,等韵图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把每个反切的声、韵、调分析出来,制成音节表,每个反切所表示的字音都反映在图表里。

21、轻、重: P56 小册P96重表示开口,轻表示合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