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合集下载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作者:李微王玉任爱娟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3期摘要: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反应了关于世界革命的新思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大发展,它冲破了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为东方社会主义构想的成功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也为落后国家走向社会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74-01一、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涵义“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已经主张: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首先实现社会主义。

随后又有一些学者提出相同或类似的看法。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之后,西方革命走向低潮,东方却出现了革命的新曙光,俄国民粹派掀起的革命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沙皇专制,俄国革命已处于革命前夜。

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及时地把目光移向了东方,提出了新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即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种构想”。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启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之所以引起广泛的争论,不仅因为这一理论本身的模糊性,而且还因为这一理论的解读往往被赋予了某些现代性。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探析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探析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探析作者:王建振(河北大学)【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理论界一部分认为,马克思曾提出过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但通过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研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在思想上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尽管如此,这些研究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从实际出发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查苏利奇方法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思想在苏东剧变后成为我们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话题。

不少论者对马克思的思想做了很好的解释和发挥,但有些论者对马克思的思想存在不少误解,把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问题的思想简单理解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我们认为,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关键,在于要用他们自己的逻辑去理解他们自己的思想,按照他们研究问题所遵循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更不要用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去诠释他们的思想。

一、马克思提出过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问题,并没有明确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理论界有一个提法,就是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来回答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并且把这一提法归到马克思的名下。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以俄国为典型探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而提出的一个设想。

它指的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事实上马克思根本没有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马克思在给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三次说过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从来没有出现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

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说成是马克思的观点是不确切的。

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借用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典故所做的一个比喻。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且强迫他们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词即由此而来,意即遭受最大的羞辱。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作者:杨奇来源:《学理论·下》2011年第11期摘要: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

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A81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008-02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

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

”[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试论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

试论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

试论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问题上。

他提出了“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概念,意味着一个国家或社会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直接从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以及《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了这个论断。

他指出,社会形态如同地质层一般,会经过“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次生形态→再次生形态以后的形态”。

而在五大社会形态
理论前,马克思已有三次社会形态理论的阐述。

马克思认为,这种超越资本主义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只不过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实现。

他强调,跨越“卡夫丁峡谷”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只不过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实现。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探讨了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命运问题。

他们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属于原始公社进化链条中的最新类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然而,他们也强调,这种跨越是有条件的,需要在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才能实现。

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局限性的批判,并提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这种超越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强调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和限制。

浅析马_恩关于跨越_卡夫丁峡谷_的预想

浅析马_恩关于跨越_卡夫丁峡谷_的预想

浅析马、恩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预想何雪梅(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河南洛阳 471023)【摘 要】 在社会主义革命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本文就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进行分析,一方面解释该“设想”产生的背景、意义及其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也借此说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即它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关键词】 卡夫丁峡谷;内涵;发展 一、马、恩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预想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时,一向极为重视生产力因素。

因此,他们一度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生产力较发达的英、法、德三国同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其他较落后国家和地区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

比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就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

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

”[1]不过与此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认为必须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究复杂的社会革命问题。

特别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逐渐移向东方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马克思与恩格斯于是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思考这些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和条件上。

其中就包括俄国。

1861年改革进行后,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未来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并为此提出了种种看法。

有的人光凭俄国当时农村公社的农民们是共同占有土地这一点,“把俄国农民描绘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体现者、天生的共产主义者”[2],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已经可以成为解决西欧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模本;俄国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们则希望,首先应摧毁农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期望“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

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课程论文学 院: 政法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2013级一班 姓 名: 杜萌论文题目: 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指导教师: 李世书 职称: 教授 成 绩:2015年06月17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背景 (1)(一)马克思本人的努力及对自己学说和世界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 (1)(二)俄国农村公社的发现及相关学说的影响 (1)(三)马克思的研究预言与现实的反差 (2)(四)资本论受到挑战 (2)二、马克思“卡夫丁峡谷”典故的由来及内涵的简要解读 (2)(一)“卡夫丁峡谷”概念的典故由来 (2)(二)理论界的认识 (2)(三)从原著中解读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3)三、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对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3)(一)理论意义 (3)(二)实践意义 (3)参考文献 (4)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学生姓名:杜萌学号:20135011144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李世书职称:教授摘要:马克思晚年把研究目光投向于东方国家,通过对东方社会性质及发展状况的研究,指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而“卡夫丁峡谷”也成为近些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对马克思提出“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背景及典故的由来进行简要论述,对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概念进行解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一理论对中国的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背景;内涵;意义Abstract:Marx in his late years look to the east coun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Oriental society, he points out the Oriental backward countries can not through capitalism "caudine forks". And "caudine forks"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object of many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 cle mainly on the theory’s background and the origin of allusions are briefly discussed.the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concept of "caudine forks", an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 in China.Key words: Marx; Caudine fork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meaning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既是马克思晚年思想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也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重大突破。

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思考

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思考

作者: 高升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俄罗斯研究
页码: 72-77页
主题词: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 马克思 十月革命
摘要: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马克思提出这一设想是与马克思思考当时俄国的实际历史相联系的,是为了使俄国革命与西欧革命相配合而提出的一种设想,并不是一种成熟的革命理论。

历史证明这一设想也是不能实现的。

因此后来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实现,而只是在俄国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

但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企图人为地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结果带来的却是历史的倒退和人民的灾难。

论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论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 希 腊 的殖 民地 以 及 儿 世 纪 和 l 2世 纪 的 冰 岛 可 以作 指 出 :问题不 在 于资本 主 义生 产 方式 本 身是 好 是坏 , 为例 子 。口 在 世 界历史 发 展方 面 , ”] 马克思 提 出 了世界 而在 于它所 取 代 的 是 何 种形 式 的 合作 制 。如果 它 所 那 历 史 理论 , 而且 还 用 它分 析 现 实 , 从世 界 范 围 内来 考 取代 的社会 形 态 比它低 下 , 么社 会 就 向前 推进 了 ; 察 各个 民族 之 问 的关 系 , 克思 早期 对 这些 理 沦的探 如果 资本 主义 建 立 在 一个 更 为 公 道 的 原 则 的 基 础上 马 的社会 里 , 么社 会就 例退 了 。l( 那 ”4 _ j 讨为 他提 出“ 夫丁 峡谷 ” 卡 问题 奠定 了基础 。
俄 传 “ 卡夫 丁峡 谷 ” 问题 是 马 克 思 在 晚年 考 察 俄 国社 的胚 胎 , 国的农 民则 本 能 上 、 统 上 都 是社 会主 义 会 发展道 路 时 提 出 的 。这 源 于 马 克思 的 一 段 话 : 俄 者 , 而它不必 经过 资本 主 义 阶段 。特 卡 乔夫 声称 俄 “ 因 国是在全 国范 围 内把 农 村公 社 保 存 到 今 天 的 唯 一 国 国农 民大多数 “ 充 满 着公 社 占有 制 原 则 的 精 神 , 都 他 家, 和控 制着 世 界 的西 方 生产 同 时存 在 , 俄 国可 以 们—— 如果 可 以这样说 的话—— 是 本 能 的 、 使 传统 的共
众所周 知 , 马克思 在 其早 年 就对 社 会 发展 规 律和
不是那 种随 心 所 欲 地 把人 类 放 到 ‘ 同规 律 ’ 张普 共 这 罗克鲁 斯提斯 床上 的人 ” 一 普 列 汉 诺 夫 反对 自 由经 济派 照搬西 欧模式 的观 点 , 为用 资本 主义取 代 村社 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

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

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标签: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
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
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

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

”[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在第二稿中,马克思没有提到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只是说“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就有可能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以破坏。

”[3]
第三稿中,马克思又再次提到具备了公有制的基础,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

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
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3]
但在正式复信的第四稿中,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到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只是说:“在《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既没有提供肯定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没有提供否定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使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

”[4]
马克思“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针对俄国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吸收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提供的大规模生产条件来实现有别于马克思总结的西方发展道路的东方道路。

“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完全跨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马克思提出“不通过”必须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已经具备公有制的基础;二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

而不是不论生产力状况,盲目地改变生产关系。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东方社会,因其特殊历史和社会环境,以及国内的复杂条件,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能、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

在史无前例的探索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国特点,走一条由本国国情“量身打造”的适合于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曲折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病
1918年大规模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被重新置于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走直接过渡道路,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

但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战争和经济困难的条件下被迫实行的,本身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特点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俄共(布)在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行社会主义的空想错误,不利于工农联盟,甚至破坏了工农联盟,不仅没能使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在经济落后的俄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

在经济上,采取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国家高度集中地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思想文化上,形成思想单一,意识形态一元化的思想文化体制。

这种模式在战争条件下,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随着战争结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弊病也尤为凸显:主要是它离开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
公有化程度的提高。

抛开了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等有利因素,搞单一的,纯粹的社会主义体制,逾越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

3.我国的“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急于求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尽管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4.启示
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地分析国情及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盲目地尝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僵化地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单一、纯粹的公有制,没有尊重市场规律。

在东方社会,虽然具有公有制的基础,能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但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质基础匮乏,并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说的“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条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能绝对地抹杀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片面地追求生产关系的迅速改变,应该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力,积累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成功经验
1.列宁新经济政策
随着战时共产主义的矛盾激化,列宁重新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本质是商品货币关系的恢复,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把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允许一部分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因为新经济政策允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


新经济政策丰富了所有制形式,利用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市场和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作用充分发展生产力。

2.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达到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邓小平立足于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基本国情,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经济政策是采取“计划”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宏观上调控,微观上放开,形成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促使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
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

实践证明这种开放的所有制形式正是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激发了市场活力,繁荣了经济。

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符合马克思提出的吸取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本国生产力的判断。

3.启示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曾有过科学的判断,但可惜的是被斯大林抛弃了,苏俄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走成功。

而我国在邓小平拨乱反正以后,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相默契。

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社会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我国特殊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以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现状为第一要务,吸收了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的过渡性显露无遗,经济危机的总病根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即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

“华盛顿共识”把私有化和自由贸易的传统思想推到极致,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是万能的,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市场自行调节和解决,主张实行彻底的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放松甚至不要政府管制,这就在客观上为次贷危机及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我国因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优越性避免了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避免了这场“卡夫丁峡谷”的痛苦与羞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了我们“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7,
775,767,76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436,431,438,444,451,451,450-45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436,431,438,444,451,451,450-45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7,
775,767,7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