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学说之一。

以下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的相关内容。

1. 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工具和资本,而工人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谋生。

由于工人的工资往往低于他们创造的价值,资本家能够占有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积累。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2. 商品经济: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以商品交换为基础。

商品交换的本质在于价值交换,而不是使用价值的交换。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将人和物都变为商品,使人们以市场上的价格来决定物品的价值。

这种市场化的交换关系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关系,破坏了社会的稳定。

3. 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他认为,这种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而引发的。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市场饱和和供过于求。

当市场需求下降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和产能过剩。

这种周期性的危机不仅给工人带来失业和贫困,也使资本家面临着生产停滞和资本破产的风险。

4. 资本集中和垄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自身会导致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随着竞争的加剧,大企业通过低成本生产和价格竞争,逐渐淘汰小企业,实现市场垄断。

这种垄断导致剩余价值的掠夺更严重,加大了工人的剥削程度。

同时,垄断也使得资本家具有更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有利于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利益。

5. 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斗争。

资本家通过掠夺剩余价值,累积财富和权力,而工人则受到剥削和贫困的压迫。

随着阶级对抗的加剧,工人阶级会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并通过组织和斗争来争取权益。

马克思认为,这种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结果,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体系和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者长期以来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并坚信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展开论述。

一、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剥削。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出卖劳动力给资产阶级,而资产阶级则占有生产资料。

这种生产关系造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化的结果,工人阶级由于无法占有生产资料,被迫进行雇佣劳动,从而受到资本家的剥削。

二、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剩余价值实质上是由工人阶级创造的。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根本动力。

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内在地存在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经济周期性地发生危机。

这种危机一方面来自生产无法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来自资本积累的不平衡和无限扩张的矛盾。

四、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存在着对立利益。

工人阶级通过组织工会和进行罢工等斗争,争取自身权益,追求公平和正义。

五、资本主义的特权和不平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包括社会和政治领域。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掌握经济和政治资源,形成了一种特权集团,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暂时的历史现象,它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因为资本主义内在地存在着矛盾和危机,无法永远持续下去。

随着无产阶级的觉醒和阶级斗争的升级,社会主义将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方向。

总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其剥削本质、经济危机、阶级斗争以及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拜物教批判思想在《资本论》中的体现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资 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 在人对人的剥削之上的。
对未来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 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他认为,只有消除拜物 教的影响,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 进步和繁荣。
作用。
研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的理解,探索其与 其他思想流派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进行拓展和延伸,如从文 化、心理、政治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与当代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结合 ,如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探讨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拜物教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认 为拜物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
当代价值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意义
通过对《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 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 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当代 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拜物教批判思想启示我们,要重视人 的全面发展,避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 而忽视人的精神需求。
反思消费主义文化
拜物教批判思想对消费主义文化进行 了深刻反思,提醒我们警惕消费主义 对人的异化作用。
拜物教批判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引导正确价值观
拜物教批判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2015届)题目: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及其当代意义学院:专业:姓名:学号:2015年4月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很多方面都会涉及资本的概念,在哲学领域,资本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之一就是辩证的批判资本,其资本批判理论建立在对许多经济学派批判基础之上。

以下运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对资本进行相关的分析,以此来阐明资本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资本批判当代意义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many aspects of the concept of capital will be involved.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capital can be regard as a social relationship. On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dialectical criticism of capital,and the critique of capital theory which established in many economic school of criticism.The following use Marx's critique of capital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n order to clarify the theory of capital critic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Key words: capital criticism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一、资本的内涵资本从产生以来为人类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繁荣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将人类置于现代性统治的困境之中,表现出贪婪、虚伪、掠夺等社会弊端。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被异化的。

劳动者失去了对产品的控制和支配,失去了创造性和自主性,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卖者。

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劳动过程使人们成为了仅仅为生存而工作的机器或工具,以及资本家心理上虚构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剥夺了劳动者的人性和尊严,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人的自由发展。

他认为问题的本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产品和工作场所割裂开来,劳动变成了一种被迫的活动,这种活动没有关联性、无目的性和无尽头性。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具有当代价值。

如今,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经济的影响下,人们面临着新形式的工作不安全和相应的精神和身体健康问题。

人们越来越多地处于技术进步的旋涡中,他们的劳动过程被标准化和自动化,很难发现工作的实际意义和目的。

此外,对于少数人而言,强制性长时间工作甚至劳动强迫仍然存在。

因此,异化劳动观具有当代价值。

它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和全球化生产,以及相关的管理实践,仍然存在着使劳动过程异化的风险。

我们需要保持警觉,并掌握技能来评估这些实践及其对人民健康和意义的影响。

从实践层面上,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减少工人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创造有意义的和有机会发挥创造性的工作环境。

例如,我们可以为工人提供培训,带薪休假和更好的保险福利,以保持工作安全。

我们还可以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过程,以此让他们感受到对生产的控制和支配。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反对那些在劳动过程中利用人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例如比较短期的财务规划等等。

资本家应该为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大量自动化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利润,贡献机器贤士。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帮助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潜在问题,并促进我们采取措施促进工人的人性和尊严感。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创造有意义的和有益的工作环境,反对异化劳动,解决工作剥削和健康问题。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以及其造成的社会问题,并探讨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和探索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途径。

马克思所谓的“异化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失去了联系,劳动变得陌生化、无趣和单调乏味。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分割开来,使得劳动者无法实现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直接联系。

劳动者只是完成一种单一的劳动操作,而无法了解整个生产过程和产品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追求利润最大化,将劳动过程划分为细碎、机械化的动作,使得劳动过程变得重复、单调乏味,没有充分体现劳动者的创造力和个性。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和竞争关系,使得劳动者变成了生产工具,劳动过程只是为了获取报酬而进行,而不是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劳动。

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关系变得疏离和陌生化。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避免的现象,它将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的物质贫困和精神压迫。

因为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远低于他们实际贡献的。

异化劳动使得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职业专业化程度提高,劳动者之间的团结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异化劳动剥夺了劳动者对自己工作的控制和决策权,使得劳动者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主动性和自由意志。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可以指导我们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途径。

我们应该重视和强调劳动的主体地位,使得劳动者能够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来,改变目前劳动者被动接受安排的现状。

应该推动劳动过程的人性化和个性化,让劳动者能够体现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从而增加工作的乐趣和满足感。

要重视平等和公正的劳动关系,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避免劳动从而导致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我们还可以借鉴和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如合作社、共同生产和自主工作等模式,来实现劳动者的自主和解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3年6月(第6期,总第314期)Jun.,2023(No.6,General No.314)收稿日期:2022-10-18基金项目:贵州省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对西方绿色思潮生态观的超越研究”(编号:22GZYB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蒋谨慎(1978-),侗族,贵州铜仁人,哲学博士,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蒋谨慎(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与西方其他绿色思潮抽象地从文化价值观的维度反思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机制的内在逻辑进行生态审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逻辑、积累逻辑和竞争逻辑与生态逻辑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们提出,如果要从根本上化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防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和人的损害,需要实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双重转变,并且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最为根本。

这一思想虽然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作的反思,存在着如何借助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来实现其生态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困境,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的理解,而且还对于我们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绿色内涵、厘清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勾连和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生态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批判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6-0023-06 与西方其他绿色思潮抽象地从文化价值观的维度反思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从生产方式方面去探究生态环境危机的本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其所导致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剥削与社会不平等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基于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导致社会中存在着阶级划分和严重的贫富差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要素和雇佣工人,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不仅导致工人收入低,更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

二、商品经济与资本积累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以商品经济为基础,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机制实现资本的积累。

然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得生产过程变得异化和庸俗化,工人只是商品生产的工具,而不再是有效劳动的主体。

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唯一目标,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三、经济危机与无序竞争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经济周期性和危机性是其内在矛盾的表现。

在竞争的驱动下,资本家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和利润最大化,进行无序竞争和争夺,导致过度生产、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使得劳动者遭受失业、贫困和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四、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扭曲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意识形态的扭曲,使劳动者无法看到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本质。

资本主义利用意识形态来为剥削和不平等辩护,塑造劳动者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以维持资本家的统治地位。

这种意识形态扭曲使得劳动者分散了反抗和团结的力量,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揭示了其内在的不公正和不合理。

然而,尽管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不能忽视资本主义在经济效率、创新动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制度改革,寻求符合国情和人民利益的发展道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旨在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趋势,揭露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宿命。

在宣言的第一部分,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方面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展望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这些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主义和谐
14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慢慢显现;17—18世纪,英国,法国,美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当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的工业革命席卷全球,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了资产阶级制度。

1847年11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完成了著作《共产党宣言》,在书中,他阐述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趋势,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宿命。

《共产党宣言》共分为四部分:一、资产者和无产者;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宣言的第一部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弊端,为“两个必然”做出了理论上的铺垫。

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辩证而全面的分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主义制度,把生产力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极大地创造了财富,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主义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拉开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序幕。

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生产发展与社会关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不和谐,马克思正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严重的批判,而这种批判与对未来社会的和谐展望也是密不
可分的,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意义。

一、马克思在文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和谐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而他们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

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生产力,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

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想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孕育而生。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就是财富私有化,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本应有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的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独自占有;由劳动人民生产出来本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用的劳动产品也被资本家独自占有。

在利益的趋势下,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只有把更多的人口密集起来,把更多的生产资料集中起来,结果是财富愈发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与拥有生产力的无产阶级之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生产不断扩大与消费者购买力萎缩之间的矛盾开始升级。

另一方面,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深刻影响着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初的小分工已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有组织,有规模的社会生产大分工开始出现,这必然导致了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尖锐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周期性的破坏,无法使资本主义社会潜在的巨大生产力发挥出来。

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无力解放在自己身体中孕育起来的生产力,而必须由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来继承已经孕育并不断成熟起来的生产力。

(二)社会文化价值的不和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一方面比以往社会有进步意义,因为它带来了人改造自然能力的极大提高,促使人的主体性日益觉醒,促使自由、民主等现代观念逐步建立起来。

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又表现出颓废的倾向。

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崇拜金钱、亵渎神圣、拒绝崇高、排斥感情等颓废倾向进行了尖锐批判,对他们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极力进行鞭挞。

总之,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得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都被抹掉了;一切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神圣的情感发作都被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淹没了;乃至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也被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于是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一切神圣、一切崇高、一切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都被消解了,实在是太现实、太世俗、太粗鄙了。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现实意义
既然资本主义社会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社会,那么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既保留了它既有的好东西,又克服了它的矛盾和缺陷的社会。

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呢?就是实现了社会全面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和谐社会就是作为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理想的“和谐社会”,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进行过认真的分析探讨,他的思想主旨是一以贯之的。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而我国又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的批判对于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趋向和最高评价标准的社会。

我们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反对重经济发展轻人的发展的倾向,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促进人的发展.积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取而代之也将是个艰苦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实现未来的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我们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仅仅是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困难的过程,我们对面临的困难必须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不能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看得很容易;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不要因为看到一些消极现象和困难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张忠良,龙佳解
【2】资本主义批判、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J】侯衍社
【3】关于和谐社会的三个理论基础的起源【J】孟晋,王义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