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_把鞋卖给光脚人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开发青少年发散思维的益智故事_放远目光超越痛苦

1938年,那时的本田先生还是一名学生。
为了研制理想的汽车活塞环,他变卖了所有家当,夜以继日地与油污为伍,以工厂为家。
经过他的艰苦努力,产品终于出来了,但当把它送到丰田时,却被认为品质不合格。
为了进一步获取知识,更加完善他的设计,他又重回学校苦修两年。
在这期间,他的设计常被老师和同学们嘲笑,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他无视别人的否定,一直咬紧牙关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终于在两年之后取得了丰田公司的购买合约,完成了他长久以来的心愿。
就在本田还没有站稳脚的时候,发生一次强烈的地震,他的整个工厂变成了一片废墟。
这时,他只得把制造活塞环的技术转让给了丰田公司。
本田先生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迈向成功的路该怎么走,除了要有好的技术制造,还得对所做的事深具信心与毅力,不断尝试并多次调整方向,虽然一再失败,但他始终不屈不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汽油成了日本最为短缺的资源,本田先生根本就没法再开车出门,家里所需的一切食物也无法买回。
最后他不得不试着把马达装在脚踏车上。
他也清楚地认识到,知道可以成功,邻居们一定会央求他去改装他们的脚踏车。
果不其然,他装了一部又一部。
他想,何不就此开一家工厂来专门生产这种摩托车呢?可惜的是他没有开工厂所必需的资金。
他决定求助于全日本的一万八千家脚踏车店。
他给每一家脚踏车店写信,告诉他们如何借着他发明的产品振兴自己的企业。
结果有五千多家决定与他合作。
然而当时他所生产的摩托车既大又笨重,只能卖给少数的摩托车迷。
为了扩大市场,本田先生再一次动手改动,当更轻巧的摩托车一经推出,很快就赢得了满堂彩。
随后他的摩托车远销到欧美,正好赶上了战后的婴儿潮这一批消费者。
在今天,本田汽车公司在日本及美国雇佣的员工超过了十万人,是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之一,其在美国的销售量仅次于丰田。
本田汽车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辉煌,是因为本田先生深知,一个人所作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行动有时候只够应付眼前的状况。
然而要想成功,就必须把眼光放远。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_敢冒风险的皮尔·卡丹

闻名世界的服装大师皮尔·卡丹成功的秘诀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不断有新的创意。
皮尔·卡丹第一次展出各种成衣时,人们就像在参加一次真正的葬礼,皮尔·卡丹的这一行为被视为倒行逆施。
结果,他被雇主联合会除名。
1959年,他异想天开,举办了一次借贷展销。
而几年以后,他就成了这个组织的主席。
就这样,皮尔·卡丹事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有男装、童装、手套、围巾、挎包和鞋帽,而且还有手表、眼镜、打火机和化妆品。
与此同时,他开始向国外扩张,首先在欧洲、美洲和日本得到了许可证。
1968年,他转向设计,后又醉心于烹调,最后他成了世界上拥有自己的银行的时装家。
“卡丹帝国”从时装起家,几十年来,皮尔·卡丹始终是法国时装界的先锋。
早在1955年,皮尔·卡丹因自己有独特的创意而不融于同行,被逐出巴黎服装协会,然而他的服装设计并未因此而窒息,反而快速发展起来。
他用透气面料做打褶的上衣,给新人穿上超短裙,让模特穿上带网花的长筒袜;他还设计出“超短型”大衣,用针织面料为男士做西服。
20世纪60年代末,他推出一套女工秋季服装,以式样新、料子柔、做工精细而成为时髦女郎和年轻太太的抢手货,一时轰动了巴黎。
皮尔·卡丹由此成为法国十大富翁之一。
皮尔·卡丹曾经为突破传统付出代价,但这并没有阻碍他最终走向成功。
要开拓新市场,所要冒的风险看上去很大,但成功的机会同样也很大。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_生命的价值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几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
”
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
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样呢?”
他把钞票扔在地上,又踏上一脚,并且用脚踩它,而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
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演说家说:“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
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有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
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
但无论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我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
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我们仍然是无价之宝。
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依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开发青少年发散思维的益智故事_服务

日本东京贸易公司的一位专门负责为客商订票的小姐,她给德国一家公司的商务经理购买往来于东京、大阪之间的火车票。
不久,这位经理发现了一件趣事:每次去大阪时,他的座位总是在列车右边的窗口:返回东京时又总是在靠左边的窗口。
经理问小姐其中缘故,小姐笑答:“车去大阪时,富士山在你右边,返回东京时,山又在你的左边。
我想,外国人都喜欢日本富士山的景色,所以我替你买了不同位置的车票。
”就这么一桩不起眼的小事。
使这位德国经理深受感动,促使他把与这家公司的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
服务即在时,服务很在意。
人生是一种服务,而服务是我们一生的职责,对他人的体贴、关怀备至,你的服务才是一流的。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_奇货可居的画

举世闻名的毕加索,刚出道的时候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
他的画好不容易托人代售,却被闲置在画廊一角,无人问津,还有许多画廊不肯接受寄售!
还好有一位画商慧眼识英雄,肯定了他的画潜力雄厚。
于是,这位画商亲自跑遍巴黎的画廊,故意装作着急的样子,对画廊的经理说:
“我有好几位顾客在找毕加索的画,你们这里有没有,可不可以先卖给我?”
画商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这种手法为毕加索的画制造声势,不久之后,画廊人员都对毕加索的画注意了,不但四处收集购买,而且将他的画放在画廊显著的位置上,大力向顾客推荐,于是,毕加索的画渐渐地由滞销品变得奇货可居!
现代艺术之父、法国画家塞尚的画也是如此。
可笑的是,为了推销一幅洋溢着耀眼阳光的画,最初竟然有经纪人通过评论家,在媒体上大做文章:“怀孕的妇女,请不要在这幅画前逗留太久,以免肚中的孩子会得黄疸!”
于是,民众们扶老携幼地挤入画廊,争看这幅会让“怀孕妇女受害”的名画。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_寻宝促销

1980年,英国人威廉姆斯创作出版了一本名为《化装舞会》的儿童读物。
为了扩大该书的销量,他别出心裁地要小读者们根据书中的文字和图画,猜出一件宝物的埋藏地点。
“宝物是一枚制作精巧、价格昂贵的金质野兔像。
”该书出版后,在其系列广告的炒作中,恰如一阵旋风,不但令数以万计的青少年痴迷,就连各阶层的成年人也怀着极浓厚的兴趣,按自己在书中得到的启示,到英国各地去寻宝。
前后历时两年多,数以十万计的人在英国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被挖掘的洞穴,最后以一位48岁的工程师在伦敦西北的浅德福尔村发现了这枚野兔像而告终,这时该书已销售了300多万册。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_摆脱心灵的枷锁

从前有个好吃懒做的人,他整天想的就是怎样不出力气,或者少出点儿力就可以拣到大便宜的窍门。
有一天,他想了一个主意,养蜜蜂的人能得到蜂蜜,养鱼鹰的人能得到鱼,我为什么不养些猴子呢?猴子会采果子呵!于是,他弄了一群猴子,把猴子关在一所空房子里,又买了很多装果子用的篓子,教猴子扛篓子。
他手拿皮鞭,严加训练。
然后又买了许多果子教猴子装篓子,哪个猴子毛手毛脚地吃上一口果子,或者把果子碰坏了,他便举起皮鞭,乱抽一顿。
没多久,便把猴子们整治得服服帖帖了。
这时,他把猴子放到山里,去给他采果子。
果然,猴子们挺驯服,每天早出晚归,背驮肩扛地给他采来各种各样的鲜果。
他只要把这些鲜果拿到集市上卖出去就行了。
从此他的日子过得宽宽松松,逍遥自在。
这个不劳而获的人很苛刻,他每天早上把猴子赶上山去采果子,不管采下多少果子,每只猴子只发给一个。
猴子们劳累一天,一个果子怎么能吃饱肚子呢?猴子们饿得吱吱叫,他不但不给补充,还用皮鞭抽打它们。
猴子们对主人的苛刻虐待很反感,但谁也不敢吭气,因为它们都知道皮鞭的味道。
这天,猴子们照常上山去采果子,虽然肚子空空的,但采下果子来,只往篓子里装,不敢往嘴里放。
它们饿极了,主人又不在面前,有一个大胆点儿的,便吃起果子来,其他的猴子看见了,都一直咽口水。
后来,实在耐不住了,也学着它的样子吃起来了。
一个野生老猴子看见它们这般模样,不禁大笑起来:“猴儿们,这都是野生野长的果子,放心大胆地吃吧,看你们被人整治得没点儿猴性了,吃吧,吃吧。
”猴子们互相看看,也七嘴八舌地吱哇起来:“这果子不是主人的,谁都可以采,谁都可以吃。
”“主人懒得上山来,他又看不见,咱们放开肚子吃呗。
”猴子们一个个“哧溜”、“哧溜”地爬上高高的大树,拣最红最大的果子吃起来,一会儿就吃了个肚儿圆。
猴子们边吃边议论:“敢情在这山上采果子的权利,不单是只有主人才有呀!”“我原来还以为是主人养活咱们呢,现在才知道是咱们在养活他呀!”“山是大自然的山,谁都可以上山来;果是野生的果,谁都可以摘。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_心中有景

南山下有一座庙,庙前有一株古榕树。
一日清晨,一个小和尚起来洒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望树兴叹。
忧至极处,便丢下笤把奔至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
师父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
小徒弟悲伤地诉说:“师父,你日夜劝导我们要勤于修身悟道,可是,即使我学得再好,人难免有死亡的一天。
到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正如这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一样,被一堆黄土所埋没吗?”
老和尚听后,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
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
”
“那我怎么没有看见呢?”
“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见花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两家生产鞋的公司,为了寻找更多的市场,两个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很多销售人员。
这些销售人员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搜集人们对鞋的需求信息,并不断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公司。
有一天,甲公司听说在赤道附近有一个岛,岛上住着许多居民。
甲公司想在那里开拓市场,于是派销售人员到岛上了解情况。
很快,乙公司也听说了这件事情,他们惟恐甲公司独占市场,赶紧也把销售人员派到了那里。
两位销售人员几乎同时登上海岛,他们发现海岛相当封闭,岛上的人与大陆没有来往,他们祖祖辈辈靠打渔为生。
他们还发现岛上的人衣着简朴,几乎全是赤脚,只有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蛎子的人为了避免礁石硌脚,才在脚上绑上海草。
两位销售人员一上海岛,立即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
他们注视着陌生的客人,议论纷纷。
最让岛上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客人脚上穿的鞋子。
岛上人不知道鞋子为何物,便把它们叫做脚套。
他们从心里感到纳闷:把一个“脚套”套在脚上,不难受吗?
甲看到这种状况,心里凉了半截。
他想,这里的人没有穿鞋的习惯,怎么可能建立鞋市场?向不穿鞋的人销售鞋,不等于向盲人销售画册,向聋子销售收音机吗?他二话没说,立即乘船离开了海岛,返回了公司。
他在写给公司的报告上说:“那里没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建立起鞋市场。
”
与甲的态度相反,乙看到这种状况,顿时心花怒放,他觉得这里是极好的市场,因为没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销售潜力一定很大。
他留在岛上,与岛上的人交上了朋友。
乙在岛上住了很多天,他挨家挨户做宣传,告诉岛上人穿鞋的好处,并亲自示范,努力改变岛上人赤脚的习惯。
同时,他还把带去的样品送给了部分居民。
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松软舒适,走在路上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扎脚了。
这些首次穿鞋的人也向同伴们宣传穿鞋的好处。
这位有心的销售人员还了解到,岛上居民由于长年不穿鞋的缘故,与普通人的脚型有一些区别,他还了解了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然后向公司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公司根据这份报告,制作了一大批适合岛上人穿的鞋,这些鞋很快便销售一空。
不久,公司又制作了第二批、第三批……乙公司终于在岛上建立了皮鞋市场,狠狠赚了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