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诺贝尔之路

合集下载

诺贝尔奖与科学的历史发展

诺贝尔奖与科学的历史发展

诺贝尔奖与科学的历史发展近两个世纪以来,科学已经经历了多次革命性的进步和突破,为人类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奇迹和发明。

而作为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则成为了科学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诺贝尔奖的创立、评审标准以及历届获奖者的代表性成果等多方面,探讨它对科学的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诺贝尔奖的创立与演变1895年,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去世,在遗嘱中设立了“诺贝尔基金会”,并规定每年使用其财产的5%来颁发奖金,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最初的诺贝尔奖是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文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协作下评选产生,分别授予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四种奖项。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正式颁发,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好友、著名物理学家玻林和玻尔共享了物理学奖,瑞士化学家雅各布斯·贝林格与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路特则分别获得化学奖。

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获奖者是德国生物学家、免疫学家柯赖尔、瑞典生理学家冯·贝林、瑞典临床医生克雷吉。

而此后的文学奖,则先后颁给了法国诗人萨丁、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等人。

从那时起,诺贝尔奖逐渐成为了科学界的重要标志和奥斯卡奖的平民版,影响力逐渐扩大到了全世界。

而自1901年以来,已经授予了数百名获奖者,覆盖了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和文学四个领域。

另外,自1969年开始,诺贝尔奖还增设了经济学奖,奖金金额高达百万美元,每年约有五个获奖人。

二、评选标准与程序对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荣耀的意义常常胜过奖金的总额。

甚至被评委们视为“世间最佳”的一些成果,更是被使用者和受益者所津津乐道,成为了科学领域普及和应用的基础。

而获得诺贝尔奖,更是需要通过各自领域的严格评审和推荐程序,才能越过重重障碍,成为响叮咚当的奖项。

对于获得诺贝尔奖的最高评价,评委们往往根据一些杰出的标准进行打分。

2016高考作文新素材: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2016高考作文新素材: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2016高考作文新素材]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就组织全国7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物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

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

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直到第191次试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

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里,满身都是酒精味。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和安全,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

她的同事们也都愿意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她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

”“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素材解读:“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

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

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

人物他用两年时间飞速拿下诺贝尔奖,开创“世纪大发现”,拯救了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

人物他用两年时间飞速拿下诺贝尔奖,开创“世纪大发现”,拯救了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

人物他用两年时间飞速拿下诺贝尔奖,开创“世纪大发现”,拯救了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两年的时间,能做什么?谈两次恋爱感受世间最痛的领悟?还是拼命工作攒下未来买房五分之一的首付?又或者重回校园,完成多年前因贪玩而留下的遗憾。

也许难以想象,一个退伍的落魄军医凭着偶然的发现,攻克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糖尿病。

他从发现到以破纪录的速度斩获诺奖,不过也就用了两年的时间。

在世人看来短暂的两年里,发生了太多太多故事,有过太多太多的艰苦。

才让这个本科医学生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获得了这样无人质疑的伟大成就。

在人类的文明中,没有多少种疾病的认知历史能比糖尿病还要悠久。

医生正通过尿液诊断糖尿病3500年前,古埃及就已经留下了对糖尿病的简单描述,2000多年前古希腊医生就已经给出了“Diabetes”的正式名称。

斗转星移转瞬千年,我们对这种奇怪的疾病依旧一无所知。

唯一能有效果的治疗方法是艾伦医生发明的一种饥饿疗法。

通过粗暴极端的饮食限制来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通常能延续几个月的生命。

这种方法效果甚微却又极为痛苦,有些糖尿病的孩子不堪忍受甚至偷吃鸟食,最终引发代谢紊乱而呜呼哀哉。

接受饥饿疗法的可怜孩子实际上,这种疗法不过是让糖尿病患者多了一个饿死的选择而已。

就算是这样,发明饥饿疗法的艾伦医生都能被视作开创了“艾伦时代”。

加拿大人班廷是个运气不太好的年轻人。

普通的家庭,普通的经历,唯一值得一说的就是考入了多伦多大学主修艺术。

也许班廷的兴趣在此,但糟糕的水平让他在大一就看到了人生的跑马灯。

经历了无数次挂科的痛苦,班廷也不再坚持,提交了加入医学院的申请。

少年班廷虽说班廷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运气也背,但内心的满腔热血却不比别人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身为一名医学生,班廷主动背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申请加入军队,但却因为视力太差被无情拒绝了。

也许是战事来得太凶猛,被嫌弃的班廷在第二年又一次的申请中顺利通过了。

刚一毕业他便被派往前线,救治了无数伤兵,也因此负伤差点落下残疾。

医学诺贝尔之路(1938):生理学家与狗

医学诺贝尔之路(1938):生理学家与狗

医学诺贝尔之路(1938):生理学家与狗生理学家是一群什么人?通常情况下,他们并不像医生那样直接面对病人。

尽管生理学家也会常常用到药物和手术刀,但是他们求助于药物和手术刀的目的却并非驱除疾病,而是为了解开生命现象背后的谜团,揭示生命活动的机理。

生理学家之于医学,类似物理学家之于航天工程。

由于人的特殊性,生理学家在很多时候不大可能以人为对象设计实验。

于是动物就成了生理学家们离不开的实验工具。

在某些情况下,动物较之人类有着更为便利的实验条件。

例如拥有独立减压神经的兔和便于解剖的蛙,而狗则更是献身生理学研究的英雄动物。

“生理学的无冕之王”、俄国大科学家巴甫洛夫早已名动世界,而他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在狗身上完成的。

“巴甫洛夫的狗”甚至已经转义为成语。

在他之后,生理学家与狗的精彩还远未结束。

今天登场的生理学家并不如巴甫洛夫那样著名,他的狗也是稀松平常。

然而这位生理学家在狗身上所做的研究却令人拍案叫绝。

通过精妙的实验,他找到了调节呼吸活动的神经机制,这一成果为他赢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他就是科尔内耶•海门斯(Corneille Heymans)。

海门斯是比利时人,生于1892年3月28日。

他的父亲老海门斯是一位药理学教授,海门斯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老海门斯的指点和帮助。

1920年,海门斯于根特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于两年后成为该大学药理系的讲师。

1930年,海门斯荣升根特大学药理系教授,并接替自己的父亲成为系主任。

人类关于呼吸活动的研究由来已久。

一方面,呼吸是一种受意识支配的生理活动,人们完全能够凭意志来控制呼吸的深浅和快慢;另一方面,即使离开主动意识,呼吸也不会停止。

在日常生活的大多数时间里,人们往往会完全忘记呼吸这回事;在睡梦中,呼吸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凭借经验,人们已经发现了不少能够影响非自主呼吸活动的因素。

例如,当人们自温暖的环境跳入冷水中时,呼吸会暂停一段时间;疼痛或情绪激动时人们会加大呼吸的次数和幅度;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人体也会加快呼吸频率,不由自主地深吸气。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诺贝尔医学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纪念幽门螺杆菌培养成功30周年——通向诺贝尔医学奖之路

纪念幽门螺杆菌培养成功30周年——通向诺贝尔医学奖之路


Sho o colf
Abt c T i ya e3 a n esr f u cs u ch r r ei bc r yoi 1 yoi.I 0 5 B r sr t hs er s h 0 n i r yo ces l u uef loat lr (1 lr a it v a s f oH c ep .p ) n20 , a y r
迪 。 在本 文 中 , 们 回顾 了这 一历 史 。 我
关键词
螺杆菌 , 门 ; 消化性溃疡 ; 胃炎 ; 诺 贝尔奖金 ; 培 养成 功 ; 纪念 幽
Heio a t rp lr :3 An i e s r f i S c e s u lu e - t e l b ce yo i 0 c n v r a y o t s u c s f l Cu t r - h Ro d t b l Prz n M e ii e a o No e i e i dcn
菌, 因而未 进行 深入 研究 。
Wa e r n是病 理 科 医 师 , 从 17 r 他 99年 起 就 研 究 胃黏 膜活 检标 本 中 的细 菌 , 意 到 细 菌 的 存 在 与慢 注 性 胃炎炎症 活 动 相关 。为 深 入 研究 , 需 要 与 临床 他 医师合 作 。Masa rhl l医师 18 9 0年起 在 Pr et 院 内 h医
胃肠 病 学 2 1 第 1 第 8期 0 2年 7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特 约 文 稿

纪 念 幽 门螺 杆 菌培 养成 功 3 O周 年 通 向 诺 贝 尔 医 学 奖 之 路
— —
刘文忠
萧树 东
上海 交通 大学 医 学院 附属仁 济 医院 消化 内科

医学诺贝尔之路(1919):探寻霍乱免疫之谜

医学诺贝尔之路(1919):探寻霍乱免疫之谜

医学诺贝尔之路(1919):探寻霍乱免疫之谜医学诺贝尔之路(1919):探寻霍乱免疫之谜今天的我们对“抗体”这个词应该并不陌生。

大家小时候接种的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年岁稍大的朋友还种过的牛痘疫苗等等,所有这些预防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诱导人体产生抗体。

相信大多数人都对抗体的印象颇好:因为有了它,就意味着自己从此对某种特定的病原微生物产生了免疫,也许终生都不会再得这种病了。

不过,关于这些抗体究竟是如何在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发挥保护作用的,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其实科学家们也是近二三十年才把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弄得较为清楚。

而在上世纪初,人们甚至还没有“抗体”这个概念。

自从贝林成功地利用免疫血清治疗白喉患者之后,医学界只是知道某些病原微生物会产生很厉害的毒素,而免疫血清中则含有能够“中和”这些毒素的物质,贝林将其命名为“抗毒素”。

抗毒素的发现使人们认识了体液免疫(当时称之为抗毒素免疫)。

抗毒素对白喉、破伤风等病的良好疗效令人们印象深刻。

于是当时的人们纷纷去寻找针对其他病原体的抗毒素血清以求治愈更多的感染性疾病。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人们的良好意愿去发展,很快大家就发现,虽然通过免疫动物能够得到想要的血清,但是这些血清的治疗效果却并不总是令人满意。

1894年,德国细菌学家Pfeiffer通过针对霍乱的动物实验描述了关于抗毒素免疫的一些疑点。

Pfeiffer首先向已被免疫的豚鼠腹腔内注射霍乱弧菌,发现这些细菌的移动力减弱,不久后就消失了;接着,Pfeiffer又向未经过免疫的豚鼠腹腔内同时注射霍乱弧菌和该菌的抗毒素血清,结果这些细菌的反应与第一次相同;而当Pfeiffer向未经免疫的豚鼠腹腔单独注射霍乱弧菌时,动物不出意料地死亡了。

从以上事实来看,抗毒素血清似乎的确具有保护作用。

然而,当Pfeiffer把霍乱弧菌的毒素提取出,并用抗毒素血清进行处理时,却发现抗毒素血清对这种霍乱毒素毫无作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对于以上疑问,细菌学家朱尔斯?博尔代(Jules Bordet)做出了完美的解答。

【精品】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精品】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关键字】精品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背景资料: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2010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他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因此又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

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约有10%的夫妇有生育问题,而体外受精技术可以帮助其中绝大多数夫妇实现有自己后代的梦想。

至今,全球已有400多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其中许多人以自然受精方式生育了后代。

2009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

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的,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不至于发生降解。

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

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

他们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根底,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

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

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

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我为大家解读的是:1980诺贝尔医学奖:解密属于每个人的独特
198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由卡罗琳医学院授予给了斯内尔博士,巴茹·贝纳塞拉夫博士和多塞博士,以表彰他们“控制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的遗传学基础(主要溶组织性抗原复合体)”。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获奖者:
巴茹·贝纳塞拉夫是一位美国医学家,主要的一个成就是发现了免疫反应基因IR。

乔治·斯内尔美国著名遗传学家,免疫遗传学奠基人。

他的主要成就是发现了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HC)H-2系统。

让·多塞最著名的成就是于1958年首次发现了细胞表面标记,后称为HLAs【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中的一种,命名为Mac】,它帮助人体免疫系统辨别自身细胞和外来组织。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我们每个人也与生俱来地拥有自身的独特性。

这些个体的独特不仅带来了整个动物界的多样和精彩,同时也保证了物种及个体自身的安全。

有了它,半人马、“换头”手术注定只会存在于神话中或者只是异想天开的冒险。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一种情况发生时人体才会放松对自身独特性的维护,那就是怀孕。

也只有在孕期,母亲才会允许携带有父亲一半遗传物质的胎儿在子宫内和平生长。

不过,这种不懈的维护少数时候也会给人们带来困扰:例如医生们在进行器官移植时,就很为排异反应头痛。

要搞清这些免疫反应的真相,就需要了解个体独特性以及它的本质。

美国人贝纳塞拉夫和乔治•斯内尔就为解密这种独特做出了杰出贡献。

首先是MHC的发现: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乔治•斯内尔就通过肿瘤接种试验发现其只能在同一近交系的小鼠个体间进行,而无法在不同的品系之间进行。

由于近交系小鼠的基因几乎完全相同,所以这种现象就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机制使得机体能够分辨出哪些细胞“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

对于“不是我的”那些细胞,机体就遵循消除异己的原则将发动免疫系统将其消灭。

除了肿瘤,普通器官和组织的移植也遵循这一原则。

斯内尔还发现,机体赖以识别“自己”与“非己”的特征位于细胞膜表面,控制细胞膜表面这些特征的基因就被命名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也正是有了它的存在,即便是性质再恶毒的肿瘤细胞,只要MHC被免疫系统认出,也终将难逃覆灭的命运。

人类也存在这种MHC。

换句话说,每个人身体独特性的秘密,就蕴藏在人类的MHC 中。

我们知道病菌感染机体后白细胞只会有选择地杀死入侵者而不会误伤自身的“好”细胞,我们也知道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器官移植会产生排异反应,其原因正是由于免疫细胞能识别那些细胞膜表面的MHC抗原,能有效地区分敌人和朋友。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有一些免疫细胞错误地将正常的细胞当做敌人
进行攻击,这时候人体就会发生相应的损害,比如说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等,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知道了MHC的存在之后,解密过程并未结束,科学家们又继续研究MHC其上的基因--比如说免疫反应基因的发现。

在对豚鼠进行免疫学观察时,贝纳塞拉夫注意到面对相同的抗原刺激,豚鼠们的反应存在异质性:有些反应强烈,有些则没有反应。

敏锐的贝纳塞拉夫没有忽略这一现象,他发现造成这种反应性差异的原因来自遗传,并且这种反应性受到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的控制。

他将这些控制免疫反应敏感性的基因命名为免疫反应基因(IR Gene)。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贝纳塞拉夫及其团队的研究就是围绕免疫反应基因展开的。

其实贝纳塞拉夫发现的免疫反应基因正是人类MHC的一部分。

这些基因调节了免疫反应的强弱,一部分类似交响乐团的指挥,使得各种免疫细胞能在协调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工作;另一部分则起到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以免过度的免疫反应造成伤害。

MHC和免疫反应基因的遗传和变异(MHC的多态性)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移植器官会遭到排斥,为什么同卵双胞胎之间又可以进行器官移植,以及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容易罹患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所以人体免疫独特性的秘密就此揭开。

基于上述发现,现在医生在进行器官移植之前,“配型”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道环节。

医生将检测器官供者和接受者MHC的匹配度,从而预测移植后发生排异反应的可能性以及强度。

特别是当面对某些血液系统肿瘤时,人们可以首先通过化疗等手段完全摧毁旧有的造血系统,然后将通过良好配型的正常造血干细胞植入患者体内进行免疫重建,以达到治愈肿瘤的效果。

一些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得到了阐释:人们终于将青少年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慢性皮肤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问题与免疫基因联系了起来,为将来彻底攻克此类疾病打下了基础。

人类MHC作为能代表个体特异性并伴随个体终身的稳定的遗传标志,法医学通过HLA基因型或表型检测进行个体识别以“验明正身”,同时因其单倍型遗传特征,也是亲子鉴定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