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汇总(附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及反思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汇总(附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及反思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汇总(附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及反思、交流、作和语文园地)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两篇精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两篇篇略读课文组成。
《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江南春》为我们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书湖阴先生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青山不老》写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
有限的森林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茫茫青山中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三黑和土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获得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要求根据文中提供的素材确定主题与角色,阐述出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惯。
作《学写倡议书》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
《研究园地》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
学会识别公交路线图,选出最佳方案。
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案设计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本单元重点:(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三首》。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古诗三首》的每一首诗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
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2)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每篇课文中作者都有意地写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明确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
《青山不老》中“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黑和土地》中“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句贯穿全文,使读者从心底里体会到翻身农民爱土地胜过爱生命的真实感受。
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全套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17 古诗三首1.会写“涯、莺”2个生字,理解本课三首诗中“簸”“山郭”“排闼”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生字教学本课要求会写的3个生字可结合文中注释理解识字。
书写时,注意“簸”是上下结构;教学“涯”的书写时,强调右边外部是“厂”,不要多加一点;“莺”中间是“冖”,不要写成“宀”。
2.阅读理解本课3首古诗都是七言诗,描写的都是自然美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想象,以丰富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感受。
本课3首古诗要求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要求默写《江南春》。
3.表达运用古诗中有许多精妙的对偶句。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法。
《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便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学生在了解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感受许多古诗词的这一特点。
1.预习提纲(1)结合注释理解“簸”字,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
(2)查找黄河的相关资料。
(3)查找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4)查找对偶的诗句。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浪淘沙》(其一)课时目标1.会写“涯”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背诵《浪淘沙》(其一),默写《浪淘沙》(其一)。
3.能展开想象,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说说《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一、导入解题1.同学们,你学过的写景的古诗词有哪些?能给大家背一背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古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整体教学设计(第6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整体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单元教材内容分析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精读),《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略读)。
《浪淘沙》(其一)描绘了黄河气势雄伟的壮观景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云霄的豪迈气概。
《江南春》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神往。
《书湖阴先生壁》描写了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
《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个山野老农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的事,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三黑和土地》描写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的事情,体现了农民在土地失而复得后的喜悦以及对土地诚挚的热爱。
本单元旨在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动。
二、语文要素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这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
“关键句”指能提示文章主旨、集中体现文章段落的主要意思及文章中心的句子。
2.学写倡议书。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格式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单元语文要素分解单元任务群设计教法策略建议1.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积累优美的语句,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及美丽的环境对人情感的影响。
比如:三首古诗分别生动地描写了黄河、江南和庭院内外的美丽景色,表达出作者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只有一个地球》围绕“保护地球”这个中心意思,分别从“地球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三个方面讲了人类破坏地球的严重后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2.略读课文主要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汇总(附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及反思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汇总(附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及反思、交流、习作和语文园地)第六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两篇精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两篇篇略读课文组成。
《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江南春》为我们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书湖阴先生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青山不老》写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
有限的森林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茫茫青山中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三黑和土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获得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要求根据文中提供的素材确定主题与角色,阐述出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习作《学写倡议书》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
《学习园地》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
学会识别公交路线图,选出最佳方案。
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2.单元重点:(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我们知道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或表达观点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含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等等)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江南春》。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2.朗读古诗。
(指名读、齐读,同桌对读)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4.简介作者刘禹锡。
(课件出示)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习第1、2句。
(1)(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诗句。
(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
)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4)师:说说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要求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
)2.学习第3、4句。
(1)(出示3、4句诗)齐读。
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同桌交流)(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分组读诗句)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4.尝试背诵。
(指名背,全班背)四、小结这首诗中,诗人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样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的生活恬静而美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如今他们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
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教学设计一、课文(教学)内容分析本部分内容是习作,本次习作学写倡议书由单元主题生发开来,习作内容可以围绕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写,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提出建议,使环保意识扎根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自己关心的其他向题写,是一次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实用性练习。
本次习作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明确习作内容。
教材以号召同学节约用水等想法为例,点明倡议书的适用范围:当自己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时,就需要写一份倡议书。
第二部分是提供倡议书的范例,指导学生写倡议书。
教材以例文和批注的形式,从标题、称呼、正文及署名日期等方面给予了具体指导,说明写倡议书在内容和格式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具体来说(),标题要鲜明,能清楚地表达倡议的主题,使阅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把握倡议的主要观点。
称呼语,要依据倡议的对象来写,一般写在标题下方顶格处,当然有时也可以不用称呼语,而只在正文中点明倡议的对象。
正文是倡议书的主体,可以分三个层次把倡议的内容写清楚:第一,写清楚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倡议;第二,把具体的倡议内容写清楚,要突出要点、层次清楚,可以分点分段说明;第三,写一两句鼓动性的、呼吁性的语言。
倡议书的最后,是署名与日期,格式与书信相仿。
第三部分是提出习作要求,明确交代本次习作任务是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并鼓励学生走向生活,根据倡议的不同对象,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使倡议真正发挥作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进行了三年的习作练习,写作能力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按自己的想法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完整。
他们能够留心生活,把生活中问题作为习作的素材,在纪实性作文中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但也有学生还不能把一件事叙述清楚完整,写作时不能把生活积累转变为写作素材,事件显得苍白模糊,需要教师给予进一步指导。
写倡议书是学生初次学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与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4篇课文,分别是《月光曲》、《我的战友邱少云》、《开国大典》、《草船借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深刻的情感内涵。
(2)学会抓关键词、句子来把握文章主题。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3.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1课时:学习《月光曲》,掌握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2. 第2课时:分析《月光曲》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情感教育。
3. 第3课时: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掌握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4. 第4课时:分析《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情感教育。
5. 第5课时:学习《开国大典》,掌握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6. 第6课时:分析《开国大典》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情感教育。
7. 第7课时:学习《草船借箭》,掌握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8. 第8课时:分析《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情感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17.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课件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4.交流读后收获。
(预设:刘禹锡和杜牧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的。
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浪淘沙》和《江南春》分别是写黄河和江南的,《书湖阴先生壁》写的是乡村的美景。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注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一)学习《浪淘沙》和《江南春》1.过渡语引入。
(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2.品读《浪淘沙》和《江南春》,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预设:《浪淘沙》描写了黄河的来处和去处,使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
《江南春》描写江南的美丽风光。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预设: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4、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都是美景,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诗人心情一样吗?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浪淘沙》创作背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
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江南春》创作背景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
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
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
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前两首诗词:背诵、默写、说体会。
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1.直奔中心,引导抓住王安石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交流自己对乡村美景的理解。
结合注释及资料理解。
(预设: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2.自由品读,读后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免宰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也是七里,路程恰好是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亦因此得名。
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诗题中“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
)3.赏读对偶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引读: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景的热爱读——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光的无限眷恋之情读——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设计意图】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整体回顾,感悟诗情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三位诗人的心情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古诗,要了解背景,要从诗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探索理解三首古诗的情感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四、积累诗句,迁移诗境1.读《书湖阴先生壁》的其他四句诗。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2.指导理解诗句: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
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3.推荐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
【设计意图】课止而学未止,同题诗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词。
2.给《书湖阴先生壁》配画。
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1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含义,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一课时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结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同桌间相互交流。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
3.释题,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地球?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内容?有哪些让你感触最深?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2)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3.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重点内容。
板书: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资源有限,生态灾难无处可去,精心保护4.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看出这篇文章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先讲了地球的美丽与可爱,接下来又讲了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的一些行为会造成生态灾难。
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
最后提醒人们要保护地球。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朗读课文,互相评价1.想一想,应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2.读给同桌听,然后相互评价。
3.指名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一、齐读诗歌,导入新课1.学生齐读诗歌《地球累了》(节选),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
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
读出宇航员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学生读课外的诗歌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读懂作者的叹息和忧虑,对学习本课大有帮助。
二、围绕感叹,研读课文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1)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补充资料: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
(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
一旦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便会增强,则全球气候会变暖,人类生命健康堪忧。
)2.地球的“渺小”(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宇宙”与“扁舟”对比,想象出地球的渺小。
)(2)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1)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
体会地球太可爱了。
(2)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
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1)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
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展开会议与想象,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
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层层深入,得出结论1.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