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复习要点
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大全

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大全热处理是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时间来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下面是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大全:1. 热处理的目的:热处理的目的是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时间,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性能,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耐腐蚀性等。
2. 热处理的基本过程:热处理一般可以分为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过程。
加热是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达到所需的组织结构转变温度。
保温是在所需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使材料的组织结构能够发生改变。
冷却是将材料迅速冷却到室温,固定其新的组织结构。
3. 热处理的分类:热处理可以分为退火、正火、淬火、淬火和回火等几种不同的类型。
退火是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缓慢冷却,使材料的晶体结构得到恢复和细化。
正火是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淬火是将材料迅速冷却到室温,使材料形成硬脆的马氏体组织。
淬火和回火是淬火后将材料进行回火处理,以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并提高材料的韧性和强度。
4. 热处理的影响因素:热处理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
温度和保温时间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冷却速度则影响材料的硬度和韧性。
5. 热处理的设备:常见的热处理设备包括炉子、加热炉、淬火槽等。
炉子用于加热材料,加热炉用于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淬火槽用于控制冷却速度。
6. 热处理的应用:热处理广泛应用于钢铁、铝合金、黄铜、铜、镍、钛等不同材料的制造和加工过程中。
通过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可以改变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等性能,以满足不同的工程要求。
以上是关于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版)金属热处理知识点概括

(一)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奥氏体化后,以大于临界冷速的速度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淬火目的: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结构钢通过淬火和高温回火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强度和塑韧性的配合;弹簧钢通过淬火和中温回火后,可以获得很高的弹性极限;工具钢、轴承钢通过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可以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对某些特殊合金淬火还会显著提高某些物理性能(如高的铁磁性、热弹性即形状记忆特性等)。
表面淬火--表面淬火是将钢件的表面层淬透到一定的深度,而心部分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的方法。
分类——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离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盐浴加热表面淬火、红外线聚焦加热表面淬火、高频脉冲电流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和太阳能加热表面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使之连续冷却至室温(图9-1a线)。
淬火介质可以是水、油、空气(静止空气或风)或喷雾等。
双液淬火——双液淬火方法是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投人水中快冷至接近MS点,然后立即转移至油中较慢冷却(图9-1b线)。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投入温度约为MS点的熔盐或熔碱中等温保持一定时间,待钢件内外温度一致后再移置于空气或油中冷却,这就是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奥氏体化后淬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冷却介质中等温保持使钢发生下贝氏体相变的淬火硬化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与分级淬火的区别是:分级淬火的最后组织中没有贝氏体而等温淬火组织中有贝氏体。
根据等温温度不同,等温淬火得到的组织是下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等混合组织。
(二)回火--将淬火后的钢/铁,在AC1以下加热、保温后冷却下来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回火的目的:为了稳定组织,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的晶格间隙中所形成的固溶体。
再结晶:金属发生重新形核和长大而不改变其晶格类型的结晶过程。
淬透性: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枝晶偏析:金属结晶后晶粒内部的成分不均匀现象。
时效强化:固溶处理后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显著提高的现象。
同素异构性:同一金属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晶格类型的现象。
临界冷却速度:钢淬火时获得完全马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
热硬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保持高硬度的能力。
二次硬化:淬火钢在回火时硬度提高的现象。
共晶转变:指具有一定成分的液态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两种不同的固相的转变。
比重偏析:因初晶相与剩余液相比重不同而造成的成分偏析。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质晶格并占据溶质晶格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变质处理:在金属浇注前添加变质剂来改变晶粒的形状或大小的处理方法。
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具有不同性能的现象。
固溶强化:因溶质原子溶入而使固溶体的强度和硬度升高的现象。
形变强化:随着塑性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残余奥氏体:指淬火后尚未转变,被迫保留下来的奥氏体。
调质处理:指淬火及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
淬硬性: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
过冷奥氏体:将钢奥氏体化后冷却至A1温度之下尚未分解的奥氏体。
本质晶粒度:指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
C曲线: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CCT曲线: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马氏体:含碳过饱和的α固溶体。
热塑性塑料:加热时软化融融,冷却又变硬,并可反复进行的塑料。
热固性塑料:首次加热时软化并发生交连反应形成网状结构,再加热时不软化的塑料。
回火稳定性:钢在回火时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
可逆回火脆性:又称第二类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在400~650℃,当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应迅速冷却,不能在400~650℃区间长时间停留或缓冷,否则会再次发生催化现象。
过冷度: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热处理》复习资料

热处理复习资料1、钢铁:是Fe与C、Si、Mn、P、S以及少量的其它元素所组成的合金。
其中除Fe外,C的含量对钢铁的机械性能起着主要作用。
2、热处理:通常的金属热处理工艺,一般均由不同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从而改变整体或表面组织(但形状不变),获得所需的性能。
3、热处理原理是研究热处理过程中组织转变的规律;热处理工艺是根据原理制定的温度、时间、介质等参数对具体的产品零部件进行处理的过程。
4、热处理工艺类别:整体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渗其它元素、多元共渗。
一、加热时组织转变1、钢之所以能够进行热处理,是钢在加热冷却过程中发生固态相变。
加热的目的:使钢形成全部或部分奥氏体组织,并控制奥氏体的化学成分、均匀化程度及晶粒大小等。
2、奥氏体化:奥氏体成核,晶核长大;渗碳体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的过程PSK线称为A1线;Acm线:渗碳体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ES线;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曲线GS线为A3线通常实际加热时的临界温度用脚标C表示,AC1、AC3、ACcm;实际冷却时的临界温度用脚标r表示,Ar1、Ar3、Arcm,以示与平衡转变温度的区别3、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共析钢加热至Ac1 以上时, 发生P(F+Fe3C)→A的转变。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必须在A1温度以上,即在一定的过热条件下奥氏体才能形成;只有当P与奥氏体的体积自由能之差能克服界面能和应变能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才能使系统向低能状态转变,奥氏体才能自发地形成。
4、奥氏体形成过程:(1)奥氏体的形核形核的成分、结构条件:α + Fe3C γC% 0.0218 6.69 0.77结构BCC 复杂正方FCC形核位置:A晶核将在α/Fe3C相界面上优先形成,这是由于:①相界面形核,可以消除部分晶体缺陷而使体系的自由能降低;②相界面两边的碳浓度差大,较易获得与新相奥氏体相适配的碳浓度;③相界面处,原子排列较不规则,易于产生结构起伏。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 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 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 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 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 的相变。
4.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 工艺。
6.正火 正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 钢的淬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体 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 回火是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 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 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 艺。
10.渗碳 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 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11.渗氮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 渗氮,又称氮化。
二、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 退火 、 正火 、 淬火 和 回火 等。
2.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 表面淬火、 电解液加热 表面淬火 等。
3.化学热处理方法很多,通常以渗入元素命名,如 渗碳 、 渗氮 、 碳氮 共渗 和 渗硼 等。
4.热处理工艺过程由 加热 、 保温 和 冷却 三个阶段组成。
5.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 P 、 S 和 T。
6.贝氏体分 上贝氏体 和 下贝氏体 两种。
7.淬火方法有: 单介质 淬火、 双介质 淬火、 马氏体分级 淬火 和 贝氏体等温 淬火等。
热处理培训资料

热处理培训资料
热处理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加热、保
温和冷却过程,改变其晶体结构和性能,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强度、
硬度、韧性等特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热处理技术,以下是一
些关于热处理的培训资料:
一、热处理的基本原理
1. 热处理的定义: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工艺对金属材
料进行控制,使其获得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2. 热处理的分类:热处理可以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不同
类型,每种类型的热处理都有其特定的工艺条件和效果。
二、热处理的步骤和工艺
1. 加热:将金属材料置于炉内或其他加热设备中,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达到所需要的状态。
2. 保温:在达到所需温度后,保持一定时间,使金属材料的温度均
匀分布和晶粒重新组织。
3. 冷却:将金属材料迅速冷却至室温,以实现所需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三、热处理的影响因素
1. 温度:加热和保温过程中的温度对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效果有着重
要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热处理效果不理想。
2. 时间:保温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金属材料晶粒的再结晶和再结晶的程度,影响其力学性能等方面。
3. 冷却速度:冷却速度快慢直接影响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导致不良影响。
四、热处理的应用领域
1. 通用机械制造业:汽车、机床、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广泛应用热处理技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寿命。
2. 金属材料加工业:钢铁、铝合金、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热处理,以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能。
3. 工具制造业:刀具、模具等工具制造业中的工件经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提高其耐磨性、硬度等性能。
热处理知识介绍

球化退火应用
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如碳 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等。这些钢经 轧制、锻造后空冷,所得组织是片层状珠光体 与网状渗碳体,这种组织硬而脆,不仅难以切 削加工,且在以后淬火过程中也容易变形和开 裂。
球化退火应用
而经球化退火得到的是球状珠光体组织,其中 的渗碳体呈球状颗粒,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 上,和片状珠光体相比,不但硬度低,便于切 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 长大,冷却时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小。另外对 于一些需要改善冷塑性变形(如冲压、冷镦等) 的亚共析钢有时也可采用球化退火。
热处理分类——回火
钢的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至A1以下的某一温 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 处理工艺。
消除钢淬火时产生的亚稳定组织。
二、退火热处理
退火热处理是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 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后组织亚共析钢是铁素体加片状珠光体; 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则是粒状珠光体。总之退火 组织是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Fe+H2O→FeO+H2 FeC+CO2→Fe+2CO 还原: FeO+H2→Fe+H2O
FeO+CO→Fe+CO2
对策
所以我们必须做到: 1.减少盘圆料自身带的FeO(盘圆料的酸洗可 以减少FeO); 2.降低炉内的CO、H2在适当的比值和线材来 减少O2、H2O脱碳性气体(加氮气降低炉内 CO、H2的体积百分比),加瓦斯,丙烯可以分 解成甲烷与炉内的H2O、O2反应成CO作为保 护气氛。
CH3OH
CO+2H2
中性气体
氮气在高温加热时和钢铁不发生任何作用,即 不氧化。不脱碳、也无还原和增碳作用,故为 中性气体。
氧化案例
热处理必备基础知识整理

热处理知识:一、强化1、细晶强化:细小等轴晶的晶界长,杂质分布较分散,各方向的力学性能差异小,晶粒越细小,强度、硬度、塑性、韧性都好。
2、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3、第二相强化:当合金中有第二相金属化合物质点存在时,使质点周围基体(固溶体)金属产生晶格畸变,同时增加了基体与第二相的界面,两者都使位错运动阻力增大,故使合金的强度、硬度提高。
合金硬度、强度优于纯金属,因为2、3、4、热处理强化(相变强化):利用重结晶的方法使相或组织发生变化。
二、相和组织1、铁素体:碳在α-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2、奥氏体:碳在γ-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3、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4、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5、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三、热处理知识1、热处理:把金属材料在固态范围内通过一定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一种工艺。
2、退火:将金属或合金的材料或制件加热到相变或部分相变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3、正火:将钢加热到完全相变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4、淬火:将钢加热到相变或部分相变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快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5、回火:将经过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相变温度以下),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6、调质处理:将钢件淬火,随之进行高温回火,这种复合工艺称调质处理。
7、表面热处理:改变钢件表面组织或化学成分,以其改面表面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1.退火(炉冷)――半成品热处理、预先热处理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使它慢慢冷却,称为退火。
退火的目的:(完全退火、等温退火)是为了消除过热组织、残余应力,同时可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金属的加热本章重点:1 传热方式及其特点2 对热处理加热时间的理解3 影响热处理工件加热的因素4 钢加热时的氧化反应5 钢加热时的脱碳反应6 炉气碳势的测定方法5 加热介质的选择习题:1、31 传热方式及其特点●对流传热: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传热的方式。
特点:通过发热体和工件之间流体的流动进行●辐射传热: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热的现象。
特点: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能量;波长范围:0.4~40μm●传导传热:热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的方式。
特点:传热物质质点间的相互碰撞;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综合传热3 影响热处理工件加热的因素1)加热方式的影响✓随炉加热:工件装入炉中,随着炉子升温而加热,直至所需加热温度✓预热加热:工件先在已升温至较低温度的炉子中加热,到温后再转移至预定工件加热温度的炉中加热至工件达到所要求的温度。
✓到温入炉加热又称热炉装料加热:先把炉子升到工件要求的加热温度,然后再把工件装入炉内进行加热✓高温入炉加热:工件装入较工件要求加热温度高的炉内进行加热,直至工件达到要求温度关键不同之处:加热速度不同,随炉加热→预热加热→到温入炉加热→高温入炉加热2)加热介质及工件放置方式的影响(1)加热介质的影响①流态化炉中加热的特点工作时,一定压力和流量的气流通入炉内,石墨粒子翻滚,接触或分离,产生电阻,发热,加热工件。
○2在液态介质(熔盐或金属)中加热的特点加热均匀,不易脱碳,加热速度快。
以热传导为主,兼有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综合传热○3在气态介质中加热的特点属于综合传热:高温区:辐射为主;高温区:辐射为主;低于600ºC的循环气体炉:对流为主- 1 -④真空加热的特点辐射为主工件表面光洁、黑度更小,给热系数较光亮加热时更小(2)工件在炉内排布方式的影响工件在炉内排布方式直接影响热量传递的通道(3)工件本身的影响几何形状;表面积与其体积之比;工件的物理性质。
4 钢加热时的氧化反应(1)氧化:材料中金属元素与氧化性气体形成氧化物层危害:工件表面变色,失去光泽;力学性能变坏(如疲劳性能)。
(2)氧化反应对于铁来说,根据加热温度不同,常见的氧化反应也不同T<570ºC T>570ºC3Fe+2O2→Fe3O4 3Fe+1/2O2→FeO3/4Fe+H2O↔Fe3O4+H2 Fe+H2O↔FeO+H23/4Fe+CO2↔Fe3O4+CO Fe+CO2↔FeO+CO活度:为使理想溶液(或极稀溶液)的热力学公式适用于真实溶液,用来代替浓度的一种物理量。
分解压定义:固体或液体化合物发生分解反应,在指定的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所生成的气体的总压力,称为分解压。
如碳酸钙的分解反应达平衡时,二氧化碳的分压就是分解压。
一定温度下,分解压越小的氧化物越稳定。
假设从混合气体系统中排除第i种气体以外的所有其他气体,而保持系统体积和温度不变,此时气体所具有的压力,称为混合气体中第i种气体的分压,即在给定温度及体积下,仅一种i气体单独存在而充满容器时的压力。
(3)影响因素氧化的速度取决于氧和铁原子通过氧化膜的扩散速度。
(4)氧化物的组织形式Fe3O4在570ºC以下形成,组织致密,氧化速度较慢。
FeO在570ºC以上形成,结构疏松,O和Fe原子通过FeO相对扩散,氧化速度加剧。
5 钢加热时的脱碳反应钢中的碳也会和气氛作用,使钢的表面失去一部分碳,含碳量降低,这种现象成为脱碳。
钢加热时的脱碳、增碳平衡CO2+Cγ-Fe↔2COH2O+Cγ-Fe↔2CO+H22H2+Cγ-Fe↔CH45 加热介质的选择基本原则:避免工件表面与加热介质发生化学作用(1)真空加热:避免氧化、脱碳,达到光亮热处理的目的(2)保护气氛:在工件加热时保护其表面不氧化、脱碳的气氛。
●吸热式气体特点: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少,不能维持正常反应,需外部供热;用途:各类碳钢、低合金钢的保护气氛淬火加热;高速钢及合金工具钢;高铬钢和不锈钢不宜使用;(吸热式气体含有一氧化碳能氧化镉钼硅)不做回火加热保护气;(在低温范围内会出现大量的碳黑)●放热式气体特点:原料气与较充足的空气混合,仅靠其本身的不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就能维持其反应时,所制成的气体。
淡型用途:铜和铜合金的光亮处理高速切削- 2 -- 3 -工具的表面氧化处理,但是淡型的碳势低,只能用作防护氧化,不能防止脱碳。
浓型用途:低碳钢光亮退火以及碳钢短时加热或允许少量脱碳的工件光亮的淬火。
氨热分解气 用途:含铬较高的合金钢、不锈钢的光亮退火和淬火第二章 退火和正火扩散退火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正火1、退火 定义: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后随炉缓冷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2.目的:①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②细化晶粒,调整硬度;③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改善钢的成形及切削加工性能;④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概念、目的、应用和工艺参数的制定正火与退火的定义、异同点、选用 正火与退火的缺陷2)、正火定义:将钢加热至Ac3或Accm以上30~50℃保温,在空气中冷却。
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适用于碳素钢及低、中合金钢,而不适用于高合金钢。
原因:高合金钢奥氏体非常稳定,C曲线很靠右,空冷也碰不到鼻子,即使在空气中也能淬火。
这些钢成为“空淬钢”或“自硬钢”,也叫“马氏体钢”。
目的:①细化组织,消除热加工造成的过热缺陷,使组织正常化;②提高普通结构零件的机械性能。
③用于低碳钢,提高硬度,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④用于中碳钢,代替调质处理,为高频淬火做准备,大大降低成本。
⑤用于高碳钢,消除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⑥用于大件热处理,代替淬火⑦不太重要的的工件,在正火状态使用,性能有所提高。
应用:●取代部分完全退火●用于普通结构件的最终热处理●用于过共析钢,以减少或消除二次渗碳体呈网状析出3、退火、正火后钢的组织和性能(1)相同处均是珠光体型组织(2)不同处较大的过冷度(正火),转变温度较低(退火)(3)3 退火和正火的组织区别1)正火P组织比退火状态的片层间距小,P领域小;2)加热温度与完全退火相同,但正火冷速较快,转变温度较低,会出现伪共析组织;3)合金钢中的cem稳定,不易充分固溶到A中,故退火、正火后均不易形成片层状P,而呈粒状P。
正火后粒状cem较退火的细,故硬度较高;4)正常规范下退火、正火均使钢的晶粒细化。
但如果加热温度过高,使A晶粒粗大,在正火后极易形成魏氏组织,在退火后则形成粗晶粒组织。
4 退火、正火工艺选择原则(1)C<0.25%,正火1)渗碳钢,正火;2)C<0.20%,高温正火;3)形状复杂的大型铸件,退火;- 4 -C↔(0.25-0.50%),一般采用正火。
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的钢采用完全退火。
C↔(0.50-0.75%),一般采用完全退火;C↔(0.75-1.0%),制造弹簧,采用完全退火作预备热处理;制造刀具,采用球化退火;C>1.0%,用于制造工具,球化退火作预备热处理。
当钢中含有较多合金元素时,由于合金元素强烈地改变了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因此上述原则就不适用。
5 与退火相比,正火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冷却速度较退火快,所得组织比退火时要细;2)正火后的零件的强度和硬度比退火时高,且含碳量越高,差别越大;3)低碳钢经正火处理后的强度与硬度,与退火处理的差别不多,但正火处理是在炉外进行,不占用设备,生产率高,所以低碳钢多采用正火代替退火处理。
4)中碳钢的正火可替代调质处理,为高频淬火作准备。
5)高碳钢可消除网状渗碳体,为球化退火做准备。
6 退火、正火缺陷1).过烧;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出现晶界氧化,甚至局部晶界融化,造成过烧。
过烧钢件只能作废。
2.)退火后硬度偏高;出现在含碳量大于0.45%的中高碳钢,由于退回时的加热温度低,冷却太快,出现索氏体、托氏体、甚至贝氏体、马氏体组织。
或者球化退火时,等温温度过低,球化不充分,碳化物弥散度过大,可通过重新退火加以消除。
3.)黑脆(墨脆、石墨化):碳素工具钢或低合金工具钢在退火后,有时发现硬度虽然很低,但脆性却很大,一折即断,端口呈灰黑色,所以叫“墨脆”。
其实质是部分渗碳体在退火过程中发生了石墨化。
金相组织特点是在石墨碳周围,形成大块铁素体。
产生墨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退火温度过高,保温时间过长,冷却缓慢,珠光体转变按更稳定的Fe-C平衡图进行所致。
钢中含碳量过高,含锰量过低,以及石墨化元素Si、A1等含量过多等均能促进石墨化。
碳素工具钢的终锻温度高(>1000 C)且冷却太慢,多次返修退火也可使部分渗碳体分解成石墨。
出现这种缺陷只能报废,不能返修。
4.)出现粗大W:由于加热温度过高造成的。
温度高,晶粒粗大,冷却速度较低时。
易出现魏氏组织。
消除:采用稍高于Ac3的加热温度,使先共析相溶解,采用合适的冷却速度冷却。
W严重时,采用双重正火来消除。
5.)反常组织:其组织特征是:在亚共析钢中,在先共析铁素体晶界上有粗大的渗碳体存在,珠光体片间距也很大。
在过共析钢中,在先共析渗碳体周围有很宽铁素体条,而先共析渗碳体网也很宽。
出现反常组织的原因是:当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退火时,在Ar1点附近冷却过慢,特别在略低于Ar1点的温度下长期停留。
这种组织的形成过程是待先共析相析出后,在后续的珠光体转变中,渗碳体或铁素体自由长大,而形成游离的渗碳体或铁素体,结果在亚共析钢中出现非共析渗碳体,而在过共析钢中出现非共析铁素体。
这和正常组织相反,因为称为反常组织。
出现这种组织时,应进行重新退火消除。
6)网状组织原因:加热温度过高,冷却速度过慢危害:降低钢的力学性能,特别是网状渗碳体,在后继淬火加热时很难消除。
消除方法:重新正火7)过热:加热温度过高,保温时间过长,炉温不均匀,都可造成过热。
使奥氏体晶粒粗大或出现粗大的W,使钢的冲击韧性降低。
可用完全退火或正火细化晶粒来消除渗碳钢中的反常组织.- 5 -8)球化不均匀形成原因:球化退火前并没有消除网状渗碳体,在球化退火时集聚而成。
消除方法:进行正火和一次球化退火第三章钢的淬火及回火1淬火的定义、目的2 淬火介质理想的冷却曲线、淬火烈度3 有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冷却时,钢件的冷却过程(冷却机理);冷却特性曲线;常用淬火介质及其冷却特性4 淬透性概念、测定方法、实际意义及其影响因素5 淬火应力、变形及开裂6 淬火工艺规范的原则(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常用淬火方法7 淬火钢的回火转变及组织;8 回火种类、作用、目的- 6 -9 回火对钢材的力学性能的影响10 回火工艺的制定(回火温度、加热时间和冷却方式)11 淬火新工艺的发展与应用(亚温淬火、等温淬火)12 淬火、回火缺陷及其预防、补救1淬火的定义、目的1).定义:把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保温一定时间,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冷却,从而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